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2024-05-07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通用8篇)

篇1: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诊法合参是 指将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病证结合是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借助于实验诊断或仪器检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诊断的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腹诊仪等,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分析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2: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内科----梁金池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诊法合参是 指将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病证结合是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借助于实验诊断或仪器检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诊断的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腹诊仪等,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篇3: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1]。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 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 不扎实, 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

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 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 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 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 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 它不仅是技术性的, 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 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 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2]。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 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 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 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 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 每周1次 (4学时) 技能训练课, 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 胸部检查, 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 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 既要全面检查, 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 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 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 (带教) 。试教后2人一组, 一人扮演“病人”, 一人扮演“医生”, 进行练习, 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 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 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 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 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 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 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 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补考合格方可参加) 。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 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 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 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 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 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 近年来, 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建立多媒体实验室, 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 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 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 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 直到掌握。

4 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 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模拟医院) , 宽敞明净, 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能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0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10余台心电图机、40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 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 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3]。

5 建议

5.1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 做到齐抓共管, 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 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 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 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 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 同时, 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 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式, 做到既注重系统性, 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 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 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 更新知识, 提高学术水平。

5.2 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 然后学生边练习, 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 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 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 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 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 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 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 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 达到授课人员不同, 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 保证高质量的授课, 提高教学效果。

5.3 依托医院, 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啰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 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 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 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 逐步学会。

目前, 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 必须积极想办法, 开发资源, 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 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 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 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 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 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 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 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 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 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 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 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 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 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 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 保证了质量。

5.4 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 (SP) 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 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 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 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4]。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 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 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 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万亨.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潘长玲.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4) :51~52.

[3]李湘君, 李定梅.构建临床技能实训平台, 探索临床实践教学途径[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6) :89~90.

篇4:中医药院校诊断学教学体会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篇5: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对中医的向往始于年幼尚未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年少无知,一脚踏入奶奶刚烧好的洗澡水里,傻孩子还不会自己把腿抽出来,就只会在那边哭,等奶奶发现赶过来时,我的整个脚就快成熟透的猪蹄了。奶奶赶紧抱着我跑到县医院里去,当时医生做了什么处理我真心回忆不起来了,只是牢牢地记得托他不是那么高明的医术的福,我痛得跟杀猪一样叫,回家后还哭了一宿睡不着,奶奶心里也不好受,祖孙俩就抱在那儿哭。恰好一个平时和奶奶颇有交情的赤脚医生经过,见此情景,赶紧从自己的药箱里拣出几味草药,嘱咐我奶奶熬水放凉,然后洗掉了我伤口上的脓液,再把草药捣碎给我敷上,没多久就感觉没那么疼了。一个星期后,我脚上的皮肤就重新长好了,只在脚丫子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疤。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憧憬着成为这样一个神奇的人,能把病痛从我身上,从我身边的人身上赶走。

时间一晃快二十年了,在这期间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不少中医经典、启蒙读物,虽学了不少,但总觉得学得不扎实。这学期开的基础中医学给了我一个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中医。但在我一直的认识中,中医便是一门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经验科学,所以我觉得中医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首先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滑脉,什么是弦脉,什么样的舌叫胖大舌,而什么样的舌又叫瘦小舌,其次这样的学习方法无异于在死记硬背,要学那就应该好好学,就应该让这些宝贵的知识流动起来,那才是能被我们运用的知识。不过这可能也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关,毕竟我们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若中医所占比例过多,未免让人有本末倒置之忧。庆幸的是,我在我们专业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她也和我一样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不想让中医的学习浅尝即止。于是在询问老师、阅读名老中医自学成才的传记之后,我们决定利用名医医案做模拟的辩证练习,在这过程中,我们都获益匪浅。仅以我们所做练习中比较有趣的两个医案为例,谈谈我在这一过程中所学所思。

