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社会实践论文

2024-04-19

创业社会实践论文(精选8篇)

篇1:创业社会实践论文

导读:创新创业对解决就业有重大作用,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政策,目的是鼓励大众去创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政策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2]王晓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效机制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篇2:创业社会实践论文

人文茶文化学院卢寒霜广告10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关于我在学校的号召之下开展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次实践是我自主创业摆地摊的一次经历,包括了我如何进行前期准备、如何开展进行销售、如何克服所遇到的问题和最后获得的经验等内容。

关键词:自主创业;摆地摊;进货;促销;定价格

2010年,我终于盼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温室里禁不起风吹雨打的花朵,也不会躲在象牙塔里空空幻想。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一块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立足的坚固基石。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而我们浙江农林大学是一个生态创业型大学,着力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和创业实践活动;在部分知名企业和校友企业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组织我校大学生以社会实践小分队形式深入企业调研实践;鼓励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需求,将创业计划项目、创新科技成果带出校门、带进企业、带向市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更多大学生的就业发展。

而我正是抱着“自主创业,从地摊做起”的最低创业成本原则出发,决定了我大一暑期社会实践的的主题——摆地摊,卖衣服。为了顺利开展我的实践活动,当然得做足准备。首先,我选好了我的创业基地-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下垟村,也就是哦本人老家。之所以选择我的老家,原因有两点:一是在自家开始我的创业第一步感觉有靠山,心里踏实,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成事;二是我那村没个卖衣服的地,谁要想买套衣服还得老远跑镇上,现在就我一家专卖,想不赚都难。其次,我得找货源,农村毕竟消费水平普遍不高,怎样才能是进货价最低呢?我一琢磨,对于老百姓压根没有过时一说,何况时尚都是人穿出来的,便到一些外贸店低价收购那些外贸压货,拿回家熨熨平整,再包装好,就是新的。

一切准备就绪,就差找个好地方,选个好时段了,农村吗,最热闹的当然是傍晚的村委会门口的大操场,吃过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去溜一圈。开始正式摆摊了,在地上铺了块大白布就开始摆我的衣服,衣服可得百个好样子,才能吸引人眼球啊,颜色还得搭配好,可花了不少功夫。来往的人倒是不少,可都是走马观花会似的瞄了眼就过了,没几个是仔细过来瞅瞅的,更别说问价格了。一晚上也就卖了件小背心,第一天摆摊宣告失败。我回到家,仔细研究了一下今天的问题所在,发现有3大失误:

1、天太黑,虽说有路灯,但那微弱的黄光根本不能真实体现衣服的色彩,每件衣服看起来都暗暗的,当然没人要看;

2、无标价,农村人讲求实惠,饭后出来散步身上不带大钞,更懒得讨价还价,明码标价并且价廉物美才能招引顾客;

3、没喊声,一些商店总是通过“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本店清仓大甩卖,每件**起”,这些喊声虽让人厌烦,可毕竟对短期促销还是其一定作用的,不妨一试。经过认真斟酌之后,第二天我又去了老地方,这回我带了三盏电池台灯,打亮我的衣服,还有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每件20到35不等,物超所值”,最后配上我洪亮的大嗓门,笑过还真显著,生意真的好了很多。接下来几天,我还不断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比如买2件就9折,买3件8.5折,多买多送,还赠了些小礼品,客人源源不断啊,回头客也颇多啊。这次摆地摊收获的不只是一点私房钱,更多的是经验和一种满足感,看到自己的衣服全部卖光,那成就感可想而知。

篇3: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

一、学校自身创业经历为学生创业实践注入动力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淮南乡镇企业职业学校, 创办于1988年。当时, 头上有一片蓝天, 脚下无一寸土地, 手中无钱, 身后无兵, 几乎一无所有。经过20年艰苦创业, 历经淮南乡镇企业职业学校、淮南科技职业学校、安徽工贸学校和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个发展阶段, 办学层次持续提升,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 设置7个教学系、3个教学部和1个软件学院, 开设32个专业, 面向全国14个省市区招生, 在校生达8300人;校园规划占地496亩。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院的创业史为广大大学生树立了创业的榜样。

