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性

2022-09-13

第一篇: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性

人大常委会贯彻实施监督法增强监督实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依法履行职责,不断增强监督实效,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施监督法,按照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依法履责、提高水平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较好地履行了监督职责,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

了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我市人大工作实践,就如何贯彻实施监督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精心选择议题,增强监督针对性。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听取和审议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是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一项明确要求。多年人大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议题是做好监督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监督议题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紧扣全局、紧扣中心、紧扣民生的原则,每年年底向人大代表发出信函,征求对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坚持少而精原则,每年工作计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和市信访局及市长电话所了解的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确保监督议题选得准,开展工作针对性强。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们连年听取市政府关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等情况的汇报,及时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较好地履行了对经济工作的监督职能。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多次听取市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自来水和“一池三改”等工作情况的汇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紧密联系我市实际,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推进依法治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我们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常委会的重要任务,认真听取市政府及法、检两院关于普法工作、依法治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深入基层,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招商引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园区建设和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监督,促进市委决策的落实,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求深。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前提。不论工作监督还是法律监督,要做到情况明了、有的放矢,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力,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会上十分钟,会前十日功”,对常委会确定的每项审议议题,对牵动全局的大事要事和党委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视察、调查或执法检查。调研工作坚持求真、求实、求深,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和措施。在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专题调研时,我们采取市县两级人大联动,组织市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600多名人大代表参加。调查历时3个月,组成55个调查组,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走访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122个乡镇、371个村、1966户,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了100多名市级以上人大代表的意见。在组织开展煤炭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和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度调研时,我们从常委会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几个调查组,历时两、三个月,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操作性强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据此,市政府成立了煤炭工业管理局,建立了地方政府与省属煤炭企业的高层议事机构,加快了煤化工等非煤产业的发展和塌陷地治理,调高了煤炭资源税税额。去年,我们提交的关于赴兄弟市学习人大工作、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考察报告,市委转发后,在全市引起良好反响。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审议质量。举行常委会会议,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题工作报告,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审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整体效果。我们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一是制订制度,加强学习。常委会制定了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办法、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的办法。每次会议前,根据议题的需要,邀请有关学者专家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通报常委会机关的调查情况,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掌握审议的法律武器和事实依据,做到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二是改进会议形式,提高工作标准。常委会不断改进会议形式,采取会议开在现场、视察与审议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审议质量。刚刚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就是在对全市重点项

第二篇:关于增强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监督实效是人大信访工作的灵魂,只有增强实效,人大信访工作才能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5】9号文件和《监督法》精神,以增强监督实效为主线,着力破解人大信访工作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对制约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一我县人大信访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信访工作作为依法监督履行职能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增强监督实效为主线,从加强信访队伍建设入手,从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做起,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奠定了人大信访工作基础,开创了工作局面。

(一)构建了人大信访工作的基本框架。县人大常委会想方设法增加信访机构和编制,成立了正科级人大信访科,专职信访干部达到了2人,在各乡镇成立了人大信访接待室,专职信访干部一般一至二人,由乡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挂帅,同时,加强硬件建设,县人大常委会为人大信访科配备了微机,有三分之一乡镇人大信访接待室配备了专用微机,为实现办公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县落实了信访机构编制,改善办公条件,初步构建了人大信访工作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人大信访工作的合力和动力。

(二)建立了一整套人大信访工作制度。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职能 切实做好人大信访工作 确保全县政治稳定的通知》,出台了《平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接待处理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暂行办法》《平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实施个案监督办法(试行)》,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人大信访工作制度,对人大信访工作的机构与职责、案件受理范围、办理程序、立案与督办结案做了明确的制度规定,对人大信访干部的职业道德、工作守则和怎样办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了办理人大交办督办案件的具体实施办法,建设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规范的制度,使人大信访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人大信访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增强人大信访监督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督办实效。初步实现了人大信访工作由仅仅满足于收收转转向发挥信访作用,履行监督职能,切实解决问题,注重督办实效的转变;由单一督办模式到立体督办模式的转变,由人大信访孤军作战到依靠党委领导,联席会议指导协调,人大督办,汇集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的转变。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与政法委联合督办涉法上访案件、主任会议定期听取“一府两院”关于人大信访交办案件办理汇报等措施增强了人大信访工作督办实效。各单位也与时俱进,对增强人大信访督办实效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吾乡人大主席团在解决涉法信访案件中,聘请法官、律师和熟悉法律和农村工作的人大代表参加,发挥群体优势,促进了问题的解决。王坡乡人大主席团注重发挥代表作用,摸索出了一条人大代表审议、视察、调研、评议信访工作督办信访案件的路子,解决了一批缠诉缠访老案。

