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2023-05-23

第一篇:增强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基层党校异地培训的实效性

异地培训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形式。我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做大城区、做强产业、做优环境、做好民生”,把清流建设成为海西中部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为此,进一步加大了异地培训干部的实施力度和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走出去"培训工程,认真组织"三段式"培训,大规模组织党校主体班学员赴省内外等发达地区集中学习取经,学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兴商建市等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全县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和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一、主要做法

近三年来,我校通过"三段式"培训和异地培训等形式,共举办培训班(主体班、专题班、协办班等)17期,培训干部近1300人(次)。所举办的主体班(中青班、科干班等)已全面完成在福建晋江、浙江义乌党校的异地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是高起点谋划,部署指导有力,确保了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县委领导对这些培训班高度重视,多次听取筹备工作的汇报,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县委主要领导就做好异地培训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参训的学员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到组织实施,亲自审定把关,要求参加培训的干部珍惜学习机会,结合各自实际,深入研究,认真思考,真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面实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高层次教学,选题设置科学,突出了培训措施的实效性。这些异地培训以提高参训学员的综合能力、开阔思想眼界为目标,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安排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和参观考察活动。分别邀请了晋江、义乌等地的知名专家教授,讲授了城市与圆区建设、城乡统筹、科技创新、兴商建市、品牌战略、民营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专题讲座,近距离了解了发达地区最新成就和先进经验。满足了参训干部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学习培训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

三是高标准管理,教学方法灵活,体现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这些异地培训既有课堂讲授,又有现场教学、参观考察;既有党校专职教授的讲座,又有晋江、义乌等有关部门领导的讲座;既讲授理论,又紧贴泉州及淅江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使学员们通过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加深了对晋江、淅江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农业产业化、干部教育培训、社会管理等的了解。此外,培训期间,还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员们深入晋江、泉州、淅江等地的企业集团、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学习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同时党校学员还与晋江、义乌等党校领导、教师、当地学员进行了座谈和学习交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参训学员们广泛涉猎了发达地区不同类型的发展理念、建设风貌,管理模式、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启发。

四是高质量组织,后勤保障到位,保证了培训实施的有序性。县委组织部与党校根据参训人员的不同的特点,从培训目标、学员选调、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精心挑选培训机构、确定培训地点,选择授课教师、设置课程内容,选定考察线路,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并由组织部、党校领导带队,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科室全程参与,全力做好住宿、医疗、购买保险和车票等培训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了培训的顺利开展。

五是多形式宣传,舆论引导及时,确保了培训宣传的广泛性。为了充分发挥异地培训对全县干部教育工作的示范引导作用,我们坚持舆论先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培训工作舆论宣传。一方面,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动态报道,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每期培训班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在培训结束时组织专人对每期培训情况进行专题报道,对培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行认真的总结归纳,以新闻综述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此外,我们还通过编发简报和信息,在全县各级、各部门中进行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收获

一是理论水平有了新提高。在"三段式"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和异地集中培训内容上,既注重新知识的补充、新政策的解读,更注重新思路的借鉴、新方法的推广。在目标上,着力提高学员的学习力、判断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切实增强政策理解与运用的本领,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本领,掌控舆情、应对媒体的本领,开拓创新、破解难题的本领。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专题集中讲授,吸取了大量丰富而有益知识和信息,对发达地区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搞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思想观念有了新解放。通过"三段式"培训外出考察和异地集中培训,深化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理念、城市与新农村建设、干部教育培训、人才工作、基层党建、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仅是差

在客观条件和具体工作上,更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发达地区思想解放,创新意识强,谋划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较高,而我们工作中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工作中坚持条条框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较少,所以,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敢闯敢干的意识,立足清流实际,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