“在创业实习和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 是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历程文化的积淀, 是优良办学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结晶。学校自身创业的经历为学生创业注入了动力, 树立了楷模。一大批毕业生创业成功。学校创业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创业成功校友的事迹, 传承校友的创业精神, 并以成功校友为榜样, 敢想敢干, 勇于创业。“大三”把学生送到企业工学结合, 实习实训,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接受企业熏陶,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 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形成承担责任和压力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经过20年艰苦创业, 不仅创造了近4亿元物质财富, 而且铸就了宝贵的“安工贸精神” (艰苦创业的自强精神, 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 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 培养的学生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据不完全统计, 前10年毕业的中专生, 有三成已成功创业。沿海各地及淮南本地, 到处都有蓬勃崛起的“安工贸”学子创业群体。早期去沿海办企业的、资产上亿元的不下10人;做贸易的年营业额超亿元的有7人。淮南本地搞地产开发、网络工程及做贸易、开工厂和办学校的, 资产在5000万以上有10多人。近四年的高职毕业生, 不仅走俏人才市场, 而且已有400多人成功自主创业。

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创业能力

1、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教学

2004年6月深圳东聚电子集团公司选拔600人提前培训, 作为管理和技术储备干部。这时应届毕业生几乎全部就业, 学院决定动用二年级学生, 先利用暑期两个月集中上完主要专业课程, 其余课程搬到企业现场结合生产实际教学。教务处和有关系 (部) 及时制订现场教学计划, 选派院级和系 (部) 领导及学生辅导员驻进现场管理, 选派10名专业教师轮流驻点上课, 选派优秀党团干部, 在生产现场开展党团教育, 开展党团活动。三个月时间, 学习在现场, 考试在现场。学习、培训、就业双向选择有机结合, 保证了教学质量, 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2、围绕创业能力培养、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总结东聚公司现场教学经验, 学院从2005年开始全力推进“2+1”和“1.5+0.5”的培养模式改革, 以苏州“精实”和深圳“东聚”两个订单式培养班为样板, 抓点带面, 采取校企共同培养办法, 制订培养方案, 实施教学指导, 坚持做到五个对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接;关键的技术课搬到生产现场教学, 课堂与车间对接;企业文化引进教材, 学校的思品教育和企业道德规范对接;校企高层互动, 双方领导情感对接, 保证了培养方案顺利实施。教学、生产和科研有机结合, 不仅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而且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研究和解决一线应用性问题的能力。

3、适应创业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能力。针对学院实际, 从2006年开始, 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赋予新的内涵, 提出了专业课教师“三员化”和公共课教师“多面手”的建设标准。专业教师是教员、教好一门专业课, 是实验员、能指导专业课实验, 是技术员、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公共课教师要拓宽教学领域, 掌握一门专业技术, 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要求专业教师深入工厂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 参加教育厅和教育部组织的“双师型”师资培训班学习, 并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我院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及资格认证考试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学习的已有149人, 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2.33%,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坚持创业实践、提升创业综合能力

篇4:哈佛论文的牦牛创业

Google一下“‘牦牛’+‘哈佛’”两个关键词,你大约可以搜索到10500个网页,如果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就会发现这里面几乎所有页面都与两个年轻的女孩有关,一位是来自台湾的乔琬珊,另一位是来自香港的苏芷君。

确实,她们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不过,她们只有在与牦牛结缘之后,才特别的知名。以至于包括BBC、CNN以及CCTV等全球大大小小上百家媒体都乐于报道。

“Made in China”的奢侈品牌

上海市泰康路上的田子坊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精品店,而Shokay则是其中低调而有趣的一家。这正是乔琬珊她们2006年创办的Shokay公司,而且号称“世界上第一家牦牛生活创意店”,它专门利用牦牛绒生产家用服饰、儿童服装等。

她们从青海牧民手中直接收购牦牛纤维,并雇佣上海郊县崇明的农村妇女做编织工。公司的目标是引领“既具有异域风情又具有社会责任的奢侈风尚”,让Shokay成为最有社会意识的生活品牌。

从构思到目前产品遍及全球100多个店铺,迄今才有5年的历史。创业之初,回忆起来还是有很多艰辛。

比如这个品牌的名称,牦牛的英文是Yak,但在英文中,这个单词还有“饶舌,废话”的意思。显然,这个单词做品牌不合适。于是,就有了Shokay。

有朋友向她建议,既然你要做奢侈品牌,那就要把最后一个制造步骤放在意大利,这样,就可以打上MADE IN ITALY的标志。“但我们就是要做MADE IN CHINA的东西。我们不会违背自己的理想。” 现在Shokay的品牌LOGO就是一头牦牛的剪影,牛背上有传统的中国结图案。