医案1:患者,女学生,17岁,自诉:因与同学去河里捕鱼,洗澡戏水,随之饮食生冷之品,夜间觉身体不适,自服克感敏2片入睡,次日腰腹疼痛难忍,继而经行不畅,量少,色黑有小血块,伴身酸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患者痛苦面容,脉沉紧微滑,舌质微青,苔白微腻。

在讨论初期,我们讨论的比较混乱,看到一个症状就去想是什么原因,结果到最后也没能清楚地表达出这个患者所患疾病的实质。在我一个读中医专业的同学的帮助下,我们重新找到了辨证的思路,从整体入手考虑,以脏腑辨证为主线,辨病位、辨虚实、便表里、便寒热,以此为线,顺藤摸瓜。患者经行不畅、量少、色黑有块,生殖功能障碍,且伴有腹痛、恶心呕吐,所以病位在肾、脾二脏;脉沉紧,经行不畅,同时舌质青,青主寒痛,所以为里证、寒症。在这里我有个困惑是为什么病症会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就会发展为里证,我的同学的解释是寒邪正旺,同时正气虚弱(患者那几天恰处于经期前后),寒邪有可能会直中脾,很快就穿过了表证阶段。最后我们尝试下的辨证结果便是:寒邪直中,寒凝胞宫、气滞血瘀,治法当温阳祛寒,行气化瘀,可选附子理中丸温中祛寒,以附子温肾阳,干姜振奋脾阳,我一开始选择的是血府逐淤汤,却被我同学提醒说血府逐淤汤、膈下逐瘀汤等一系列的汤并不是从气滞入手,而是直接破解久积的淤血,所以其针对的应该是中老年那种长年累积下来的血瘀。在此次的辨证练习中,我们重新温习了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主要集中于病史询问及脉象,对疾病的发展和方剂的使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医案2:陈某,男,5岁。患儿因发热6天,门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住院。住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左肺有片状阴影,痰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金葡菌肺炎。仍高热,体温在三十九摄氏度上下,轻咳,不喘,住院后继续用抗生素治疗,仍未能控制病情,高热继续,且全身出现皮疹,有的融合成片。住院期间曾用过麻杏石甘汤加减之类的中药亦未见效。及至住院第九日,病程第十五日请中医会诊。中医所见:患儿烦躁,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皮疹色深红,唇干裂,啼哭无声且无泪,舌绛无苔,脉细数。

一开始我们用西医诊断思维思考,考虑为什么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什么会出现高热,发现这样做并不符合中医的辨证思维,然后再重新调整思路,从中医辨证入手。患儿的高热应为阳亢的表现,而且是因为阴液亏竭导致的阴虚内热,因为他皮肤干燥,唇干裂,啼哭无泪,正是津液耗竭的表现,所以治法当以清热滋阴。在医案随附的解析中,我们知道了这是典型的温热病,发病急,热相中,绛舌是热入营分的重要辨证依据,且身上见疹,邪入营分无疑,且如果高热病例用一般清热无效时,应考虑到液亏、水不济火的问题,所以在强有力的清营解毒的同时,应当给予同样强有力的滋阴救液,所以治法当清营解毒,滋阴救液。

这两个医案的分析中可能还有幼稚之处,还请老师多多见谅,而这就是我们自己不断摸索练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学习的感受是通过医案练习,我发现了自己在理论学习中薄弱的地方或者理解有误的地方,并在不断的重复中巩固了知识的记忆,同时知道了这些知识应当如何运用,学习的动力更足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便以后自己不是一名中医医生,但也不会不论寒热虚实就给病人使用中成药。总体来说,受益良多。但不得不说,这个练习有一个弊端就是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基础,仅由初学者自己去进行很难有提高,因为像我们这种基础薄弱的初学者无法找出自己思维上的漏洞,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我那位学中医专业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估计我们的练习也仅仅是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而已。

