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社会实践论文

2024-04-22

马哲社会实践论文(通用5篇)

篇1:马哲社会实践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暑期实践论文

这个暑假,我们参加了 “1946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去了四川成都——这个IT产业的“亿万俱乐部”,了解那的IT产业变化与发展,希望能提升自己,我们作为电信专业的学子,更要加深对祖国IT事业的认识,加强我们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为中国梦在信息工业的实现做出贡献。

一、调研背景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标志着近代信息革命的开始。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过去50多年了。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联系,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实践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好比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它的出现是客观的,完全不会与人类的意识有关,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能够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比如:人类当初有一个发明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愿望,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电子计算机就被发明出来了,所以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形成活动的目、计划、方法等观念,并以这些观念为指导,从而改变客观世界。

在计算机发明之后的50年中,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首先是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继而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处理器和存贮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数量越来越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贮容量迅速增加。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上的规律,那就是发展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变化、运动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后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电子计算机的智能程度也在发展,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主要方面。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每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副总统戈尔再次启动了这台计算机,以纪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在信息化急速扩张的今天,了解信息产业的变化与发展是我们电信学子紧随时代潮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利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科学定律、一切真判断,都是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才能称为真理。即使是“形式”的真理,也是由于它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如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中最普遍的客观联系才成为真理。按照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并不是真理。黑格尔在反对主观随意性的意义上是肯定“客观真理”的,并在这一点上

作了深刻的论述,但是他把人的意识中的客观内容视为客观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他所说的“客观真理”与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客观真理归根结底是根本对立的。我们逐渐认识到了计算机的优越性,这就是认识真理的过程。

二、实践目的走进成都——这个IT产业的“亿万俱乐部”,了解那里的IT产业变化与发展,希望加深实践队员们对祖国IT事业的认识,加强我们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为中国梦在信息工业的实现做出贡献,为祖国创造另一个计算机界的奇迹。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唯物辩证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次探索,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所学的专业,了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将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调研方法

主题:调查成都IT产业的变化与发展

调查路线:参观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两所高校为主,参观眉山IT园区为辅。

调查目的:一方面融入这个美丽的中西部城市,感受它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走进成都——这个IT产业的“亿万俱乐部”,通过了解程度IT产业的变化与发展感悟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哲学关系与道理,使自己得到提升。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把客观事实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在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主题确定:

早在六月中旬我们便确定了实践的主题与方向。以“调查成都IT产业的变化与发展”为主题。一方面融入这个美丽的中西部城市,感受它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展开调查访问,以加强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度与认同感。同时,我们将纵向

对比成都IT产业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总结发展的前因后果。6月28日考试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迅速展开讨论,最终确定了以参观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两所高校为主,参观眉山IT园区为辅的调查路线。并分配了实践任务。

四、日程计划

7月3日早5:30从津出发,经北京中转乘火车入川

7月4日中午12:00到达成都火车站。开始联系采访对象,分配采访任务 7月5日参观电子科技大学(其中参观了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国-乌克兰国际项目联合实验室)

7月6日参观四川大学(走访图书馆等地)

7月7日参观成都眉山IT产业园

7月8日~7月9日游玩宽窄巷子、青城山等地

7月10日实践结束

五、行程记录

实践队于7月3日早出发,从北京中转至成都。次日我们早早起床,与电科大同学汇合,前往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参观采访。电子科技大学拥有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为中国邮电系统学科的最高学府之一。我们在电科大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采访了一位研究生学长,由其引领走进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乌克兰国际项目联合实验室。通过参观这些实验室,我们感受到了电子高新技术的魅力,以及信息人勇于创新的决心。而在四川大学,我们利用川大的图书馆查阅书籍,了解川大信息专业的有关发展。

电子产业是国家的重点产业,而成都作为一个国家的电信产业重镇,一个个新兴的IT产业园正在成都扎根发芽。为了能更好的了解产业的发展,我们在7月7日参观了成都眉山IT产业园区,园区内含联想、戴尔等龙头企业。因为条件不允许,我们只能在厂外参观调查,并没有进入工厂内部。但是通过与工作人员的谈话我们得知IT产业的前景一片美好,而厂内许许多多的实习生正是各个电子高校的优秀学子。

