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2024-04-25

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共9篇)

篇1: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教学风格与教师人格魅力的关系研究

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尊重和爱戴的老师,其本质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是指教师个人教学态度、知识水平、组织教学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人格魅力是多种特质的综合呈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综合素质熔铸而成,它包括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学识水平、品德修养等、个性情趣,这些要素正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个性是教学风格和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教学风格表现。何为魅力,一种吸引人的力量,教师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那么很难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教学总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教师的个性决定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教师的个性表现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包括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学识水平、品德修养等、个性情趣,在教学中就通过教学风格表现出来。

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巩固加强作用。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能使学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艺术熏陶中成长,点燃智慧的火花,绽放思想的光辉,使其乐在其中,兴味盎然,增强学习的兴趣。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张扬个性而又隽永深客的课堂,必为学生所喜欢,这样的教师也必定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中也可以深化和加强教师对学生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学识水平、品德修养等、个性情趣的影响,这本身就是教师人格魅力巩固和加强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共同作用确定课堂的时效性。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的沟通过程,而教师的沟通风格则是一种持续的、习惯性的沟通方式。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密切相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师形象会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个人魅力虽然都是相对稳定,但是不是绝对不变的。当两方任意一方改变时,另一方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都是由个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当一方改变时,必然改变心理特征结构的改变。教学风格的改变,教师的人格魅力就

会相映的有所改变,反之亦然。教师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就形成一个教师的动态发展过程。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教师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的关系,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做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正所谓“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你的伟大的人格魅力,能从你的身上得到无尽的阳光、温暖、欢乐。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或活泼,或春风化雨,或激情澎湃„„每位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才华,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风格,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他们才喜欢和你相处,做你的朋友,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阵地,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和教师个人教学态度、知识水平、组织教学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因素是决定一个教师受喜爱程度和该教师的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说这两方面决定这一个教师的成败,是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和努力的目标。

篇2: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的.定义有多种.阿尔波特(G.Allport)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说明了人格定义的概念分歧是很大的.

作 者:刘秀芬 黄悦勤 李立明 作者单位:刘秀芬(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黄悦勤,李立明(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0083)

篇3: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自我妨碍”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 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出了各种界定, 而综观各种定义来看, 自我妨碍即成就情境中的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 其目的是为自己潜在的失败创造条件并寻找合理的借口, 而使将来不至于用自己缺乏能力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这样, 自我妨碍就成为阻碍个体成功内部性强有力的障碍, 而也同时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杨丽, 2009) 。

大学期间是个体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段时间会面临各种各样任务的挑战。有研究显示, 学生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行为策略, 通过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设置障碍, 如考前酗酒、故意拖延、故意减少努力、缩短练习时间以及选择难以完成的任务等。或者为了维持自身良好的形象, 在从事任务之前, 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 或者过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 特别是一些具有状态性特质的事件, 如紧张、焦虑、抑郁、身体不适等, 但并不一定减少实际的努力 (尚丽娟, 2005) 。一些研究表明, 这些自我妨碍往往是受个体特质因素的影响, 如Ross等人发觉神经质越高的个体, 自我妨碍往往越强。相反, 责任心意识越高的个体, 自我妨碍就相对较弱 (李晓东、袁冬华、孟威佳, 2004) 。

一般测量个体的自我妨碍大多采用Jones和Rhodewalt于1982年编制的自我妨碍量表 (self-handicapping scale, 简称SHS) 。它把自我妨碍看成一种特质, 主要测查个体自我妨碍的一般趋势。而Mc Crae和Costa (1992) 编制的大五人格测试量表NEO-FFI则是测量人格特质的比较成熟的工具。然而, 虽然国内有些研究探讨过自我妨碍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但是回顾过往研究, 结论主要集中于“自我妨碍受到大五人格的影响, 且不同的人格类型对自我妨碍的影响不同”。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究竟个体的哪些特质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自我妨碍?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因此,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妨碍和其人格特质的明确关系, 查明何种类型的人格特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大学生自我妨碍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选取珠海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共200名学生, 进行问卷测试和访谈, 其中有效问卷为176份 (包括男生49人, 女生127人) , 回收有效率为88%。

(二) 研究工具

自我妨碍问卷 (SHS)

《自我妨碍问卷》 (SHS) 由Rhodewalt编制, 量表共25个项目, 采用1-6六点记分, 得分越高说明自我妨碍的程度越高。在本次研究中, 考虑到本土化的特征, 因此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 经过项目分析后 (取被试总分的上下27%进行高低分组, 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二组在每个题目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 高低两组在3、11、13、22、24这五道题目的得分上不显著, 予以删除。其余项目中, 6、10、12、14、20、22、25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0.30, 成弱相关, 因此也将其删除。最后, 问卷剩余14个项目) , 得出一个只有14个项目的量表。删除部分题目后,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6678, 可以接受。