篇6:学习中医学的体会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知识,而是拥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自然科学。它以人为主体研究了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规律。同时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汲取了哲学思想的精气、阴阳、五行等的思想。所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精液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我国中医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许许多多的名医以及流派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集结毕生所学所流传下来的著作为发扬和发展中医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等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更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魏晋南北朝,历隋唐至五代,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推动和充实了中医学的发展。晋·王叔和著《脉经》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倡“寸口诊法”并且描绘了浮、洪、滑等24种病脉;晋·皇普谧著《针灸甲乙经》论述了藏象、经络、腧穴、九针、刺法等内容对针灸发展贡献很大;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分述了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宋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时医学也发展迅速,流派众多。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疾病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对养生防病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了传染病多“从口鼻而入”;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的理论及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实际上是说中国文化不科学,它也是一种巫术。因为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展开的。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理论观念可以说完全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医学、医术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医学和医术。

篇7:民族中医院学习十八大的体会

地区民族中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巴合提拜.买哈德日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及党章的内容,感受深刻,一是旗帜高扬;二是航向明确;三是思想鲜明;四是意志坚定。下面结合本职工作谈一些体会:

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感触颇深。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简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作为一名医务干部,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当一名学习带头人,认真写心得体会。我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真正地融入到中医工作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十八大精神。

第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第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多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要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就是要运用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改革完善,不断改进中医事业的改革。当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我们要下功夫,为广大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做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中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质弊端都要坚持革除”。本职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体质发展的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事件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医疗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医疗水平,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不仅要入脑入心,更要指导工作,为了广大医务人员学习热情转化为工作训练的强大动力,医院要坚持以医疗岗位实践为生动课堂,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重点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使民族中医事业上一个新台阶,为开创医疗管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

塔城地区党组书记、副院长巴合提拜

篇8:学习中医药膳体会(汇总)

我一向惊叹母亲的勤劳和聪慧,直到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医食疗之后才知道原来做出这些菜也是一门大学问,是我们的祖先多少年积淀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将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来阐叙我对这门科目的理解。

中医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食疗,又称食治、饮食疗法,是指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烹调工艺加工制作成食品,通过食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利用食物或药食两用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严格配伍,并用持定烹调炮制工艺制成食品,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达治疗疾病之目的。中医的食疗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不仅包括营养疗法,还包括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止咳平喘等治疗作用在内。

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由于它作用缓和,比药物来源广泛,经济实惠,要配制得法,烹调有方,就会使人乐于接受,且易坚持服用。谷肉果菜等食物本身就是人体营养的来源,它既可以作为疾病恢复期的调治手段,也可以作为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措施来应用。

中医食疗十分重视保养脾胃。从烹调方法上讲,炸、烤、煎、爆易破坏食物的有效成份或改变其性质,从而降低治疗作用,并使食物难于被消化吸收。所以,食补的膳食多采用蒸、炖、煮或煲汤等方法。

中医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扶正药中有不少是补药,而某些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此外,不论药补还是食补,同样要考虑忌口问题。食补是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当,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大力提倡食补,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当下各种美容美颜的方法层出不穷,食疗大概是其中最经济实惠又无副作用的方法,以下介绍我所推崇的美容几个方法:

对于面色苍白型: 食疗方法——蜜汁花生枣。原理——红枣补气,花生衣补血,花生肉滋润,蜂蜜补气,综合生效使面色红润。做法——把红枣和花生米用温水泡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煮到熟软,再加入蜂蜜适用。

对于面容黑黯型: 食疗方法——栗子白菜煲。原理——面容黑暗的原因是肾气不足,阴液亏损,而栗子健脾补肾,白菜补阴润燥综合生效使面色白皙明亮。做法——把生栗子去壳,切成两半,用鸭汤适量煨至熟透,再放入白菜条200g,盐、味精少许。

对于面容粗糙型: 食疗方法:笋烧海参。原理——面容粗糙的原因是阴血不足,内有燥火,而海参滋阴养血,竹笋清内热。综合生效使皮肤细腻光润。做法——把海参切长条,与鲜笋或水发笋切片同入锅,加瘦肉一起煨熟,加入盐、味精、糖、酒后食用。