二 影响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我国民主体制的逐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种各样的诉求越来越多,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民意机关,群众给以厚望,近年来到人大机关信访的群众越来越多,希望通过人大依法监督来实现自己的诉求。严峻的人大信访形势,迫切要求增强人大信访监督实效,以实现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我们认为,影响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主要问题是:

(一)思想上还不够重视。一些人大领导存在船到码头人到站的认识误区,对人大信访工作认识不足,工作标准偏低,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对人大信访的领导。部分人大信访干部以人大信访工作不办具体案件为由,错误地把人大信访机构当作“中转站”,一转了之,把督办当成转办,注重程序解决问题,忽视答疑释理实际解决问题,既消弱了人大的监督权威,又不同程度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一些承办部门错误地认为信访工作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抓可不抓,没有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主要领导静下心来研究得少,批转交办的多,甚至有的回避上访群众,态度冷漠,把矛盾上推下卸。而一些信访干部觉得信访工作费力不讨好,不如其他工作实惠或轻闲,自认为低人一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工作上的无所作为,消弱人大信访工作的监督实效。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还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一工作人员素质还不高。人大信访工作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人大信访干部既是会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又是熟悉法律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县县乡人大信访干部共有48人,就熟悉法律知识而言,法律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的7人,自学过法律专业的11人,就做群众工作,从事信访工作或基层工作二十年以上的8人,十年至二十年的15人,十年以下的25人,存在会做群众工作的缺乏法律知识,熟悉法律的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特别是乡镇,大部分人大信访接待室与政府信访、综合治理办公室、司法所合署办公,几套牌子,一套人马,这样做,使得人大信访形同虚设,不利于发挥人大独特的部门优势,人大信访监督实效必然大打折扣。三是人大信访干部兼职的多,专职的少,特别是许多乡镇人大信访干部由人大主席或者副主席兼职,他们既要负责党委安排的分管工作和中心工作,又要具体督办信访案件,显得力不从心。

(三)信访制度还有待规范。调研中发现,我们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原则规定的多,具体规定的少,对信访工作的规范过少,过粗,过宽,过于原则,致使有的人大信访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错误心态,对信访案件一转了之,完事大吉,在重点案件督办上,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不敢督办,不愿督办,怕出错,怕“越位”,怕伤人,怕担责,不规范的法律法规和信访制度,无法发挥法律的强制性功能,从很大程度上消弱了人大信访工作的督办实效。

(四)监督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刚性监督缺失。虽然《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作出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在人大信访实践中,人大常委会往往过多考虑与党委和“一府两院”的关系,听取汇报多,视察评议多,很少运用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刚性手段,即使听取汇报、视察评议,有时也是隔靴搔痒,导致信访承办部门对人大交办的信访事项不够重视,存在敷衍应付多,主动查办少;推诿拖延多,按时结案少,维持肯定多,真追实究少的问题,出现解决问题难难,纠错改错难现象。二是问责机制有待落到实处。各级人大常委会虽然建立了一套人大信访工作问责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批评的多,处理的少,问责追究机制滞后,弱化了人大的法律权威,影响了人大信访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 对增强人大信访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首先,进一步强化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全国人大对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上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信访工作要承担起这项任务,力求把一些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把绝大多数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以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吴邦国委员长强调对重信重访要整合力量,加以处理。最近中纪委发布了《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信访工作已经越来越引起中央的重视。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机关,人大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整个信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人大常委会和信访工作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积极解决群众的正当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努力把人大信访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

二,借力办访,增强实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显示器信访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要以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新格局。因此,人大信访要跳出人大抓信访,与时俱进,巧借东风,推动工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综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坚持在信访联席会议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处理信访问题。信访联席会议是在党委领导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是新时期处理重大信访问题的实践和创新,坚持在信访联席会议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处理信访问题,依靠成员单位的各自优势,加强监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使问题解决。三是县人大常委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制度,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形成领导主抓,办公室信访科协调,各科室和乡镇人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人大信访队伍建设,增强信访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激情。一是提高素质。人大信访工作涉及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新时期的人大信访工作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还要熟悉各行各业的情况,成为工作的多面手和全才,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监督,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所以,要加强学习提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交流、研讨和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人大信访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善于实践。人大信访干部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多调研,多实践,掌握第一手材料,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百姓呼声,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办法多,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妥善解决问题,息诉罢访。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善人大信访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确保人大信访干部个人待遇不低,工作条件不差。同时对于人大信访干部不仅要压担子,还要搭梯子,把信访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信访实践中锻炼干部,推荐干部,提拔干部,从而激发干部在信访岗位建功立业