《简易大五人格问卷》 (NEO-FFI) 由McCrae和Costa在NEO-PI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共60个项目, 采用1-5五点记分, 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分量表。NEO-FFI已被我国学者证明, 作为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人格测量工具,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构。

(三)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数据结果

(一) 大学生自我妨碍和人格特质得分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自我妨碍得分上的平均值高于3分, 说明总体上, 大学生群体还是存在一定的自我妨碍。从表2不难看出, 大学生群体的宜人性和责任心特质较高。

(二)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自我妨碍及其大五人格进行相关分析, 详情如下表: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如上表所示,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r=0.478, p=0.000<0.001;与外倾性呈显著负相关, r=-0.232, p=0.002<0.01;与宜人性呈显著负相关, r=-0.221, p=0.003<0.01;与责任心呈显著负相关, r=-0.363, p=0.000<0.001。

(三) 大学生大五人格对自我妨碍与的预测

以大五人格为自变量, 自我妨碍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分析结果见下表: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如上表所示, 五个预测变量中, 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这三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不显著, 即它们对于自我妨碍的预测作用有限。而神经质和责任心这两个变量对于自我妨碍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 t (170) =5.21, p=0.000<0.001, t (170) =-3.03, p=0.003<0.01。其中, 神经质这一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0, 为最大, 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多元相关系数R为0.478, 多元决定系数R2=0.229, 说明有22.9%的自我妨碍变化可以用神经质来解释。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 F (1, 174) =51.561, p=0.000<0.001, F (1, 174) =10.066, p=0.002<0.01, 说明模型与数据拟合度很好。且共线性检验显示, 两变量的容忍度为0.874, 方差膨胀因子 (VIF) 为1.145, 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接受。

四、分析讨论

(一) 大学生自我妨碍特点分析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妨碍现象。总体平均分达到了3.28分, 最高分为4.85分, 说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不少学生会通过自我妨碍这一方式应对成就情境带来的压力以维护自我价值感。毛晋平的研究也发现, 大学生较喜欢采用自我妨碍策略来维护自我价值感, 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与成就行为 (毛晋平, 2007) 。对此结果的解释可能在于, 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 其自我认识更主动, 自我评价更客观, 自我体验更深刻。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 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强烈需要肯定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黄希庭, 徐凤姝, 1988) 。当预期到成就情境对自我价值存在挑战的时候, 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认知或行为上的策略, 以保护自我价值不受损害, 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我妨碍这一回避的方式来维护自我价值。对于为什么有些学生会选择自我妨碍这种逃避而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 大学生自我妨碍和大五人格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自我妨碍会受到其大五人格的影响, 且不同人格特质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不同。自我妨碍与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都呈显著相关, 其中只有神经质与自我妨碍呈显著正相关, 且相关系数最大, 其他三个人格特质都与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本次研究的结果与Ross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这说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大五人格对自我妨碍具有普遍影响。杨丽 (2009) 的研究结果则有所不同, 结果显示外倾性与自我妨碍呈显著正相关, 这一结论与本次研究正好相反。而张靓晶 (2008) 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本研究, 虽然她用来测人格的量表选用的是《中国人人格量表》 (QZPS) , 然而其中包括的外向性这一维度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界定相近, 其研究结果为外向性与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 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张靓晶, 2008) 。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和责任心对于自我妨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于自我妨碍的预测性最大, 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0。然而对于这一问题, 张靓晶的研究结果显示, 外向性对于自我妨碍的预测性最大 (张靓晶, 2008) , 与本次研究结果不一致。

神经质的学生常表现出焦虑、冲动、紧张、抑郁等特点, 他们的自我概念不稳定, 时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更强烈, 常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中, 而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在成就情境中, 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业能力不自信, 更能体验到成就情境对于自我价值的威胁, 从而更易采取自我妨碍的策略以回避可能对自我价值造成的损害。已有研究发现, 神经质学生比情绪稳定的学生学习表现更差, 回避动机更强, 成就动机更低 (何小蕾, 2004;Keera&Steven 2005;Basato, Prins, Elshout&Hamaker, 1999) 。

责任心通常表现为勤奋、可靠、自律等。有责任心的学生通常对于自己的学业能力更自信, 成就动机水平高, 回避动机较低 (何小蕾, 2004) , 其自我妨碍也较少。已有研究也表明, 责任心与积极应对呈显著相关, 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杨丽.大学生自我妨碍及其与大五人格、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 .