三是眼界视野有了新开阔。在"三段式"培训外出考察和异地集中培训中,安排的师资都是当地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学者,课程设置主题突出,既涵盖了业务知识、理论和技能,又广泛涉及宏观经济形势、舆情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创新等热点难点问题,可谓兼容并蓄,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家学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谋划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大家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要搞好新时期的各项工作,不仅要知识面宽广,而且还要眼界宽广,不仅要干好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 四是工作理念有了新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前进的方向标。通过"三段式"培训外出考察和异地集中培训,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要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首先必须要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服务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民主开放的理念,从而牢固树立起开展各项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服务大局的观念和责任意识,做到与县委、县政府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步、措施上同步,使各项工作都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五是发展经济有了新经验。晋江、义乌等省内外的异地培训,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结合我县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等工作,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1.要抓好城市与园区建设。2.要抓好品牌创立。3.要抓好科技创新。4.要抓好人才培育。5.要抓好环境优化。

文章作者:姜天慧 作者单位:中共清流县委党校

2014年2月20日

第二篇:立足校本教研,注重培训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邓绍志

【摘要】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关键措施,我校围绕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平台构建、方法探讨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

【主题词】校本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所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而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题。在六年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立足校本教研,注重培训实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舞台。

一、运用激励机制,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学习氛围源于教师的交往与参与,运用激励机制,建立教师之间横向的交流与分享,才能形成共同提高的团队意识,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愿望。我们运用目标激励、需要激励、榜样成果激励等外部诱因,致力于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学习氛围。

1.目标激励——引导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学校愿景与个人愿景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全面认真地分析各年级、科组、专业特点,归纳总结其普遍性,从上至下构成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同时制定出有效的实施计划、信息反馈系统和检查评估制度,从德、能、勤、绩、责五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实行量化积分考核。通过责任目标激励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汲取新技术、新知识,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

2.需要激励——我们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点表现为实现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而许多教师把学习看作工作之外的负担,将工与学割裂开来。学校的任务是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强化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校本教研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后劲。我们将中高级职称的条件细化成表格印发给教师,指导教师对照条件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促进了学校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完美结合。2003——2007年我校位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40人晋升为中级职称,20人晋升为高级职称。2005年我们制定了《骨干教师评定管理条例》,随即进行了富有实效的骨干教师的评选、管理工作,培养了校、镇、区、市四梯队骨干教师38人,占总人数的34.5%。

3.成果激励——用校本教研中各方面的典型和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超越。我们制定了《华光中学教育教学奖励方案》,设立了贡献奖、教学成绩奖励、岗位奖、综合考核奖等项目。我们通过组织举办教学论坛,评选教科研优秀论文、优秀资源;通过优质课比赛,评选教学能手;通过教科研成果展,评选学者型教师;通过开

第1页

展责任目标考核,评选先进工作者„„运用激励机制,营造了浓烈的校本教研学习氛围,创设了“我在学,你在学,他在学”的良好环境。几年来,教师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作品15篇,论文获省三等奖以上42篇(全国一等奖16篇),课例获区一等奖以上4个(其中全国一等奖2个),教学设计、课件获区一等奖以上27个。

二、构建学习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构建三级学习平台,致力于改善教师的思维品质,发展共同愿景,是促进教师成长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应把“学习化”作为校本教研教师管理的强化手段,引导教师实现由职业型向事业型、应试型向育人型、单一型向复合型、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唯有注重团队学习机制的建设,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处在校本教研中的导向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领导机构,教学处负责履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制订系列学习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督促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

第二,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主阵地作用。构建学科教研组学习平台,抓好学科教研组长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科组长是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是教师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示范者。学科组长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学校的办学思想,才能带领教师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项措施。我们的做法是制定责任目标、坚持培训制度、组织典型示范。制定责任目标即制订学科组长月工作、学期工作责任目标,以规范学科组长工作行为;坚持培训制度即一月组织一次教研学科组长培训,让学科组长做抓实校本教研的明白人;组织典型示范即坚持问题为本的校本教研方向,提供在问题中学习、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提炼问题的范例。从而更新全员观念,改善全员心智模式,净化全员精神世界,提升全员教科研品位。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我们着眼于解决教师的“三个格”——重视新老师“入格”培养,中青年教师“上格”提升,全体教师的“合格”保证,我们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师德规范的学习,明确师德规范,提高师德修养;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方向的学习,积极参与教改科研;坚持教育教学实际案例的学习,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借石攻玉,形成教师个体的风格特长;坚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保证措施是建立教师校本教研个人档案及考核评价制度。构建三级学习平台,铺设了校本教研的旅程——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抓实七个结合,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

