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4-04-14

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精选14篇)

篇1: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Excel是一个比专业统计软件更适合作为统计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具有基本运算功能、函数功能、图表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等统计功能,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这些功能,有助于彻底摆脱目前统计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Excel;应用

Excel是使统计学教学走出困境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统计学教学活动也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概念多、图表多、公式多、计算繁琐、抽象、枯燥、难教难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使统计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课下动手的兴趣。

Excel是目前最适合作为统计学教学辅助工具的一款软件

(1)Excel的统计功能虽然不像专业统计软件那样强大,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无论是多媒体教室里的还是学生宿舍里的计算机,一般都装有现成的Excel软件,而那些专业统计软件则需专门购买,而且价格昂贵;(3)大学一般会开设Office软件应用课程,学生具备一定的Excel应用基础;(4)最重要的是Excel软件易学易用,比起那些专业性的统计软件来更受欢迎。

Excel的统计功能及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3.1 Excel的基本统计功能

①基本运算功能;②函数功能;③数据分析功能;④图表功能;⑤表格功能。

3.2 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利用ABS函数可以迅速得到一列数据的绝对值。利用Excel的基本运算功能和ABS函数可以方便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差和一组观测数据与其预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以平均差为例,见图(1)。

计算过程如下:①在阴影部分输入如图所示的内容;②计算均值:单击B7单元格→点击自动求和∑→按回车→在B8单元格输入公式“=B7/5”→按回车;③求平均差:在C2单元格输入公式“=B2-$B$8”(按1次F4键绝对引用)→按回车→在D2单元格输入公式“=ABS(C2)”→按回车→选择C2与D2单元格→双击填充柄→单击D7单元格→点击自动求和∑→按回车→在D8单元格输入公式“=D7/5”→按回车,完成全部计算。

数据的输入是很简单的,计算是非常容易的,具体数据的离差和全部数据的平均差的含义也表达得非常清晰。

(2)利用“抽奖器”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有关随机抽样问题。随机抽样必须设置正确的抽样框,否则,会产生抽样框误差;必须遵循随机原则,否则,会产生系统性误差,而遵循随机原则也会产生误差——随机误差。以Excel中的“抽奖器”模板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些问题,还能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调用“抽奖器”模板的方法:点击“文件”菜单→选择“新建”→点击任务窗格中的“本机上的模板”→选择“电子方案表格”→点击“抽奖器”→点击“确定”。

(3)创建动态图表,可以说明不同参数下正态分布的特征。在图(2)中用鼠标点击均值或标准差的微调按钮,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布位置或分布形状是怎样随之变化的。这样,把正态分布的特征与参数的关系通过动态图表生动地描述出来,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记忆得更加牢固。

创建步骤:①直接在带阴影的单元格中输入如图所示的内容;②计算概率密度:单击B2单元格→点击插入函数fx→选择“NORMDIST”函数→指定参数:X指定$A2(按3次F4键绝对引用列),Mean指定E$1(按2次F4键绝对引用行),Standard_dev指定E$2(按2次F4键绝对引用行),Cumulative指定0→点击“确定”→按住B2单元格的填充柄向右拖至C2→双击C2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概率密度的计算;③绘图:选择数据区域A2至C22→单击“图表向导”→选择散点图,按提示完成绘图;④创建微调按钮:在菜单行的空白处点击右键→选中“窗体”→ 点击“微调项”→在G1单元格拖动鼠标创建微调按钮→右键单击微调按钮→“设置控件格式”→“控制”→指定参数:当前值、最小值、最大值、步长分别指定为10、5、15、1,设定“单元格链接”为F1;鼠标右击创建好的微调按钮→复制→粘贴到G2单元格→参照上述步骤把参数改为:3、1、5、1,单元格链接改为F2,完成创建过程。

(4)构建常用统计量的临界值表,可以给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在推断统计学的教学中,常常要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尽管多数教材后面附有常用统计量的临界值表,但使用起来不方便,我们可以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构建常用统计量的临界值表,以供随时调用。利用NORMSDIST、TINV、CHIINV、FINV函数可以分别构建累计标准正态分布表、t的临界值表、x2的临界值表、F的临界值表。

以累计标准正态分布表为例,其构建步骤为:①如图(3)所示,在工作表的A列和第二行输入z值;②单击单元格B3→点击插入函数fx→选择“NORMSDIST”函数→指定z的参数:$A3+B$2→点击确定;③按住单元格B3的填充柄向右拖至K3→双击K3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创建过程。

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Excel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始终清楚Excel是统计学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或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Excel的内容代替统计学的内容。如果本末倒置或者混淆了目的和手段,势必偏离教学目标。(2)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课下动手,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方法和Excel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这样,将兴趣和学习、动手、研究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宗占红,尹勤等.发挥Excel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J].统计教育,2007,(7).

[2]戴发山.统计学课程教与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3]朱建平,范霄文.Excel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4](日)日花弘子.Excel函数与公式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篇2: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介绍了Excel数组公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降水统计、环境噪声统计中的.应用.

作 者:李刚 LI Gang  作者单位: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南通,226006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2006 22(6) 分类号:X11 关键词:Excel   数组公式   环境统计   降水   交通噪声   功能区噪声  

★ 在Word中使用Word文档批注功能

★ 在Excel中如何使用TEXT函数?