[2]尚丽娟.初中生自我妨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05 (6) .

[3]李晓东, 袁冬华, 孟威佳.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1-136.

[4]毛晋平.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关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6) .

[5]黄希庭, 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179-181.

[6]张靓晶.大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差异、人格特质关系研究.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8 (4) .

篇4: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成熟;生涯决策风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北京、陕西和河南随机选取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9份,得有效样本共567份。其中,女生322人,约占56.8%,男生245人,约占43.2%;22.0%的受访者无工作经验,30.5%的人有3个月以下工作经验,10.9%的人有3-6个月工作经验,7.8%的人有6-12个月工作经验,28.7%的人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采用台湾学者张添洲设计的生涯成熟量表[1]和柳雅卿翻译国外学者所编定的生涯决策型态量表[2],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生涯成熟的总体状况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涯成熟总均分3.51,居中等水平。事后比较发现,职业选择理念层面最高;其次依序为职业信息偏好、投入承诺取向、独立选择取向及职业工作导向层面。

(二)大学生生涯成熟群体差异比较

首先,大学生在生涯成熟总均分及其各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生涯成熟整体层面t 值为2.32,达显著水平,表明男女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不同,且男生高于女生。

其次,大学生在生涯成熟总均分及其各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工作经验差异。有无工作经验大学生差异分析的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有无工作经验整体层面t值为-2.23,达显著差异,有工作经验高于无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时间多重比较,显示整体生涯成熟F 值为2.75,达显著水平,表示工作经验时间长短不同,生涯成熟度不同。

(三)不同生涯决策风格大学生生涯成熟度状况

统计数据显示,本研究被试中,理性型生涯决策风格最多,约占总人数的48.8%;依赖型次之,约占21.5%;直觉型最少,约占17.6%。大学生的生涯成熟总均分及其各因子在生涯决策风格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涯决策风格的大学生在整体生涯成熟上F 值为19.60,达显著水准,显示不同生涯决策风格大学生生涯成熟度不同。理性型决策风格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最高,其次是直觉型,依赖型的最差。

三、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总体上处于不太成熟的发展阶段,且各成分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理念、职业信息偏好二层面的表现最佳,而在生涯选择的独立性、工作导向二层面表现最差。说明我国大学生具有较合理的生涯选择理念,关注就业资讯,但父母依赖性强,功利色彩浓厚。笔者建议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在生涯发展中的独立意识,包括生涯定向、生涯选择和生涯发展。另一方面改就业指导为生涯辅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注重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在生涯总体及其各因子上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首先,在性别上,男生的生涯成熟度显著高于女生,生涯独立性强,生涯态度趋向于工作而区别于女生的享乐。因此,我们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促进其生涯成熟的提升。

其次,兼职经验有利于大学生生涯成熟。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生涯成熟表现优于无工作经验者,工作经验时间越长,越能投入生涯定向,生涯选择越不易受他人影响,生涯观念更正确。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

(三)生涯决策风格和生涯成熟的关系

研究发现,生涯决策风格不同,生涯成熟度不同。理性型生涯决策风格较另外两种风格,有正确的生涯规划理念,生涯探索积极主动,生涯决策更具确定性和独立性。直觉型风格的大学生常凭想象、情绪感觉及自我觉察作为生涯决策基础[3],可能会出现决策不周全的情况,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生涯决策。依赖型决策风格的大学生生涯独立性较弱,生涯发展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缺乏解决生涯问题的主动性和应对能力。因此,理性型生涯决策风格的大学生生涯成熟度是最高的,直觉型居中,依赖型最低。这就启示我们:提升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可从改善其生涯决策风格入手,训练大学生的理性决策思维,增强大学生决策的独立性。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生涯决策风格,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添洲.学习规划与生涯发展[M].台北:五南图书馆,2007,123-125.

[2]柳雅卿.职涯决策形态及个人与工作适配性之关系:以台湾职场转职者为例[D].国立台北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研究所,2007.

[3]李亚真,叶一舵.大学生的生涯成熟度研究[J].教育评论,2007(6):59-61.

[4]贾贝贝,李阁,等.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3):28.

