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

2024-04-17

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通用6篇)

篇1: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铁锁关中学初二语文课题研究组

【摘要】本课题是我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与探索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实践——反思”的过程,我组总结出了评价学生的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初步达到:我组老师在课堂上能真诚坦率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对学生学习的亮点,能予以及时评价和鼓励,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其中,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导航棒”,在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在2009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组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语言之贫乏,评价方式之单一,从而使本来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朗读没感情,发言没声音,该笑不得笑,该哭还在笑,总之一句话,语文课上的真是没味道。为什么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课堂上,由于老师的引导评价不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应该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及时评价,应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能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向前发展的。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要进行及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点喝采,对每一次的个性表露都给与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得到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从而使学生能以探究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能挑战同伴,挑战老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能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的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一)在对课堂评价的教育理论、心理机制、功能作用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教师的语言评价、体态评价方式等的研究。

1、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我们备课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摒弃那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特点、原则。

3、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优化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一方面运用国内外有关课程评价的专著类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听课、评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评价中的叙事性记录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2、观察法:在听课、评课、访谈、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敛特征(如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等)进行观察,并作好相应记录。

3、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性研究;对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设计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中生成的评价方式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性调查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课程改革的操作实践中进行研究。一方面设计详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开设实验课,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验证和完善教学评价方案。

5、案例分析法:利用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验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总结有效的评价方式。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撰写课题实施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为备课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言献策。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调查分析,完善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我们教师课堂评价方式有哪些,实施效果如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关于课堂教师评价方式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评价方式。

2、加强学习,完善实施方案。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评价的相关教育理论,完善实施方案。

3、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重点收集整理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并加以整理分析。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进行实证性研究,探索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优化策略,采用观察、行动研究、调查问卷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教师评价方式研究的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2009年10月正式开始。为确保这一课题顺利进行,在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崔静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初二五位语文老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在课题立项审批书下来之后,积极着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同时,从网络上收集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

2、从十月下旬开始,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就开始进行课堂教学中有关评价学生方面的反思,并进行了反思书面交流,相互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作诚恳的指正。十一月上旬,我组三位老师分别上了一节课,并邀请了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在课后组织评课的环节中,老师们一致认为王丽莎、罗光林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尤其是语言评价方面还做得不错,其余老师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无论是对还是错,老师要么不评价,要么就是用“嗯”“好”来点评。在会上,还有几位老师们提到这样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老师评价学生时不能太随心所欲了,要切合当时学生的心境;(2)不要滥于评价,把语文课上成对孩子鼓励,华而不实的课,那样就失去了语文味。(3)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做人处事能力的提高。会后,我们要求备课组的老师每周至少观摩2节优质语文课,重点观看老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并做一定的读书笔记。同时在后期的上课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收集先进的评价方法。

3、十一月中旬,我们重点对语文学科教师,各班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被问到你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有89%的学生都喜欢,但依然11%的学生不太喜欢,原因之一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亲近感较差。在问到“你觉得老师用哪种方式评价你,对你最有帮助。”一项时,有一半的学生说不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老师很少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评价,所以对老师的评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此项调查数据凸显了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的现状。在访谈中像“我也知道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和教学的影响很大,可我有些时候不知道怎样进行评价?”这样的答案比比皆是。

结合这次调查、访谈的情况,我组的老师在一起,共同探讨后期的的教学及研究方向,最后达成以下意见:(1)利用这次调查的契机,经常开展师生访谈活动,课前,通过作业、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础,为上一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老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心中的想法,拉近师生的距离。(2)多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好的课堂评价方式,弥补自身不足。多听所带班级其他老师的课,有利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本班学生,探索怎样的评价对学生才是有效的。