的工作激情。

四,发挥人大独特优势,做好信访工作。一是通过视察、调研和群众信访,帮助“一府两院”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制度和机制设计缺陷,帮助他们修补漏洞,建章立制,从制度上、机制上和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动真的,来硬的,干实的。对一些督而办、办而不力,而又影响较大较坏的案件,人大要挺直腰杆,冲破阻力,无所畏惧,充分运用《监督法》赋予的权力,通过质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和罢免等强硬措施,为民请命,为民做主。通过办几件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树立人大权威,进一步强化“一府两院”对人大工作的认识,提高人大信访案件的督办实效。

五,加强信息工作。一是加快信访系统信息联网,明确接待承办责任,避免多头交办浪费信访资源现象,使信访部门抽出精力,用心用力抓好信访案件督办。二是加强综合分析。通过办信接待,了解社情民意,选择一些重大的、突出的倾向性的问题,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研究,了解问题的现状、成因,提出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向常委会报告,发挥“第二研究室”的作用。

第三篇:关于发挥代表作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调研报告

发挥代表作用 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无极县人大常委会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代表作用发挥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人大监督实效的深度和广度。为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好代表作用,我们按照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于近期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就如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人大发挥代表作用,增强监督实效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如何发挥代表作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这一主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不断研究代表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使代表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促进了人大整体工作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基础工作入手,抓基层建设、抓制度完善、抓活动规范,积极为代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自换届以来。我们把全县209名县人大代表按县直和乡镇分成12个代表小组,健全和完善了全县11个乡镇和1个县直代表团的工作机构,配齐了11个乡镇的正科级人大主席团主席,形成了完善的代表工作网络。围绕代表学习、活动、视察、审议、联系选民等方面制定了多项制度,使代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每年的代表小组活动都统一规范活动内容,使代表活动都做到了有计划、有专题、有报告、有效果。二是加强代表学习培训,提高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县人大常委会针对个别代表文化素质低、对人大方面的知识较少、对如何履行代表职务

1不甚熟悉等实际情况,完善了代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了对代表执行职务的业务指导,提高了代表的履职能力。三是密切与代表的联系,畅通代表履职渠道。开展代表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是发挥代表作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通过坚持“一府两院”工作通报会制度、组织代表参加各项调研、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代表接待日”活动,为代表订阅《民主与法制》、《人民代表报》,发送《无极人大信息》、常委会公报,邀请有关代表列席常委会等形式,使代表深入了解常委会工作和“一府两院”基本情况,代表参政议政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同时还深入发掘代表履职潜力,积极发挥代表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优势,增强了人大监督实效。如南流乡人大代表小组针对通定州断头路多年未修情况进行了代表视察,通过代表的努力,该路段现已顺利开通,极大地促进了该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强化建议督办工作,激发代表履职热情。为把代表建议落到实处,县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加强了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跟踪监督,有效提高了代表对建议办理工作的满意率,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如县人大常委会在落实代表议案建议时,对建议逐项实行定承办领导、定承办单位、定承办人员、定办复时限和保办理质量“四定一保”责任制,实施办前见面、办中见面、办后见面以及当面答复、书面答复“三面二复”办理方法,确保把每条建议都落到实处,使建议承办部门增强了压力感,保证了代表建议在限定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

二、影响代表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我县人大常委会在代表发挥作用、增强监督实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仍有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代表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些因素中,

既有代表自身素质的不足,也有体制上的缺陷,还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代表履职意识不强。调研中发现,代表自身条件是影响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个别代表是“荣誉代表”、“挂名代表”,借口本职工作忙,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不够,深入实际倾听群众意见和反映群众呼声不够,参加人大会议和代表活动不够,主观上不愿意履行代表职责。二是个别代表虽有履行职责的愿望,但因自感“人微言轻”,怕履行职责时碰钉子,不愿意主动履行职责。三是个别代表素质低,欠缺参政议政能力,虽有履行职责的愿望,却不知从何处着手,只是听听会、举举手,成为“听会代表”。

(二)代表素质不高。有的代表由于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在进行专题视察和调研中很难提出具有建设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建议。代表的兼职性也影响了参政议政质量。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会议审议和参政议政上来,致使出现“挂名代表”的现象。