我们发现,成都IT产业与成都高校的电子专业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并且体现了事物间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等特点。IT产业与高校电子专业相互作用,导致二者运动、变化和发展。IT产业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实践基地、工作机会与学术方向,而高校的课程为这些IT产业园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源头。而高校学子进入园区实习工作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三个方面:

1、实践使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实习生不仅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在实践过程中构成了社会的动力系统,不断改造着世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实践闲暇时间,我们也体验了成都的生活。宽窄巷子、锦里,都充满了最成都的生活气息和无数民间艺人的执着与热情。最后,我们把青城山作为这次实践的终点。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和传道弘道等各方面内容。从教义中不难看出,道教对于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给出的解答是意识即世界本源,思维高于存在,而世界不能被认知。

现代社会,道教慢慢没落,越来越多人崇尚无神论,即唯物主义观已经被更多的人认可与接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科学的理论。

六、结果分析

在对西南高新信息产业的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许多现在正在研究的电子高新技术,他们有的将应用于生活中,有的将应用在生产上。这些技术一旦取得了突破,都将改变现有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调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够成为第一生产力首先是由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科技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在生产领域中,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各个生产过程,并且能够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从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新技术、新革命才有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方式。无论是在发到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推动生产都显得尤为重要。从古老的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到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生产,是飞跃性的进步。新技术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创造了新的生产工具。在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在进步的基础上进步,我们不得不归功于新的科学技术。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更是落实了这一观念,它更加生动地告诉了我们科技生产力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希望这些技术能早日应用到生活中。

而当我们在思考为何高新产业会在成都蓬勃发展时,马克思哲学又告诉了我们答案。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存在着内在联系,他们的联系都是客观、普遍、多样的。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城市,它有条件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沃土,而信息产业更是需要一个蓬勃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来成长,所以最终电子高新产业选择了成都,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中的观点。

七、整体感悟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我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成熟,少一点嫩气;在社会实践中多份坚强,少一份脆弱;在社会实践中多了一味工作经验味,少了一味书生气味;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自强,减轻了父母的操心亲戚朋友的担心;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了又一位良师益友,减轻了老师教学的负担也提升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互动;在社会实践中自己的一切事物都要自己去解决,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从社会实践中知道了眼高手低的教训,体会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警示了自己的不足。我们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如“真理的客观性”、“事物的发展过程”、“唯物主义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事物的普遍联系”等,“马克思思想”存在于我们的实践中,它升华了我们的思想,坚强了我们的心灵。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实践。

篇2:马哲社会实践论文

——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有感软件工程4班 ***杨玲序号:97

摘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人们的一种积极进取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它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

关键词: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向前看

引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的报告,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为实现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它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我想它对与当今党的建设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内容简介

报告主要为四部分: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三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三)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这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解决了一些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分清了一些人的功过,纠正了一批重大的冤案、错案、假案。这是解放思想的需要,也是安定团结的需要。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

(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

二、《《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内容评价

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要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则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系到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成败,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

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解放思想也是理论发展的先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史,就是思想解放的历史,就是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教条出发,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思想观念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事”中,从这些“实事”固有的相互联系中,从“实事”内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去探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和方法,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可能求得“是”、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最珍贵的经验。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没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

三、主要结论或启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发展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发展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发展又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新的要求。发展要牢记在心,扭住不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牢记在心,扭住不放。我们应当善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又善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使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在新世纪得到更加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应当始终不渝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革命创造性,解决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表明,只有建立一个有宽容精神和民主化、法治化的理性社会环境,才能在科学文化和思想理论领域中,真正实现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所要求的“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作者,文献名,出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3:马哲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对我国的变革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2016年 11 月 10 日