4、十一月下旬,同组老师不定期的相互进行听评课活动。在这期间,我组的胡丽娟老师进步最大。

5、十二月上旬,我们进行第二次课题研究课,本组付万和、胡丽娟老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充分的预设,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还找了部分学生座谈交流这节课的情况。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把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困惑、收获进行了交流。尤其是付万和老师在谈到自己因平时对学生严格管理了,课堂上运用一些鼓励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还显得很别扭,但在这节课中,他依然做了近12人次的评价,将从未用过的“微笑倾听”等体态语,“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等语言评价都用上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教学研究,两位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老师们都对课堂评价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6、十二月中旬,我们开始着手归纳总结评价的方式和一些具体的策略。共收集到语言性评价语六十多条,体态评价语十几种。同时,将这些资料印发给老师,让老师们参照使用,并不断完善里面的内容。

7、从三月上旬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积极实施 “青蓝工程”,师徒之间相互听课,互相进步,在互听互评过程中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这一主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在教研组的组织,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全面展开了,“同课异构”迫使我们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课堂教学中力求有非常独特的表现。正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8、四月份,主要对研究课题进行成果性总结。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结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方式。

五、研究的成果

我课题组通过积极探索,用心实践,优化了课堂教学,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备课组教学的评价方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有以下三大成果。

1、促进了教师评价艺术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结果,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

当学生回答得正确时,我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我微笑着拍拍其肩膀,表示别灰心,加油!当我听取同学观点时,用眼神来注视着回答的孩子,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及时传递赞赏、鼓励等眼神。丰富的表情易于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这些充满自信的肢体语言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头,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中,体态评价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体态评价,会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像我组的罗光林老师在教学《母亲》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母亲教训“我”这一段进行表演,表演后,他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说一说自己在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对与自己合作的同学的建议等等。另外他还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由于年龄的关系,有些学生难免产生顾忌,评价时有所保留的现象。过后在讨论这节课时,大家都觉得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评。从而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2、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求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上学生能以探究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能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老师通过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积极从正面去鼓励孩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作者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积极的探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班级的教学质量。

六、研究的结论

1、用好语言评价,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中,王老师在上《组歌》一课中设臵朗读的环节,他很用心的指导了怎样的朗读,而且还收集了网络上的范读让他们听了,然而,学生在读的没有一点味道,这让老师甚是尴尬,这篇课文应该算得上很好的一篇散文诗了,竟然读不出感觉来!但老师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您们觉得海浪是怎样的?”学生马上回答“很有气势”,老师紧接着用鼓励的口吻引导道:“对啊!海浪很美,也很有气势!相信大家再读一次,会读出海浪的那种气势的!”听了这话的学生像是着了魔一样,开始尽情的大声朗诵了起来。当学生读完了,老师提问:“你能从某个角度(用“某方面”比较好)来谈谈你读得感受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又一次深情的说“你是能够用你智慧的脑子回答出这个问题的。”话音刚落,一个平时在班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主动站了起来,大胆的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此鼓励,能不感动?试想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瞪其两眼以示用心的话,那学生的主体意识、思维火花又从何而来?

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责备都更有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坚持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利,并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

2、美好的体态语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本。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有人作过这样的估计,在人们的各种感官中,听觉和视觉的作用大约占90%以上,或其中视觉的作用又特别显著,大约有87%的感觉印象来自于眼睛。体态语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所以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密切注视。体态语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语言,具有表意性,它表壳特定的含义,体现特定的情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无论是传授知识或是培养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师做出表率。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恰当的体态语,会超越有声的评价,会使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理解、鼓励、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多种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评价过程中“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教学中,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七、存在的问题及后期的研究工作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我们已经完成了预定的计划,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1、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因为学校的临时事情,导致有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预期的效果也不是太好。

2、由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课标的理解有待提高,将课标理念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3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后所能取得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检测。

正如有的人说:精彩的课堂如同师生的智慧共同烹调的一场“盛宴”,那艺术化的“评价”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使课堂生辉,让师生回味。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良好的评价机制,力争在后期继续改革和完善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不断更新新的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努力倡导多元性评价,合理运用每一种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