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和环境的恶化,人们身体亚健康化日益突出,各类保健品充斥着市场,然而这些保健品的质量仍是我们所担忧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医食疗这一古老而科学的饮食方法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医药膳食疗是现实生活中很实用的一些常识,只是日用不知而已。如身体不适该如何选择凉茶;小孩鼻子出血为啥用白茅根煮冰糖水喝就能好;而小孩上火咳嗽却要用冰糖川贝炖雪梨;杜仲炖猪脊骨为何能止腰痛;妇女产后及经期为什么要喝红糖水;猪脚姜醋蛋最适合什么样的女人吃;天麻炖大鱼头为何能止老年人头晕;《红楼梦》中的屠苏酒有什么功用;六味地黄丸什么情况下不能吃;春天为啥要吃芽菜;夏天为啥要煲冬瓜海带薏米汤;秋天却要吃点百合炒西芹;不同的季节如何煲出美味健康的老火靓汤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有理论有实践,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会如何善待自己。

一,課程內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課程內容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我以前曾經修讀過其他的中醫學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都是介紹講解一些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中醫針炙,中醫推拿等的實際操作知識。這些知識對於我這個西醫的學生來說,是十分乏味的。而且實際的用途上基本是沒有的。但是這次修的《中医药膳食疗法》卻不一樣,雖然都是中醫學方面的課程,但是教學的內容卻很不一樣。《中医药膳食疗法》主要教導的是各種中醫食材藥材在飲食方面的應用和功效等。這方面的內容正是我所需要的知識。這方面的知識平時是很難接觸到的,但是這門課就給了我這個機會學習。而且是十分有實際用途的內容和知識。三,課後感受和體會:不同於以往其他中醫學課程。上完這本課以後,我是真的有掌握到不少的中醫藥膳食的知識,還能實際應用起來。例如我就試過按書上的關於慢性支氣管炎的內容給我一個親友提供了一份膳食療方,這是我在上這門科以前不能想像的。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这学期我选修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随着一个学期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接近尾声,我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即使对课程上很多很专业的知识还是不十分理解,但中医食疗,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特别是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有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常涉及到了,只是现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自己对这些知识可以有了系统化的整理。当然,如果仅仅一学期的课就可以把中医的博大精深学到手,这是不可能的。我只想说,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加的留意生活,并由此对中医药膳食有了许多新的看法。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精益气,防止早衰。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药膳来达到调理内息,甚至治疗疾病的效果。

如今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快,精神常常陷入紧张的状态。他们当中,无论男女,都很少有像我们父母那一辈那样会自己煮东西了。他们很喜欢家里的“阿妈靓汤”,但是无奈自己不会煲,所以大多数都是指望父母或者外面的酒楼。同时,由于生活紧张,自己又没有注意一下调理健康,再加上城市压抑的气氛,所以如今才会有了那么多的职业病,而有些当然会演变成一些致命的疾病了。这样,我更加觉得自己有幸能够选到这个课程,来学习一些有关健康的东西。

其实,虽然我是一个男生,但我对煮东西是情有独钟的。更何况是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药膳呢。以前看妈妈煲汤的时候没有注意,后来姐姐练就了一身好本领,煮的东西比妈妈还好,我就开始羡慕了。而且,最关键的功力当然是体现在煲汤上面。记得两年前自己第一次煲的汤是清补凉煲猪骨,当时还感觉自己蛮有天赋的。那次以后,妈妈和姐姐再也不敢小看我了。更何况,如今我手中有了一本宝典——《岭南家庭药膳必读》。于是,上次回家,我便尝试一下展示自己的“身手”,煲了一锅“芪归鲤鱼汤”(选择这个汤,是因为以前妈妈煲过,自己也很喜欢,所以想自己尝试一下):。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有很多东西,只有敢于去尝试,才会做得出,做得好。无论是谁,无论有没有天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去做,就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另外,过去的2010年,我身边有五位老人扬长而去。错愕,落寞,始终笼罩着过去的一年。如今,有机会让我学得一些关于健康的知识,那真是一件好事。我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去关注健康,去寻找保持健康的方法。而药膳,既可以吃又可以养生,何乐而不为呢?在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抽出些许的时间去了解这些知识,去尝试煮东西,煲汤,生活自然充满了许多的情趣。

