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教育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社会实践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学界难以定论的一大难题”。笔者搜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研究的文章,对他们探讨的三个主要问题,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探析1、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体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篇:社会实践教育论文

红色教育社会实践与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联动机制研究

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内核,是党的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员理想信念培养与思想意识强化的历史源泉。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始终坚持将党员思想意识先进作为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工作,着力使理想信念教育与红色社会实践科学联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理论与精神价值,探索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进而将红色教育社会实践作为党建品牌,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 红色教育 大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教育

一、开展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意义

红色教育,是指将红色精神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的教育。呼唤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践行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突破极限、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以人才的培养作为红土地建设的基石,全面恢复发展革命老区的繁荣。

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依托高校各级党组织展开完成。这项工作的完成,要把握一个要点,即坚持服务于党的先进性建设;抓好五项要求,即“坚定理想信念、打造校园品牌、服务广大师生、加强组织建设、创新推广方式”;着眼于两个基本内容,即创建先进基层学生党组织、争当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在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提高思想境界、深化理论素养、培养高尚品格、磨炼坚强意志,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红色教育社会实践与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联动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圆梦人,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团体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更要承担起民族和国家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高校不仅要对全体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和品德教育,而且要针对大学生共产党员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深抓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积极探索红色教育社会实践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和革命圣地延安的实践与寻访,体会和感悟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化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在思想文化建设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及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是高校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是指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汇聚形成的精神文化及载体,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沃土中的一种健康的、先进的、独特的文化形式。组织开展诸如寻访延安精神等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延安精神及其内涵的传承与学习,更能推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高校主阵地,有利于加强高校先进思想文化建设。对广大学生党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创业、清正廉洁的延安精神实践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全民创新,万民创业”的理论学习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

(二)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结合,是高校学生党建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新方式、新举措、新途径。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党委以“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组织学生党员骨干前往河南兰考、江西井冈山和陕西延安等地开展“红色梦想”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实践过程注重体验式教育,通过专题党课、党史回顾、实景教学、红色拓展等方式,让学生党员骨干更加深切地体会革命时期的艰苦。同时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群众路线、两学一做和大学生如何践行延安精神为内容形成多篇调研报告与实践总结,这些汇报,或是活动纪实,或是内心感触,或是颂扬赞歌,均是“红色梦想”的学生党员骨干的真实心声和切身感受。

(三)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是高校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形式

弘扬红色文化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党员回顾、认识社会,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感受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有效形式,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形成与建立良好的党建活动模式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实践活动影响力,进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提高党组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丰富党建活动的精神内涵,使党的先进性深入人心,激励广大学生党员不断进取,以優异的表现展现党员形象。另外,红色教育实践对于当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锻造党员干部的优秀人格和先锋榜样、提高高校党建质量具有重要启示。以冶金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例,学院党委始终将党史学习作为新发展党员的必修课,2014年以来,学院着力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从党史介绍到党章党规学习,再深化至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党员的理论素养与行为方式得到很好的规范,学党规党章成了每一位党员的日常性学习工作,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亦在学生支部间蔚然成风,充分使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制度规范、科学管理的党建工作氛围。

三、通过红色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的红色文化学习

1.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学习

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理论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2.加强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训练

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革命故居,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者的生活环境;通过走访邀请老红军开展革命故事报告会,积极号召学生走访搜索老红军等事迹;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纪念日活动;组织红色文化交流会,扩大红色文化对学生之间的传播和影响,将红色精神在一定范围内传递和传播。

(二)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建设

1.在校园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化体现,也是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的有效措施。红色育人氛围向学生传递了富有意义的思想信息,全面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形成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校园内插上国旗、党旗等标志物,时刻警醒学生要成为中国梦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建设对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伟人雕像,让学生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和英雄事迹等。

2.在校园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

在第一课堂的教风学风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师应将红色文化的学习作为提升自己的有效方式,丰富红色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向伟大的革命者学习,并言传身教;借助第二课堂,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3.学校应在学风中融入红色文化

学校应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提升文化素养,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使学生将坚强奋斗、不骄不躁的红色精神融入个人的精神内核中,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三)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1.采用现代化传媒手段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学校各级党组织应在创新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丰富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教育的需要。如东北大学为丰富广大学生党员获取党建信息的渠道,完善党建工作的宣传方式,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We党微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更新党建活动信息,将红色文化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党员。

2.开发多元化学习平台

学校可以将红色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平台,采用生动的教育形式,积极研发一些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故事、战役等教育软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和精神。

四、结语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应时刻紧跟党建工作潮流和时代潮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模范作用强、感染效力深、影响示范远的品牌特色活动和创新实践,促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发展。通过特色而鲜明的党建品牌吸引和凝聚师生,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并利用党建工作的品牌化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創新型党组织建设,促进高校党学生建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和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73-76.

[2]牛艳娜.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5).

[3]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袁霞,王爱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3(11):128-129.

