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体验中的情感表现

2024-05-03

音乐体验中的情感表现(精选8篇)

篇1:音乐体验中的情感表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在传统的欣赏教学中,对情感体验与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音乐老师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方法上,从教学手段的更新上进行研究,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达到丰富学生情感、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目的。.在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说出你的话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说出聆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赏曲《大海摇篮》,我用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 1 海面;再问学生:“歌曲中的还是美丽、平静的,可大海永远都是这么美丽平静的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在初听了《海上风暴》后,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从音响上给他们深刻地感受,他们要用语言来诠释对海上风暴的理解。

二、唱起你的歌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是快乐的、或是优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小燕子》《嘀哩嘀哩》《春眠》等。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带来的暖意,带来的笑声,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我在教室里提前布置了以“春”为主题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最后,我们开了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会,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跳起你的舞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如《龟兔赛跑》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四、动起你的笔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 3 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们的图纸里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好丰富的想象。

五、敲起你的乐器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欣赏《可爱的动物》,通过描绘的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各类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在教学中,从分析音乐形象入手,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这些可爱的动物伴奏,同学们思维活跃,争先恐后,有的用双响筒和串铃模仿马蹄声和铃铛声;有的用铃鼓表现大象走路时的笨重形态;有的用碰钟、三角铁表现小猫的机警和灵敏等等。又如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 4 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在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总之,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容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课!

篇2:音乐体验中的情感表现

内容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能表现感情并以此感染欣赏者。音乐通过它独特的方式——声音在时间的运动和声音的强弱、节奏来表现其感情。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审美活动的归宿,它能使欣赏者感受到作曲者的心境、情感和思想,使欣赏者了解音乐之美并向往美好事物。关键字:音乐 艺术 情感 音乐欣赏 旋律 情感体验

音乐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它以一定的音乐材料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并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

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审美活动的归宿。让欣赏者不断地深化思考,使之达到一定的心理活动能量,从而得到审美情感的满足。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可见,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人们对音乐本身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家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艺术表现感情并以此感染欣赏者,这是艺术的共有的特性。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在他的《艺术论》中写道:“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文学是一种艺术,它通过语言和文字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述来向阅读者传达某种感情;画画是一种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描绘画中有生命事物的表情、形态,从而传达画中的情感;音乐也是一种艺术,而它则主要是通过声音在时间的运动和声音的强弱、节奏来传达相应的情感。

听音乐首先得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音乐作品是音乐作家借助旋律中的节奏、音色、音高、音程等音乐要素来表现和抒发自己情感的。音乐作品中富含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它们表现在音乐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基本要素。其中节奏起到了骨架支撑的作用,最后发展为旋律。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我们欣赏乐曲前应当先了解了它的形式结构。这样在我们欣赏乐曲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节奏、音响、旋律。而当我们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时,便会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时我们已经进入一种情感体验,在更高的层次上唤起深刻的心理感受。

例如: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知道全曲由奏鸣曲式的呈式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结构写成,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草台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呈示部中相爱部分是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充分的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副部是采用了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结束部则以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充分的展现了祝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梁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使人仿佛看到了梁祝十八相送恋恋不舍的场面。展开部中的抗婚则以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可怕的锣声预示悲剧即将发生,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和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最终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代表着英台抗婚的失败,由此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楼台会中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哭灵投坟中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祝英台扑倒在梁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紧接着的鼓、板、锣、钵齐鸣则是再现梁山伯坟墓打开祝英台投坟的场景。最后的化蝶中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给人们一种祥和的感觉,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

另外分为江楼钟声、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和尾声十段的《春江花月夜》中,乐曲的引子由古筝模仿的钟声飘入耳中,给人一种夕阳西下,月上东山的联想,紧接着是固定性音型的重复出现给人以夜深人静的美景。乐曲中采用了“换头合尾”的手法使长短不

一、变奏方法使得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第六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将渔民之间的对话和单纯、质朴的喜悦展现出来。第八九段“棹鸣远濑”、“唉乃归舟” 则是以零星的筝音来重现了舟远人声稀的场面。

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音乐之所以有迷人的魅力,是因为它饱含着人类情思的喜、怒、哀、乐,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无论人们是否喜爱音乐,音乐都毫不保留的传递给每个人。只要一个人有听觉,音乐就会以它独特的方式与情感进行联通。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欣赏者感受到作曲者的心境、情感和思想,使欣赏者了解音乐之美并向往美好事物。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欣赏者养成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