作者簡介:周芳,湖南大学硕士,河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学习与教学心理。

篇5: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

目的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职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分析学习倦怠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以maslach倦怠问卷-学生量表(MBI-SS)量表为基础加上访谈得到的条目构成学习倦怠量表,结合大五人格量表和中国人性格量表对北京市二所职业学校60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对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在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母亲文化程度、班主任年龄和考试排名等变量上差异有显著性.将被试按照学习倦怠总分、学习疏远、学习疲倦、低学习效能得分的27%分组,分成高分组与低分组,结果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高分组的神经质[(3.20±0.53)分]、面子[(8.98±3.10)分]、防御性[(7.25±2.84)分]得分高于低分组[分别为(2.78±0.59)分,(7.20±3.25)分,(5.88±3.17)分],外倾性[(3.22±0.51)分]、开放性[(2.76±0.35)分]、宜人性[(3.24±0.46)分]、严谨性[(3.13±0.47)分]与和谐性[(9.96±2.69)分]得分低于低分组[分别为(3.50±0.51)分,(2.94±0.36)分,(3.50±0.45)分,(3.61±0.61)分,(11.20±2.04)分],在人情取向与灵活性得分方面除低学习效能高分组灵活性高于低分组外,其它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职生的学习倦怠要引起高度重视.

作 者:许清鹏 张建新 刘甫强 王晶 王宝军  作者单位:许清鹏,张建新(100101,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刘甫强,王晶,王宝军(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

刊 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6 15(4) 分类号:G4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倦怠   人格特征  

篇6: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适应对一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它关乎人的归属感、成就感的形成, 如果一个人适应性较差, 那么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严重危害其心理健康。

进入大学校园, 离开家, 没有家人对生活的照料, 没有老师、家长督促学习, 一切都得靠自己。 此时不少学生会一时难以适应, 自然就有很多学生都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 例如学习、人际、适应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或许我们会猜测一个内向的人较难适应环境, 一个外向的人可以很快适应环境;内向的人学习适应快, 外向的人学习适应不良;内向的人人际关系不佳, 外向的人拥有很多朋友等。 然而这只是猜测, 而科学的结果是否跟猜测的答案相似呢? 这是笔者好奇的。

2.文献综述

2.1适应性

心理学中关于适应的概念很多, 并且在心理学领域对于适应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具有层次性。

首先, 在有机体的机能和感知觉水平上, “适应”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或种群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生理机能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 二是有机体的感官随着所接受的刺激持续下去而感受性水平发生变化。

接下来, 在人类的认知和智能水平上, 皮亚杰认为智力即是适应, 适应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然后, 有了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化范畴,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 社会适应的内容包括:对社会生活环境、对各种社会角色、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因而延伸出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等各个层面。

因为本文想要研究的是大学生全方位的适应性, 并且很多研究者采用卢谢峰的测量量表, 在综合考虑该量表的信、效度之后决定采用该量表。 与此同时, 关于适应性的概念则采取卢谢峰的观点, 即适应性是指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条件的要求, 以及努力改变环境条件以使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

2.2影响适应性的因素

于晓波用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性测量量表探讨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关系 (1) , 发现适应性与人格的某些维度是存在相关性的, 也都不存在相关性的维度, 学习、人际、专业、经济、想家、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适应性 (2) ;任文芳采用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量表测验并探讨了大学生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 发现在性别、城市或农村这两个维度存在差异, 差异的根源在于这两个维度的人在就业竞争压力、就业支持、自信心、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程度等, 总的来说, 影响大学生适应性的因素除了常见的人口学因素之外, 还包括人格、职业价值观、自信心、情绪、经济、专业、念家、人际、学习、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总体幸福感生命意义等方面。 在当代大学生中, 笔者认为人格、社会支持、经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对大学生的适应性的影响较大。

3.研究过程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一到四年级的本一、本二、本三三个批次的在校生360人, 发放问卷36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3份, 其中女生205人, 男生108人。

3.2研究工具

该量表 (3) 共66题, 共分七个维度, 量表采用Likert式五点评定量表:“1”表示很不符合, “2”表示不太符合, “3”表示不能确定, “4”表示有点符合, “5”表示非常符合。 将所有的反向题目都变成正向记分, 得分愈高, 表示适应性愈强, 信效度检验结果良好。

3.3测量程序与统计

测量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及分析

4.1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

4.1.1大学生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总体适应性的平均分为174.59, 学习适应性的平均分为17.57, 人际适应性的平均分为27.67, 角色适应性的平均分为21.79, 职业选择角色的平均分为24.49, 生活自理适应性的平均分为16.58, 环境认同的平均分为18.97, 身心症状的平均分为26.06, 分数水平均在常模之下。