1、《在课改中成长》 山东青岛

张兴堂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巢宗祺

雷 实 陆志平

3、《创新教学评价:“以学论教”》 《四川教育》 张 健

4、《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杨九俊

5、《新课堂,新评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兴代

篇2: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

内容提要;;小学生品德x学德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检验学校德育工作成果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十分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种种矛盾。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去思考和探究。

论文主要就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品德评价的不同方式进行辨证思考,结合工作实践,着重探讨如何正确看待“人本”评价与“绩本”评价、个性化评价与规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品德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行为表现、发展状况进行考查后的褒贬与判断。通常以评语、鉴定的方式来表现。

品德评价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引导广大学生,按照国家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个标准方向去努力;它指出中学生品德的优劣程度,行为表现的好与差、正确与错误,发挥诊断功能;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激起行为动机,进而发挥强化良好品质,抑制不良品质,起到扬善抑恶的作用。

品德评价是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引导学生努力用国家和人民对中学生的期望来要求自己,促使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得到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问题和不足,从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同时通过评价,为学生的升级、升学,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发展党、团员等提供依据。通过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成果的检验,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效益。

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十分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种种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品德评价中用好“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用好“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唯物辩证法。只有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辨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处理好评价中的种种关系和矛盾,才能不断完善中学生的品德评价。实践中我们做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归纳为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人本”评价与“绩本”评价

1.对“绩本”评价的审视与反思。

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第,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的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这种只重学习成绩的评价往往事与愿违。事实上,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思想好、品行正、求上进,他们也可能存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学习动机、态度和习惯上的种种问题。

重学业成绩,轻品德心理,以成绩为本的评价方式其根源是长期以来学校“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可谓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分数真”。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学生只注重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不关心社会、团体的发展,不重视个人品格的修养;评价者则以成绩代替其它品德行为的评价,其结果很可能是培养出“高分低能”或高智商的“危险品”。

只重成绩的评价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首先看中的是人的品德,如:诚信的态度、合作的精神、社会的责任感等。那些与社会存在相悖、与社会要求格格不入的人,再好的成绩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的隐患。

只重成绩的评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长期的“绩本”评价,使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产生了可怕的优越感,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公正全面的评价,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无法发现自己、激励自己,失去了他们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只重成绩的评价还在教师中形成了“重教书、轻育人”的状况,只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品德发展,甚至教育者本身也忽视了为人师表,师德水平下降。

2.“人本主义”对评价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一切物的尺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兴起的教育人本论,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我国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于一体的教育思潮。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必须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为基础。应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素质教育中的品德评价,其意义在于:要求评价不能“以偏盖全”、“挂一漏万”,而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3.全面评价学生,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绩本”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需要的,但是,中学生品德评价更应当是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作全面的评估。评价中要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绩本”的关系,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发展原则和个性化发展原则。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熟,并不否定学生的智力发展,也不是否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是把学生的品格发展作为其素质的全面开发的前提,这样更符合学生作为人的对象物的成长规律。所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的评价上,应该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同时,关注学生良好品德在学习上的迁移表现。在学生学业的评价上,更应注重动机、态度、习惯和能力的评价,应当是“评绩不唯分数”。

评价中要以激励为原则,明确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明确评价的出发点是找优点、找学生的生长点;明确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和表扬;坚持评价标准以个体为主,在个体原有基础上引导提高;坚持以学生自评为主,把学生的自我评价视作评价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时都能正确评价自己。

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德性特点和风格的认可,改变评语“千人一面”的缺陷。要使品德评价,不是因为好与差,而是因为学生都各自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内涵,才分出了“他”或“她”。惟有这样,品德评价才能真正面向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也惟有这样,品德评价才能成为改进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

二、个性化评价和规范化评价

个性是个体拥有的独特性。它是指个体最能发挥其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特性。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规范化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

1.对规范化评价的审视与反思。

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这种只重社会要求、标准操作的规范化评价来源于古老的传

统和对品德评价的片面理解。

首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是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显示出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因而,强调整体,以社会要求为标准,忽视个体差异由来已久,其反映在评价上就是重社会要求而忽视个性发展。

