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2-09-11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措施及义理念。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部分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厌学现象严重,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 焦虑是语文教学学习中常见的情感障碍, 焦虑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紧张、害怕且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可见, 研究情感策略,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情感策略

所谓情感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目的、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策略与语言学习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激发积极情感

情感态度在好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学习。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相反, 不健康的情感则会影响语言学习的进程。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时, 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一节课要告诉学生, 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可利用家访, 与学生谈心, 与班主任交谈等方式, 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让学生发挥其潜能,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2. 克服焦虑, 增强自信, 树立必胜的信念。

研究表明, 焦虑对语文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但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的表现,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信念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 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 并发挥无穷的能力和活力。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 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所以, 有什么样的信念,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语文学习信心的训练中, 主要是抓目标激励, 锁定目标具体实际, 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 使学生明确自信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成功激励, 即学生看到通过一定的努力, 语文学习就会取得进步, 从而产生一种“我行”的自信心。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 才会爱学、乐学。因此, 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从某种意义讲, 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因此, 要求老师必须提高教学应用能力, 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教学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 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激励学习目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

目标/目的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 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想要达到的目标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外部因素。语文教师应该教学中设立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培养成就感, 采用激励评价等方法, 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 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学生精心的准备和超长的发挥有时会令老师和同学们叹为观止。讲台上的“大老师”充满了成就感, 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同时, 在语文课中尽量采用“竞赛”形式, 使他们感觉到他们的表现与小组的命运息息相关。此举不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他们在语文教学课中能够乐学、爱学。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用理解和爱唤取学生灿烂的笑容;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语文教学课程实施中运用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和健康的情感及心理。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学,语文课程改革

上一篇:当代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分析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的自我成长路径探讨——以艺术院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