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探讨

2023-04-15

第一篇: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探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摘 要]互动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或者是教师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能最大限度地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只有积极地参与才能真正地提高兴趣。

[关键词]语文;趣味;教学

所谓兴趣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有兴趣地学习,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谈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一、实施兴趣教学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都不高,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学生的一种意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才学生才能挖掘自身的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毫无兴趣,那么就不会投入足够的精力。所以说,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就必须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所谓语文兴趣教学,就是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使用语文兴趣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摆脱各种限制,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讲语文兴趣教学法可以实现以下两个功能:

第一,调节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是坚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上的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学生只能疲于接受,缺乏思考和总结的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对教师的依赖性,甚至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就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运用兴趣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师生之间的误会和陌生感,有效地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就会喜欢上这个教师,进而喜欢上其所教授的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了。

二、实施兴趣教学的措施

1.互动式教学法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性,这些既是教学当中的障碍也是我们可以借助的优势。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会是全心投入和心不在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产生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课堂氛围的兴趣的高低和参与程度的大小,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要极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互动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能最大限度地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真正地提高兴趣 。

2.导语激趣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孜孜探求,创设了许多导入方法。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有效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不断完善之。

3.设疑激趣法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教师未敢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4.课外训练法

课堂是训练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主要阵地。而要学生对基本功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就还需要相应的课外活动来辅助完成,而这种活动必须遵循兴趣教学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去实施。在教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可以在课外开展讲课文故事比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课文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来讲述,就比单纯能背诵有效得多。课文内容记牢了,讲演能力提高了,胆量也训练了,可谓“一举多得”。教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比赛。如在教学基本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自个儿找对儿,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课文中各种角色的语气和效果。

5.充分调动想象力法

语文兴趣教学还主要表现在想象的发展,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作文,要注意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一般学生在开始作文时,会有一种“怕”字当头和无话可写的心理特征。这时,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来设计问题,并加以恰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从狭小的生活圈中走出来,去感知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所蕴含着的美。又如在教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一文。这个训练的安排,有利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同时,也能使他们从写作中更透彻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想象是发展,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并能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练习,使学生从愉快中学到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是十分必要当然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如何让他们的思想走向“正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志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2).

[2]郑春苗;点燃学生课堂兴趣的火花――浅谈如何激活课堂的点滴体会[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5).

[3]韩英;兴趣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J]. 小学科学(教师),2010(02).

[4]刘小云.让语文课堂因“趣”味而变得精彩[J].现代阅读,2012,(07):200 .

[5]安艳.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3,(12):43-45.

第二篇:探讨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摘要: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开端,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单应用题 教学策略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关于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基础作用,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简单应用题组成的,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端,为此要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在一二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即通过解答简单应用题,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初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中不再把应用题作为独立单元而是分散到各个部分的教学中去,这样做并不是取消应用题,反而是加强了应用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真正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系统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策略,使简单应用题教学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对教学策略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综合有关教学策略的各种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如高文认为,教学策略是作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二是认为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问题所采取的行为方针、方案等。例如,张大均等人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第三种认为教学策略是一类有关如何达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如黄高庆等人把教学策略定义为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

可以看出:第一类定义关注教学策略的操作性和目的的指导性,但这种定义容易与教学方法相混淆;第二类定义则易与教学模式混为一谈;第三类定义是从教学策略在人的头脑中的存在形式入手,认为它是一种关于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这同样存在与其它概念难以区分的弊病。

二、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代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做好简单应用题的启蒙工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图画内容,总结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由教师完整地叙述出这两个条件和问题,再提问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说内容即可。由此逐步递进,慢慢培养学生看到图片可以自己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洁明了,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低年级便开始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那么到高年