4.1.2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性别差异

大学男生的各项适应性的分数均高于女生。 对各个维度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适应性总量表的t值为-4.494**, 学习适应性的t值为-1.587, 人际适应性的t值为-4.469**, 角色适应性的t值为-3.596**, 职业选择角色的t值为-3.532**, 生活自理适应性的t值为-0.896, 环境认同的t值为-3.041**, 身体症状的t值为-4.026** (*表示p<0.05, **表示p<0.01) , 从t值可以看出: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和生活自理性方面没有差异的, 而在其他方面及总体适应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4.1.3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 环境认同及适应性的总体状况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 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2) 从适应性总体的均分看是年级越高, 适应性越好, 但是从适应性的各个分量表看, 并不是年级越高, 适应性就越好。

4.2大学生的适应性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 在人格的P维度与适应性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正相关;E、N、L维度与部分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 与部分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相关; (2) 各类人格维度与适应性总体、学习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身心症状都存在显著相关;在人际适应性上只与人格P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生活自理适应性与P、E人格维度存在显著相关;环境认同与P、L人格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紧接着对大学生适应性的总体情况与性别、年级、批次及人格各个维度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适应性总分作为因变量, 性别、年纪、批次、P、E、N、L作为自变量,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回归分析。 经分析发现, 首先移去L维度变量, 然后移去批次, 只有性别、年级、P、E、N进入回归方程, 多元回归系数R为0.525, 判定系数R2 为0.276, 调整后R2 为0.264, 回归方程经检验F (5, 12023.289) =23.369, P=0.00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性别、年级、P、E、N的t检验都达到显著水平, 因而对大学生的适应性具有预测作用。 多元回归方程为: 适应性=147.67+6.561×性别+3.187×年级+2.259×P维度分数-0.616×E维度分数+0.944×N维度分数。

5.分析与讨论

5.1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

本次调查结果在人口学因素方面与前人调查结果部分方面存在不同, 该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 (1) 抽样选取的男女比例不同、所来自的地区、是否有兄弟姐妹、家庭教养方式不同, 例如: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在生活自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优势,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一个人适应性的方方面面, 例如:学习方法、交友方式、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对未来目标的明确程度等。 (2) 所选抽样的院校、专业不同, 这可能会产生: 师范院校男女生的生活与工科院校男女生的生活大相径庭。 (3) 样本的差异会造成被试在诸如经济、情绪、自信心、情绪、专业、人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4) 每个地区的学生都会受其本地区文化的影响, 例如:江苏的学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 学习上容易适应, 但是由于太注重学习而忽略生活自理等, 因此, 对于大学生适应性的探究, 还需要综合考虑样本的各个方面再进行深入的探究。

5.2大学生适应性及其人格的关系研究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选择关注人格是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例如:会不会内倾型人格的人的适应性就一直比较差。 通过适应性与其人格关系的研究来推测哪些适应性与人格的关系较为稳定, 正如上文所说, P、N、E人格维度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有显著影响, P、N维度对适应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也就是P、N维度分数越高, 适应性越强, E维度对适应性有负向预测作用, 也就是E维度分数越高, 适应性越差。 又或者通过回归分析所发现的大学生适应性与人格维度的方程式预测大学生的适应性, 鉴于此,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格维度分数预测学生的适应性及不同的人格维度及其所对应的适应性的差异做好课程的安排及辅导, 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在大学生活。

6.结语

本研究考查了大学生的适应性及其人格特征的现实状况, 并且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 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大学生的适应性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 (2) 大学生适应性的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 (3) 大学生的适应性与其人格特征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于晓波.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05:415-417.

[2]张大均, 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124-128.

[3]张晔.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3:79-81.

[4]朱韶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CAS) 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5]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7]王钢.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8]范敏.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03:125-128.

[9]张金勇, 卢晓灵.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8:52-56.

[10]王霞, 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7:62-64.

[11]任文芳, 李嫱.大学生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0:1239-1241.

篇7: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從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胡平,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nlc202309021617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對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朱德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nlc202309021617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負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胡平,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朱德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朱海龙. (2009).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援助. 教育探索, 05, 121-122.

朱晓春. (201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03, 292-293.