乔琬珊的尝试一度让朋友和父母感到担心,毕竟她的同学毕业后大部分去了银行等领域。“我父母送我去哈佛读书的时候,没想到女儿是牵着一头牦牛走出哈佛大门的。”说起这,她忍不住大笑。

高原上的淘宝之旅

时光追溯倒2006年,正在哈佛大学念公共管理与国际发展专业的乔琬珊,和同学苏芷君到云南做做“如何用更持久的方式挑战贫困”课题考察了六周。在那里,她门第一次看到了牦牛,也了解到了牦牛价值的极不充分利用。“世界上有 1.4亿头牦牛,绝大部分在中国的云南和青海。”如果是这样,那牦牛与市场之间还有多远?敏感的她们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因为她们发现,牦牛身上都是宝。

牦牛是当地藏民仅有的资产之一,它们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产奶,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上好的牦牛奶常常还没到集市就已变质坏掉,只能白白地倒掉,而且当地奶类市场欠缺,牦牛奶根本无法给当地藏民带来太多收入。

看到牦牛给藏民们带来的一天收入不足10元,乔琬珊陷入了沉思。海外市场对天然、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全球九成的牦牛皆在青藏高原的天然环境下生长,用它们的奶做出的奶酪如果口味被接受,肯定有吸引力。有了这个想法后,乔琬珊又接着走访了青海、西藏等地,全面了解牦牛的价值使用现状,两个月后,怀揣着满腹的牦牛讯息,乔琬珊回到了美国。

乔琬珊返回哈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收集整理所有关于牦牛的资料。为了确定牦牛的创业可行性,在专程请教纽约的多位农牧业教授后,乔琬珊又自费考察了美国和法国有名的奶酪制造企业,仔细了解了奶酪的整个制作过程。但随后发现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那就是在高原上几乎没有机械化生产加工运输的可能。于是,她们改变了模式,将目标锁定在牦牛绒纺织品上,因为看到的一本书上说:“牦牛身上的毛很软,可以与羊毛媲美。”

更为重要的是,她们还发现,藏民卖牦牛毛是10~20元一斤,平均一个家庭年收入约在2000元;如果从中分离出绒毛,就可以以100~200元一斤的价格被收购。这样一来,岂不是能够帮助当地牧民富起来么?于是,她们开始了行动,用开创SHOKAY社会企业的点子写成论文,获得了哈佛毕业创业计划奖学金50000美金。

之后,她们用这笔钱花了一年时间在国内寻找合作厂家以及为之后的牦牛绒收集做准备。因为要制造牦牛绒产品,最先需要的就是找到和收集牦牛绒。而在有这个创意之时,她们并不知道牦牛绒是要如何收集,那时候,都还是纸上谈兵。

一开始确实不顺利,因为当地牧民几乎与外界市场隔绝,牦牛绒市场完全不成形,所以尽管每家每户都有20~30头牦牛,但却只靠捡草药和蘑菇赚取极微薄的收入。而在这样一个青海牧区,突然出现了几个号称高价收购牦牛绒的陌生年轻人,当地牧民并不了解也不相信她们。

第一天,没有人出售,第二天,依然没有。几天后,才有一个人试探性地拿了一袋子牦牛绒过来。看过后,她们说:这些毛太粗糙了,请分梳好了再拿回来。之后,牧民又拿着分梳好了的细牛绒过来,双方成交。犹如商鞅“立木为信”的商业版,因为这样的口碑,更多地牧民带来了牦牛绒。

边干边学的冒险

那一次,乔琬珊一共收购了1吨多的牦牛绒。乔琬珊和苏芷君从哈佛拿到的1.5万美元的奖学金,大部分都花在这上面。当把一袋袋的牦牛绒扔上卡车的时候,乔琬珊心里不断地翻腾:全部家当都在这里了,我们到底能做成什么? 这是一种冒险。

不过,为了让绒毛收集更加高效,她们还为这些牧民培训如何更科学地分疏牦牛绒,因为绒越精细,价格也越高。“开始让男人过来培训,结果男人来了不过是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回去就忘了,只好让男人和女人都过来,男人还是可以喝酒聊天,但是女人却已经学会了。”乔琬珊笑着如是说,其实她们也是在边干边学。

去年,跟她合作的农民有3000多户,今年,规模计划扩大到1万多户。当地农民不仅为她们提供牦牛绒,还手工为她们编制饰品。目前,她已经有了100多家门店,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出产纱线、家居、成人饰品、小孩玩具等产品。 乔琬珊的目标是,今年收购10吨牦牛绒。10吨,看起来不是很多,但一头牦牛每年仅能提供100克牦牛绒,10吨就需要从10万头牦牛身上采集。

