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2022-09-10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 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 问题愈发凸显, 令人堪忧, 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去涉及家庭、政府、社会层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仅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谈, 因为他们毕竟在学校生活占了很大比重。他们需要老师做的不是抱怨, 不是冷漠和回避, 需要的是伸出援手。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每个子女都希望承欢于父母膝下,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市贫困地区青年男女面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拮据的生活不得不选择了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将他们年幼的子女留给爷爷奶奶或亲友代管, 这便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叶敬忠教授认为, “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 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中另一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1) “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 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 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研究表明, 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 流动和留守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 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 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2)

二、学校应提高认识, 全面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 教师应担当“主角”, 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功能, 教师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 多接近他们, 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 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 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 开通家长热线, 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 教师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充分交流, 形成合力效应。

(一) 关注留守儿童

1、办好主题班会活动。一是针对个别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怨恨父母的思想, 学校德育处可以安排各班举办 “感恩”主题班会。首先, 教育孩子要感谢党, 是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父母也才能外出挣钱。其次, 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生命。虽然, 现在暂时和父母分离, 但要理解父母, 哪个父母不想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辛辛苦苦养育儿女, 还不是想把子女教育好, 希望子女们长大后能成才。他们背井离乡, 外出打工, 吃尽苦头, 是为了改变家庭环境, 为了儿女们茁壮成长。所以, 为了让父母们放心在外工作, 你们在家要安心读书, 努力学习, 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回报社会。

2、办好“手牵手”活动。针对个别学生有歧视留守儿童的思想, 消除留守儿童心理上的自卑感, 学校可组织教师发动班上的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结对子”, 交朋友, 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3、召开留守儿童会。每月末, 学校可安排教师定期在班上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让他们每个人畅所欲言, 谈得到的进步, 以及和父母通话、通信的内容。如果有谁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 及时提出来, 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出主意帮助他们解决。

(二) 关注留守儿童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在家庭教育孩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这些人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低, 与孩子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存在代沟, 导致监护人教育水平的浅层次化。教师要指导监护人。一是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不仅关心孩子的安全和身体, 还应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孩子, 遇事和孩子商量, 多和孩子沟通。二是每过1一2周, 让孩子和父母通一次电话, 汇报自己这周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 及时和父母沟通, 开展亲子互动;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 谈理想, 谈人生, 谈道德。父母也要及时回信, 积极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给孩子正面教育, 真正关心孩子,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 监护人也要和孩子父母通话, 真实介绍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在家及在校的表现, 尽量多谈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 少谈缺点和失误;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 及时通知老师和孩子父母。三是监护人至少每周到校一次和老师交换情况, 或者与老师通电话;既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也把孩子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告诉老师, 出现问题与老师共同商量解决。

(三) 关注留守儿童父母

利用重大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体返乡的机会, 召开留守儿童父母会。在会上介绍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讲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让他们明白, 自己有权利把孩子生下来, 就有义务把他养大。父母挣钱的目的, 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还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即使挣一座金山又有什么意义?父母的爱可以为儿童营造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 而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则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所以, 父母应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努力创造条件, 教育好子女。父母有条件的, 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 在打工地上学。如果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 最好想法留一个在家里。即使双方都要外出, 也要尽可能安排有文化、懂家教的监护人。假期里, 尽量安排孩子到父母那里住一段时间, 感受一点父爱和母爱。

三、以课堂为阵地, 在思品课中关注留守儿童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 好久没人摸我的头, 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 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 唱得让人心酸。此刻, 我们的老师就能够理解他们的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该运用新课改理念研究教材, 挖掘内涵, 关注“留守儿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化。教师要将课程优势与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很好的结合。例如, 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我在成长》的内容, 开展“独立生活教育”。例如, 独自在家时……受到坏人威胁时……, 受到欺负时……防止煤气中毒、农药中毒等, 学习安全自护知识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教材我与家庭的相关内容, 开展“节约教育”“体谅父母教育”鼓励留守儿童学习与父母沟通, 主动说说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体会父母的不易, 培养孩子的亲情感;结合我与学校的教材内容, 开通“亲情信箱”。通过信件了解留守儿童, 与他们进行沟通, 建立信任,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并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结合我与家乡的教材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教育”等。

总之,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学校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但表现在家庭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和学校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担任主角, 在具体教学和活动中, 挖掘内涵, 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关注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8页。

[2]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节选) [M]中国妇运, 2008年第6期。

上一篇:法律与秩序下一篇: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