级后,学生在解题前便能自觉画出线段示意图,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就能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复杂的应用题变得简单,从而使解题更加容易。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抓住有针对性的问题,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然而单纯的教师学生一问一答有时并不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有必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相互补充讨论,认识到其他同学的分析方法,在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观察到学生的思维过程。除了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还可以出示简单的应用题题目,学生回答后,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相互补充,集思广益,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为丰富和全面。这时,教师不做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针对已知量、未知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意见,于是学生不仅理清了解题思路,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又能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如果坚持长期这样引导,久而久之,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具体的画面,学生就会自觉地找出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养成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只要教师教给学生正确评价的方法,结合说算训练进行教学,先由教师评价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那么低年级阶段在教学中就渗透自我评价的思想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篇:探讨聋校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实际上是将思维、推理、表达、计算等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对聋生进行分析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一、聋生应用题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分析。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从应用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聋生只有读懂应用题中文字所叙述的具体内容,分析出数量关系,并进行适当推理才能完整的解答出应用题。

1、聋生阅读能力差, 读不懂应用题。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生活经验有限,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导致语言能力比较欠缺,对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不容易看懂。教材中一些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对于聋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加之有些应用题中出现的字,词聋生在语文课本都还没有学过,就先在数学课本上遇到了,这就给语言能力比较欠缺的聋生读应用题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36页中有这么一道题:工人叔叔把机器放在载重4吨的卡车上,每行放4台,放了3行,放了多少台机器?每台机器重300千克.这些机器的重量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了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根本没有接触过“载重”这个词,语文上也没有学习过这个词。所以聋生对该题要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懂,更谈不上解答了。

再如:小明家养了8只羊,公羊3只,母羊有多少只?这道题中涉及到一个关于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羊可以分成公羊和母羊,而在聋生的思维中还没有羊分为公羊和母羊的概念,从而导致解题困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聋生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推理能力,不容易找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聋生思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时间的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只有搞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然而要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难清楚的找出数量关系, 从而不能正确的解答应用题。

有一个老师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二年级的聋生计算应用题“小明有一元钱,买一支铅笔用去5角,还剩多少钱?”时,束手无策。而当

他真正拿一元钱到学校小卖部买铅笔时,我让营业员故意少找给他一角钱时,他却大叫起来,说少找了他钱了。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

3、聋生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差,不认真审题。

如前所说,由于读不懂题,缺乏自信心,常常导致聋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完整的读题。看到应用题略读一下,只是抓住个别词, 来猜测运算方法。例如:学生经常是只要看见“一共”就用加法;只要看见“还剩”就用减法;“比╳多╳”用加法; “比╳少╳”用减法等.我们知道实际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并不是光看个别词就能决定运算方法的,所以聋生的盲目列式经常导致解答的错误。

有时对一些应用题聋生就干脆不读了,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拼凑一个算式。某位老师在三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三年级乘除法应用题中一般是两道题一起出现。

如: (1)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5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2)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40棵,栽了8行,每行栽了多少棵?

学生很快便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是不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呢?我又出示了下列两道应用题,不要求计算,只要求列式:

(1)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40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2)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8棵,栽了2行,每行栽了多少棵?结果15名学生中有11名的列式分别是:40÷8=5 8×2=16。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读题所导致的,同时也是由于学生思维定势在作怪。

二、提高聋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对策。

针对聋生读不懂应用题,略读应用题和不读题的现状,如何培养聋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运用多种方法对聋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基础能力,对帮助聋生理解应用题,提高应用题的解答水平,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并理解题目大意。

读题是做应用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读题的任务是把题目读通、读懂,了解题目中的大概意思。而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语言信息量少,认识的字不多,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以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不要以为数学课上进行语文方面的教学好象有点本末倒置,其实现在学校推行综合课程,正是为了解决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的问题吗?要想真正学好应用题还必须有一定的语文基础。

通过读题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应用题中涉及到的各种事物,使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更多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感知各类应用题的结构懂得简单的内在关系,知道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应用题的意思。在读题的过程中应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采取集体读、个别读的方式,读几遍也要因人而异。必须强调的是数学课上,尤其是应用题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也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旦养成习惯,对今后解答应用题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2、演一演,使学生形象准确地把握数量关系。