解决了采购原材料的问题,接下来就轮到设计和开发适用产品,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建立了。苏芷君和乔婉珊对成衣纺织都是“门外汉”,只能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分析克服一道又一道难关。两人先后到河北、苏州、内蒙古等地向相关企业取经。但所到之处不是嫌她们年轻、投以不信任的眼光,就是嫌她们的牦牛绒量小加工成本高,整个过程中间的艰难不足为外人道。好在,品牌在两人共同努力下,一天天成型和壮大。终于,在2006年的秋冬,一个以牦牛绒为核心的品牌正式诞生。

如今,她们成立的牛绒合作社已经有上千户家庭参与其中,牧民们因此提高了15%~25%的年收入。乔琬珊坦言,牛绒或许已经不是问题,现在要紧的还是推广这个品牌,以及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同牦牛绒制品。

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

在田子坊的旗舰店里,记者看到,在靠近门的展示台上,有一本以各国语言写得满满当当的本子。当客人准备离开时,店员会介绍说,如果你对Shokay的产品感兴趣,不妨在这个本子上留下联系方式,品牌会随时更新环保资讯与活动信息。

“顾客们主要的抱怨还是价位偏高,店内所有商品的价格平均在500元左右。”乔琬珊坦言这是因为牦牛绒的价格本身也不便宜,所以也计划在制品中降低牦牛绒的比例(本来是100%的牦牛绒),加入棉等,这样价格会低一些,让大众可以接受。

“其实,这个价格也不是极奢侈。不过,我们还是希望Shokay的定位应该是越来越高端。”她说。 她的创业梦想是:以后人们想到牦牛绒,就想到Shokay。在更远的未来,人们一想到来自中国的奢侈品牌,就会想到Shokay。

除此之外,她们的产品还因为受限于材质有着较强的季节性,牦牛绒编织物多以保暖功能为主,于是,即便是炎炎夏日,Shokay的店面里绝大多数摆放的商品都是围巾、手套等冬天保暖用的织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品线和销售情况。

对此,乔婉珊显得比较乐观:“牦牛绒的保暖性确实是它最大的特质,但是我们在冬季之外会更加强调产品的独特设计。Shokay已经研制出来除了纯牦牛绒以外的多种牦牛绒混纺材料,比如牦牛绒与竹纤维、牦牛绒与棉等等,这样可以使产品更加轻薄舒适,这一做法在这一季和以后的产品上都会被大量采用。”用设计掩盖材质的单一性,可谓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的效应。

“不同的消费市场肯定存在不同的接受程度,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对于这类产品的接受程度会高一点。”乔婉珊表示,她觉得对于新消费者而言,使其接受产品的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对牦牛绒这一纤维材质的认识,由于牦牛绒的稀缺性,很多人从来不知道牦牛绒的存在,更不知道牦牛绒的保暖度和柔软度可与高级羊绒相媲美。

现在店里的顾客七成以上都是老顾客或者由老顾客介绍而来的新顾客。他们有四位设计师,每年两季会推出七八十款新的设计,创业至今,已经推出过三百多款。“我们追求标志性或者独特性的设计,希望消费者看到某一款样式,知道这就是我们的。”Shokay的一位主管谢寅展示这几件新出的产品,不过,她随即半得意半无奈地说,已经发现有抄袭她们款式的现象了。

篇5:创业社会实践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与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主体,探索出带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对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进一步挖掘与优化,构建出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的院、系、班三级实践体系,对提升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模式;存在问题;创业教育实践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发展已近十年。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虽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技能,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却不足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在全球创业观察活动中,中国的TEA指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是最低的。[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创业教育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作为与市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主体,探索出带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分析

1.国内高校创业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创业教育是舶来品,本土化的过程比较漫长。虽然清华大学早在就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创业教育在当时还处于大多数高校的视域盲区。直至204月,由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创业教育才正式在我国启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试点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综合式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2]这些试点高校从设立教育机构、开设创业课程、推动创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创业生态系统、师资力量建设、创业课程开发、课外创业实践、足够的资金支持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其经验和教训难以纵深传播,效果均不够理想。

2.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纷纷加入到创业教育阵地,然而其发展也并不平衡。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即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二是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由大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工商税务执照,开业。[3]以上两种类型虽然具有借鉴意义却难以普及推广。

