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与对策

2022-12-16

近年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 学者们却极少专门关注贫困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解决贫困山区贫困问题的关键, 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问题。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学习、品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我们应该探寻特殊的对策解决其特殊的问题。

1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

从总的状况来看, 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与其他地方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样, 都存在生活不稳定、安全无保障、学习无监督、德行缺教导、心理缺疏导、观念缺引导, 从而导致学习差、品德差、心理差等等问题。但具体来说, 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

1.1 渴望读书, 却被迫辍学;渴望学习, 却缺书少笔

从多数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 学习缺乏动力, 厌学情绪严重, 迟到、旷课、逃学是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突出问题。而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对大山外面的世界, 对书的“世界”, 对学校都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因此, 对读书有着强烈的愿望, 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却被迫辍学或缺书少笔。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 有的父母教育观念陈旧, 对孩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读书无用论”在他们头脑里根深蒂固, 仍然认为孩子多读几年书与少读几年书没有什么区别, 会做工, 会挣钱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尽管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完全有条件让孩子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 仍然不送孩子读书。第二, 有的父母迫于家庭的贫困, 急需增加家庭劳动力, 提高家庭收入, 也不得不让孩子辍学回家当“童工”。第三, 有的父母眼光短浅, 他们基本上有条件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他们宁可把打工挣来的钱用于建房子, 买家具, 改善当前的生活条件, 也不愿意供孩子继续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第四, 有的父母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导致渴望读书, 又勤奋好学的女孩被迫辍学。这些父母就算勉强让孩子上学, 也不愿意或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第五, 贫困山区人口比较分散, 中小学设置比较少, 多数村子离学校较远, 低年级的小学生上学都要大人的接送。“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 如果没有其他成年人接送, 往往年龄较大才入学, 这样, 小学还没毕业, 有的小孩已经十四、五岁, 在家长眼里, 他们“长大了”, 应该回家帮干活挣钱了, 孩子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读下去了。第六, 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校往往教学设备极其落后,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艰苦的上学条件和学习环境, 落后的教学条件, 较差的教学质量, 让家长更看不到孩子读书的前途, 在孩子读了两三年书后, 认为孩子会认字写字, 会算帐就足够了, 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在孩子教育方面花更多的钱。总之, 家长认识的误区, 家庭生活的窘迫, 上学条件的艰苦, 学校教育的落后, 导致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渴望读书, 却被迫辍学, 渴望学习, 却缺书少笔。

1.2 思想单纯, 但适应能力差

道德观念淡薄, 行为出现偏差, 说谎欺骗、奢侈攀比, 不孝不敬, 拉帮结派, 打架斗殴, 赌博酗酒等现象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般“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严重问题。而贫困山区远离城镇, 再加上“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 有的多年都没有机会走出山村一步, 有的甚至十几岁也从未到过县城以上的城市。而且, 多数家庭没有或很少有电视、收音机或报纸书籍等有助于儿童了解外界的物质条件。单纯的生活环境, 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这些“留守儿童”很少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更少受到来自电视、网络、录像、小说等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再加上山区人口分散, 小孩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较少。因而, 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普遍思想单纯,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奢侈, 什么是欺诈, 什么是绑架, 更不知道市场上会有缺斤少两、欺行霸市等不道德行为。他们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奢侈浪费、逃课说谎、离家出走, 更不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盗抢劫或杀人放火。这是贫困山区“留守儿童”与开放发达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差别。但这些“留守儿童”单纯的思想也给他们带来另一方面的极端。当这些孩子离开山区进入城镇后, 往往难以适应城镇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尤其是难以预测和应对所受到的各种侵害, 一旦受到侵害无法用正当的方式方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往往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又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另外, 他们的单纯极易被那些不良用心的人所利用, 在接受小恩小惠之后, 就会不辨是非, 不分黑白, 不惜代价地为这些“朋友”“恩人”两肋插刀。这样一来, 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1.3 听话乖巧, 但心理问题突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性格养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亲情教育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贫困山区的年轻夫妇往往在孩子出生一年甚至半年就离家远出,而且一旦外出打工,往往为了节省路费,大多都很少回家,有的为了赚够盖房子或还债的钱再回家,甚至几年也不回去一趟,就是偶尔回去一趟,呆的时间也不长,与孩子一起呆的时间就更不长。这样,孩子的第一声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叫的是谁,在孩子最需要关爱的时候,父母不在;在孩子最想表达的时候,父母不在;在孩子高兴最需要分享的时候,父母不在;在孩子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不在;在孩子迷惘困惑最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不在。这一切需要,“留守儿童”们更不可能从祖辈或其他临时寄托的监护人那里得到满足或完全得到满足。这样,“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却长期缺乏应有的亲情,普遍出现“父教缺失”、“母教缺失”或“父母教育缺失”的现象。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胆怯懦弱、自卑依赖、狭隘嫉妒等不良心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则往往表现出粗心大意、缺乏耐心等心理;父母都外出的孩子,心理问题最突出,有的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有的表现出过于敏感、冲动易怒,有的自卑、抑郁、孤僻,等等。亲情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这些心理问题,是这些孩子今后行为出现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容易导致孩子受挫能力缺乏,人际关系紧张,容不得批评,更不会自我批评,从而容易出现离家出走、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因此,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虽然由于生活环境单纯,大多都听话乖巧,但心理问题仍然很突出。