其次,社会对德育和对德育评价的导向性期望甚高,希望通过德育及其品德评价把握人才成长的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和标准的整齐划一,体现了培养社会人才的迫切愿望。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规范化操作来保证品德评价体系的实施,也带来评价模式的划一。

规范化评价在全面评价学生和保证评价体系实行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忽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中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程度远远出乎老师的意料,个性自主化倾向非常鲜明。突出表现为: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现成答案、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突破常规定势的樊篱。这是学生身心

发展特殊期的内因与时代发展多元化的强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期望通过德育达到思想、品行同一的、划一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德育工作要有实效,必须考虑学生思想、认知的实际,变划一的标准为个性化的目标,让品德评价成为塑造学生现代化人格、品格的有效途径。

2.素质教育与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要为二十一世纪培养未来的人才,传统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八十年代开始,教育改革又一次成为世界的潮流。面对挑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揭开了中国教育大变革的序幕。经过理论和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和实践,找到一条实现“三个面向”的道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其实质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也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成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独特的社会价值。

在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逐步成为共识的今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成为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根本要求。承认客观存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个体差异,发掘这种差异的潜在资源,成为中学德育及其品德评价的必须。

3.正确处理好个性化评价与规范化评价的关系。

个性化评价与规范化评价其实并不矛盾,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求也可以找到有机的结合点。在中学生品德评价中正确处理好个性化与规范化的关系,应当是既要发展个性,又要规范操作。规范的目的是促进个性发展,而不是生产同一规格、划一的产品。

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学生品德评价应当既要有求同性又要有求异性,在根本标准基础上的具体评价标准应当多样化,才能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保证公平合理。在评价中,应当避免那种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用划一的标准和同一的模式进行评价的做法。这种只重共性、千篇一律的做法貌似公正,实际上不够合理,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生在不同基础上不断进步,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评价中,应当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因人施评。学生“自我形象设计”和“自我修养规划”应当被提倡,进而成为品德评价的一个起始环节。同时,还应当进行反映每个学生各自特点的典型特色评价。对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要区别对待,根据其原有条件和各自特长,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帮助,从而激发起每个学生的上进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能,实现德性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发展的需求,包括德智体诸方面。但是由于个人的天赋、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积极发展需要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方向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这些潜能由于个人后天条件的差异,开发的情况也有很大的不

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根据自己潜能的特点积极发展的权利,他们也期盼教育、评价能适合他们各自特点,促进他们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对划一的、针对性不强的评价不感兴趣。品德评价如果不能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发展,那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将是没有实效的。

要解决好社会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需要的结合,即引导性和可接受性的有机结合,可借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中学生品德评价就是要促进中学生从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上升到潜在水平,然后再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如此循环,不断提高。在坚持德育的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具体评价标准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规范化问题上,应当规范的是评价原则、评价制度和评价的根本目标;在个性化问题上,要强调特色评价。只有抓住特色进行评价,才是更深刻、更准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细致地观察学生和深入地了解学生,在评价手段、评价方法上要具有灵活性,要为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德育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的一种诊断性评价称为形成性评价。它包括阶段评价和随机评价。一般在期末或年末定期进行的,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目标达成度的、具有结论性质的评价称为终结性评价。

1.对终结性评价的审视与反思。

过去的中学生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在现在品德测评实施后,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但真正做到的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也没有如何正确评价的指导。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班主任评价(姑且不论其质量如何,基本上都是完成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研究;缺少管理保证机制,没有过程评价的明确要求和制度保障。其次是评价者的局限,如:评价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中学生品德评价作用的理解程度以及评价者(包括学生和教师)是否具有充裕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和足够的能力等。

在中学生品德评价中,实施终结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终结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班主任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2.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评价的要求

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其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的不平衡,这要求品德评价要分阶段、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是由量变逐步发展到质变的过程,在未达到质变之前的量变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相对小的过程,即知、情、意、行阶段。这就要求中学生品德评价要注重过程的变化,及时诊断、反馈和调整,以利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顺利转化,符合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因此,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品德评价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