作者:刘茵 吕志娟 高山

第二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及体育教育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学界难以定论的一大难题”。笔者搜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研究的文章,对他们探讨的三个主要问题,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探析

1、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体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育理论来源于体育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同时教育理论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教育理论不与实践相对立、相分离,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本然联系。

2、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特别是体育教育实践之间存在距离。“由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科学性和普遍性的追求,注定了这种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永远存在一条逻辑鸿沟”。而且,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特别是与体育教育实践间彼此发展不平衡,教育理论要么落后于实践,要么就超前于实践。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存在距离的合理性。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体育实践的脱离及其原因

学者们认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高格调”无法实现在实际教育情境中的着陆;理论的“创新”远离教育、体育实践的需要;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话语沟通的困难;体育、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理论的淡然和漠视等方面。

1、教育理论方面。在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原因时,多数学者把矛头指向理论工作者,认为他们的研究脱离实际,纯粹是概念的演绎,而且“有不少教育理论文章言必海德格尔,文必哈贝马斯,堆积一大堆西方话语,连我们这些长期从事理论工作的人都读不懂,不要说一线教师了”。理论工作者必须“走向实践”,体现教育学的实践学科的本性。他们把教育理论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认为从事前者研究的工作者可以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建构,从事后者的才需要深入教育实践。

2、教育、体育实践方面。有学者指出,“教育实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为,在它的内部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它的外部所形成的方方面面彼此羁绊的联系,是用简单的眼光所无法打量和把握的。”每个体育教育实践者都具有一定的“习性”,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又存在大量的复杂而又情景化的意图以及时空的干预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把体育、教育实践看成是受系统化理论和观念指导就显得过于简单化和概括化了。所以,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脱离,不仅是理论脱离实践而且也是实践脱离理论,是互离和双向的。

探寻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走向统一的途径

1、寄希望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体育、教育实践者身上。有学者指出,“教育学研究者理应关注实践,注重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注重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虽然,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张力,但理论研究必须回归实践,因为理论归根结底是来自实践,要回到实践中去。教育理论者和体育教育实践者在促使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征途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需要克服认识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失误方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2、倡导“行动研究”并把这种研究范式看作是跨越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鸿沟的桥梁。他们认为,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脱离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因分工的不同而造成相互间语言的障碍,难以顺利地沟通。“行动研究的源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克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行动研究使教育理论研究深入到了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直面教育事实本身,而且教育研究者就是实践者,反过来,体育教育实践者就是教育研究者。

反思与总结

1、对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范畴内的解读而缺少结合实践的探索。这种理论认识跟实践认识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解决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之间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只能来自于实践,理论工作者应该关注实践,从解决实践问题出发寻找途径。

2、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一种现象,对理论研究者的指责多于对体育教育实践者。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发展要走向和谐必须要有理论、实践工作者双方共同积极参与到二者关系的研究和探索中来,否则从单方面得出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3、在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讨中,缺乏一种追根刨底和现实关怀的精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考试,即使做些文章也是迫于晋职等需要。对这些具体事态的体察是探究问题的根基,客观地讲,必须深度地考察制度对人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否则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的本然关系就无以真实的呈现。实践时毫和叙事研究,并把这种研究范式看作是跨越教育理论研究者。

作者:韩 文

第三篇: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研究

◆摘 要: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必须对社会实践提出要求。加强社会实践的发展,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本文将通过对社会实践意义的解读,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当今形势下面对的一些挑战,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对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出来几点建议。为了更好的引领人们走上思政教育下社会实践的道路,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会实践;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探究

一、社会实践意义的理解

社会实践的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并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社会实践在哲学上的解释为,主体对客体所有活动的改造形式,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实践解释为,利用各种方式和办法进行了解社会的一种活动。这种理解其实更适用于普遍大众的思维,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进行社会实践就是使其对社会探索的具体化。有利于人在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并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挑战

1.教育内容的挑战

由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有了多种经济结构,组织方式,就业途径,利害关系和分配办法。人们逐渐增强了思想的独立、抉择、变化多样和差异。以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加紧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又因为科技发展的形式,网络受到大众的追捧,这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结构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不仅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来发展机遇,还使我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加。

2.教育方法的挑战

按照我国当今现状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以板书、思想政治讲义等形式进行的单一灌输的教学。但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内外联系越来越多,人民也根据现在的国际形势及时的调整了自身的思想,消费观,工作的条件,学习的方法,娱乐的方式等。人民的个人主观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尊重平等的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民主意识等思想不断觉醒。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下社会的需要,需要进行思想的改革和创新,施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别要注意,实践式的教育方法一定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使其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推行运用。

3.教育形式的挑战

我国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常常是由思政科老师、带班负责人、辅导员等,社会上,企业思政专门人员、村级干部、书记等采用课授,集体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教育形式对流动性较小的社会比较适用,由于时代进步飞快,人员流动逐渐变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私营企业的大量兴起,人员流动加剧的情况下,这样小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逐渐无法负荷,给教育形式带来了挑战。应当顺应经济社会的形势,加大教育的包含范围使教育得到提升。