生命不止,那么健康的话题也是永不言止。这门课程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知识,而是在于生命与健康。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义不容辞的选择李恩庆老师这门课程的!

中医药膳食疗学》课后感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医膳食也是这其中精髓的一部分。选修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学习如何健康饮食、合理做菜。从课堂上我们了解到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药食结合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本草学原理,采用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调整补养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人生活于自然界,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应与自然界的气候、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如果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过度的劳累、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制等诸多因素,使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而又不能自行恢复,人就会产生疾病。同样生于大自然的各种动植物也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具有四气、五味。与药品的药性一样,食物也有食性,用食物、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即是药膳食疗之根本所在。

食疗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烹制工艺力口工制作成食品,通过食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食疗利用食物或药食两用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严格配伍,并用特定烹调炮制工艺制成食品,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不仅包括西医学中的营养疗法,还包括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止咳平喘等治疗作用在内。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中医药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药膳食疗在治疗中的应用。《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精益气防止早衰。《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食疗药物有400多种,每一种食物除营养价值外,具有和药物一样的化学成分和性味功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种药物,一半以上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食疗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调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祛疾者,可谓良方。”

一直以来,饮食疗法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也同样受到现代人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逐渐重视,对药膳食疗的追求已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李恩庆老师以轻松开放灵活的形式,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有关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之后的食疗原料讲解及穿插于课程中的食疗方面光盘的放映让“食疗”一词在我的头脑中趋于具体化、实物化。我学到的不仅仅限于怎样烹制那些药膳,更重要的是根据所学得的中医基础知识,基本了解食用者目前所处状态,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出适合的食疗方,进而实践。

通过这门课程我也逐渐改变自己的很多方面的饮食习惯,因为我是四川人,很爱吃辣,可是在广东地区却不能多吃辣,因为辣是很热性的食物,而广东本来就很湿热,常吃辣,身体会吃不消。我以前也有暴饮暴食的习惯,看到好吃的吃很多,看到不喜欢吃的,就基本一点都不吃,这样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明白各种食物都有着独特的食疗作用,不同的食品与药物放在一起烹饪则能起到滋补身体,防疾治病的作用。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了解一些食疗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用食品来填饱我们的肚子,更要利用食品的功效来帮助我们滋补身体,防病治病。努力改变自己,学会如何吃得健康营养。

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药膳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剂型。

在开始进行大三学期的选修课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中医药膳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其实最开始我选择中医药膳课的原因是因为我很爱吃,“民以食为天”嘛。但当我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样一所著名的中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我学习到的中药医知识非常不全面、不完整,管理类专业使得我们不可能深入、系统的学习中医药课程。中医药知识的内容博大精深,不是我们一朝一夕便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这时中医药膳学的作用便很重要了。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学相结合并以研究药与食的配剂规律、特殊制作工艺、及在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方法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交叉学科。中医药膳学主要是讲究以食物来防病、治病,达到养生的目的,更加贴近生活,对我们这种掌握部分常用、浅显的中医药知识的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易于学习和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我们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了解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机制等基础的中医理论,理解起药膳方子的构成也比较容易,还可以自主选择合适自己或他人的药膳方。的通过对中医药膳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常用的养生类膳食,用几种很平常很普通的食材就能列成一张能防病治病的方子。例如比较常见的风热感冒,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吃一些抗炎、解热的药物,但是学了中医药膳学之后,我就会选择饮用“桑菊饮”。只要用一些桑叶、菊花泡水喝,就可以不用担心有类似西药的副作用还能起到清热去火、治疗感冒的作用了。这就是中医药膳学的精妙所在。