篇8: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 消费者决策风格

在对有关消费行为的研究中, Sporles&Kendall认为, 消费者决策风格是指“以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方法为基本特征的心理定向, 同时具有认知和情感上的特点”。

1986年, 学者Sproles&Kendall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概念, 并编制了“消费者决策风格问卷”,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决策风格有八个维度, 即完美主义、品牌认知、新潮时尚、休闲娱乐、经济实惠、冲动、困惑不觉、品牌忠诚。

(二) 消费者决策风格研究现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消费者决策风格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基于人口特征及消费者社会化进行的研究以及基于营销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三个方面。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 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决策风格的异同, 来验证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否造成不同的消费者决策风格。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得到,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决策风格往往存在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成不同的消费者决策风格。

基于人口特征及消费者社会化进行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一些人口特征来探讨人口特征与消费者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 验证人口特征对消费者决策风格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研究社会化因素对消费者决策风格有多大程度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发现, 年龄、性别等人口特征与消费者决策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同时社会化因素, 如家人、朋友、传媒、教育等, 也对消费者决策风格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影响作用。

此外, 对于消费者决策风格的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从其与其他营销变量之间的关系出发展开了研究。例如, 林清河、施坤寿、许家铭等 (2000) 在验证了中国台湾大学生所具有的消费者决策风格维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其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七项个人价值观都与消费者决策风格显著相关;华裔学者Wang C L., Siu N.Y.M., Hui A.S.Y.以中国消费者为研究对象, 利用CSI量表研究判别了不同消费者决策风格与消费者选择国产还是进口服装之间的关系;宋思根则运用CSI量表对零售业态消费者的惠顾意向与消费者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美国学者Ronald E.Goldsmith, Kelly O.Cowart, 则以357个美国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的网络服装购买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得到, 有六种消费者决策风格维度与网络服装购买行为正相关, 而经济实惠这一消费者决策风格维度则与网络服装购买行为负相关。

(三) 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测量

1986年, Sproles&Kendall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概念, 编制了“消费者决策风格问卷”, 并采用方差极大旋转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研究得到消费者决策风格具有八个维度。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此之后, 学者们关于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测量, 都是通过对“消费者决策风格问卷”进行回译、本土化改编之后来进行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消费心理已经成熟, 具有一定经济收入、可以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青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国家统计局界定15-34岁的人为青年,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标, 在研究的过程中, 笔者将研究对象的年龄界定在18-34岁之间, 即选取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青年女性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 研究量表的描述

本研究所探讨的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是指, 在逛街购物时青年女性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的一种心理特征表现, 反映出青年女性消费者所具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对于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测定, 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选用Sproles&Kendall在1986年所设计的“消费者决策风格量表 (CSI) ”作为衡量依据。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本土化研究, 同时基于青年女性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完善与修正, 以更符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使得研究更加严密。在问卷的设计上, 采用Likert五级量表, 从“完全不认可, 比较不认可, 一般, 比较认可, 完全认可”分别赋予1至5分, 分数越低表示被测者对该题项的认可程度越低, 反之, 分数越高则认为认可程度越高, 调查对象将被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一) 问卷回收情况

笔者在2011年4月15日开始在西安地区做问卷调查, 所有问卷都是通过现场发放的方式发放的, 截至2011年6月15号,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2份, 问卷的回收率为96%。剔除一些无效问卷, 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7份, 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97.4%。

(二) CSI量表纯化

虽然CSI量表已经比较成熟, 而且经过本土化研究和回译过程, 并在回译过程中将语意相似、表达意思不清楚的问句删除, 但由于量表仍然是对国外文献翻译后得来的, 因此有必要对量表进行纯化和检验, 以便形成更为严密的研究量表。经过对题项的纯化,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将会得到提高。对于量表的纯化, 本研究将采用Cronbachα值和因子负荷标准这两种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

1. Cronbachα检测。

经过回译和本土化研究之后得到共含有26个题项的CSI量表的信度。在进行题项纯化之前对其信度进行检测, 得到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656, 是一个比较高的信度。

2. 因子负荷标准检测。

通过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 得到KMO值和sig.值, 验证变量是否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其中, KMO值为0.752, sig.值为0.000, 可见, 这些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 确定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维度

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根据Nunnally的建议, 旋转后因子负荷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值都大于0.4的题项予以删除。根据以上删除标准, 删除满足删除条件的题项, 最终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一致性量表, 经过分析得到, 青年女性的消费者决策风格主要表现为六个维度:新潮时尚、休闲娱乐、经济实惠、忠诚、完美主义和冲动, 与Sproles&Kendall在1986年所提出的消费者决策风格八维度相比, 这里剔除了品牌认知、困惑不觉这两个维度。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验证, 得到青年女性的消费者决策风格主要表现为六个维度:新潮时尚、休闲娱乐、经济实惠、忠诚、完美主义和冲动。与Sproles&Kendall在1986年所提出的消费者决策风格八维度相比, 剔除了品牌认知、困惑不觉这两个维度。之所以剔除掉品牌认知这一维度可能是因为品牌产品往往价格不菲, 而中国消费者受艰苦朴素这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更喜欢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剔除困惑不觉这一维度,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青年女性, 且总体而言具有较高的学历, 受过良好的教育, 已经养成了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另一方面, 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中青年女性的时间压力越来越大, 不允许其犹豫不决、细致琢磨;还可能是由于研究实施过程中由于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不足造成的。