4.教育功能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带有很强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功能。并且在经济功能和思想文化文化功能还会出现在无产阶级主义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当前,随着民营经济以及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在中国各地有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结构,组织方式,就业渠道,利益利害关系以及分配办法。西方经济文化硬顶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部分人产生对政治信仰的迷惑,信念不坚定,价值观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现象,还有拜金,炫富,极致享乐的现象都极大影响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给我国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的联系

1.思政教育的发展动力是社会实践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上,一是,社会实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关系体现在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产生的作用。国家与阶层的产生,统治阶层为更好的管理人民,会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希望通过思想上的教化影响其人民的行为,以此达成社会稳定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统治阶层进行自身地位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而生。二是,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其目的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促使受教育者参与其中,使受教育者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激发其积极主动的实践行为。并且社会实践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进行接轨,使其认识社会,感知社会,完成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最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施行其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的保障

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决定,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对社会实践有着反向作用力。其对社会实践的反向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的引导社会实践,促使社会实践向定好的方向前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阶层性和政治色彩,其在进行时要依照一些政治观念,道德准则,思想等内容。为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指引方向,并使其目的地达成。每一种阶层的思想意识的传递,都要依照该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因此,不同阶层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该阶层和该社会实践的展开起到引导作用,并使其社会实践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社会实践还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成为了不同阶层社会实践的重要一项。

3.社会实践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关系的改造,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准上的产出的,社会实践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产生。所以,特定的階层和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特定阶层与特定群体的社会实践,并指引了社会实践的方向,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现实发展还有着一定的反作用力。所以,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二者也具有着相辅相成的功能,社会现实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补充之时,主要表现在社会现实上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直接的体现出来,从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主动性,使之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与此同时,社会实践经过持续的发展,不断将思想植入脑中,为思想政治教育补充新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社会实践补充时,具体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受教育者对政治观念,道德准则,思想等意识的掌握。有了这些意识,切实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使社会实践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使达到活动预期。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1.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社会实践之中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进行纯理论知识的输出,另一种则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行动教育。第一种形式是普遍高校所进行的一种方式,过程比较无趣,内容较为乏味,与实际相分离,无法使受教育对象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而另一种形式虽不能像第一种形式那样,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社会实践可以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将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使用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清晰明了,强化了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知,对受教育者的行为素质和道德素养有一定的提升。可以说这是一种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但这并不表明只要进行了社会实践就可以使自身素质得到提升,想要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政教育,还要有理论指导作为支撑,让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8]因此,在社会实践的基础处上进行理论的指导,以防思政教育出现与实际脱离,方法单调,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2.实践体现思政教育的现实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正确,单单靠嘴巴说是不足以检验其正确性的,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通过具体的实践,结果表明是符合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需求的,那么就可以判断是正确的。如果结果与发展需求不符,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是不正确的。社会实践还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其面对的是人,如何验证教育的是否有效果,就需要看受教育者的个体素养是否得到提升,以及达到怎样的程度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好,受教育者的个体素养就越高。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当用社会实践加以检测,判断思想政治理论的严谨性;判断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时,关注其受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素质。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积累经验,通过合理的调整达到思政教育的预期方向。

3.将实践机会提供给青年群体

广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社会实践的第一主力军,包括当今时代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坚实力量。祖国的未来需要广大青年群体共同努力,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为国家的振兴发光发热。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正是三观发展活跃的时期,也正是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段。应当给予这个时期的青年群体提供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机会。在政府方面,应当加大对青年群体的帮助,就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实践问题进行制定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对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实践的支持,力求其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成为一个有着高素质、高标准的社会人。在物质方面,社会实践的进行也是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不是仅仅赤手空拳就能够完成,需要相应的实践工具、社会场所,实践手段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宣传方面,特别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如果没有人给予一定的指导,会使其走上歧路。因此,应当给予这些群体进行实践的宣传和指导,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4.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社会实践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丰富多样,活动形式千差万别,涉及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每一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内容各异的社会实践,都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价值体验和多样化的认知。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不断尝试中汲取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持续进步与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主动承担的义务。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养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指引着社会实践的方向。我国遵循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针,凸显了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靠社会实践来支持,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我国想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望将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使其发挥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邹柳云. 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

[2]赵国峰.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社会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 2005, 000(010):13-14.

[3]崔莹, 陆丽君, 黄翔峰. 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4]余展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合研究[J]. 2021(2012-8):112-114.

[5]莫军华. 注重个人体验 强化社会实践——探析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J]. 2021(2013-9):12-15.

[6]周钰珊.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2021(2016-17):103-104.

[7]魏戬. 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研究[J]. 湖北农机化, 2020, No.244(07):121-121.

[8]孙嘉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25):182.

作者简介

姚威(1989.03—),男,河南西平,汉,大专本科,成都体育学院,助理讲师,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姚威

上一篇:校长校本研修论文下一篇:儿童心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