1.4 有价值追求, 但价值观念扭曲

价值观念扭曲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一般“留守儿童”的共同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由于父母在物质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导致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知荣辱。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也存在价值观念扭曲的问题, 但其表现却大不一样。贫困山区的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改变目前贫穷落后的面貌, 大多数人一切行为的目标就是挣钱, 大人们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 孩子们读书或做工也是为了挣钱。所以有机会读书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能当官、能挣大钱, 因此, 走出山区, 跳出“农门”, 光宗耀祖, 出人头地就成为孩子读书的唯一价值追求。没机会读书的孩子在家或随父母外出做工则是为了现在挣到更多的钱。在学校里, 老师往往也把这种价值追求作为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家长们往往也以这个价值追求作为孩子对自己辛苦打工的最好回报。他们都深深地知道, 只有有了更多的钱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在他们看来, 挣钱就是人生的一切。因此, 他们不会好逸恶劳、奢侈浪费, 而是勤劳节俭, 艰苦奋斗, 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由此形成。“留守儿童”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不仅没有得到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 却长期在这种狭隘、庸俗的价值观引导下成长, 极易导致他们价值观念扭曲。这些儿童长大后, 如果再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他们不能正确看待人生价值, 也很难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2 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特殊问题的对策

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既需要有权宜之计, 更需要有长效之策。

2.1 发挥地方优势, 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领导, 加快贫困山区经济发展。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特殊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因素, 但根本原因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山区的青壮年大多文化程度较低, 思想观念落后, 信息闭塞, 眼光短浅, 他们很难准确地知道本地的发展优势, 就是知道了, 往往也会由于能力有限, 资金短缺, 也会致富无门。因此, 当地政府如果能加强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领导, 加快贫困山区经济发展, 为山区提供更多的致富门路, 为已为人父母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 就可以减少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人数。这是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效之策。

2.2 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不能光靠农民自觉地实施, 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一是要深入农户做宣传, 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 转变教育观念, 主动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读书机会和尽可能好的读书条件。二是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 给“留守儿童”创造在学校寄宿的条件。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帮助山区中小学校从校舍、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给孩子们看到读书的希望, 给家长看到孩子受教育的前途。四是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 对在解决山区“留守儿童”问题上做出重大贡献、成绩突出的学校、村委会和其他单位或组织, 以至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个人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 对这些单位、组织、家庭或个人, 政府还要在他们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帮助。

2.3 学校要担当起对“留守儿童”全方位教育的重任

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家庭教育比较缺乏, 不管是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还是生活、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 都主要依赖于学校, 因此, 作为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校, 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范围内担负起对“留守儿童”的全方位教育的重任。一是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彻底转变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理念, 树立“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有书读, 人人能成才”的教育观。教师要彻底转变那种教书只管教知识, 育人只管育“好人”的观念, 树立教书育人要教会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全方位教育观。二是学校要重视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关注、特殊的关爱。三是学校要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培训的责任, 使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让家长在异地也能做好孩子的亲情教育, 让委托监护人也能起到有效的监护作用。

2.4 社会要给予贫困山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解决贫困山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比解决其他地方“留守儿童”问题要困难得多, 它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 仅靠政府、学校难以解决, 更需要社会各界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以更多的支持。一是媒体要加强关于贫困山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和报道, 大力宣传解决贫困山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义, 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二是争取社会各种捐赠, 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更大程度上满足“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条件。三是政府的支教人员、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要更多地到贫困山区里去, 以解决贫困山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和“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四是妇联、共青团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走出大山, 走近城市, 认识世界, 扩大视野, 以促进他们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

摘要: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解决贫困山区贫困问题的关键, 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问题。本文从学习、品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特殊问题, 并从政府、社会、学校等角度探索了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特殊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特殊问题

参考文献

[1] 向智明, 甘沙林.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 (8) .

[2] 熊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 .

上一篇:述评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下一篇: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民间艺术发展的思考——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