校本教师专业化成长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以校为本,以校为中心,以校为基础,要在学校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采取抓实七个结合的方式,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条件和舞台。

培训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校本教研是教改科研的集散地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战场,是联系教育理念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地学习,学习与工作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实质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此我们理顺了“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校本教研,根据校本教研进程组织学习培训,根据教研成果评价学习效果”的工作思路。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接受新理论,应用新技术,进行实验创新,出成果,出经验,出论文。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推行了“交流式”的集体备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上学期期末,学校组织部分家

长、学生、教师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学生中存在“完成作业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较为严重,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试行了“教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备课模式。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主动参与,课后自觉巩固。备课具体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自主学习方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自主学习方案”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自主学习方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自主学习方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自主学习方案”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自主学习方案”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案”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即进行课前备课,使自主学习方案具有个性特色。(5)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自主学习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自主学习方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自主学习方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从试行近一个学期的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德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还特别注重加强师德培训教育。一是通过每月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二是及时向教师传输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让教师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自觉主动工作,讲奉献、比贡献的师德意识;三是开展专题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通过案例培训,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树立以学生为本,真心关爱学生的师德风尚。正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师德培训活动,造就了华光中学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虽地处农村,虽然学校条件较差,待遇不高,但教师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勤奋努力,开拓创新,一直以来,教师中无违法现象和不良言行。

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学习学习相结合。学校坚持定期校本培训学习和教研制度。通识性培训学习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如先后统一组织了三轮计算机技术应用培训(操作基础、课件制作、主页制作技术)、说课、案例教学,“自主学习方案”研究,怎样听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培训学习。规定学科教研组每周半天的教研时间,集中研究实际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根据学科专业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培训学习由教研组分散组织和教师个人自学,学校加强督导与考评。这样把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既有学校统一要求,又有各教研组和教师自我需求,有效推动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校内培训与校外访问相结合。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对外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把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省外学习达61人(次)。为让教师接受新课改信息,我们在我市课改前的2001年就组织了全体科组长和骨干教师到深圳南山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学习;为构建我校自主学习课堂模式,200

5、2006年先后两次派行政、科组长、骨干教师共21人到江苏梅岭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考察学习。学校聘请省、市、区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举行培训讲座达15次。

交流提高与督察考评相结合。学校结合说课、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结构模式研究等教研活动,以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课交流,每周一节主题研究课。教研组组织教学设计、听评课、教学反思与教学再设计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同时,每

学期都认真贯彻学校、级组、备课组、个人四级课堂教学调查,及时反馈意见,重点抓好备课组和个人的教学调查工作。每学期进行的教学处、级组、科组三级课堂教学抽查都在100节以上,课后听课负责人与每位教师就其课堂教学交流、研究,和上课教师一起感受上课的“乐趣”,共同探讨遇到的困难。改变了过去视导单一的评价功能。“抽查听课”活动结束后,召开教师大会进行研讨性总结。

示范引路与教学评优相结合。学校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指导作用,一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学校对指导工作进行考核,作为发放津贴的依据之一,二是按照教研活动的整体进程安排,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均承担有相应的教研任务,每学期必上一次示范课。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培训学习和教研工作,学校每学期均要举行课堂教学评优大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了一批教师的成长。

常规培训学习和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要提升办学层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几年来,我们本着“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科研要提升学校定位”的思想,加大了课题研究管理的力度,从课题的立项到具体的研究过程都有专人跟踪,激发了教师科研热情,增强了教师科研意识,学校课题研究从无到有,从低级别高层次,从走过场到注重实效,始终呈现一种不断提升的态势。现经审批立项的校级课题有20多项,区市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2项。其中中学教育学会十五规课题“优质语文教学研究”通过了总课题组的结题验收,并被为课题研究的一等奖。

着眼义教特色,抓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探索,我们才刚刚起步,许多新的课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坚信,在校本教研这片沃土上,勤耕不辍,定会硕果满枝。

第三篇:也谈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万安县潞田明德小学张祖懿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仅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自我教育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新课改育人这一根本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是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有益尝试:

