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历史论文

2022-04-16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国家既没有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进行课程编制。那么,到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发呢?就围绕开发乡土特色的高中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实践历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实践历史论文 篇1:

基于暑期社会实践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

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对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寻找史料、分析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暑假,我借助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探寻厦门历史,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爱家爱国的高尚情操。

一、初中生历史认知分析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观念,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由于历史是一门初中新开设学科,学生普遍对历史感到很陌生,认为历史只是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选取形象、生动的史料,以契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教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验和感知历史。

在厦门,每年寒暑假学生都要完成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但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应付了事。由此可见,当前的社会实践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足和协作性不强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不能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厦门拥有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厦门总工会遗址、厦门市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厦门航天科技展览馆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历史的探究欲望,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得到有效提高。这一发现引起了我对历史地方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思考。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应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呢?笔者试图以探寻厦门历史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厦门本土历史,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我确定了探寻厦门历史的暑期实践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走进历史、亲近历史。

二、奠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取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搜集照片、歌曲、诗词等历史素材,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生活资源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教给学生。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会大大增强思维的科学性,从而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四、建立平台,将历史教学引向课外

设计暑假“快乐作业”——寻找厦门历史。

(1)作业题目:厦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学科学段:初中历史。

(3)作业形式:社会实践类。

(4)作业内容:参观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厦门总工会遗址、厦门市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厦门航天科技展览馆等景点,感受厦门发展的历史;采访长辈,听他们讲述厦门发展的故事;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厦门发展的历程。

(5)完成作业的建议:①参观景点时,要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②带好相机、摄像机,留下图片、视频资料;③作业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就这样,学生开始了厦门历史探寻之旅:有的学生去了博物馆,有的学生去了厦门老街,有的学生去了鲁迅纪念馆,有的学生参观了厦门古建筑群,还有的学生采访了长辈……

五、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次暑期历史实践活动从构思到实施都是紧紧围绕“探寻厦门历史”这一主题,旨在挖掘厦门历史。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分工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增进了团结与协作精神,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同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谨求实、史论结合的思维都使我刮目相看。

例如,有学生将自己爷爷奶奶的抗日事迹写成了讲稿,并上台讲述,其他学生还进行了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将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性学习,深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历史教学要求,体现了历史的人文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阐述新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校本教材中设置“寻历史”、“话历史”、“书历史”、“探历史”等模块,促使学生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现实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展现自我、凸显个性,从而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实践活动的难度要适中,活动要能吸引学生。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3)教师要及时反馈强化,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消极的学生给予批评。

(4)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借助各种力量进行解答。

总之,“中学教育有阶段,学生发展无期限”,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选择开放性、科学性、个性化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调控情绪。

作者:王翠霞

社会实践历史论文 篇2:

高中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务必凸现乡土特色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国家既没有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进行课程编制。那么,到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发呢?就围绕开发乡土特色的高中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乡土特色

一、凸现乡土特色的前提

乡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中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舞台,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教师要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国家既没有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进行课程编制。这就需要地方、学校等自主开发。那么,到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发,可以让学生去做呢?作为一线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首要实践者,从2012年浙江省新课改方案出台以来,几乎省内的每个学校都尝是“走班”“学分”“实践”等改革。我们学校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了两三年的摸索,从“乱来”到现在基本“成型”。我们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基本框架如下:

从历史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内容来看,凸现乡土特色的前提是体现地方性,即在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将乡土课程资源发挥出自己独有的地方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资源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征,每个地方的乡土资源都是各不相同的,类型、呈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自然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也从身边开始,社会实践活动从身边的资源开始。

杭州,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和民情风俗文化瑰宝。发掘杭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寻根中坚持先进文化,让我们的校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我们家乡在中华文化的熏染下有更大发展。

二、凸现乡土特色的抓手

如何开展有效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几次实际的活动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开展好两个“抓手”——教师和学生。

1.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从选题、分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全部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发展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累计到2016年10月,历史教研组总共收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56份,合格报告86篇,优秀报告15篇,例如《关于拱宸桥历史文化兴衰的调查报告》《从古代诗词看大运河的历史与各朝各代对其的利用》《南宋杭州茶叶初探》《章太炎——革命哲人》等等优秀的调查报告。就如《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导——突出研究方法的指导

在社会践活动课程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为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帮助学生把诸多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分析,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在選定了活动主题之后,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在小组活动中,提示学生要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在学生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启发学生;当学生忽略了研究过程的某一重要环节,教师则可以故意凸显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每一步指导都应体现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

现代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但是在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辛薇.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誗编辑 段丽君

作者:郎丽华

社会实践历史论文 篇3:

浅谈历史与社会实践的相互关系

摘 要:当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社会实践;中学生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推开:学科在不断分化、渗透,交叉,整合。纵观各地中高考命题:都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历史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本人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将所得付诸笔下,希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 历史与社会时事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历史教学的亮点,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如近年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都在当年的历史中考、高考中有很好的体现。

教学中注重把历史知识与热点问题的联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西藏的史实时,针对一些反华势力支持达赖搞西藏独立的情况,提问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依据。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西藏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

从历史延续上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引导学生的古为今用的学习意识。比如,在讲明清闭关锁国时,对比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迎来了汉唐盛世,清闭关锁国使“天朝上国”在近代落伍了。从而认识: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进一步得出今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让学生在历史的失落痛苦与激动自豪的对比之中,领悟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性。

二、 历史与现实生活

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事与物,都可寻找到历史的渊源。同样任何的历史现象都与我们今生今世有关联。历史考试中也常有这样的题目: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注意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寻找与历史的切入点,这样就使学生保持着好奇心。如在讲述秋收起义时,我会和金秋的收获季节相联系;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我自然地和张骞通西域联系起来。从学生作业中的楷书扯到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变;从某个同学的发型引到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等。挖掘历史的隐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探索的思想。

在道德观念、规范中,寻找历史的渊源。如和平友爱观点,可以从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汉朝时期的“和亲”;唐朝时期的“和同为一家”,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等中得以感受。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迹去追寻历史,同时也让学生沿着历史的事迹来认识现实。

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去理解与感受历史。比如,讲到原始彩陶时,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用泥包着烧烤肉,泥土变硬的启发;屋中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的启示;不小心投入火堆中的泥玩具成型的灵感。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现实生活的经验再造出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饱满而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进入历史的求知。

三、 历史与学科整合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比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就是以历史为主导,涉及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问题。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文史相通,中国丰富的古典诗、词、文、成语等文学形式,对历史教学有很好的启发。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项羽的“破釜沉舟”;淝水之战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开元盛世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文史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与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政史一家,历史的教学要注重时代的背景,在教学中引用政治的某些观点。如革命运动中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辩证法思想;历史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文史、政史的结合可以为中学历史教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对于历史与学科的整合,“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学科整合要求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讲秦始皇时,就赏析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讲电的发现时,就观察电磁感应实验。这对教师来说,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对学生而言,需要将课堂上学到的各科知识融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 历史与人类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比如,在讲授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我出了一个题目: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形势,对战争与和平的前景做一展望。经过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战争的危险就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如學习五四运动,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张骞通西域,培养了学生勇敢的探索精神;学习科技革命,培养了学生刻苦努力精神。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之中,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样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但是为了解决课本里提到的过去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历史中吸取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给现实提供各种各样的启示。

经过以上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加强历史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主人翁精神;这也是呼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简介:

王少岩,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永春第六中学。

作者:王少岩

上一篇:学习动力研究论文下一篇:种子质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