参考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出版

篇3:音乐教学之情感的体验和表现

一、挖掘并把握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情感

音乐欣赏课要学音乐理论知识、作品的结构分析,但是这不是教学的重点,音乐欣赏教育要逐步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丰富学生情感。实际上,乐谱只是记录音乐思想、情感的符号,当作曲家把作为自己内心活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时,仅仅是对音乐表象的某些特征确定下来,而大量的信息,特别是情感方面的信息,在转变为符号的过程中成了稳性的东西,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拘泥于乐谱的呆板教学,恐怕只会破坏作品的活动力,而且可能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欣赏课的教育者,要了解音乐是以感性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这个形式的内部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它同创造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音乐学家柯克在分析贝多芬第三交响乐末章《葬礼进行曲》时说:“贝多芬就在下意识中把他个人的这种联系到英雄之死的情感用被尊崇的某些音乐语言的词汇体现出来——但他用的是他个人的方法。他逐步地把他个人的情感及其强烈地印盖在这c小三和弦的原料之上。结果,这个主题就是‘具有独创性的’、‘有特点的’。他和莫扎特的《共济送葬曲》或瓦格纳的《齐格菲葬礼进行曲》就不能混淆在一起,虽然它们的传统相同。”柯克的研究充分表明了音乐的情感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如果我们在比较音乐学的范围里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将会对音乐和感情的关系、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音乐表现感情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与学生共同挖掘、把握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并将情感的共鸣传递给学生。

二、正确把握音响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曲家在想象中创造听觉的表象,并不单纯是一个从其他表象听觉表象转化的过程;其中还包括对客观现实中的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而作为欣赏者来说,对音响都会产生本能的情绪反应,有简单的、初级的反应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反映。比如:快速强烈的音乐给人一唤醒的刺激;柔美、缓慢的音乐对肌体有缓和也放松的反应。不同的音响会让欣赏者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于是对作品也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了情感。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音乐的各种要素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各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速度、力度、曲式、调式等音乐要素的探讨,围绕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情感及变化进行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因此,认识音响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欣赏教育的基础,也是情感产生的前提条件。

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情感发生

黑格尔说过:“艺术家创作所需要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的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音乐艺术的欣赏者。要提高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欣赏者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实践;离不开熟悉和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规律;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更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音乐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音乐艺术的欣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欣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欣赏者在生活经历中从未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内容,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往往难以接受。鲁迅就讲过:“但要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四、掌握情感表现的方法

情感表现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表演活动。音乐表演所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现成的模仿对象,即使是一件最简单的乐器也需要从头学起。所以对音乐表演者来说,专业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通向这座艺术殿堂的第一步,不能迈出这一步的人,就将永远被关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大门之外。然而,音乐作品的感情表象绝不是一种纯技术的操作活动,它的使命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创造性的发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将这一灵魂实现在具体的音响之中。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一个人的意志并不是只在一项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它需要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时时刻刻地、一点一滴地逐渐形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优先设计最能激发、调动情感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最佳情感效应。

篇4: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一、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

二、挖掘作品内涵。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演唱、演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由此激发学生创造想象的热情。

兰、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对音乐进行再创造。根据听到的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讨论,形成正确而又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观;师生通过对话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

总之,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的锻炼,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音乐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更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削弱不健康的音乐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力武器。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發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篇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学生的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以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关键词:音乐艺术 情感体验 创设意境 情感共鸣 情感升华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情感体验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所以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下面摘抄一段我的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结束后所写下的个人体会: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虽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

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用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来感受体验音乐,并通过音乐来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创设意境,以情感知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了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

加上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它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把祖国的大自然描绘得引人入胜。接着再让学生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歌词,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了,由此唤起了他们从小热爱美丽的祖国,长大开发丰富宝藏的愿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通过学生的直接朗读,声音轻重缓急,语言的抑扬顿挫与歌曲所要表现的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浪,翱翔的雄鹰等形象十分吻合,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使作品的内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现代化教育手段中,多媒体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

三、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引自《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第10页)。音乐教育是这样,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节奏平稳、节奏缓慢、节奏鲜明、节奏富于民族特色,因此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相一致。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如非洲的音乐,高度发达的节奏,快速,复杂多变,多层次,这样的节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员的共同感情和意志;节奏缓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作品中多用于叙事、抒情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

