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

2022-09-05

第一篇: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长期以来,音乐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以及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清楚地了解音乐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否则将无法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情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的组成部分,古语曰“诗言志,歌咏言”。这已明确指出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认为,任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成份。从声乐作品来说,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而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现作品形式的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只能象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含义,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情感培养是同样重要的,相辅相成的。这两方面在音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少年儿童在声乐的表现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在初步的学习和训练阶段,而他们的情感还需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形成丰富。 但是,在当前音乐歌唱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对少年儿童在歌曲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的不可缺少的情感培养。

二、如何在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高级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通过音乐的特有教育功能,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完美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少年儿童的情感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这三方面同时来培养和促进。

根据我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经验,以下一些手段进行“情感培养”效果较好。

1、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作品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艺术形式(调性、节奏等)已是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的表现作为情感外部表现的情绪的可能性,既使学生已掌握了展现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例如,我曾教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少年儿童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痛苦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村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所蕴含的对报童的同情心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告诉他们,这首歌是聂耳和安娥在1934年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兜售报纸为苦难命运呼喊不平。在这首歌曲中抒发着对报童的爱和同情,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恨和抗议。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情感,很快他们在情感上很投入地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从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他们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带领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进行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活动状态。当学生在老师的审美诱导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在新歌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揭示教材内容,并自己拍摄MTV带,请校合唱队的一位男同学,扮成四川当地某一少数民族儿童,在吴山树林中迎着太阳边唱边跳,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都环绕这一主线,那就是:以境带情,以情带声,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创设歌唱教学高潮,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我们在音乐声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在教授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正的投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音乐不象绘画、雕塑,把具体事物再现到画面或空间,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它是随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步将作品的各个部分陆续显示出来,并发展到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充分利用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的成果,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应该善于运用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在情感上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做到用他的语言去表达音乐,使学生进人音乐之中。在这方面,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他既要掌握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流派及特征,更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在教学中使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使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音乐艺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人们在精神上爆发出火花。

第三篇:《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永年县张西堡总校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论文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素质教育

情感渗透

情感互动

意境

内涵

爱国情感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呢?下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 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记得我接新班的时候,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总放不开,于是我主动向学生交心,明确我与他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后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还主动问我的联系电话,便于随时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我发现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于是我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告诉他们上网的利和弊等等,这样的一节交流课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之余,师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情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娃哈哈》时,同学们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会唱儿歌的唱上几首、会跳舞的来上一段儿童舞蹈„„音乐课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教学中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温故了著名诗篇,真是一举两得。

四、展现真实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歌曲是展现大自然的魅力、歌颂美丽河山的佳作。如:景色优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雄伟壮观的《赛龙舟》,还有《多彩的牵牛花》。对这些歌曲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画面,吧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加铺展,从而将歌曲如诗如画的意境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例如,在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抓住歌曲优美、宽广、抒情的特点,让学生初听歌曲后,观看《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视频,由于学生在视频中观赏到了无边的稻田、河里的鲤鱼、伐木工人辛勤的劳动,还有美丽的大草原,所以不必过多地讲解,只要教师带领学生抒情地反复演唱,就不难体会其文之精彩,其情之感人,其境之生动。这样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教育就会渗透到位了。

五、挖掘深远内涵,使学生认识其社会意义

由于音乐作品的主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主题中的社会因素,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些音乐作品主题思想比较浅显,如能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那么学生就会从中体会该作品的内容、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和正确引导,在佐以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感情完全融入歌曲情境中,在共鸣中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

音乐教学中,切不可忽视通过音乐反复体会、挖掘歌曲内容的深远内涵,以便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悟当今生活的美好,让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如:《卖报歌》这首歌曲,开头是“啦啦啦,啦啦啦„..”给学生一中欢快的节奏美,但并不是学生想象的那样。所以就要通过讲述卖报儿童生活的不幸,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社会背景,这时教师播放纪录片,带领学生到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感受卖报儿童的痛苦生活,体会卖报儿童的悲惨命运。学生在感情的氛围中自然能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了。这样学生在哼唱歌曲时就能用自己的心情去演唱了。学完《卖报歌》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重温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式的盛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幸福快乐、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美好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不着痕迹地加强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六、升华高尚情操,使学生体会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音乐艺术本身也需要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绝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要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作品的丰富内容及艺术形象,把思想性融于音乐美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总之,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与乐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与互动。在音乐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师、学生与音乐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三者得以畅通交流。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像一幅绝世的名画,令人沉醉不已;像一杯淡雅的龙井,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钻研,情感渗透运用得恰到好处,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二、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三、姚思源主编 : 《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 , 辽海出版社

第四篇: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能表现感情并以此感染欣赏者。音乐通过它独特的方式——声音在时间的运动和声音的强弱、节奏来表现其感情。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审美活动的归宿,它能使欣赏者感受到作曲者的心境、情感和思想,使欣赏者了解音乐之美并向往美好事物。 关键字:音乐 艺术 情感 音乐欣赏 旋律 情感体验

音乐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它以一定的音乐材料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并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

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审美活动的归宿。让欣赏者不断地深化思考,使之达到一定的心理活动能量,从而得到审美情感的满足。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可见,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人们对音乐本身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家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艺术表现感情并以此感染欣赏者,这是艺术的共有的特性。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在他的《艺术论》中写道:“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文学是一种艺术,它通过语言和文字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述来向阅读者传达某种感情;画画是一种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描绘画中有生命事物的表情、形态,从而传达画中的情感;音乐也是一种艺术, 而它则主要是通过声音在时间的运动和声音的强弱、节奏来传达相应的情感。

