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2022-09-12

2007年, 歌星刘德华的粉丝丧失理智多年追星导致家破父亡的事件震撼了整个国人, 更震撼了我们教育界。她的极端自私自利道德全无直逼人们的道德底线,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如何应对?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种并存着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多重混杂的道德价值体系, 许多青少年在三观尚为牢固确立的人生关键时期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 导致不少人在道德信仰方面选择上无所适从, 无标准可循, 出现道德混乱信仰模糊甚至缺失。呈现出不和谐的声音,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构筑和谐社会给我们德育工作着提出的严峻课题。

2 原因分析

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情况的十分严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要从它的思想、现实以及心理三个方面发掘其产生存在的根源。

2.1 思想根源

首先, 思想重视不够, 道德建设乏力。

其次, 非理性主义思潮泛滥, 道德信仰失衡。

2.2 现实根源

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现实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带动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世人有目共睹。但是, 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在交换价值起支配作用的生产活动中, 谋取货币财富成为唯一目的。生产目的影响到价值标准与取向。从这个标准出发, 唯有带来经济利益的方能被确认为是有价值的。人们已经将其社会效益忽略了, 加之由于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 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使得市场经济激发起来的这种利益意识、金钱意识被片面化、绝对化, 甚至渗透蔓延至, 社会一切生活领域, 都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 表现在人的道德信仰方面, 就是排斥道德信仰的价值, 一切从利益出发, 一切向钱看, 社会腐败严重政治文明的匮乏, 人们精神追求物质化、功利化的倾向直接导致了社会道德信仰危机的出现。

2.3 心理根源

青少年的“三观”尚未完全确立, 从心理发展水平看, 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见真正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活动活跃且充满矛盾, 而自我调节能力欠佳, 成人意识争强, 逆反心理严重, 当压力挫折与冲突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 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社会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 多样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社会的竞争激烈, 以及知识更新快、成才周期缩短,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严重污染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在当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 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 偶像文化, 电子文化, 尤其是网络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虚拟化等, 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 影响身心健康。导致他们性格的叛逆以及极端自私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享乐主义等缺乏道德意识以及信仰缺失的现象。

3 解决的对策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道德体系

首先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道德作为一定的意识形态, 寓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要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的道德体系, 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以及外来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具备强烈时代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 应充分体现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的高度统一。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离不开借鉴、吸取优秀的民族思想、道德传统与外来思想道德文化的精髓。但要讲扬弃, 继承中对传统道德进行去粗存精、发掘本质、不断创新。

其次, 要建立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五爱”为基本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通过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大力倡导职业道德, 大力倡导家庭美德, 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努力在全社会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 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以及道德层次从低级向高级的递近升华,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从而形成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体系。

3.2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从本质上说,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并且与经济之间互为关系, 一方面道德信仰的建立有赖于经济物质基础, 一方面道德规范和经济规律的深层结合, 不仅有助于为市场经济的确立提供更加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 并以此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也为正确处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各种利益矛盾提出了完整的科学利益观及道德评价体系标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取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 人们能否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 最终依赖于我们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强大综合国力和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培植人们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之本、之源, 只有这样我们的说教才有说服力, 西方腐朽的思想就会步攻自破, 同时国民素质提高与腐败现象的改观才有物质支撑, 否则, 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就是空中楼阁。

3.3 完善巩固德育教育的链条、实行德育教育的良性互动

我们知道的德育最终发挥功效是要内化为人的内心品质才能落实在实践中发挥效果的。这需要外在教育和内在修养的有机结合;是一种从启蒙养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层递推进;不是一时的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 是多方合作系统的工程, 而我们德育实效性低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形成合力,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有的链条断掉, 所以如何完善巩固德育教育的链条实行德育教育的良性互动是解决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的关键,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德育互动尤为重要。要形成以: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家庭与学校, 家庭与社会;以及学校师生间, 学校家庭间, 学校与社会间的互动;社会德育各要素间, 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的良性互动, 使之形成立体交叉、纵横交错、全民参与的所有链条环环相扣的大格局, 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会理想的达成。

总之, 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在我们的改革发展中就不会出现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的贫乏的现象, 青少年的道德信仰缺失就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多重道德价值体系并存, 给青少年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导致其道德信仰方面选择上无所适从, 出现道德混乱信仰模糊甚至缺失的可怕现状, 为此笔者有针对性的就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体系,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 肖学文.试析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J].文史博览, 2005 (22) :24.

[3] 赵建芳.转型期我国社会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出路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第2006, 5 (6) .

[4] 任敬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5, 13 (6) .

[5] 陈延斌, 史经伟.德育良性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路径[J].道德与文明, 200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