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对我国的变革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从广东到福建,再从深圳到珠海,我国逐渐形成沿海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开放格局。2008年我国超过日本,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惊人成果的取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得益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往后的各届国家领导班子,对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和应用。21世纪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惊人,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文革”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如果继续封闭,走封建社会的老路,我国将停滞不前。只有对外开放,吸收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对外出口产品创汇,才能使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资本输出理论 对外开放 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

引 言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目标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二战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国着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而其中,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成为国际生产关系和贸易往来的重要依据。我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清晰地意识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1]前后的本质差别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支关注点的不同。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我国正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战略,越发显示出伟大的变革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

(一)资本输出理论概要

马克思指出,“过剩资本”是物质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资本输出则是过剩资本的必要出路。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资本输出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剩余价值的刺激下促使资本家加快实现剩余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造成资本垄断,形成剩余资本,即“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资本。”[2]另一方面,资本家将资本向国外输出,实现更高的利润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过剩资本的存在决定了资本输出的必然性。

(二)对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的运动规律。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3]这揭示了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得高额利润是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因此它要求资本以 “不断过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4]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在“竞争”中使资本输入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通过上述手段,“资产阶级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了资本输出的过程也是其生产关系扩张的过程,在客观上不自觉的促进了当地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新生产关系的确立。[6]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制定与调整以吸引外资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关政策。由此可见,资本输出理论充分凸显了资本输出对输入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三)资本交换的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扫门前雪”的时代俨然成为发展本国经济的绊脚石。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区域间文化、科技的交流,确立了政治互信,尽管少数金融寡头资本垄断的现状依旧存在,但无口否认,“命运共同体”正成为国际间处理各项矛盾的基本出发点。

1、文化:① 有利于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② 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④ 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2、科技:① 借鉴和学习他国技术优势,服务于本国,改善本国国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本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② 有利于弥补社会发展的不足,促进政治、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③ 加强国际能源、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全人类为立足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3、政治:① 有利于增进国家、地区间的政治互信,协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② 对国际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协商,使事态良性发展等。

4、经济:① 国际投资合作通过国际引入外资弥补了本国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而引进外资弥补了本国先进技术的不足;② 政府、科技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种组织参与了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了本国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缩小了国家间的差距;③ 国际贸易促进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参与了国际分工和交换,获得了比较利益,提高了经济效益等。

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1860年,英军的大炮强行打开了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回顾历史的惨痛教训,清政府傲物自恃,自给自足,用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世界,当英国成功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国社会却依旧遵循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历史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开放”的重要性。

1978年,“文革”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宣告结束。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济陷入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在经过解放后近30年的建设当中,没有实现进步,甚至面临温饱问题。小平同志后来概括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主要的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1958年-1978年20年时间里面,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7] 小平同志在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后,不断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后,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8] 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阶段(1978年—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出口产业结构,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层型产业的产品取得外汇,并以此支持内地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水平,不断增强国内企业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国外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吸收国际资金促进内地的发展。

2.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1998年至今)

前一阶段虽然我国的外汇数额不断的增长,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所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企业主要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以农业和制造业为首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益要远小于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到4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真正融入了国际贸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而密不可分。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品牌,使得国内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实现了从过去量的发展到质量效益的发展,从有限领域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

三、结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果,这不失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又一次深刻探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优越性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9]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所肩负的国际责任越发巨大。我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领域提供无偿帮助;援助他国灾后重建;在空间、信息、能源等方面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投资创建亚洲发展投资银行,积极欢迎各国参与,为全人类的发展谋福祉。

当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一项伟大的战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将加紧节奏、加快步伐,预计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的指挥下,用更加饱满和自信的姿态,张开双手迎接世界,早日实现中国人民深切期盼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远达《毛泽东思想研究》第一期;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1988版,第129-13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79-28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85页

篇4:马哲论文

08级西语一班 毛文静

2009.10.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

很快,一名落水男孩被成功救上岸,另一名男孩则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冬泳队员杨师傅、韩师傅、鲁师傅等人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名大学生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这件事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我没有亲眼见到他们救人的画面,也未曾看到他们父母哭泣悲哀的场景,也不曾看到同学们失去了他们的诉说和悲伤,但是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名90后的大学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的赞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新时期大学生救人的冷静思考。