听音乐首先得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音乐作品是音乐作家借助旋律中的节奏、音色、音高、音程等音乐要素来表现和抒发自己情感的。音乐作品中富含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它们表现在音乐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基本要素。其中节奏起到了骨架支撑的作用,最后发展为旋律。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我们欣赏乐曲前应当先了解了它的形式结构。这样在我们欣赏乐曲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节奏、音响、旋律。而当我们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时,便会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时我们已经进入一种情感体验,在更高的层次上唤起深刻的心理感受。

例如: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知道全曲由奏鸣曲式的呈式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结构写成,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草台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呈示部中相爱部分是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充分的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副部是采用了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结束部则以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充分的展现了祝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梁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使人仿佛看到了梁祝十八相送恋恋不舍的场面。展开部中的抗婚则以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可怕的锣声预示悲剧即将发生,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和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最终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代表着英台抗婚的失败,由此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楼台会中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哭灵投坟中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祝英台扑倒在梁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紧接着的鼓、板、锣、钵齐鸣则是再现梁山伯坟墓打开祝英台投坟的场景。最后的化蝶中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给人们一种祥和的感觉,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

另外分为江楼钟声、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和尾声十段的《春江花月夜》中,乐曲的引子由古筝模仿的钟声飘入耳中,给人一种夕阳西下,月上东山的联想,紧接着是固定性音型的重复出现给人以夜深人静的美景。乐曲中采用了“换头合尾”的手法使长短不

一、变奏方法使得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第六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将渔民之间的对话和单纯、质朴的喜悦展现出来。 第八九段“棹鸣远濑”、“唉乃归舟” 则是以零星的筝音来重现了舟远人声稀的场面。

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音乐之所以有迷人的魅力,是因为它饱含着人类情思的喜、怒、哀、乐,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无论人们是否喜爱音乐,音乐都毫不保留的传递给每个人。只要一个人有听觉,音乐就会以它独特的方式与情感进行联通。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欣赏者感受到作曲者的心境、情感和思想,使欣赏者了解音乐之美并向往美好事物。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欣赏者养成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

参考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出版

王汉君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 时代文学社 2010年出版 王岳欣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黑河教育 2010年出版 矛原 《中外名曲赏析》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出版

第五篇:初中音乐课的情感教学之我见

简阳市石板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2010年12月

张初中音乐课的情感教学之我见

简阳市石板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从事音乐课堂教学十余年,我深刻地体会到要让音乐唱起来动听感人情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因此,情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将情感投入其中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中的情感投入

备课是为上课做铺垫的,一堂课能否上好取决于备课是否到位,同样备课中有了情感的投入,上课也就有了激情,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它本身都是体现了作者的内在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他们在创作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备好课。

二、课堂中把情感教学渗透到学生心里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第一平台,能否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引起学生共鸣,是音乐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常对孩子们说:“任何一首歌曲,它都是一首情歌,只是它表达的情感不一样而已”。“一首歌曲,情感就是它的灵魂。” 创设情景,以情感知。我在上八年级16册中的《化蝶》时,一谈到“爱情”二字,孩子们都显得很羞涩,我说:“你们对‘爱情’有什么看法?”大家都不说话,把头也埋得低低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别说情感教学无法进行,连最基本的歌曲也学不好。于是我先范唱、范奏,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讲一讲梁祝二人的爱情故事,并对二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再唱一唱歌曲,听一听小提琴协奏曲,让他们的情感再将由同情转化为敬佩,最后再演一

2 演。这样通过师生、生生双边互动,再用准确、富有感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音乐作品中,带他们进入角色,让自己成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去领会作者的创作心境,去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用怎样的情感去诠释它,还对“爱情”有了更新的认识。 现在的孩子为去追逐流行音乐,而对书本上所谓的“老”歌不闻不问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情感懵懂的年纪,流行歌曲符合他们的情感需求,即“老”歌离他们的情感世界太远,又没经历过,不喜欢是可想而知。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当前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们在音乐作品中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感受喜、怒、哀、乐、敬、爱六种情绪。在上欣赏曲《保卫黄河》时,让孩子们去体会当时中国人民国破家亡的情绪,学生能用词语表达出来,但真正唱时去找不到对的情绪。于是我便下载了一些抗战和黄河奔腾的视频,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其中有一个战士是你,你怎么做?通过听、看、想、唱、演等形式,孩子们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手舞足蹈。情感自然而然地涌入了其中,歌声也更富感染力了。 做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上课时,对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应灵活地组合。我在上《唱脸谱》时,根据本地学生对京剧、川剧不是很了解,利用相应的投影资料,并用音乐激起学生兴趣,再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如画脸谱、讲讲京剧的故事,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魅力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其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所在,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配合,主动进行思考,不断参与活动,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获得了丰

3 富的情感体验,音乐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爱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内心应该充满爱心,音乐教师更应该如此,我所在的学校处于农村,音乐课一周才一节,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有限,那么怎样利用上课的40分钟与孩子们有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首先要微笑走进教室,消除与孩子们的心理隔阂,这样显示得更亲切,再就是上课回答问题答对答错都及时表扬,鼓励他们,最后就是用热切的目光注视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你对优、差生都是一样的喜欢。 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体贴、关心的情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实践也证明,只要教师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像力更加丰富,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玉林社会保险信息网下一篇:一类幼儿园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