3.正确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一个指导的过程、一个反馈的过程、一个调整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激励提高的过程。品德评价作为一个德育的过程而言,在处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时,更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就中学生品德形成的不稳定性,整个中学阶段只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阶段而言,中学生品德评价也难以对学生做什么结论。因而,中学生品德评价中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基本的评价形式,即使是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发挥其形成性功能。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首先,教育者要与学生一起把德育的基本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体现了自主性、创造性、具有自己特点的目标;其次,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经常性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明确努力方向、落实改进措施;第三,教育者要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此外,教师要根据品德评价结果制定出改进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方案和计划,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手段。如果能坚持这么做,那么终结性评价也能发挥出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除了常规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之外,还要注意随机性评价。就是在日常学习、实践等各种活动中,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及时的评价。这种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诸如:一个满意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亲切的手势、幽默的回答,都能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人格、价值的态度,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得当,其效果有时也不亚于一次常规性评价。

篇3:浅谈初中数学评价的呈现方式

一、评分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正确处理评价的结果, 能使评价更公正、公平、合理。教师在解释学生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测试分数或等级是对学生目前在数学知识技能、思考方式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的一种描述。随着学生的成长, 他们认识问题, 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变, 学习能力也随之增强, 对学习的态度和情感也逐渐发生变化。教师不能用机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 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

(2) 测试分数或等级提供的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效果的一种预估, 而不是确切的认定。有些教师将某一次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 从而判断该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全部表现, 这是不妥的。因此, 对学生在测验分数或等级上的差异或变化, 教师解释时不宜夸大。

(3) 某一次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不能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评判的唯一标准。如果用测验分数或等级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数学能力是非常片面的, 它同时还体现在学生经历探索、推测或猜想以及有效的推理去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这些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另外, 由于试卷本身的设计问题或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一次测验的分数或等级并不可靠。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以提高课堂效率。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4) 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标明的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行为表现, 而不是解释表现的原因。当测验分数或等级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 只能说明这个学生在这次考试的某些方面的不足, 或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但不能一次确定该生学习能力存在缺陷的结论。教师应该结合卷面上及卷面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予以解释。

评价结果不能总是简单地按等级分, 还应当包括用语言陈述的方式给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认知与非认知的特点, 以及要进一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等, 这些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定性评价。评语就是用简明的评定性语言叙述评定的结果。学生在阅读客观、全面的评语后, 获得的更多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同时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明确了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二、成长记录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作为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理解这些评价建议, 并在教学中落实, 可以有效实施新课程。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 我主要运用了成长记录袋法。在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对学习过程的详细记录, 可以为学生判断自己在学习方面逐渐进步成长提供依据。另外, 成长记录袋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信息,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准确判断,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检查, 将评价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从而提高了评价的效率。

使用成长记录袋作为数学学习评价结果的一部分,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通过自评、互评成为评价主体;

●可以通过记录袋记录学生进步的足迹, 使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有个清晰认识;

●将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提升到重要位置;

●通过展示, 教师、家长能够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更多地设计一些表现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反映出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不足的地方;

●教师可以通过成果诊断, 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篇4: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

关键词:小学生;评价方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3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68

小学教育是青少年学生的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该运用怎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下面就我个人结合几年的教育工作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将《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手册》充分利用起来

在当前,“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在某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很多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仅仅是询问孩子“分数怎样”“成绩怎样”,而对学生的性格、能力、品德等都不够关心。这样的片面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全面的,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热情,严重阻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班主任巧妙地利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向家长加大宣传的力度,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开学初,我们首先用一张《家长通知书》取得与家长的联系,让他们明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要求,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来。这样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培养进展也很顺利。