一、注重德育形式创新,增强德育实效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课改后,我校真正突出“德育首位”,从整体上对德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对德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以课改课堂为载体,搭建德育活动多方平台,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工作。

一是多管齐下,追求德育合力。

即“校长—教导处—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聘请了镇人大代表、优秀学生家长为德育工作评议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制作家长信息反馈表。为了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课改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课改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

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学校还和校园周边的一些个体户签订了德育责任协议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学校不再 “孤军奋战”,避免了德育工作的单一性,拓宽了德育工作的途径,为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从小事起,注重言行规范。

古人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注重细节。我们在德育管理中突出四字方针:一个“严”字,抓好养成教育;一个“活”字,抓好情感教育;一个“实”字,抓好道德教育;一个“树”字,抓好理想教育。每个年级除了常规性评价外,成立了“学生文明督查队”(每班一人组成),主要职责是配合值日老师指导督查和评价教室寝室的卫生纪律情况、早操情况、晚自习的纪律情况等。通过每日检查评分,每周总结一次,每月一评比,由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此项活动,学生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管理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配合学校安全工作,建立督查制度,巡查制度,排查制度,责任制,成立“护校队”、“值班组”维持校园安全,及时汇报处理突发事件;巡查学生校园文明,学生离校时维持放学秩序。基本实现了校园事事有人做,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查的学生团队自主管理。

三是重视班主任,提升班主任作用。

健全班主任的学习制度,使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课堂改革的推进者、育人环境的营造者”,要求班主任在建设良好班集体中要做到“用目标去激励、用情感去催化、用榜样去影响、用活动去充实”,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实施班级自主量化管理制度,实行值日班长轮流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职责和义务,将学生道德修养、遵守纪律、参加活动、学科竞赛等纳入学生班级量化管理之中;在学生管理上,实施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制度,建立了学生日常行为记录簿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全面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让每个学生达到记录成长、展示成果、增加自信、发展自我的目的。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位教师,实施激励管理,充分挖掘他们身上发展的潜能,让他们的优势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二、注重育人环境建设,增强德育实效

学校是一个思想上不能有污渍的精神特区,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家园,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学园,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实现个人价值的乐园。为此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把学校营造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温馨舒适的精神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

我们学校不仅美化、绿化了,而且在食堂我们张贴了“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之类的警语;在教师办公室有“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标语;在教室里,张挂学生相片及学生课改感言;在学生宿舍,树立明理修德的标语,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内涵,也发挥了教育的功效,提升了人文素养,符合

课改精神。在学校宣传栏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教师榜样引领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激励教育与激励管理的内涵。走进明德小学,浓厚的文化氛围无不体现着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核心理念;不为失败找借口,多为成功找理由的学生成长价值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理解与沟通的德育基本理念;由对明德小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而衍生出来的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勤奋学习,全面提高的学生精神,总之在潜移默化中每一面墙都发挥着德育功效,形成积极进取的校园风尚。

三、注重德育主要阵地,增强德育实效

我认为德育工作适应课改的关键是在课堂。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者,主导者是广大教师,主体是莘莘学子。德育不仅仅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应该“人人是育人者”。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让每节课都成为学生的德育阵地,重品德渗透、重知识传授、重能力培养、重个性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克服“以教代学、满堂灌”的倾向,倡导课前谈心,课中对话,课后交流的教学过程,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创设轻松氛围,搭建演,唱,说,做,论等德育活动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在小组学习中,

每一个组员都会管理别人,并接受同伴的管理和监督。对学生评价更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的表现都会影响小组整体的表现。小组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争先恐后、积极成长、相互帮助、携手并进。从而达到课改课堂育人之目的,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人本思想下的德育教育观为我校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扎实推进课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目前,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风学风严谨踏实,师生风貌热情自信。今后,我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课改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加快形成办学特色。

第四篇: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本文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伴随着增强企业政工工作实效性的呼声日益强烈,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创新元素则成为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国有企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主人翁意识的组织文化,并在组织文化的驱动下使得企业内部普遍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然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以及80后逐渐成为企业员工中的主力军,如何在新时期针对新生力量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便值得思考。