生命年轻信仰。也许只有一次辉煌,这个英雄的集体展示了青年一代高尚的道德品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在关键时刻,信仰生命的神圣,在献出年轻生命的同时,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内涵,他们创造的“人梯精神”感动了中国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在他们身上的聚集,他们年轻的生命点燃了90后的希望。

这18位英雄结成“人梯”救人的精神让我感动,而且他们都是自发的,他们深藏在内心深处人性光辉驱使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在英雄壮举出来之后,荆州万人空巷,自发送别这些英雄。还有很多各界人士捐款,为牺牲的英雄家属捐款,这也让我感动。

但是对于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事件,社会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和看法:大学生救人该不该?值不值?

该不该,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

我们看到在他人畏难面前,有人上去了,有人退下去了,有的人让人崇敬,有的人作出了不齿的行为。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从根本上讲还是产生于对生命价值不同的理解。

但英雄的行为往往是在一瞬间作出的选择,在危急关头我们没有时间多想,不同的选择只是给予每个人对生命不同的理解罢了。每个人的都生命非常有限,因而非常宝贵,但他的精神是无限的,并不会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消失。他们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的大爱精神,这是社会的宝贵资源。

至于值不值的问题,等价交换的规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道德领域中是不适用的。

大学生英雄群体的壮举告诉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应该计较得失,值不值,而是应该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

90后青年个性非常鲜明,敢爱敢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许正是因为80后、90后有自己的个性,在前辈们眼中过于张扬,因而被认为是当代青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有力地证明了,90后的大学生是勇于担当,有强烈责任感的新一代,由此表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后继有人,大有希望。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东西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更宝贵。

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生命危难的关头,怎么去救人?这个时候我们讲的舍身取义凭着什么?凭着个人的真善的追求,个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凭着满腔热血和激情,但在这个时候需要理性,另一方面还要有技巧。我所理解的“人梯精神”,一个就是他们展示了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个气概平时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有很多这样的场景,也有很多这样的情节,我们所看到的是另外的一番景象。通过这样一个正面对比,使我们感受到他们作为90后大学生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确实非常难能可贵,在历经磨难的进程当中,发展壮大的民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靠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另外我觉得“人梯精神”精神展示了舍生忘死的思想境界,表现的无私、无我、利他、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构筑了民族的脊梁和灵魂。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之所以说他们展示了舍生忘死的境地,因为脚下就是大江急流,时刻面临着死的危险,时刻面临着被吞噬生命的危险,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很难结成这样的一个人梯。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在此次事件中,让我们痛心的是渔民见死不救。英雄大学生出事时百人围观,同学跪求渔船无人施救。参与救人的同学说他们求船主救人,船主不救活人,只捞尸体。同学给渔船的老板跪下求他们捞救方招三人,老板说;“长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并说,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1万2千元,晚上1万8千,一手给钱一手捞人”。对比大学生的行为,渔船老板可谓是灭绝人性。看到这,我想每一个还有点人性的人都会为之愤概,吞噬生命的不是那些长江之水,而是他们被利益腐蚀的黑暗心灵,救人反不被‘救’”的悲剧让人痛心,只是如果我们深思一下,到底谁是这个悲剧的直接的彻底的制造者呢?当那个下跪的学生痛哭流涕央求船主救人而被以金钱与生命进行交易时,那些船主丢掉的遗失的甚至是绝种的是什么呢?是人性的真、善、美,三字经开篇就言“人之初,性本善”,这流芳百世的箴言怎么就被他们毒恶的心给溟灭了呢?利益和金钱是否真的可以与生命的价值画上等号,贪欲和无情是否可以代替爹娘给的良知,见死不救扬言给钱救人,是人做的事吗?盘古开天辟地酝育此种类型的人了麽;女娲造人造此种人类了麽;炎黄的子孙有这样“自相残杀”的麽;华夏大地上的传统美德里没有“见死不救”这条吧,人欲横流的世界使他们便的利欲熏心,眼视金钱为自己所有的价值取向,实在不知是俗不可耐,还是连俗都谈不上,抑或比俗更“高”的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