我们根据评价手册所列的内容,积极制定培养计划和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进行严格贯彻落实,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方式将家长与教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家校的互动,使得我校的教育更加开放化、人文化。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因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二、利用“星级评价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我校近几年用星级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我们也积极地落实到班级管理中去,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品德修养培养、特长展示等方面都有了更好的发展,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内容方面我们本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孩子多方面潜能的目标设定如下几颗星:学习星、团结星、守纪星、礼貌星、劳动星、诚信星、特长星、助人星、卫生星、体育星。在评价时间上我们采取班内日评价、周评价,校内月评价、校内学期总结并集体开会表扬的方式。在评价方式上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学生的成绩由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家长评、老师评这样几部分组成,这样使所有与孩子相关的人员都参与到评价的行列中来,以多数人的评价信息综合起来看待学生,使他们通过这样的评价,也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完善自己,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变成了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利用“小组团结竞争评分”的评价方式,循序渐进提高综合素质

在学校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结合本班实际,我也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为了更加全面地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觉得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为此我制定了一个班级“小组团结竞争评分”方案:

(一)实施方案

1.开学初,将本班43名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的学生实力大体相当。

2.给每组选一个认真称职的组长负责给每个小组同学记录成长分数,每星期一总,每月一阶段总,每学期一大总。

3.学期末,将给优胜小组以班会表扬的方式,给小组颁发奖状,并给组内每名同学发放奖品。

(二)方案加分细则

1.遵守课堂秩序,无大声喧哗,违反纪律行为。

2.热心关心他人,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

3.作业书写端正,认真,正确率高。

4.每学期大量阅读好书,并写出优秀的文章。

5.上课积极思考,认真动脑,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和主张。

6.会使用礼貌用语,尊敬老师,不与同学打架等。

7.独立完成作业,完成时间快,效率高。

8.在课堂上有明显进步表现,如积极答题,说话声音大,有条理、自信等。

9. 诚实守信,成绩真实,不抄袭同学作业。

10.在体育比赛、音乐歌唱、小组演讲、诗文朗诵等才艺展示活动中表现突出。

(与以上项目表现相符的同学每天每项都可加一分,相反,表现不大好的同学要倒扣一分。请各组长严格监督执行。)

以上小组成员根据表现情况,班主任在一学期后,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

通过这样的评价手段,我看到学生做起事情来积极多了,很多学生呢过在课下还在谈论如何加分,如何保分,小组同学越来越团结,为了自己的小组能夺冠军,你帮我助、你追我赶,久而久之,养成教育就有了滋生和成长的沃土,并将在时光的进程中逐步成为一种受益终身的习惯,这样也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使之形成强烈的自立、自律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以上这些是我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初步尝试,以后我还会经过不断探索,开发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更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

篇5: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

在10年前的课堂上,大家经常听到“好”“不错”这类的评价。学生似乎听得麻木了,他们更关注“好”“不错”之后的“请坐”二字。近几年来,教师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性。但随着“热闹课堂”的流行,一些教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失声,异常热衷于使用鼓励、表扬式的评价。于是,“你的回答真是太棒了,老师非常喜欢”、“你朗读得太完美了,堪比朗诵家了”、“你思考的角度独特,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诸如此类的评价频繁的出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这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呢?怎样的评价才是正常的呢?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与成人相比,初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教师应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习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一名学生回答:“在与别人合作时,我们要像文中的两匹狼那样分工明确且配合默契。”教师立即兴奋的说:“你回答的真好,思考的角度独特,从两匹狼身上学会了合作。”教师接着问:“谁获得了其他方面的启示?站起来说说。”

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表扬与鼓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吗?那两头狼在文中是贪婪与残暴的化身。向他们学习会令学生是非不分的。教师的兴奋与表扬又在无形之中引导了更多的学生去追求另类的回答。如果,这名教师是负责任的,他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你的回答有些偏激。的确,文中的两头狼有一点小聪明,但那是建立在贪婪狡诈的基础上的。它们最终还不是作茧自缚,被屠户杀了吗?它们不并值得我们学习。大家想一想:从文中你获得了哪些正面的启示或吸取了哪些教训呢?”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不能盲目的使用表扬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体目标。教师应时刻的想着自己“育人”的的职责。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真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其对学生的评价是准确的。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评价不准确,就会使学生陷入困境,远离真知。