综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形式上通常要经历创业课程教育、创业项目设计、创业社团活动、创业讲座、创业孵化等发展阶段;并且一直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师资力量薄弱等若干问题。在学生创业实践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生存性创业成为主流,专业型创业比例偏低。即使有部分涉及网络技术的创业者,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从事门槛低或是无门槛的创业项目带来的直接连锁反应就是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严重背离,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似乎形成了矛盾,没有真正渗透发展。

二、构建三级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1.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尽管为学生搭建了创业实践平台,提供了帮助,但没有体现出自身的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有别于本科院校,具有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在创业教育普适性背景下,应该从素质教育出发,对高职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作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形成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4]

烟台职业学院经过近5年的创业教育实践,在借鉴本科重点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在弥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不足的前提下,对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不断探索,随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投入运营、各系创办专业实体公司、建立创业班的顺利进行,校、系、班三级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初步建立。如图所示:

创业教育的“创”就是开始做,要在“做”上下功夫,不但要有学习的经历,还要获得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主动性学习过程。与研究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生是以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其本质特征是“能力本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性与技术性。“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需要突出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由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突出学生自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5]有鉴于此,在条件适合的专业,成立试点创业班,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2.建立系创业实践营,成立专业实体公司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慎重选择学生将来创业的主要产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个或几个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6]在此前提下,各系依托所设专业,建立系创业实践营,成立专业实体公司,由专业教师为主导、根据各系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设计模拟化创业项目让学生成为经营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任务、定产量、定成本、定奖罚、参与成本核算、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全过程,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实践课堂所学知识,并营造出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

3.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学生实体公司

,学院投资380多万元建设了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园内设有创业区、培训区、多功能办公管理区及金融、法律、财务、税务等一站式服务大厅,共容纳了商贸、文体、信息技术、产品加工、公益服务五大类型33个经营实体;通过创业指导中心和项目所在系进行二级管理,对入驻学生提供“创业前咨询”、“创业中扶持”、“创业后服务”,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使创业园真正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园。

院、系、班三个层面的创业实践体现出三级进阶的特点,即从各班挑选出优秀学生进入系创业实践营,并最终推选自主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孵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可逐级得到提升。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产、学、研、创”一体化,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职业性、技术性优势。目前,入驻企业100%盈利,10%实现月盈利3000元左右,有的已成功孵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期,缺乏成熟可行的创业实践模式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和“最短木块”。烟台职业学院通过推行三级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来,问卷调查显示出学生的创业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子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1):165.

[2]夏斌,董裕乾.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风,2010,(10):72.

[3]夏斌,董裕乾.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风,2010,(10):72.

[4]夏晓军,马德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反思[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3.

[5]戴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65.

篇6: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篇7:创业社会实践论文

一、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主要创业教育模式

(一)黑龙江大学的辐射式创业教育模式

黑龙江大学自上世纪就确立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业教育工作方针,[1]并逐步形成了“辐射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其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坚持了一个宗旨,即“实施创业教育,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立足两个基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遍性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特殊性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2]

(二)天津工业大学的“磁石式”创业教育模式

结合自身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又借鉴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天津工业大学制订、实施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在其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构建了多层次的模块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与创业有关的基本知识,即在其教学计划里的必修课与限选课中嵌入了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模块。该板块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目的之二是提高大学生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创业的实践能力,即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技能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该模块是选修课,与专业主干课教学同时进行,多采取理论案例教学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三)上海交通大学的“混合式”创业教育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采用“混合式”创业教育模式,是面对全校学生进行全覆盖的创业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其学生养成终生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另外,对有意愿、有条件创业的部分大学生,增开有针对性的相关创业课程与培训,提供相关创业园地预孵化及资金等支持,把他们培养成为上海交大学生中的创业“种子选手”。为此,聘请了许多知名学者、企业家,利用创新创业大课堂给学生作报告,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希望学生都成为未来的创业者。

二、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全校模式”是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全校模式”是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三种类型。其一,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注重用创新意识的培养来带动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创业能力。其三是混合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创业者,这种方式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

(二)以活动项目为驱动,借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

以活动项目为驱动,是在借鉴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活动基础上,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先后设立了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项目,在社会、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一定的创业氛围,形成了一定的创新与创业环境。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创业教育活动,都主要借用了第二课堂,利用讲座或者选修课等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全校的`创业教育培训等工作。

(三)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团委是其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机构

团委,仍是某些地方应用本科大学领导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机构。一方面,团委与大学生接触更频繁,易于组织大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团委本就有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职责,通过组织各种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各种活动,从而推进学校的就业工作。