根据聋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以及聋生善于动手操作和表演的性格,让聋生演一演或者摆一摆,从而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动态画面。聋生通过这一活动能比较准确地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避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演示方法主要有手语动作、具体实物或课件的演示和情景表演等。

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用手势往往容易被聋生理解。例如:在教学“小红买了20本图画书,送给同学3本,还剩多少本?”时,学生在打手语的过程中一下就理解了“送给”、“还剩”的意思,从而把握这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解答。

有的应用题要借助情景表演,利用一些实物或教具,把思维和活动相结合,这也是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比如:“小明有一些水彩笔,送给小东6枝后还剩8枝,小明原来有几枝水彩笔?” 演一演或摆一摆都能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再比如:“树上停着许多鸟,飞走了6只,还剩4只。树上原来有几只鸟?”学生容易受“还剩”的影响,用减法计算。而通过学生情景表演及老师在表演中适当的指导,就能避免发生理解和计算上的错误。还有一类应用题中有一些条件是可有可无的,但常常给人造成错觉,导致思维的难度加大。如:“蔬菜批发站运来124筐萝卜,上午卖出45筐,下午卖出60筐,一共卖出多少筐?”在实际教学中确实碰到学生看到“一共”就草率地将几个数一起加起来,但当创设一定的情景,表演一下卖蔬菜的过程后,就会发现124筐这个数根本用不到,只是题目叙述时的背景说明。

在表演中、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一目了然。当然灵活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课件,就能更好地达到目的,特别是那些表演起来有难度的题目,我们更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同样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目的。

3、画一画,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在低年级阶段,直观教学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画一画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起到数形结合的作用,我认为对画图的要求则可以降低,线段的比例不需要十分精确,能说明数的大小和线段的长短即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学生容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我尝试教学生画线段图,首先找出两个相关的事物名称,然后画出已知数量的线段,再根据两者的关系描述画出另一个事物的量的线段(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一段或减少一段),最后根据所求问题在线段上标“?”。这样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线段来表示事物间的关系,将图与文字、数字结合,十分方便地确定计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除了画线段图以外,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画法。比如乘法应用题:“教室里有3排桌子,每排有5张,教室里一共有几张桌子?”学生可以用3条竖线代表3排,在每条线上标上“5”,一看就知道要求3个5是多少?再比如除法应用题:“学校订了36本图画书,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本?”在36外面画一个圈,再画出4个箭头指向四个圆圈,在圆圈里画上“?”。通过画线段、线条、圆圈、方框等等,帮助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数学抽象化的过程,同时也确定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让学生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教师都应该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分析题意,说出应用题的思考过程、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等,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在教授应用体时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做下来,在完成了解题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把解题的过程说一遍,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方法和过程,通过说进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应用题都能顺利、正确的解答。在复述时,除了学生对老师说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纠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果将读、演、画、说四种方法灵活地综合运用在解应用题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顺利找准,正确进行解答。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地运用了多种感官,激发了兴趣,而且在教师适当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表达、分析、推理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探讨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省望谟县打易中学 杨 锦

[论文摘要]大力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提出,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开展生物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条必要途径。

关键词: 生物学;生物教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探讨式;

在二十世纪,教育的形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中考的考试范围主要以语、数、政、外、物、化为主,对于史、地、生却把它看成副科,学生不重视,教师无法教学,教学的模式是灌输式,所以,这样的教学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已不复存在,今天,应试教育已向实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开展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建全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合作学习与课题探究性教学共建的教学方法。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将教学方法与同僚们探讨:

一、发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生物教材加工寻求学生科技点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探究性教学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以训练培养思维、实践、创新科技素养能力为核心,应依据课本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各种探究活动的子目标,梳理出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的使用撒到或全部或部分,或增或减,其中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材料的选取,探究性学习素材的提供,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教材处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满足初中学生的对于科技探究的学习兴趣,丰富课本以外的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新动向、新知识。使学生对进人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发展其认识过程。二是创设学习的新情景。学习的情景是现有经验向生物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发展的过度体。它代表的一般是自然、社会、现实和科技成果发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的个人生活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与科技发展融为一体。学生可以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新材料、新信息等科技资源联系起来,依靠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和解释科技现象,构建科学素质。