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具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优势,并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了许多值得传承的举措。但是若将过去的那种说教形式不加改造的移植到当下,其所形成的效果便不言而喻。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着目前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才能在问题的解决中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来。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频率减少

正如上文指出,国有企业历来重视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经常性的工作开展,提升了员工企业主人翁意识。然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频率却减少了。伴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国有企业普遍按照:绩效工资、奖金,以及股权激励等形式,来增进员工的工作热情。诚然,上述形式确实在一定时段起到了明显效果;但是,在员工物质需求处于非饱和状态的情形下,未来国有企业还将不断增大上述形式的力度,方能维持其激励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弱化

目前,国有企业在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其效果出现了明显弱化的趋势。从员工所反馈的信息,不难发现:大多数员工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时,态度则体现的非常诚恳;然而,在接下来的工作岗位时,却依然如故。反观这一现象,其不仅浪费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还造成了员工对组织的腻烦心态。从组织行为理论的视角,来考察员工负面情绪将产生的后果,其必然降低员工与机器设备

的优化组合效率,不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模式单一

国有企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国有企业在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政治学习;同时,针对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情绪问题,实施面对面的谈心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保证,提升了国有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在现阶段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依然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模式,必将在弱化其效果的同时,还将影响该项工作在员工心目中的权威性。

二、针对问题的反思

为何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会出现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新时期改观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则成为反思的出发点。这里笔者需要指出,问题的出现不仅归因于客观因素的作用,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针对问题的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时代主题的转变。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存在商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诸如,马克思指出的“拜物教”观念,也客观的存在于当下。由此可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代主题较过去更加关注员工的生活物质福利。同时,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公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等,都锁定了国有企业员工对物质需求的重视,而排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员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员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实则为环境使然。必然,人在改造着世界的同时,也将被世界所改造。为此,在国有企业员工群体中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痕迹。即:目前正面临退休的老员工,普遍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和岗位意识;而现阶段已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80后青年人,则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取决于对这批青年人的教育效果。

(二)改观现状的出发点

1.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融合。所谓“实效性”可以理解为:能切实解决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性决定,其主要在员工思想意

识领域解决工作态度、岗位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在企业目标管理的内在要求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融合,即分别针对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发展目标,紧密围绕员工在岗位意识领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工作。从而,在“态度决定一切”的认识上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历史特征来看,其往往归企业党委主管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作范畴。关于这种制度安排的好与坏,我们难以在主观上给出优还是劣的判断。但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方法论下发现,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往往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岗位需求相冲突。为此,该项工作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或者来说,即使不在制度安排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划归人力资源部门,但也要在工作开展中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切实要求。

通过以上的反思便可知晓,须在工作手段创新、顺应员工物质利益诉求、培养员工的职业观念等方面下工夫,才能最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反思基础上的工作模式构建

不可否认,在强加企业党建工作的宏观要求下,各类型国有企业都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以下三个方面的模式构建也只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体会,且仍能对企业该项工作的具体展开提供启发。

(一)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要使青年员工尽快的成长起来,就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青年员工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将直接支撑他们积极工作。同时,这种氛围的营造,也应当成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的措施可以为:

(1)经常组织青年员工进行技能比赛;(2)定期组织青年员工进行野外拓展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青年员工集体归宿感的需要;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灵活的与之思想特征相适应。

(二)重视国有企业员工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

不可否认,现在员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过去已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压力的改善方面,主要建立在生活费用增加的基础之上。同时,只有在改善了生活压力的前提下,员工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在工作之中。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企业管理者不

应回避员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的诉求,这是时代变迁所形成的客观因素使然。设立一系列职务晋升机制,按正常渠道增进他们的福利待遇,并伴随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三管齐下必定事半功倍。

(三)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

国有企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楷模的树立不能丢掉。正因为青年员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引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楷模榜样,将给予青年员工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最终,起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作用。伴以企业传帮带制度的建立,又必将通过中年员工的言传身教不断感染青年员工。最终,促进员工整体良好职业观念的形成。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仅是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切实反映,也是其在当前整体功能弱化下的必要工作导向。

