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人格缺失及其成因探析

2022-09-11

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高等教育的成败。但是,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训、轻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现象较为突出, 因而出现了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边缘化的趋势, 高职生的人格缺失已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 高职生人格缺失的表现

1.1 价值取向扭曲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新旧体制、制度、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激烈碰撞, 这种撞击对高职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着重大影响, 带来许多新变化和新问题, 特别是价值取向严重扭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在理想与实惠的关系上, 向实惠倾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使高职生亲身感受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实惠。但是,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引发了他们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理想、理想, 无利不想;前途、前途, 有钱则图”。第二, 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向索取倾斜。高职生往往机械地把市场经济的价值尺度和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误以为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取金钱等物质利益, 才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主张“奉献与索取等价”, 不赞成“无私奉献”, 甚至只想索取, 不愿奉献。第三, 在奋斗与享受的关系上, 向享受倾斜。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当代高职生, 他们吃的是署片、看的是大片、听的是碟片、用的是芯片, 在他们看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成为过去, 及时享乐、享受生活才是一种时尚。穿名牌、泡网吧、谈恋爱已成为高职校园内的另一道“风景”。第四, 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 向个人倾斜。当代高职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 信奉“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 主张合理的利己主义。第五, 在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上, 向自由倾斜。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高职生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得到加强。但也使一些学生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 从而导致纪律松懈, 学习、生活自由散漫。

1.2 心理状态失衡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许多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崩溃, 而新的社会准则又处于确立的阶段, 社会正处在破旧立新的阵痛当中。于是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无所信仰、无所依托的“自由”状态, 这种状态又表现为混乱、盲目、为所欲为。这种社会心态的不平衡在当代高职生中的表现相当突出:第一, 消极颓废, 精神生活空虚。部分高职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轻则逃课厌学, 重则逃避现实人生, 也有部分高职生则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中, 还有部分高职生困惑、迷茫, 无所事事, 虚度光阴。第二, 自卑、抑郁。高职生的自卑感往往来源于自尊受挫, 进入高职以后, 当他们感到社交、学习、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 或家庭经济困难而困扰学习与生活时, 或自身条件不佳而难以面对现实时, 就会陷入怀疑和否定自己的状态, 产生自卑和抑郁的心理。第三, 懒惰、浮躁, 缺乏求真务实、严谨执着的精神。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浮躁心态, 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考试不作弊, 来年当学弟;宁可没人格, 不能不及格”, 是当前不少高职生学习态度的真实写照。第四, 虚荣心、嫉妒心强, 有的高职生容忍得了别人的平庸, 却接受不了别人的出色。他们要的是“我行, 你可以不行, 我不行, 你也不可以行”, 一旦别人出了成绩, 就想方设法去贬低别人, 甚至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去排挤和打击别人。

1.3 理想信念失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高职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高职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他们既缺少政治热情, 更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甚至在一些重大和原则问题上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在高职院校中, 即使是在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中, 也有不少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把入党作为就业竞争或公务员考试加分的筹码, “入党前拚命干, 入党后松一半”的情况在高职学生党员中绝不是个别现象。

1.4 意志品质薄弱

高职生常常富于理想, 把未来看得过于美好, 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 人生经历单一, 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 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 使得不少高职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 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 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 受到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 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 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由于挫折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曲折感、缺陷感和失落感等, 与此相随的便是抑郁与失望。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一旦受到挫折, 心理上无法承受就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甚至产生精神疾病。

1.5 诚信观念缺失

当前, 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导致社会上失真、失信、失范现象屡有发生, 经济领域中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屡见不鲜, 政治领域中贪污受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屡禁不止。这些不诚信现象的存在, 以及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和社会道德评价机制滞后, 无形中使高职生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弄虚作假、不讲真话、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拖欠学费、恶意欠贷、随意毁约等失信行为充斥着高职校园。

2 高职生人格缺失的成因

2.1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不仅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中, 对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高职生来说, 难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特别是为了竞争取胜而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从而暴露出许多假、恶、丑的东西, 使高职生在感受书本和现实巨大反差的同时产生了心理反差, 而社会阅历的不足, 使他们很难调试这种反差, 以至其人格二重性比其它社会群体更明显。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又使学生的思想重心发生了偏移。一些学生在唯利是图思想的腐蚀下, 社会责任感在降低, 追求物质享受, 讲究实惠的倾向在上升, 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形成重才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创造的偏差, 从而导致人格上的缺失。

2.2 社会文化嬗变的影响。

当代高职生是在社会关系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 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内在素质矛盾中萌动、碰撞及振荡中发展起来的, 在成长过程中, 高职生分享不同的文化, 又处在不同文化的冲突旋涡中, 被迫在传统文化中呼吸, 在落后于时代的教育理论熏陶下成长, 同时, 也经受全球现代化意识的冲击。面对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 高职生对如何塑造及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是迷惘、困惑的。这种人格的特定环境, 加之中小学忽视学生人格成熟的教育与培养, 决定了高职生自我机能得不到迅速成熟, 导致高职生自我分化力量增大, 自我综合力量薄弱, 主体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不能统一起来, 从而显现出双重人格。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自立与依赖等矛盾。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开放与封闭、追求奇异与抵制教育的逆反心理矛盾。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上, 则表现出深刻与肤浅、客观与偏激、积极与消极等矛盾。

2.3 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它是以单一模式的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 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使得“分数”成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杠杆, 使学校教育陷入了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误区, 而对人格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就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无论是从教师到学生的重视程度, 还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中, 都可以看到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导向、单纯强调职业操作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倾向, 因而出现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边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 教师人格的不完善也对学生的人格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教书不育人、在岗不敬业、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情况也促进了高职生不良人格的形成。

2.4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在教育方法上, 一些家长对子女要么娇惯溺爱、要么粗暴打骂、要么放任自流, 这几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在教育内容上, 大多数高职生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 而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 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 很难引起子女的共鸣。在教育目标上, 高效竞争的社会气候加剧了父母对其子女期望值的强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心理日趋强烈。但是大多数家长往往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而很少关心其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

2.5 网络的负面作用

网络是一种承载信息的工具, 一种现代化的交往手段, 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虚拟体现。它为高职生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伦理观念上无约束的环境, 使一些高职生在网络交往中陷于非理性的状态, 人格向着非常规的方向发展, 甚至使人格发生扭曲。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道德自律弱化, 产生放纵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思维片面发展, 产生偏执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情感迷失, 产生冷漠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人际关系障碍, 产生封闭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意志薄弱, 产生消极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社会意识淡化, 产生自私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上网成瘾, 产生依赖型人格;网络容易导致高职生角色混乱, 产生双重或多重型人格。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度关注高职生的人格状况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 这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摘要: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生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状态失衡、理想信念失落、意志品质薄弱、诚信观念缺失等方面,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社会文化的嬗变、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和网络的负面影响等。

关键词:高职生,人格缺失,成因

参考文献

[1] 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 张晔, 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3] 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 姜洪友.网络时代大学生易形成的负面人格[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12) .

上一篇: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河北省为例下一篇:小儿支原体肺炎7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