2、提升学生科技知识能力,加强教学设计是关键

在生物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后作业进行精选和组织。学生家庭作业对初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特别是课后的科学实验探究等活动,教师对作业的质和量要精确控制和选择,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和评价,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不是过分复杂的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积极有趣的科技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抵挡住无节制的体育运动、看电视等活动的诱惑,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移,以提高科学素质。

3、正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

教师把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整合于探究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及批判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智力、多元智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如生物观察和实验法、生物假说提问法、生物统计和分析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心理倾向与接受、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步骤的实施、探究结果的讨论与交流,自主地合作地完成教师提供的各种“主动作业”。自我监控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并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选择、参与、发现。选择,就是让学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学习的材料,学习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参与,就是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主引下,根据自我的需要,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课题,或子课题,提出自己的有创建性、有意义的假说,参与探究过程的实施和评价。发现,就是在探究生物问题及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情景去思考,去获得新经验,建立更高级的认知结构。只有发挥了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其自身的科学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三、要加强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的管理

由于探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的渗透性、知识的前沿性,思维方法的发散性、创造性,教师的权威在这个时代受到强烈的挑战,同样也影响着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管理,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开展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要遵循探究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的一种情感的交往与沟通。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即是学习的伙伴、信息的产生者、输出者,又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收益者。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生物课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技智能潜力提供了最佳的情感背景,教师不仅在科学探究方法上要指导学生,在情感上要激励学生,只有情意相加。以情增意,才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不随意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民主的研讨气氛。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活跃学生的科技思维,发挥其创造力;与学生多交流,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培养和保护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思维。

2、要坚持课堂的开放性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的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前瞻的教学思想、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教的教学效果。就生物课来看,应具有探究问题的开放,情景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论的开放。生物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来源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适当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新信息,也可让学生参与选择。教学方法开放是指教学方法不固定,应灵活多变,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教学时空的开放,让学生适度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是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生生自评。

3、要注重课内课外探究活动的协调

生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前、课内和课后可谓径渭分明,而且是以课内为主,课后为辅。在完整和较大型的教学活动中,课内和课外学习就强烈的显示出是一个有机体,因为生物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探究活动将决定他们在时间、空间更依赖于课外的学习与训练。

四、运行合作学习开展生物课探究教学

在以学生学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重心是千方百计引发学生“交往”,即在教室里构筑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让学习者与物、与教材、与同伴、与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成为教学的中心,形成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合作学习,不仅重视各类教学目标如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而且具有改善人际交流的模式、增强学耳的互动性、在合作中发展个性、促进自主学习、发展智力等特点。在生物探究性教学中尝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发展智力,提高科学素质。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在一个异质的小组中,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有着不同的学习经验。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借鉴别人拥有的“长”,补自己的“短”,通过交流,得到启发。促进各自智力的发展。

2、广泛开展生物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实践性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社会实践的活动,包括调查活动(如调查我国植被的基本概况)、制作活动(如制作细胞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如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养台),这些活动,从策划活动的细节,人员的组织,实施中的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最后调查报告的撰写、表达和交流,都要求在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它可以体现集体的智慧。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

3、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游戏探究及“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促进科学素质的发展。如生物课“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由三组同学分别代表当地农民、政府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就“是否建立自然保护区,怎样处理改善农民生活与保护白头叶猴的关系”进行辩论和协商。辩论者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小组。成功的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做底蕴,要有智囊团做他的后盾,从查找资料。准备辩论的提纲,辩论者上台后小组成员积极地声援,各自的啦啦队摇旗助阵,最后达成共识,上交书面决议。这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互助、互动,求太同,存小议,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第五篇:聋校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探讨

摘 要:建模思想就是将具体的数学上的数量关系巧妙地转化为一种人们容易理解的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易于接受且效果良好,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中、小学的数学课堂中。由于聋校的学生的特殊性存在,只有掌握好建模思想的应用才能保障聋校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建模思想 应用 聋校