三、深化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的建议

(一)创业教育目标的多样性要求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针对性

不同的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学生创业目标差异较大,因此,其创业教育模式要针对各自的教育目标来进行。在明确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各自创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各校要采用适合本校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在组织、管理上做到有保证,在课程、实践平台上做到有机结合,加强对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估,质量监督等工作,科学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为更好实现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各个地方应用本科大学既要注重校内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合作,也要注重各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在政策、资金捐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实施,需要有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亦是其创业教育得以运行的前提保证。各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在其组织的形式与管理机构等的设置方面。一是以活动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它对应的管理机构是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校团委;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开展创业教育手段,它对应的管理机构是该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教务处。各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中,要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其他院校的实践探索,在各自的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上,要设立专门、专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来进行协调、调配校内外的相关资源,从而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三)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设置既要有体系,又要有针对性

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在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都能针对各自不同的培养对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多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对一些有强烈创业意向和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会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既要具有体系,又要有针对性;在横向上要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纵向上又要顾及到学生具体层次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异同。

(四)搭建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目前主要有“科技园”、“孵化基地”等,它们虽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实习机会,但从科学的教育角度看,还不能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体验。大学生如何在创业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体验式的学习,是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尚需解决的问题。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真实创业体验,最终能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搭建地方应用本科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体验,同时通过各种相关活动,时时让学生进行虚拟的创业体验,这种“融入式”[2]的创业教育模式,更受学生的欢迎。

(五)构建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大学生创业不是简单的事,可能在校期间就成功了,也可能学生毕业很久后才能成功,也可能怎么努力也不成功……如何对各个地方应用本科大学的创业教育进行评估,究竟是以学生是否达到各自的创业教育目标来评价,还是以各学校的创业教育过程来评价?而如何去测量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其创业精神与创业态度的变化,这不仅是技术方面问题,更需要在时间上来进行界定。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对创业教育的过程和创业结果进行评估,是地方应用本科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部分,更是创业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结语

篇8:社会创业与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 一些国外社会创业组织进入中国, 社会创业的概念开始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随着社会创业在国外的蓬勃兴起和中国和谐社会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创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创业, 不仅能够将大学生的公益责任与创业联系起来, 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创业的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关于社会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创业概念、社会创业者特质以及社会创业管理与发展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校进行社会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

(一) 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的界定

社会创业一词是由美国人比尔·德雷顿首创。1980 年, 德雷顿成立了一个全球性的非赢利组织阿苏迦 (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创业, 专门物色和培养社会创业人才, 为以社会使命为目标的人提供种子基金, 使他们有机会能运用自己的创新想法, 对社会产生大规模而持久的改进。

J .Gregory Dees被认为是最早对社会创业进行定义的人, 他从四个维度对社会创业进行了定义:①社会创业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业;②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③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④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冒险行动[1]。

此后, 很多学者都对“社会创业”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有的学者沿袭创业学的研究思路, 从主体出发, 研究社会创业者所具有的特质和行为, 从而对社会创业进行定义[2,3]。而后来的一些学者们更愿意将社会创业看作是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4,5]。Roger L.等人则将社会创业看作是一个发现社会不平衡, 然后寻找机会, 推动社会达到平衡的过程[6]。

总体看来, 虽然学术界对社会创业定义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 但是几乎所有学者都强调社会创业的核心就是社会使命——实现社会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多数学者都提到了社会创业的创新性, 这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对社会创业边界的划分, 学者们所持的意见分歧较大。有的学者对社会创业的定义比较严格, 范围较小, 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有的学者则将范围划得很广, 包括的组织形式也多样化。

(二) 社会创业者特质研究

J .Gregory Dees从创业学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 在辨析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不同的基础上, 对社会创业者进行了定义。概念中结合了萨伊的价值创造观点、熊彼特的革新和变革源动力观点、德鲁克的寻求机会的观点以及斯蒂文森的足智多谋的观点, 认为社会创业者是社会变革的源动力, 他们具有创造并维持社会价值的使命, 识别并且不断地追求新的机会来践行这种使命, 不断地革新、适应和学习, 大胆行动, 不受现有资源的限制, 对服务对象和行为结果高度负责[7]。

