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2022-11-0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僻内向。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 交流渠道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 农村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 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 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 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2、冷漠乏信。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 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 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 其主要内容是“要钱”, 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 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 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 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 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 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 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3、心胸偏狭。

农村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 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 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 便产生了仇视他人, 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成因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应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媒网络的普及, 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我县农村学校, 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 痴迷电游, 看碟片, 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 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 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 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 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 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 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农村留守儿童, 首先就与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 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 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且,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 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 无力教育孩子, 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 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 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 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的缺位。

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 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 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 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 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 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 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农村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 有农村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 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 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 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 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 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 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 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 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 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专门扶持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 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 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 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是变农村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即随着条件的改善, 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 实行民工“市民待遇”, 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 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 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 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 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 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 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 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 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 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不致于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要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 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 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 既不要娇惯孩子, 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 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 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 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 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 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 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 应采取多种方式, 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 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 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 除电话外, 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 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 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就会学得更棒, 做得更好。

2、学校要加强管理, 对农村留守儿童倾注关爱。校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 常抓不懈。班级应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 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把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 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 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 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 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 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农村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 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农村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 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 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朋友, 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 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 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 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 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 学校组织, 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 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 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 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把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 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 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 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 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 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 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等原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心理问题, 应整合社会资源, 净化学校社区环境,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改进学校教育方式, 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徐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1) :156-157.

上一篇:生态文化论在“美丽中国”概念中的体现下一篇:浅谈在化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