数学这门学科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但由于聋校的学生特殊性,数学教学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被动以及自我思考能力难以提升等问题。这样的数学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上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是被动学习、机械训练。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在聋校中的应用为老师及同学们都带去了福音,掌握好正确的应用方法便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提高学生上课听讲吸收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数学建模思想在聋校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专业教师资源短缺

在普通学校,对于数学教学的建模思想改革尚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聋校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关于建模思想知识的教师资源的匮乏。在聋校进行数学建模思想教学除了要具备相当高的数学理论知识做基础,又要通晓与掌握建模思想的应用,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性,毕竟聋人教学不同于正常教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聋校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1]

2.教育资金不充足

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资金的保障更为重要。比如,在进行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时,教师需要电脑、实验室等一系列硬件资源的支持,但由于部分聋校经费不足,导致用于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实验室的设备相对滞后,这不利于聋校的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发展。

3.学生建模思想树立效果不佳

经过聋校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学习,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建模思想高效、准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接触计算机数学软件的机会比较少,随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当然,这也和聋校资金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但学校也应该注意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进行数学教学。

二、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1.方程思想

在我们现在的聋校数学教学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要负责教会学生根据数学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进而通过解方程组的形式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这就是将相对来讲比较抽象的关系转化为人们容易接受的、想象的关系的一种建模思想。教师要在这种建模思想教学的时候锻炼好学生寻找方程各个量的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方程和解决问题。比如,地上零散的摆着1000个羽毛球,每6个羽毛球装到一个袋子中去,装完以后还剩了4个羽毛球没有装,请问一共装了多少袋羽毛球?这个问题就是在考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数量问题的理解,进而通过设置未知量的方法列出等式。

2.不等式(组)思想

同理于上一小节的方程思想,不等式(组)的思想也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不等式(组)的形式以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但是,我们都知道,聋校的学生本身在列方程的先天能力上是不及正常学生的,根据特定的题意列出特定的方程能力也需要慢慢培养,而这个培养就可以从教聋校的学生列不等式开始。不等式相较于等式教简单,将准确的等量关系先简化为比较宽泛的不等量关系,聋校的学生在初步掌握不等式列法之后再去进行列等式的训练能够夯实其列方程的基础。比如,地上有羽毛球1000个,分给若干个同学,若前面每个同学分给7个,则最后一名同学就分不到7个,则,最少有多少同学在分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不等关系分析开始,提问聋校的学生们“分不到7个”是什么意思?是“小于7个”的意思,以此建立不等关系。

3.函数思想

我们都知道,每种函数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曲线,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曲线的走向、形状也有着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将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数字的问题转化为某种函数的形式,通过转化,实现这个问题的发展方向的研究。其实,这些函数的图像本身就是各种数学模型,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只要将这些函数的数学模型记住,了解哪种数量关系应该对应到哪种函数模型上面去,就能将这个实际问题的模型模拟出来以进行解决。比如,一个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字之和是6,十位与个位数字交换后所得的新两位数与旧两位数乘机是1008,求旧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个问题就用到了一元二次函数。[2]

4.统计思想

我??都说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而统计思想的出现使我们在庞大的数据面前将我们之前许多短时间内完成不了的工作实现了高效的运行。因此,在聋校的数学教学的建模思想应用上,统计思想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身体状况,王老师量取某一天,每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体温测量,用这些班级中同学的体温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同学的平均体温,这样做能反映总体情况吗?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用样本估计整体的统计建模思想。

三、聋校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设计更易于被聋校学生接受的框架以减小聋校学生的先天不足的影响,不仅仅要重视公式、理论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意识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实践证明,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开展建模思想的应用对聋校学生十分有利,只有控制好师资力量、财务支撑以及正确的方法与态度,才能使得聋校的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宁宇.初探建模思想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445.

[2]刘彩红.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7.

作者简介

林银斌(1986-12-)女汉籍贯:福建省泉州市,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感悟下一篇:学习支部工作条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