Roger L.等人认为社会创业者首先要具有创业者的特征, 即鼓舞人心的能力、创造性、直接行动、勇气、坚毅。社会创业者发现社会中稳固但不公平的平衡, 并提出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新方案, 创造一种新的稳固的平衡, 释放出被压制的潜能, 减轻目标群体的痛苦, 通过围绕着新的平衡模式并创造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确保目标全体乃至整个社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8]。杨宇、郑垂勇认为, 社会创业者的精神蕴含在某些个人和团体中, 除具有创造社会价值、创新性、冒险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在从事社会事业时具有非凡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9]。

概括学术界对社会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社会创业者特指那些拥有魅力人格的、结合理想主义者和实干家两种特性的人。因此, 首先要拥有企业家的特质, 其次具有社会使命, 同时, 社会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往往对其组织的发展极为重要, 强调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也往往成为其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关战略。

(三) 社会创业管理与发展

学术界对社会创业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识别与开发社会创业机会、社会创业成功发展要素、社会创业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

严中华等人认为, 社会创业的机会起始于发现一些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 通过机会的评估与开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概括来说, 当社会创业者把目前所存在的社会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有机结合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发现创业机会[10]。而如何识别并开发社会创业机会是进行社会创业的前提, 它需要发现社会问题并评价其社会影响、对机会进行评估、思考拟建立企业的商业模式或开发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将受到社会创业者的知识与信息、价值感知、社会网络、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Arthur C. Brooks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1]。

社会创业致力于解决由市场失灵、政府公务服务不到位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以创造社会价值为首要目标。那么, 如何才能使社会创业成功实现这一目标Sharir和Lerner通过对以色列自1990年建立的33家社会创业企业进行案例调查, 发现导致社会创业成功的因素按重要性划分是如此排序的: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对社会创业的精心程度、创业初期的资本实力、公众对创业点子的认同程度、创业团队的人员构成包括志愿者与带薪员工的比例、与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的长期合作关系、经受市场考验的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创业者以前的管理经验[7]。

Andrew Wolk通过对美国社会创业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认为, 正是社会创业组织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与政府存在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 即政府的持续支持是社会创业组织有序发展的保障, 包括为提高社会创业组织潜力的认知度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确保那些正在运行的社会创业组织拥有获得正确信息和建议的途径, 帮助社会创业组织获取适当的融资, 帮助社会创业组织和公共部门做生意并且和政府一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2]。

二、高校开展社会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创业是社会创业者发现社会问题, 并运用商业原则来组织、创造、管理一个企业, 从而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换言之, 社会创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性的商业活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 (GEM) 将创业行为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两类。前者是机会驱动型创业, 即出于个人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 选择更好的发展机会;后者是生存驱动型创业, 即无其他更好的选择, 不得不参与创业活动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从这个角度看, 社会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为机会型创业, 它是创业者在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所蕴藏的商业机会驱动下所进行的创业并实现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缺口, 这就意味着社会创业有较多机会, 也需要相对充足的、能够进行社会创业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 以及大量的具有公益理念的志愿者, 这就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社会创业教育。

在国外, 社会创业教育已进入大学课堂。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至少有30个商学院开设与社会创业相关的课程, 一些名校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设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在高校中开展社会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 社会创业追求的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履行并传承社会责任感。以前, 社会衡量一个年轻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比较单一, “创富”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年轻人创业可以选择创立企业, 也可以选择创立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前者能带来直接的财富, 后者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有公益理想或公益兴趣的大学生在就学期间自发组建团队或组织, 立足自身的专业、爱好、兴趣、特长,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就能够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的服务或活动。社会创业实践是一种新的创业教育模式, 能够利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资源来创造价值, 同时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 社会创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从国外的情况看, 公益领域的创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 社会服务刚刚起步, 当代大学生利用他们的知识、创新精神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和热情, 对接社会服务, 前景十分广阔。国家民政部的官员认为, 从我国目前社会组织看, 公益行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热门行业。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创业, 不但能普及公益理念, 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 同时也可切实提供就业岗位, 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

第三, 有助于青年学子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践行更多的社会使命。社会创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社会朝着公民社会方向的改变, 说明社会在再分配和公民在社会改进中的角色方面出现了制度性的变革。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民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 政府也在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 这就需要一个适合的模式来填补这个市场, 而社会创业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解决当前中国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新农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以商业运营之道, 结合学生的专长, 大学生社会创业必将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突出自身的角色定位, 大有作为。

当然,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高校开展社会创业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首先, 在中国推广社会创业需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创业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兼顾社会价值实现和企业经济价值实现, 但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在中国慈善公益不发达、企业社会责任心不强的背景下, 完全以社会使命为基础的社会创业较难发展, 尤其是对于尚未实现经济独立的大学生而言, 推广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创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平衡创业者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其次, 我们不应笼统地谈社会创业教育, 而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以及社会公益意识。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研究如何增强社会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由宏观走向细化。同时, 社会创业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果, 这就需要研究论证社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惟有如此, 创业教育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三、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