四、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音乐的最佳方式是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

比如,在欣赏《狮子》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我就让他跟着音乐学着狮子走到学生中间,吼着吓唬两边的学生,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更使其他的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五、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如前不久的雅尼音乐,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我的太阳》、《饮酒歌》等。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同学们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表演,台上尽情的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会在某一时刻与他们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篇6:音乐体验中的情感表现

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王凤玲

刘青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它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为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服务,通过课堂音乐教学的艺术熏陶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有效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挖掘情感要素,加强情感体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目标方向正确。

二、以情感要素为突破口,进行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体现。无论是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都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可见,音乐在本质上是需要体验的,只有对音乐作品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对其有正确的理解,进而达到创新性的学习。

三、挖掘情感因素,加强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音乐教育是人的情感的教育,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牢记这个原则。

1、以导激趣,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伊始,教师要选用恰当有效的方法,真实诚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为他们所设定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初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以下环节的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授七年级音乐教材中《摇篮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他们曾在小学学过的舒伯特的《摇篮曲》,同学们一下感受到了它的特点:安静、详和、幸福,头脑中形成一幅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图画。然后我又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进行播放,请他们谈听后的体会。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将学作品的情绪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初步的情感体验,只是对作品的肤浅认识和理解,要想让学生完全理解、正确表达作品,则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还以教学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为例,第一遍录音使学生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我找学生在播放第二遍录音时,声情并茂地朗诵歌词(有的班级我亲自朗诵),并请同学们参与思考:(1)配以朗诵词的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在你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画面?(3)能谈谈你听完范唱后的感受吗?(4)请用你体会到的情绪哼唱歌曲。通过这环环相扣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足以使他们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温情脉脉的关注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和对音乐旋律的深刻体会,我让同学们投入地学唱这首歌曲,顺理成章地,同学们知道了它的演唱要求:温柔地、徐缓地、深情地,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3、提升情感体验,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果说激发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深入体会,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窗;那么升华情感体验,则会引导学生步入创新学习的殿堂。

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表达相应的情感的能力,因而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所以我将《摇篮曲》最后一环节设计如下: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歌曲吗?

(2)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我们细心的呵护和爱抚,面对这份厚爱,请倾诉一下你的内心感受。

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唱一首歌、写一段话、画一幅画、自编手语动作或一支舞蹈来完成,无论是什么方式,都表达了同学们的感恩情愫,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实现了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7:丰富情感体验构建有效音乐课堂

谢飚英

(福建省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福建上杭364200)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犹如沐浴的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简单练声视唱、学习歌谱歌词等传统教学老套路,转变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本文作者从“民主平等、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激活潜能”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情感体验;有效课堂;音乐素养;协调发展

《新课堂》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音乐,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艺术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段精辟论述为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具有时代信息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让实践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呢?在此,我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民主平等,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人间最美的是微笑,微笑是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对教师信任的金钥匙。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以良好的心情走进课堂,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题,使学生有“轻松感”、“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最后,教师要营造师生互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用声音编织故事》一课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围绕“探索、创造声音并用声音来编织故事”展开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和听辨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长短、强弱,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生活中的无限乐趣。第二步,以《小猪过生日》的故事编创用不同的声音演奏出小猪生日宴会上锅、碗、瓢、盆交响曲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加强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第三步,在创造音响的过程中,注意感受声音的强弱,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表现的声音给人的感觉不同,每一种声音,都是一个动听的音符,因为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伴随着我们度过快乐的每一天!所以,这节课下来,学生在编创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模仿、学会编创,加强了学生对音乐要素、音响、节奏的感受与体验。为了积极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当学生是“小老师”时,我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中间,认真听这位“小老师”讲课,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小组讨论时,我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每学完一首歌,我都要举行歌曲演唱会,每当学生上台演唱时,我就与学生一道当观众;当我范唱时,又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点评。总之,教师要用鼓励和宽容的.态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使学生在更多的参与活动过程中去实践体验音乐活动。