(三) 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不够宽、信息不够畅通。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仍只限于听听报告、看看报纸等形式,致使代表知情知政不全面、不深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代表“建议不清、点穴不准”现象的发生。

(四)代表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有些代表小组活动前准备不充分,选题不准不专,调研不深入,代表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小组活动次数虽多,但内容简单,形式单一,重感情联络,轻活动实效和工作监督。

三、关于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增强监督工作实效的建议

(一)加强代表学习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一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代表自身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把宪法以及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与代表履职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人大制度的基本理论、人大工作的基本程序、提出议案和建议、代表活动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增强代表的法律意识,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完善其知识结构。二是增强培训的时效性。要适时组织代表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县委重大决策和人大会议精神的学习,使代表及时将会议精神贯彻到履职当中,提高代表的政治敏锐性。三是保证培训的经常性。要把代表的培训学习贯穿于代表任期的全过程,通过探索建立代表培训档案的形式,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的长效培训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经常召开代表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激励代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依法履行职责。

(二)落实代表知情知政权,充分发挥代表监督职能。一是实行工作通报制度。“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应尽量扩大政务公开度,通过规范的程序和形式,定期将工作情况通报代表,使其充分、及时地了解政情。二是建立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作出重大决定,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定前,应通过召开代表听政会、议证会等形式,听取代表意见。三是建立代表列席政府工作会议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参加政府重大工作会议,如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会议等,方便代表了解政情政务,监督政府工作。

(三)抓好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提高活动实效。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代表作用的发挥。要开展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突出主题。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增强代表活动的目的性。二是规范程序。组织代表活动要做到计划详实、内容充实、程序规范,每次活动都要有汇报、有座谈、有视察、有建议,避免代表活动走形式、走过场。三是鼓励代表开展个人视察活动,充分利用代表个人视察的灵活性,深入基层和群众,就涉及民生、影响群众生活的具体问题进行视察调研,为代表提出建议搜集可靠资料,提高代表活动的质量激发代表履行职务的责任意识。

(四)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履职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监督机制,制定代表履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开展批评、劝诫代表不作为活动的形式,提高代表履职意识。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明确每位代表的重点联系户和重点联系人等措施,促进代表与选民的密切联系。

(五)注重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与人大代表的主体监督充分整合。一方面使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通过人大代表的作用,更好地落实。另一方面使人大代表的主体监督通过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平台,更好地得到发挥,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如常委会在开展对代表议案、建议的督办过程中主动邀请提议案、建议的代表一起参与督办,让代表与办理单位面对面进行沟通,使代表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承办单位的办理情况,更好地监督承办单位办理工作,有效地激发代表进言献策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好地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第四篇:实化同级监督 增强监督实效

实化同级监督

增强监督实效

振兴区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地方纪委对同级党委有效监督的路径,以加强政治监督为主线,扛实扛牢主体责任,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确保纪检监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探索实行专报制度,督促县委履行主体责任。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针对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出建议,通过专题汇报向县委报送《三江县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专报》《三江县纪委对国家审计署反馈问题相关情况开展监督工作专报》《三江县党风廉政建设政治生态情况分析专报》等6份专报,县委书记对专报进行了专题批示,各部门根据批示及时整改落实,有力推动县委扛起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今年以来向县委提出了18条建议,得到采纳18条,督促县委领导班子约谈联系部门单位党组成员85人次。

运用纪检监察建议,力促政府部门落实整改。针对2018年国家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办、国务院扶贫办反馈该县存在大量闲置资金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向县人民政府党组发送《关于扶贫资金相关事宜的纪律检查建议书》,提出3条专题建议,得到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并专题批示,推动建立了扶贫资金支出预警机制和防止扶贫资金闲置管理机制,并对县政府相关组成部门下发纪律监察建议书47份,督促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扶贫资金支出进度通报、约谈等制度。同时围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中心工作,制定了《关于强化扶贫领域“四大战役”监督职责工作实施方案》,紧盯四大战役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着力改善干部作风,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构建“一纵一横”网格,双管齐下深化同级监督。纵向以各乡镇纪委以定期带头开展班子成员专题党风廉政理论教育学习、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引导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形成班子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良好局面;横向以各派驻纪检组充分发挥派驻机构“探头”作用,以监督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领导班子“一把手”为重点对象,通过参加列席党组会议、紧盯重点权力事项、排查廉政风险等方式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建议,在全过程、常态化监督中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认真梳理排查领导干部问题线索。今年以来各乡镇召开专题党风廉政理论教育学习48次,各派驻纪检组参加列席党(委)组会议74次,对同级班子“一把手”谈心谈话24人次,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纵一横相互协作,形成了协同有序、融合增效的同级监督网络格局。