篇5:马哲论文

经过6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应的关联知识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方面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被大家所一致承认的。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那么实践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我们应该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了?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马克思哲学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的实践都是这一伟大哲学理论的最好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政策的决定, 每一条措施的实施,每一个决定的议讨,无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为依据,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都证明马克思哲学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谈到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前,我们要先说说真理这回事。正确认识真理:正如一位名人说过的话:真理不再有什么确定的实在的标准去符合,只要我们对效用感到满意,它就是真理,真理将被看作不过是表示满意的形容词的名词化。真理的性质:哲学的真谛是寻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学就是在路途中----雅斯贝尔斯。另外一点值得一提的是,真理并不指也不可能被权威所占领,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逐步积累下来的经验,没有人可以主宰它,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完善真理,这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一方权力的所属物。马克思主义则是大多数向往真理的人共同的选择 但是马克思主义真的经得住考验吗?

从我们高中的政治课本再到大学的马哲理论课,我们大都受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伟大的适用性,09年末至10年中期,也正是我备战高考的紧张时期,同时也就是这段特殊时期,使我对新闻特别感兴趣,其中吸引我得一个话题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当时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叶檀评论我是必看的,因为她说的很有道理,分析的也很好。英美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所受到的重创,都历历在目。而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速一直在保持着8%左右,让很多国家都不敢相信,与此同时众多专家,经济学者也忙于分析中国的经济体质,我也暗自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 ”,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理论实践体系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好了,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就可以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了。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只有在实践中,都会产生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也只有实践,才能将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实践中,主体必然会反映客体,发生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以在实践的同时也构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只有在实践中,都会产生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也只有实践,才能将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认识需要,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而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实践创造出来的,从而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大不相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式本能活动,前者把实践看作是主观的东西,后者把实践看作是没有精神能动性的本能性的东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东西。实践既能把主观(认识、理想、目的)转化为客观(实践结果、产品),又能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结构、规律转化为观念的内容,即主观。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求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来把握实践。列宁、毛泽东都是从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角度来理解实践的。如列宁认为,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等于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列宁全集》第38集,第310页)。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5页)。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通常即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最伟大的动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而创立的崭新的、真正科学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唯物而且辩证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即不仅承认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而且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主张客观世界以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其动力即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观对象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过程。这些特点,使得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辩证法可以从理论上驳斥不可知论,因为它主张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同时它把整个世界和认识看作是过程,认为人能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认识整个 世界及其本质。黑格尔的辩证法作用之一就是要回应康德的不可知论。黑格尔把从知性到理性,从对有限性、多样性的认识到对无限性、统一性的认识变成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片 面到全面,从贫乏到丰富的漫长曲折的矛盾发展过程,在此漫长过程中人可以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这意味着每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除了辩证法之外,恩格斯 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实践。因为:1.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2.实践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可以创造出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的认识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并不否认认识的矛盾性和相对性,也决不是说人们有朝一日能够穷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因为整个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可知性原理只是说,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总之,只有坚持辩证法和实践才能坚持可知论,放弃了辩证法和实践就放弃了可知论。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人们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成为真理性的认识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认识之外的东西引起的,那么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实现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使他成为追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人的实践实践经过无数次的 重复,把实践的规律映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格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思维逻辑的有效工具并逐步 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证明,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认为是一套可以付诸行动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担任逻辑证明并不能代替实践检验标准的作用,已经被证明的东西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正确无疑的认识,逻辑证宁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终结果。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最终的证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哲社会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马哲实践观论文05-02

马哲课程社会实践报告05-09

马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1-23

马哲论文题目05-02

大学马哲论文范文05-12

马哲史论文范文05-12

马哲中国化分析论文04-17

马哲感想05-04

马哲全部范文05-16

马哲感想范文05-17

上一篇:代言人自我介绍演讲稿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写给未来的我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