周俭老师为我们讲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贴近生活的药膳方子,都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而做的,使我学到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原来好身体是可以吃出来的。很多人以为食疗和药膳是同样内容、同样目的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食物来调理机体,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食疗是以纯食品为原料,以保健为目的的一种方式。而药膳是以食品和药品共同制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说中医药膳学包含了药膳和食疗两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于药膳。中医药膳学注重调理,没有峻药猛药,只要长时间坚持服用,一般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中医药膳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社会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地都陆续出现了以药膳为主题的餐厅,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药膳这种防病治病的方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药膳方子被研究出来,应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饭就达到治病、防病、养生的目的。

通过对中医药膳的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现在我也能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膳方子。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和家人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药膳调配,可谓终身受益。但是药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药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药禁忌。既然药膳是通过将药材与食材相结合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对人体有任何害处,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中的药材互犯禁忌,那药膳就不是治病的药了,而是“致死”的药!当然,这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药物犯了禁忌,是一定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么你通过药膳养生的目的就事与愿违了。其次药膳还一定要能够平衡阴阳,因为食用药膳的目的就是要养生,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不能平衡阴阳,那么服食久了就会导致体质阴阳失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药膳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体质内有失偏颇的阴阳二气通过食材的药理作用进行调和,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中医药膳的目的还在于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将药材融入食物中,通过日常三餐,慢慢作用于患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患者体内的邪气就会逐渐被食物中的药材祛除,疾患也会慢慢的治愈。通常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中医药膳要讲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说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药膳方子的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药膳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在选用药膳方子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选取适应当地特征的药材、食材。最后就是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吃饭的时候配合乳制品、蛋类、梨、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这些都是制作药膳方子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让我们当堂制作几个常见病的药膳方子,如感冒、感冒发热,还有滋补型的方子如延缓衰老的,清肝明目的等等,这让我们在学到药膳知识后立刻能应用到实际之中,虽然我写的方子只是对经典的药膳方子做了一些改动,但也加入了我自己对药膳的理解。毕竟中医这门传统学科的内容是深之又深,加以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即使是学习了中医药膳学,我们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吸收这部分的知识精华,并一步步付诸实践。总之,中医药膳学的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用。而且有的简单的方子是我以前接触过的,例如小时候咳嗽,妈妈就会煮川贝雪梨冰糖水来给我喝,这也就是药膳在我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了。当前社会中追求保健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前一段时间就有所谓的“著名中医养生师”以萝卜绿豆为主要内容写过一些热卖的书籍。虽然中医药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深奥,但也绝不是天天吃萝卜绿豆就能把所有病都吃好的。学习了中医药膳学之后,我对饮食搭配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我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都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让我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也都能得到适当的调理,这才是我学习中医药膳学最大的收获。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摘要] 中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地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医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从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养生食疗的方法,不仅在生活中可以用到,还激发了我对养生方面的兴趣,从很多途径了解养生。

[关键词]中医与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会选中药与膳食疗法这门选修课。是因为我觉得养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懂得养生的人能活得更健康,学会一些养生方法对我们的生活起到很大的帮助。在平时,我比较少去了解有关养生的方法,所以希望能在中药与膳食疗法这门选修课中学到一点。