第五篇:增强财政预算监督实效之思考

增强财政预算监督实效之思考

财政预算是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审查批准本级财政预决算并监督其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地方人大设立以来,在对财政预算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

一定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监督程序不规范、监督效果不理想。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监督机制,更新监督理念,依法规范政府的理财行为,防止预算编制的笼统化,杜绝人大审批程序的简单化、审批内容的形式化,从而有效提高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实效。

一、预算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预算监督实效性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预算草案按功能大类罗列一串数字,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因此,存在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的现象。

二是预算执行约束力不硬。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

[本文转载自三是预算编制完整性不够。目前的预算编制是在人代会前一个月进行的。预算编制时间短促,缺乏科学的预测。每年1—2月份开人代会审批预算,而实际上预算已经从1月1日开始执行,造成预算编制和审批滞后于预算起始时间,一年只有10个月有预算可执行。同时,由于人代会只批功能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审查批准之外,造成预算内外“两张皮”,使得预算缺乏完整性。

四是预算监督经常性不多。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就县级而言,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财经工委多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

二、强化预算监督的几点思考

1.改革预算编制,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要把预算细化到部门和项目,并实行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能够全面反映预算内外资金的安排,满足预算细化和全面的要求。预算编制、上报、下达的时间均应提前,保证在开始前,预算就已确定好,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时效性。实行部门预算,从预算分配环节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有利于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因此,要让人大代表在审查预算时,知道哪个部门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花多少钱,钱怎么花、花在哪里,绩效如何,就要督促政府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将部门预算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加大审查监督力度。

2.增强预算约束,加强对政府行为监督。导致预算变更的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不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行为的准确性是关键。因此,人大可考虑建立重要财经情况报告备案制度和重大支出行为的审查批准制度,结合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的审查,督促政府依法行使各项具体行政行为,从根本上减少预算变更,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3.创新预算监督,提高预算的审查质量。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逐步实现对本级预算的实质性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代表人民管好财。

一要创新理念,保障预算监督权不再虚设。针对“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不认真,预算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不作为即是失职”的观念,排除使监督权“虚化”的外部干扰和心理“惰性”,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探索依法行使预算审查监督权的途径和方法。

二要创新渠道,保障对预算信息的知情权。一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现有的知情渠道比较狭窄,不能满足对预算信息知情的需求。拓展信息源,扩大信息传递渠道,成为保障组成人员享有知情权所必须。一要完善信息的交换平台。地方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之间应当建立公开、透明、适时且正常运转的信息交换制度,有条件的要建立信息交换局域网,适时将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收支、预算执行及分析、预算税收政策、财政体制改革政策、资金调度、政府采购、财政周转金使用、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总预算汇总、预算调整、转移支付、人大的监督意见和修改建议等预算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换,服务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二要建立规范的报表体

系和备案制度。地方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工作机构可以与政府财政部门相互协商,规范报批和备案的文本及表格,保障信息流的畅通。三要拓展民情收集渠道。加强调研和走访,广泛了解民所想、民所思、民所求,使人民群众和基层对预算编制、执行等方面的意见,能够畅通地反映到地方权力机关来,为预算监督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

三要创新体制,保障预算监

督权力的行使。现行的财政体制受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利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预算监督。笔者认为,要使财政体制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必须进行体制创新。一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并规范转移支付和预算追加制度,实行相对稳定的税收政策,减少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财政的干预,从体制上保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审查、批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降低财政风险。二是推行部门预算,提前编制预算。地方政府必须摒弃代编预算,各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提早编制部门预算,再由地方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在每个财政前提交本级人大批准。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在财政部门内部建立预算绩效的评价制度,还要在财政部门外部建立专门审计和综合审计为主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行使创造体制条件。

四要创新方法,保障预算监督权落到实处。方法创新,首先必须统一对预算绩效的评价标准。认识标准一致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搞好预算监督工作。地方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机构普遍存在着专业力量薄弱的现象,这种情况由于编制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聘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参与到预算监督的前期工作中,提高监督的水平。再次要突出重点。充分运用审计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审查结果,尽可能防止“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现象发生。第四,要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意见的落实。明确督促部门和承办部门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使监督意见都能得到及时的办理,保障人大的预算监督权得以有效行使。

上一篇: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下一篇:证券投资学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