四、结论

国有企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主人翁意识的组织文化,并在组织文化的驱动下使得企业内部普遍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然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以及80后逐渐成为企业员工中的主力军,如何在新时期针对新生力量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便值得思考。反思便可知晓,须在工作手段创新、顺应员工物质利益诉求、培养员工的职业观念等方面下工夫,才能最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当然,各类型国有企业还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组织文化等要件,进行适应性的工作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工作实效性的要求。

第五篇: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推动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正向发展与转化的主导因素。当前,在大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学校的规范化发展建设正成为教育内部发展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浪潮所推动的历史必然。其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师德师风建设则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先导环节与核心工作。那么,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发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探索实效性的师德师风建设方略,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解决的紧迫而艰巨的时代课题。师德师风建设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即不断研究社会环境变化与教师思想波动状况,认真分析利害因素,实施调济与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师德师风建设途径与方法,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

一、 增长学识,学会反思,加深教师的人格涵养 针对教师思想实际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是提高教师师德师风修养水平,获得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 1 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出发,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例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县教育局制定并颁布的诸如“十禁止”、“八条禁令”、“八不准”、“应语忌语”、“应事忌事”等内容,从而在广大教师中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水平,增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展开业务进修、学历进修和自主学习活动,在提高教师业务理论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教师含蓄守静,乐观向上的学者型人格,促进他们自觉加强修养,由他主学习变为自主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反思是关键,可以采取经常写些专题感受文章、教学随笔、教育反思的方式,让教师常能获得反思的机会与心态,对自身的师德修养,对行业的风尚,对社会的潮流有一个思索认识与觉悟的时机。这样,教师真正内化为自身一部分的学习活动才能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和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二、 群体带动,精神勉励,发挥榜样的感召力 教师的从众心理与向上观念,在群体中追求卓越的心态是最强烈的,它体现着一个教师真正的人生价值。为此,如何将一个学校的教师塑造成一个积极进步的团体,打造正直向上、勇攀高峰的团队精神,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力求长期抓,抓长效,形成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正向引导机制。例如,学校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科学、民主

2 地考评教师的综合工作情况,评优、选先活动充分公开,教师努力奋斗就会被肯定,这样就会加强集体的公信度与凝聚力,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教师的岗位评比、岗位练功,以及教书育人交流活动,会起到以礼服人的教育作用,利于被广大教师所需心接受。这样学校推举出的模范与榜样才能真正发挥感召力,带动群体实现积极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精神风尚,形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三、 适度物化,利益趋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市场经济环境下,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物质基础与客观前提,在这一环境中,发挥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真正实施教师聘任制与工资活化制,切实将教师的利益与工作绩效挂起钩来,并加大师德师风表现在这两项制度中的考核砝码,在利益的趋动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就会由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条例规章才能产生强大的效力,引导教师就范。例如,学校可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科学、系统、全面、公正地考核教师的工作效果,按效果进行评职晋级、聘任提拔、工资定额等活动,从而调动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提高工作实效的积极性,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目的。

四、 制度调控,行为疏导,发挥规诫的作用

3 当前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与社会的法制化建设相同步,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各项制度的建立工作。制度健全本来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基础,况且,许多制度即是针对师德师风建设而定的,这就使师德师风建设走向了法制化、长效化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制定制度时应考虑到教师的言行举止要有约束,更要有引导,即劝勉向善多于警诫责罚,以使教师行动有方向、有目标,不至于缩手缩脚,无所适从。这样才能发挥制度建设对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疏导作用,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五、 培育文化,培养志趣,塑造教师高尚人格 学校是承传文化的场所,师德师风建设也应是一种文化的培育与积淀,发挥这一优势,着力以先进的文化感召教师树立高雅的志趣,形成高尚的人格。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引导教师多读书,多运动,多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给教师以净化心灵,追求崇高志趣的机会。例如校园艺术节、师生联欢会、迎季旅游等活动,让教师在松驰身心,愉悦心灵的活动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被尊重感,从而自觉培养高尚的教师人格,达到潜移默化的师德师风建设目的。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全社会的介入,而且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在新时期它所表现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寻科学的途径和方法,调动

4 校内与校外的相关因素,不断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这样才能使师德师风建设获得转机,并取得新经验,夺得新成绩,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证券公司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致全体运动员的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