按照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创业活动的活跃需要两个支持条件:一是创业教育, 包括系统的专业和技能学习、创业知识讲座;二是创业的基础环境, 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以此类推, 我国高校开展社会创业教育同样离不开社会创业教育和社会创业基础环境, 二者构成社会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一) 社会创业教育的内容

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学术界对社会创业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既然社会创业是以商业形式解决社会问题, 因而社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公益心与创业能力。其中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知识学习、创业教育的内容为基础, 另外增加由社会创业的特殊性而需要突出的教学内容。根据前面对社会创业研究现状的归纳, 我们认为社会创业教育的内容与一般创业教育内容相比之下, 需要突出以下3个方面。

1. 社会创业者特质

社会创业者通过企业的形式来改善社会的问题。与商业企业家相比, 他们追求的并非利润, 而是将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投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上。成功的社会创业者除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之外, 还具有企业家的特质、突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 其中创业者的品德维度是揭示社会创业者行为特征的重要因素, 而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讲座、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 社会创业组织形式

社会创业虽然名为“创业”, 但它既可以指一个新组织的建立, 也可以发生在一个现有的组织里。社会创业有三种基本形式: 创办新的企业、改造现有的企业以及和商业企业合作。因此, 授课教师需要研究社会创业形式的运营特点及对经营者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的要求, 通过国内外案例比较总结出社会创业的组织规律, 创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 用以指导学生社会创业的实践, 保证商业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的协调发展。

3. 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的关系

区别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的重要标准是社会价值的创造和商业价值的创造孰重孰轻的问题。正是两者在价值创造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以及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在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方面的重大差异。社会创业并不排斥利润而是突出社会责任, 对社会创业者而言, 创造利润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本身。

(二) 社会创业的基础环境

根据众多学者对社会创业的定义以及对社会创业活动的实证研究, 本文认为社会创业的基础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公益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 公众相信通过公益行为能够解决社会问题, 这是社会创业的社会基础。

第二, 充足的公益资金, 由于社会创业以社会目标作为其主要目标, 因此相比于其他创业行为, 创业资金的获取渠道相对狭窄, 主要依靠公益资金, 这是社会创业的物质基础。

第三, 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不仅为社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而且通过各项扶持政策为社会创业提供一个较宽松的环境。

第四, 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创业组织形式, 必要时政府可以为其开创新的组织形式, 以便鼓励社会创业的发展。

第五, 中介机构、非盈利组织对社会创业企业进行评价和监督, 这是促进社会创业的良性发展的手段。

毋庸置疑, 社会创业的基础环境是高校开展社会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 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 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就缺少了源动力, 也无法持续下去。

四、结语

社会创业在国外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在我国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 社会创业理应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高校开展社会创业教育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社会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一方面, 高校需要系统研究社会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 改变以往通过思想教育进行教化的做法,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深化创业教育的内涵, 实现公益理念与商业模式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 政府需要制定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创业的相关政策, 倡导高校和各类社会机构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创业的基础环境 。

参考文献

[1]Dees, G.J.The Meaning of'Social Entrepreneurship'[EB/OL].http://www.the-ef.org/resources-dees103198ht ml.1998.

[2]Ana Mara Peredo, Mardith Mclean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cept.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 (41) :56-65.

[3]John Thompson, Geoff Alvy, Ann Lees.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New Look at the People and the Potential.Management Decision, 2000, (5) :328-338.

[4]Jay Weerawardena, Gillian Sullivan Mart.Investig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 mensional Model.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6, (41) :21-35.

[5]Johanna Mair, Ignasi Marti.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6, (41) :36-44.

[6]Roger L.Martin, Sally Osberg.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for Definition.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007, (1) :27-39.

[7]Moshe Sharir, Miri Lerner.Gauging the success of social ventures initiated by individual social entrepre-neur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6, (41) :6-20.

[8]Andrew Wolk (2007)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Government:A New Breed of Entrepreneurs Develo-ping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 http://www.rootcause.org/sites/rootcause.org/files/SE-and-Gov.pdf.

[9]杨宇, 郑垂勇.社会企业家精神概念评述[J].生产力研究, 2007: (21) .

[10]严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业务内勤年终总结下一篇:芭蕉花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