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例谈

2022-10-17

1 做实验——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实验。既要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的乐趣。例如:在讲声现象时, 遇到这样一道题目:给开水瓶灌水时, 随着水位的升高, 发出声音的音调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 是变高还是变低了?这样的问题, 老师不要讲, 可以直接让学生自己去做, 学生只要动手一做, 就会发现音调在不断升高。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灌水时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水越多, 空气柱越短, 振动频率越高, 音调就越高;在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地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用两张相同的手纸, 同时沾满酒精, 一张展开来, 一张团在一起, 观察哪张先干;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将家里的金属勺拿来做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 看到了放大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这样一些小实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比老师喋喋不休的讲, 唠唠叨叨的强调效果好得多, 学生不需要强化记忆, 就能轻松记住并理解掌握知识要领,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2 改装置——增强演示效果

有些实验完全按教材上的方法去操作, 可能效果不太好, 甚至还会引起学生一些误解。教师可以将实验装置进行一些改进或调整, 以增强实验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做用硬纸板托水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时, 虽然刚开始实验, 纸不掉下来, 水不流出来, 确实给了学生很大的惊喜和意外, 但随后就有学生提出来, 是不是水将纸给吸住了?对大气压的作用不置可否。这时教师可以提出, 如果用水吸不住的玻璃代替纸片, 或在杯底打一个孔, 用透明胶布粘住, 当纸片被吸住掉不下来时, 再揭去胶布, 又会怎样?然后操作, 现象一目了然, 不相信大气压存在的同学露出了惊喜和满足。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改成另一个实验装置。取一大一小两只试管, 小试管刚好能套入大试管中, 第一次将小试管套入大试管后迅速将两个试管倒竖放置, 发现小试管从大试管中滑落下来。第二次将大试管中装满水, 再将小试管底部套在大试管中, 深度约为小试管长度的1/3左右, 然后迅速将两支试管倒竖放置, 发现水从两管间隙流出, 小试管不仅不往下掉, 反而会慢慢上升。这样的实验带给学生的是更大的惊喜。在做焦耳定律实验时, 书上的实验装置是将火柴夹在电阻丝中间, 给电阻丝通电, 通过观察从通电到火柴被点燃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但实际操作后发现, 该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 且火柴点燃时只是冒了一阵烟, 火焰不明显, 效果不好。该实验装置可以改为在烧瓶中装入一些红墨水, 将电阻丝固定在红墨水的上方, 一根细玻璃管通过瓶口的橡皮塞插入墨水中, 用蜡将瓶口封好, 给电阻丝通电, 空气被加热后压迫墨水, 使墨水沿玻璃管上升, 通过比较玻璃管中墨水上升的高度比较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该实验装置不仅效果明显, 所用时间短, 而且给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记得牢固, 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

3 打比方——加深概念理解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打比方, 就是让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做铺垫, 来对概念进行自我构建, 这样学生对概念不仅理解深刻, 而且记忆牢固。例如:在学习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关系时, 长度越长, 电阻越大, 横截面积越小, 电阻越大。学生总是不能理解, 并且还容易记反了。可以这样给学生打比方:电流通过导体, 就像很多人通过一个隧道, 隧道越长, 隧道口越窄, 越难通过, 阻力越大;遇到局部短路时, 电流只从导线通过, 而不从定值电阻通过, 可以这样给学生打比方:有电阻的那条路就像是一条山路, 难走且充满了危险。而导线电阻几乎为零, 可看成时平路, 没有任何危险, 如果让你选择, 你会选哪条路走? (学生说从平路走) 电流和人一样聪明, 遇到这种情况, 它们也会走平路不走山路, 即从导线走, 不从电阻走。

4 用媒体——展示物理过程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是把抽象的转化为直观的, 把“不动”的变为“动的”。在教学中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抽象的无法理解的概念, 平时上课想“动”又“动”不起来的过程, 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 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化, 有助于化解学生对这些难点问题理解的困难。

5 巧归纳——总结知识要领

初中物理内容涉及到力、热、光、电、磁、原子物理等方面。面广量大, 知识点多、零碎且繁琐, 需要记忆的也多。如果我们老师善于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或编成一些顺口溜的话, 就可以缩短记忆时间, 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电流表和电压表这些测量仪表, 虽然使用时的要求各不相同, 但总结起来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步。即:观 (察) 、放 (接) 、看 (视线) 、读、记。这样学生在使用这些仪器测量时, 就可以从这五个步骤去思考, 不需要一个一个去记忆了;凸透镜成像种类繁多, 变化多端。既可以成放大的像, 又可以成缩小的像, 既能成实像又可以成虚像, 既可以成正立的像, 又可以成倒立的像, 像的大小还随物距而变化。对学生而言, 既难记又难用, 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可以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成以下一句顺口溜:“一焦分虚实, 二焦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类似的天平的调节可总结成:“天平放水平, 游码指到零, 调节右螺母, 指针中间停”。

6 举事例——注重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尽可能多举事例, 多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觉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理, 物理现象无处不在, 物理知识非常有用, 学好物理非常重要, 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学习了电路知识和单刀双掷开关后, 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楼梯电路或房间里的双控电路;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可以联系到平时的晾晒衣服或卫生间里的烘手机;学习了凸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后, 可以联系到汽车的观后镜以及近视眼镜和老花镜;学习了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后, 可以联系常用的白炽灯的亮度决定于什么因素?灯丝断了, 重新接上后为什么会变亮?但时间不长, 它又会烧坏又是什么原因?课后还可以和学生探究为什么灯泡外面的玻璃外壳破碎后, 即使灯丝不断, 灯泡也不亮的原因。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既要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不准加班加点, 又要让学生较好的理解概念,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并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才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唯有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上一篇:易错电学题解析下一篇: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