摘要: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Sproles&Kendall在1986年编制的CSI量表, 编制出适合青年女性的消费者决策风格问卷, 展开对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的研究, 得到青年女性消费决策风格维度主要表现为新潮时尚、经济实惠、休闲娱乐、忠诚、完美主义、冲动等六个维度。这一研究, 一方面拓宽了消费者决策风格研究的视角, 另一方面, 对于商家细分目标市场和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青年女性消费者决策风格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卢泰宏, 等.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Sproles, G.B.Kendall, E.L.A methodology for profiling con-sumer’s decision making styles.The Journal of ConsumerAffairs, 1986, 20 (2) :267-279

[4]Dell Hawkins, Roger J Best, Kenneth A Coney, 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298-299

[5]林清河, 施坤寿, 许家铭.消费者决策形态与价值观之研究一台湾地区大学生之实证研究, 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专刊:人文及社会科学[J].2000, 11 (1) :16-29

[6]Wang C.L., Siu N.Y.M., Hui A.S.Y..Consumer Deci-sion-Making Styles on Domestic and Imported BrandClothing.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38 (1/2) :239-252

[7]宋思根.零售业态惠顾意向与决策型态关系研究.上海市经理院海管部学报[J].2005, 3 (6) :42-46

[8]Kelly O.Cowart.Ronald E.Goldsmith.The Influence ofConsumer Decision-MakingStyles on Online Apparel Con-sumption byCollege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n-sumer Studies, 2007, 31 (6) :639-647

篇9: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人格特质

一、导言

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信息时代的又一次革命。智能手机是相对于功能手机提出的,指一种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自行安装软件等程序,并通过移动通讯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一种手机。智能手机使人们得以脱离时空的局限,随时获取网络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电脑的部分功能。

网络成瘾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近几年来,手机的使用也出现了类似行为成瘾的症状,这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例如,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也拿着自己的手机,三成的用户在移动中也会不断查看手机。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平均每位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查看手机34次,严重者能够达到十分钟一次。国外更已出现如“iPhone、iPad症候群”“应用程序上瘾(app addiction syndrome)”“移动设备上瘾(mobile device addiction)”“低头族”等词汇。

目前国内缺乏针对智能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而大学生是最集中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智能手机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现象更需要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有针对性地考察了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现状,并分析了智能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解释手机依赖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在上海三所高校共发放830份问卷,最后回收690份,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83.48%。其中男生257人,女生319人;本科生426人,硕士生150人;文科生275人,理科生301人。

(二)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该量表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戒断性、耐受性、强迫性、危害性和突显性,共37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1,结构效度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均很理想。

自编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特点,如使用时间、使用偏好、使用目的等。

大五人格问卷(简版)。本研究所使用之量表题目经由Morrison(1996) 翻译成中文并修订而成,是大五人格问卷 NEO-PI 的简化版,特点是能简明而有效地测量神经质、外倾性、尽责性、开放性、宜人性五项特质。量表共60个项目,每个维度 12 题,采用 5 级评分。五因素人格问卷已被我国学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统计

采用 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和手机依赖发生率

1.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对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非常高。在有效的587份调查中,仅有11名受测者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这11份数据没有进行分析,但是从调查结果看,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应当在98%以上。在智能手机用途方面,微博、微信或qq等社交应用(83.5%)、通话(81.6%)、短信(70.4%)是智能手机最常用的三个功能,其他依次为信息获取(如新闻浏览、信息搜索等,占38.1%)、游戏(23.3%)、小说阅读(10.3%)。

在智能手机的使用目的上,以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占63.0%,信息检索为目的的为18.9%,以娱乐放松为主要目的的占18.9%,这也和手机功能使用情况调查的结果一致。手机使用时间上,14.6%的受测者使用时间在每天0~2小时之间,23.3%的受测者手机使用时间在每天2~3小时之间,有28.5%的受测者手机使用时间在每天3~4小时之间,12.3%的受测者手机使用时间在每天4~5小时之间,21.4%的受测者表示他们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在5

小时以上。

2.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发生率

根据制定的标准,受测者在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五个维度中的两个维度上达到分数标准即为存在智能手机的依赖,而在单一维度上超过标准分数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智能手机依赖倾向。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总体发生率为12.5%(见表1),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如表2所示。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特征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差异比较

