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2-12-05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梁启超也曾说:“用情感激发人, 好像磁力吸铁一样, 有多大份量的磁, 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 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 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形神俱佳, 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若要成功, 需以情感为纽带。”而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那么,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 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 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其次, 理智感、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

2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 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 是学习的内动力。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 应当具备两条:一是让学生喜欢你, 二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这门课。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 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让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研究表明, 教师的说话对学生的学习极富意义。教师的语气呆板, 学生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让学生喜欢教师, 教师就得喜欢学生, 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要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 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2.2 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性。要提高人才的素质, 必须提高人的悟性。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 学生在看、听、读之中, 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之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 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情感, 提高思想素养, 也进一步促进了语感能力的提高。

2.3 调节学生的情绪

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情景的作用下, 学生群体基于需要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老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消极情绪, 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 遏制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反之, 若教师满腔热情, 不断表扬与鞭策, 那学生就会产生在良好刺激中获得知识和健康情感的体验。所以, 语文教师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并有效地发挥其积极肯定的情感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4 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教师首先应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 要想感染学生, 从而产生师生情感共鸣, 那么, 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深厚的。这种情感来自于语文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先感动自己, 才能打动学生。一个对学生冷漠、言不由衷的老师, 绝不可能胜任自己崇高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 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之, 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 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 求知欲增强, 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 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 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 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指导。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 必然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3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情感教育

3.1 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 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 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我国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名作《文心雕龙·知音》中就明确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探源, 虽幽必显。”其中尤其强调“情”对创作者及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 没有生动的感性认识作基础, 情感教育是无法真正实现的。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了情感教育对教学的巨大影响。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感人情节, 通过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挂图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3.2 朗读课文, 体会情感

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诗歌, 散文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都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朗读能带来一种时空艺术, 一种听觉美感。当然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 需要有较高的技巧。在听老师的朗读中, 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 这样就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 从而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3.3 展开情感的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和联想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 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自由性, 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语文中的有些语句表达特定的情感,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细细去品味并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激发想象, 同学们脑海中会展现文章中的场景, 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各种精神世界。

4 结语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让每一颗渴望知识的心灵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迅速掌握语文知识, 并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两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上一篇:知识管理与“三农”问题信息服务分析研究下一篇:茂名市冬季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