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2022-09-12

武隆县巷口镇中心校于2011年申报并立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留守儿童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研究》 (课题批准号:2011-LE-087) , 该课题研究分别在武隆县巷口镇中心校所辖的中嘴小学和渝港希望小学实施。历时两年, 该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并基本达成了预期目标。目前, 该课题正在申请结题。我作为课题的主研成员之一, 全程参与了本课题的实施研究, 其研究成果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方面

(一) 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

我们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 设计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留守儿童典型活动》《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汇编》等表册, 把每个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思想和行为演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在案, 为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二) 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弥补

自实施本课题研究以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三个好转”。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 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 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 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 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话和家长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 进一步明确了监护职责, 增强了监护能力。如, 四年级的周文超同学以前在课堂上常开小差, 眼神呆滞, 回家后对着玩具自言自语, 原来是想念在远方打工的父母了, 我们了解情况后, 在班级中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让同学陪伴他一起课间活动, 双休日让他在同学家度过, 使假日不再孤独, 课后让活跃分子与他一同玩耍, 并与家长联系, 定期与他通电话, 让他感受浓浓的亲情, 现在的他满脸笑容, 变得阳光、乐观多了。

(三) 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曾经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偏差的留守儿童, 经过帮扶、干预, 远离了周围不良因素的干扰, 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 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 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与人和睦相处, 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 能够自我约束, 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 三年级的杨阳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条件差, 奶奶年事已高, 无法帮助他的学习, 由于家庭无力监管, 致使该生长期不写家庭作业, 得知情况后, 老师放学后将他留下来给他开小灶。班上优秀的同学与他结对共同完成作业, 渐渐的, 他的学习成绩好多了, 老师抓住机会及时表扬鼓励他, 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除了学习, 在生活上, 班里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助他。如今, 杨阳同学也成为了一名成绩优良、阳光乐观的孩子。

二、教师方面

(一) 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 提高了教师育人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 或向专家请教, 努力攻克难关, 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一是通过学习理论, 锻炼了一批有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 与实际联系起来, 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三是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课题组汇编了课题研究成果集, 包括《典型案例集》《论文集》《留守儿童日记、心得、活动图片选编》等资料。其中在国家和省 (市) 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篇。四是学校建立完善了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措施, 如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知心姐姐、代理父母、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机制已得到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并在全县内逐步推广。

(二) 师德师风建设得以巩固和加强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有爱心、有耐心, 尊重学生, 能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能全面实施以“关心、爱护”为核心的特别关爱教育。广大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构建了平等合作, 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日渐成熟。

(三) 关注特殊群体, 进行个别辅导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校四年级有一个叫王涛的孩子, 父母亲都在广东打工, 在家里跟着年大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学习基础不好, 再加上在家里没人辅导, 每次的家庭的作业几乎都做得一塌糊涂。于是, 班主任教师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首先引导他鼓足勇气, 树立信心, 为他找了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与他结对帮助他, 老师也特别亲近他, 在生活上, 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帮助, 并不厌其烦的为他补习。渐渐地, 他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作业质量越来越高了, 遇到不懂的主动问同学、老师, 原先语文都不及格的他, 在上下两个学期的期末学情调研中, 都分别取得了80多分的成绩, 着实让人欣慰:这个成绩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国外有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 , 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自己的“耐心、信心和决心”, 为特殊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爱, 相信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 使孩子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方面

(一) 分类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课题组组织全体老师, 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家访, 作好记录,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动态档案, 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方案”, 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家庭困难, 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二是父母一方不在本地, 为团聚而外出务工;三是家庭宽裕, 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四是父母感情不和, 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 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 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 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 性格古怪、脾气暴躁, 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 进行重点跟踪, 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 制定实施方案, 完善工作制度

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 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 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 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促进和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心灵沟通

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校在实施本课题研究时, 组织“1+1”结对帮扶活动, 让每位留守儿童都有“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 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因为对于老师, 孩子们有警戒, 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 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 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如, 四年级有一位叫何维的留守儿童, 父亲一人在外打工, 母亲就呆在家里照顾她, 小小年纪的她非常懂事, 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也许父母给她的压力太大了, 以至于每次考试她都显得很紧张, 所以经常在考试中失利。由于她胆子很胆小, 每次找她谈心, 她都不愿多说些什么, 因此, 我们特地安排了一位“知心姐姐” (原在我校毕业的学生, 现在上中学) 与她结对, 除了老师对她格外关心外, 我们鼓励她多与“知心姐姐”接触并成为好朋友。通过将近一年与“知心姐姐”的心里沟通, 现在的她活泼了许多, 学习成绩也比以前稳定了。

(四) 家校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立了一个亲情专线, 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 但是, 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 同时老师也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逐渐取了得共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五) 丰富多采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快乐

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 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 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 我校组织了“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一起共庆“三八”节、端午节留守儿童集体包粽子吃粽子、中秋节集体吃月饼、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留守儿童春游活动、留守儿童才艺展演等, 真正让留守儿童感受了集体的温暖, 沐浴亲情的阳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能感受节日的快乐、过一个开心而难忘的生日, 弥补他们多年来没过生日的遗憾, 用真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用真情去为留守儿童服务, 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六) “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定期或不定期地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 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充分感受家的温暖, 使之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快乐地成长。

四、社会方面

(一) 有效地提高了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 我们欣喜地看到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有的祖孙两代共同生活, 其乐融融;有的成绩优异, 家长欣慰;有的孩子懂事, 是家庭得力助手,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放心, 他们的成长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 和谐社会。

(二) 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的个案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留守儿童”教育经验, 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案例,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策略思考

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后儿童在生活、内心情感等方面的现状与影响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心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凸显, 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 综合解决, 留守儿童应得到来自政府、学校、家庭、亲属、同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余杰.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2] 魏富云于天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J].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下一篇: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