如表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性大学生高于男性大学生。

2.不同学科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差异比较

如表4所示,文理科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依赖在各维度和依赖总分上都有显著差异(p<0.01),表现为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得分。

3.不同年级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方差分析

如表5所示,本科生群体和研究生群体之间的智能手机依赖程度在各维度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本科生的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研究生。

(三)人格特质和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

由表6可知,宜人性和戒断性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尽责性特质和手机依赖各维度及总分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倾性特质和手机依赖各维度及总分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开放性和手机依赖各维度之间显著正相关。

nlc202309041100

(四)人格特质对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

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探讨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对智能手机依赖五个维度的影响,结果如表7所示。

在智能手机依赖的各个维度上,五个人格特质都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其能在不同程度上预测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五个维度。具体来看,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智能手机依赖的戒断性维度,五个变量能联合解释25.9%的变异量。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智能手机依赖的强迫性维度,五个变量能联合解释32. 9%的变异量。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智能手机依赖的耐受性维度,五个变量能联合解释28.2%的变异量。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智能手机依赖的危害性维度,五个变量能联合解释35.6%的变异量。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智能手机依赖的突显性维度,五个变量能联合解释33.0%的变异量。

四、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在98%以上,并且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对手机的功能、操作感要求也较高。通话和短信是手机的基本功能,而微信、微博、qq等应用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手机功能,这些新的沟通工具的出现也为人们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对手机的使用偏好调查发现,以社会交往为偏好的占63.0%,这也与智能手机的最常用功能调查结果一致。手机使用时间上,接近3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将自己每天六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手机上,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智能手机便于携带,可以安装丰富的APP应用,且应用更新换代快,人们可以借助手机随时随地地娱乐,更加便捷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这些都是智能手机吸引人之处。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智能手机的不合理使用甚至依赖更加不易觉察,从而对使用者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使用目的和使用时间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发现,使用偏好和手机依赖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91,而使用时间和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5(p<0.01)。

智能手机依赖是由于反复使用智能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痴迷状态,并伴随有难以控制的增加使用时间和频率的冲动。从表1和2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日均手机使用时间处于较高的水平,手机依赖现状堪忧。

从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看,女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国内学者杜立操以及西班牙学者马丁内斯等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中发现了相同的结果,以往的多数研究结果也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对手机的依赖。女性常常会使用手机来实现人际联系,当处于负面情绪、消极状态时更容易诉诸手机的使用来和朋友沟通交流,寻求帮助,缓解自身的压力、释放消极情绪,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的解决和释放,因此会出现比男性更高程度的智能手机依赖。

文科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得分。欧阳友权对湖南6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比理工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高,而女生比男生手机依赖的程度更大。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智能手机功能非常丰富且更新换代快,很容易提供给人新鲜时尚的刺激,很多女生整日沉浸于手机qq、微博等社交工具。文科学生的学业负担较轻,更加喜欢社交,这也为手机依赖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理工科由于男生居多,课业压力繁重,有限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且理科的专业思维更加严谨、务实,通常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轻。

本研究的结果中,尽责性特质和手机依赖存在负相关,因为尽责性体现了一个人严谨自律的程度,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意识,高责任心的个体内在力量强大,做事目标性、计划性较强,能够更好地约束和控制自己的冲动,因此不易对手机产生依赖。神经质和智能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特质较高者敏感、多疑、情绪波动较大,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激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进而选择回避问题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因而可能会沉溺于手机的使用,以减轻自身的不良情绪体验,获得释放感,这和杜立操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外倾性特质得分较高者具有外向、活泼、乐群热情、好社交的特点。以往的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其个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秦曙等人的研究认为,孤独感强、自我评价偏低、自卑的人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成瘾行为本身和人格特质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体具有喜欢独处、敏感、孤独、抑郁、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质,那么这类人就是成瘾的易感人群。开放性特质体现个体对外部经验的探索和好奇,高开放性的个体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时尚,而丰富的手机应用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

人格特质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预测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五个维度。从以往对成瘾行为的研究来看,人格特质一直和成瘾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智能手机依赖这一新的行为成瘾也不例外,但是其作用机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五、结论

(一)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但是手机日均使用时间依旧很长。

(二)女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得分,本科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生。

(三)宜人性、尽责性特质与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特质和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四)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程度。

栏目编辑 / 丁 尧.终校 / 王晶晶

上一篇:写秦兵马俑作文450字下一篇:审计工作质量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