要想成功的引导学生,教师还要做到真诚。试想:一名教师板着脸,目光聚焦在教室后面的时钟上,用生硬的语气说着“你回答的真棒”,效果会如何呢?每个人都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更何况正处在青春期、非常敏感的初中生呢?当教师眼含赞赏,嘴角微翘着说“你领悟到了文章的精神内涵,而且你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的时候,学生知道教师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他会真正的受到鼓舞,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因真诚而美丽。

在复述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如果教师对学生评价是“你的复述不够准确,《风筝》中的‘我’不等同于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与其原型不完全相同”,此时教师的眼中在含有对真理的坚持,学生也许在今后的复述中会将语言组织的更加严密。教师的严谨会让学生变得更严谨;教师对知识的尊重也会让学生对知识保持尊重。

有的教师担心纠错的评价会减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便一味的采用表扬性的评价。甚至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都表现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其实,初中生并不是如此的脆弱,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只要教师不挖苦、不讽刺,真诚的纠正他们的错误,他们是能够接受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表扬不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唯一方式。果断的纠错也是唤醒学生追求真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到底要采用何种方式的评价,应因文而异、因题而异、因人而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互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在课文朗读这一环节之后,引导学生互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一名学生朗读高尔基的《海燕》之后,教师让学生们谈谈刚才那名学生读的如何。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字音读的准确,重音掌控得好,但节奏、语气方面出现了不足之处。”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把相应的语句找出来并让其示范朗读。

这样,被评价者得到了来自同龄人的反馈;评价者也做到了在听中思、思后评、评后展现。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篇6:初中学生评价方式浅谈

一、真:真实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

社会与家长自古以来就赋予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典范”的称号,于是,老师也朝着这个方向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有可能走上圣坛。著名的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又有些懒惰,学生请他光临餐馆,他就大吃一顿,然而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厌弃他的粗俗,反而被她的真诚所吸引而聚拢在他的周围,他成了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

1、用率真的语言与学生真实对话。

语文即生活,语文即人文,语文教学的评价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情境中可以赞美学生的感情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也可以指出学生存在的缺失。记得有一次,刚刚下课有一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你有一个说法不对。”好像挺严肃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虚心请教了!”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妥,路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在我为他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之后,又给他指出日常交流要看情况,如果说成“老师,我对讲课的内容有想不通的地方,想和你交流一下”就妥当了。率真的语言使师生在掌握了交际方式的同时也拉近了距离,可谓一举两得。

与学生亲切接触,不要以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用真心的语言启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盲点,给学生真实的赞赏和告诫,让学生心灵震动,从而真正的去热爱生活,快乐成长。

2、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个方面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一味的去赞扬好的成分,忽略缺点,以免让学生盲目自满。也不能用严厉的训斥一味的指责,以免让学生失去信心,陷入自卑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的环节,进而完善自己。

记得有一次听课,讲的是《皇帝的新装》一文,老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皇帝游行完毕回宫以后的情节,首先要交代自己的思路,学生们纷纷讨论,踊跃发言,大部分学生都体现了年轻人正义感,让皇帝杀死骗子并赏赐那个小孩,这位老师评价道:“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最让我感动的是你们都有惩恶扬善的正义感,但是却没能深刻体会原作精神,切断了原作的讽刺意味,若能延续作品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去升腾这种正义感就好了。”

二、善:用“爱”的尺码衡量学生的进与退。

马洛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所以我认为“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1、 用真情的鼓励与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都能走进对方的感情世界中,使教学达到情感交流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内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2、批评惩罚也是爱。

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式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教育就是硬性教育。两者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铸就完善的人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犯了明显性的错误就应该及时批评纠正并给以相应的惩罚,如罚写反思,罚做一件好事等。

三、美:艺术化的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教师的评价武林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方式不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技术性,评价的语言要真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1、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上一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课稿下一篇: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