二、合作探究,构建生生互动的和谐关系

所谓合作,是指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进行生生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例如在教“竖笛”的器乐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首先,以吹奏一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美歌曲作为引入新课的切入点,让那美妙娴熟、悦耳动听的笛声感染每一位同学,这为下一环节教学营造了安静、良好的氛围。接着,我直奔主题让学生掌握竖笛吹奏的方法:“孔按严,轻轻吹”,让学生尽快享受自己学习的成果。当学生一下子学会吹第一个音“5”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歌唱与竖笛伴奏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营造在合奏过程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合作交流的氛围,从中启示学生边演奏边聆听同伴的演奏,切身感受合奏的内涵,追求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效果,从中体会团体协作精神。然后,我又循序渐进,从学习吹“5”一个音,到“555”、“5555”、“555、555”节奏学习;再进入学吹三个音“Sol、La、Si”。当学生能吹奏这三个音后,又进入演奏旋律与合奏,培养学生即兴演奏、伴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在“玩”、“趣”中轻松学到笛子的演奏和技能,并让集体主义、群体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器乐演奏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最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三个音以内的歌曲,把唱歌、欣赏、创作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得到音乐素质的“多元”收获。总之,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新歌教学后的小组合作练唱,能以好带次,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到互助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节奏创编中的合作探究,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创新活动的体验;舞蹈动作的小组创编,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提高音乐表演的能力。在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只有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才能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三、自主发现,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少,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作性,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春天回旋曲》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演的:第一步,进行《春姑娘交响曲》多声部节奏创作。在此环节中,旨在通过节奏的创作达到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巩固新学的十六分音符,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提高学生分辨音色的能力;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第二步,在节奏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报春鸟》之歌二部声旋律创作,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为《春天回旋曲》的创作做准备,并选用“F”调进行创作,让学生熟悉口琴或风琴“F”调的各音位置,积极探索布谷鸟叫声的各个音符,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第三步,师生互动进行《春天回旋曲》的创作,按《嘀哩嘀哩》→《春姑娘交响曲》→《嘀哩嘀哩》→《报春鸟之歌》→《嘀哩嘀哩》→《春日》→《嘀哩嘀哩》的结构进行《春天回旋曲》的表演。这样一步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要点,在解决、消化难点和要点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并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主动的发展。

四、激活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将来有更完善的“理解、创造”美的能力,即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人天生都希望被人所重视,孩子更是如此。德国教育家帝斯多会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自己时常受到表扬,个性得到张扬。实际上学生的潜力非常大,就看教师怎样去挖掘,去发现。如五(1)班上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教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后进生,每节课他都爱找人说话、惹事。有一次,我一直用目光提醒他多次,他还是旁若无人的转头与后面的同学打闹,于是我指名让他上台演唱刚教的那首新歌《童心是小鸟》,这时他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可当我耐心问他还会唱什么时,他满不在乎地走上讲台,亮开嗓唱了一首《喜羊羊与灰太狼》。他优美的音质、良好的表现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他刚唱完,我就引导学生把掌声送给他,这下同学们的掌声迫不及待地响了起来。同时,我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并鼓励他继续努力,长大当歌唱家。从这以后,他上课时目光总是关注着我,只要有机会,我总会让他主动上台表演,主动当“小老师”,从此他上课变得认真积极了,在班上不再惹事生非了,并且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着他的成长,我欣慰不已。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

综上可知,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激活潜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一、对音乐作品感性的直接体验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 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 (它或是快乐的, 或是悲哀的, 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 , 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 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体验, 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 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主题变奏段落的录音, 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A.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B.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C.充满深沉的情绪。

D.悲哀、哀怨。

E.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虽然不同, 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 而且与原作的情感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 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 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 在情感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录音后, 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A.叙述某种痛苦。

B.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C.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D.喜悦。

E.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 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 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 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在上面提到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情感体验, 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 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觉去进行体验, 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 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情感类型的体验上面, 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

二、对音乐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

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地参与, 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情感产生的思想和原有的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 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当然, 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 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 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 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 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 使得它在表现情感的同时, 却不能把情感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 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 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 深入体验乐曲情感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 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 因此, 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中, 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 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 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 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 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 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时, 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 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 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 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 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反复倾听, 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情感表现, 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 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 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在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 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那么, 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 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 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 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 那么也就很难体会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情感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识的作用, 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 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能做到的。

三、对音乐作品的内心体验

对情感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 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做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 有许多无标题的音乐作品,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 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 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通常所说, 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 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 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 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体验了。当然, 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 而是要说明, 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入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 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上一篇:史记刺客列传阅读答案下一篇:中班健康《小小消防员》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