课程已经结束,但学到的东西也不少。对一些中药的认识、用途的了解,如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还涉及到关于那些药物的来源与传说,加深我们对中药的印象与认识。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的认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认识了中医基础中的藏象、阴阳、五行学说,包括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气血津液等这些理论知识。也有一些养生食疗,但我不会做菜,所以没在意听。比较实用的是促发我的兴趣,在网上了解到一些养生的方法,一直有在做的是‘金鸡独立’。刚开学的时候天气很冷,我的手脚冰冷,特别是睡觉时脚很冷就一直睡不着,所以都会在睡觉前做5分钟,这样脚就会暖和一点,更容易入睡。有时在上课时觉得疲惫不堪,不能集中精神听课的时候,我就会用双手像梳子那样向后梳理头顶上的头发,也蛮管用的。有时感觉有点发寒恶寒,也会用打喷嚏这个方法,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按手掌穴位的,现在都会有意无意的去按那个穴位。还有跪着走路让血气下行、烧毛发治流鼻血、气聚丹田由口吐出等,这几个还没实践过,但都记住了。对于养生的方法窍门都记得比较牢。因为这些养生方法对我的生活都很有帮助。

中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地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家里时,母亲总会随着时节和我们的身体状况做出各种各样的食物。比如夏日的炎炎午后,她会为我们熬一锅丝瓜花绿豆汤,喝了清凉解暑:冬天则是煲羊肉、狗肉粥,驱寒温补;当我从尘土飞扬的操场回去可以吃到猪血煮真珠菜,清肺解毒;当我因为长时间学习后眼睛略有不适,就能吃到枸杞炖猪肝,明目亮睛„„我一向惊叹妈妈的勤劳和聪慧,直到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这门课之后才知道原来做出这些菜也是一门大学问,是我们的祖先多少年积淀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食疗,又称食治、饮食疗法,是指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烹调工艺加工制作成食品,通过食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利用食物或药食两用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严格配伍,并用持定烹调炮制工艺制成食品,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达治疗疾病之目的。中医的食疗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不仅包括营养疗法,还包括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止咳平喘等治疗作用在内。

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由于它作用缓和,比药物来源广泛,经济实惠,要配制得法,烹调有方,就会使人乐于接受,且易坚持服用。谷肉果菜等食物本身就是人体营养的来源,它既可以作为疾病恢复期的调治手段,也可以作为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措施来应用。

中医食疗十分重视保养脾胃。从烹调方法上讲,炸、烤、煎、爆易破坏食物的有效成份或改变其性质,从而降低治疗作用,并使食物难于被消化吸收。所以,食补的膳食多采用蒸、炖、煮或煲汤等方法。中医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扶正药中有不少是补药,而某些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此外,不论药补还是食补,同样要考虑忌口问题。食补是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当,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大力提倡食补,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和环境的恶化,人们身体亚健康化日益突出,各类保健品充斥着市场,然而这些保健品的质量仍是我们所担忧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医食疗这一古老而科学的饮食方法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医药膳食疗是现实生活中很实用的一些常识,只是日用不知而已。如身体不适该如何选择凉茶;小孩鼻子出血为啥用白茅根煮冰糖水喝就能好;而小孩上火咳嗽却要用冰糖川贝炖雪梨;杜仲炖猪脊骨为何能止腰痛;妇女产后及经期为什么要喝红糖水;猪脚姜醋蛋最适合什么样的女人吃;天麻炖大鱼头为何能止老年人头晕;《红楼梦》中的屠苏酒有什么功用;六味地黄丸什么情况下不能吃;春天为啥要吃芽菜;夏天为啥要煲冬瓜海带薏米汤;秋天却要吃点百合炒西芹;不同的季节如何煲出美味健康的老火靓汤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有理论有实践,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会如何善待自己。有数据显示:如果你的健康是100%,那么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7%,而你的个人生活方式却占去60%;也就是说,你不能抱怨父母不好、不能抱怨生不逢时、不能抱怨没有好医生、不能抱怨环境污染;因为你的健康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许多疾病是病人自己造成的。想要做一个健康的人就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养生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养生对我们的健康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渴望获得有关养生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觉得,学校应该在普通课上也开设中药与养生这门课程,而不单单只是选修课那几节,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养生方法。

上一篇:年终总结实施工程师下一篇:防风解温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