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2023-03-02

第一篇: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设计方案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学科,在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应该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并增加新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基于信息素养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主课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全面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在数学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作用的认识,通过将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增大教学信息输入、输出的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掌握与信息社会的交往方式,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教材,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力和利用率,为学生进入新世纪接受挑战创造锻炼的机会,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改变原有整合仅仅限于一般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运用计算机查找、处理和交流相关信息,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具体达到:

1、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数学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根据学校的特点,分析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实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方法和途径。

3、总结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和教师方面分别达到:

1、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能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数学学习;能用信息技术进行搜索、查找数学信息资源;使用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

2、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参与或开发数学教学软件、数学专题网页;建设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库。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

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

2、研究重点

(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交互式的学习。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3)利用网络自主进行数学学习并交流的学习。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学科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等理论,利用相关的综述、剪报等形式引导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3、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典型教学片断,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地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我校现有电教媒体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教材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法、电化教育手段对学生因材施教,最终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全面发展,这是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主渠道。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06.12~2007.4)。利用我校已有较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并已初步在资源的广阔性、交互性、趣味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挖掘和投入。为本课题的利用创设更好的研究环境。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可以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开始尝试一些专题作业,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

第二、形成阶段(2007.5~2008.7)。形成阶段的研究是校资源网能广泛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了解学生最想学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还非常明确我们的网站要让学生渗透哪些意识,学会哪些学习方法,如何让他们一步一步深入地进行研究学习。

第三、提升阶段(2008.8~2010.6)。学生能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积极的探究式专题学习并能合作互助,借用专题作业的形式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数学信息素养。

第二篇:初中数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初中数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范文)

初中数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数学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函数概念教学,学生明晰直观印象深。

二、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机交互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按照这个标准,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所确定的教学环节和数学内容哪些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

中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谈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数学的几点做法。

1.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人体多种感官的综合刺

激,它既能看得见影像(视觉),听得到声音(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学生单一地听老师讲解益处多。

教师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变量与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它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我在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先分别显示解析式y=x+a(a为常数)、《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和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显示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长江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后,让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评讲强调。人机交互使用则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自己选择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试”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连续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3.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课题学习:镶嵌教学中,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

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些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实践中去。

当然,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并非所在的数学内容都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我只是有选择地使用,而不是滥用。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影响

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辅助了小学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2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录像:小明到一个文化用品商场购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文化用品,营业员与其进行交易,随着画面的切换,一个欢快的童音提出质疑:“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3 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摆正信息化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设计《前后》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教学案例

《前后》

单位:沧州市实验小学 姓名:吴华 邮政编码:061000 电话:18303268028

【一】教材分析:

我采用的教材是冀教版教科书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这册书包括九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位置》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二维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后》这一课就是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同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我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学会开、关机与鼠标的使用后,先不学习键盘和指法(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完大写拼音),而是从图形、色彩入手来学习画图,本课利用画图中图形的复制、粘贴、移动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对象是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等因素,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前、后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用前后、左右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4)学习在WIN画图里对图形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在WIN画图里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受到做事要有毅力,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2.利用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移动等对物体的位置进行操作。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

【三】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电脑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利用计算机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媒体分析:

1、学习材料和资源:Flash课件、网络课件。

2、设备: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5分钟)

动画出示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导入课题,然后指其中的两幅图提问:“龟兔赛跑时,刚开始时兔子在乌龟的什么位置?”“后来兔子在乌龟的什么位置?”“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前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5分钟)

1.生活中数学信息:(5分钟)

课件出示图片(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用前后描述乘客上下车规则、车中乘客位置以及各站点的位置,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这部分教学我不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形式,而是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把提问题、答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趣味的数学信息(5分钟)

出示课件,通过操作演示,把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然后移动图形到合适的位置,接着布置任务:

“同学们,大家亲自动手,打开桌面上趣味题,在小猴的后面再复制、粘贴出一只小猴来,如果有不会的可以打开桌面上‘帮助’文件,如果再不会,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复制、粘贴命令。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身边的数学信息(5分钟)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例图,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接着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解决质疑,突破难点(3分钟)

学生自由说出学习、操作过程中的困难,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15分钟)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想一想:(5分钟)

第一题,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再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第二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不同的位置关系,既可以用左右描述两组的位置,也可以用前后、左右描述每个运动员的位置,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后发现的位置关系。

2.变式练习——做一做(5分钟)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同时掌握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3.升华练习——说一说(5分钟)

出示古诗《咏鹅》的动态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这些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2分钟)

这一环节重点是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出总结;然后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反思。

【六】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它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突出了以下几个思想:

1.紧紧围绕创建“新型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来进行学科整合。

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并重”教学结构)。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有的人误认为只要用了课件就是一节整合课。而我设计的这节课以信息技术做为工具,找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渗透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使两者真正的达到了整合。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例如: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动画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在WIN画图里在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等形象生动的方式教学,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借助观察和比较,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本课的升华练习中,我出示古诗《咏鹅》的动态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5.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来表现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本课中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身边的数学信息” 等环节,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中课件出示图片(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在“身边的数学信息”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作业1.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

《数一数》教学设计

信都镇新兴小学

柳毓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至5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兴小学的学校情况,以便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2.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亲切的身边的情境,在愉快轻松中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学习、爱数学、爱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对没有掌握数数方法的同学教会他数数量为1——10的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高效的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关键: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使之乐学。 教学突破: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器材准备:佳能ixus120相机一部,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预设:主题一:笑笑上学了

1、 多媒体播放卡通人物笑笑上学的动画片,伴着轻松的《读书郎》歌声,声音解说:“这是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她从幼儿园大班升到小学读书了,从今天起,她就和我们一样,成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了。”

2、 动画镜头随着笑笑进了校园,笑笑抬头看到了“新兴小学”,哇!好漂亮的校园呀!镜头切换成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新兴小学校园纪实视频。重点放在美丽的校园、花草、学生愉快玩耍上,然后介绍一年级所在的西栋教学楼的教室位置、食堂、厕所的位置。 主题

二、美丽的校园

1. 写实镜头:随着画面的转移,镜头定格在:十个男同学在打篮球。师: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大哥哥在打篮球?(教师要据此了解有哪些同学在幼儿园已经学会数1——10了,哪些没会,再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2. 从1开始呈现一些新兴小学校园里的人、物,引导学生数数。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两个篮球,三棵树,四个垃圾桶(适时教育学生,在校园里不要乱扔垃圾,要把它放进垃圾桶里)五个花坛,六台乒乓球桌…….十个同学在跳绳……. 教师有意让多一些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说,如果说错了,让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上一篇:思想品德试卷质量分析下一篇: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