★ 在RedHat中使用ReiserFS文件系统

★ 浅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歌曲

★ 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论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使用

★ 在Word中邮件合并时合并到新文档

★ 气相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使用分析的论文

★ 送蔡十二之海上时在卫中,送蔡十二之海上时在卫中高适,送蔡十二之海上时在卫

篇3: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Excel作为Microsoft Office套装软件中的主要组件, 因其具有电子表格管理、数据清单管理、商业统计图表处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功能[2],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虽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统计学分析不在教学范围之列, 但是若能熟练掌握Excel的各种统计学方法, 就能快速帮助医学工作者实现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这个方法与医学统计学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统计学理论及繁琐复杂的统计学公式相比, 更容易掌握, 对于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学生而言, 不失为一种捷径。

1 Excel的医学统计功能

1.1 Excel数据分析功能的实现

单击“工具”菜单→“加载宏”命令→弹出“加载宏”对话框;在对话框“当前加载宏”列表框中选中“分析工具库”, 此时“加载宏”左侧复选框中就会出现“√”;单击“确定”, 关闭对话框即可。

1.2 Excel可供选择的医学统计学功能

单击“工具”菜单→单击“数据分析”按钮, 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 我们可以看到19项内容可供选择。19个项目中, 在医学统计学中较为常用的分别是: (1) 单因素方差分析; (2) 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 (3) 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 (4) 双样本方差F检验; (5) 直方图; (6) 回归; (7) 抽样; (8) 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的t检验; (9) 双样本等方差假设的t检验; (10)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的t检验; (11) 双样本平均差检验的z检验。

1.3 方差齐性检验

大部分的医学统计学分析使用的前提条件是, 所要比较的两组或多组实验组要方差齐, 然后才能进行t检验、u检验或方差分析等。下面简单举例说明方差齐性检验的应用方法。

例:尿铅测定长期以来用湿式热消化法-双硫腙法, 后改用硝酸-高锰酸钾冷消化法, 试就以下资料说明两法测得结果有无差别, 见表1。

不论是t检验还是u检验, 都需要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检验步骤如下。

先对不同情况假设:H0:两总体方差相等;H1:两总体方差不等。

将上述两组数据输入Excel表格A1~A16, B1~B16中, 输入完毕后, 点击“工具”菜单→选“数据分析”→弹出一个对话框, 选F检验-双样本方差, 在变量1区域中填写“A1:A16”→在变量2区域中填写“B1:B16”→单击“输出区域”→在该栏中填写任一单元格如C1, 结果会出现在以C1格作为起始格的位置,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分析结果, 分别是变量1、变量2的平均值、方差、观测值、P值、F值等, P=0.38>0.05, 故按α=0.05水准接受H0, 认为两总体方差相等。

1.4 t检验

上述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 那么选择t检验较为合理, 即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同样我们有两种假设, 即设H0:μd=0,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H1:μd≠0,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按照显著性水准α=0.20来检验。

将上表中的两组数据分别输入Excel表格A1~A16, B1~B16中, 输入完毕后, 点击“工具”菜单→选“数据分析”→弹出一个对话框, 有19种统计学方法罗列其中→选“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单击“确定”→弹出对话框“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在变量1区域中填写“A1:A16”→在变量2区域中填写“B1:B16”→单击“输出区域”→在该栏中填写任一单元格如F5, 结果会出现在以F5格作为起始格的位置。由于我们的前提是假设两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 即两均数的假设平均差为0, 所以在“假设平均差”项目的后面填写“0”,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在F5位置将出现结果, 分别是变量1和变量2的均值、方差、观测值、P值、t值等, 我们可以看到P=0.518, 按照α=0.20的水准, P>0.20, 所以接受H0, 不能认为两法测得的尿铅结果有差别。

2 结语

Excel不仅具有强大的编程和统计功能, 还有利于医学资料和统计资源的共享。同时, Excel还可上传工作簿到FTP (文件传输协议) 站点, 其数据交换和网络通讯为统计学工作者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和统计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范围[3]。

摘要:应用Excel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是医学院校计算机学科较为重要的部分, 对Excel中的各类医学统计功能及应用技巧做详细总结和分析, 引导医学生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地学习医学统计学, 为以后工作中撰写医学论文及从事相关实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Excel,医学统计学,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约翰沃肯巴赫.Excel 2003公式与函数应用宝典[M].邱燕明, 赵迎,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篇4: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统计图表学教学 Excel 应用

一、Excel是使统计图表学教学走出困境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

统计图表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统计图表学教学活动也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概念多、图表多、公式多、计算繁琐、抽象、枯燥、难教难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使统计图表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Excel在统计图表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课下动手的兴趣。

二、Excel是目前最适合作为统计图表学教学辅助工具的一款软件

1.Excel的统计图表功能虽然不像专业统计图表软件那样强大,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无论是多媒体教室里的还是学生宿舍里的计算机,一般都装有现成的Excel软件,而那些专业统计图表软件则需专门购买,而且价格昂贵;3.大学一般会开设Office软件应用课程,学生具备一定的Excel应用基础;4.最重要的是Excel软件易学易用,比起那些专业性的统计图表软件来更受欢迎。

三、Excel的统计图表功能及其在统计图表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 Excel的基本统计图表功能

①基本运算功能;②函数功能;③数据分析功能;④图表功能;⑤表格功能。

2.Excel在统计图表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利用ABS函数可以迅速得到一列数据的绝对值。利用Excel的基本运算功能和ABS函数可以方便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差和一组观测数据与其预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以平均差为例,见图(1)略。

计算过程如下:①在阴影部分输入如图所示的内容;②计算均值:单击B7单元格→点击自动求和∑→按回车→在B8单元格输入公式“=B7/5”→按回车;③求平均差:在C2单元格输入公式“=B2-$B$8”(按1次F4键绝对引用)→按回车→在D2单元格输入公式“=ABS(C2)”→按回车→选择C2与D2单元格→双击填充柄→单击D7单元格→点击自动求和∑→按回车→在D8单元格输入公式“=D7/5”→按回车,完成全部计算。

数据的输入是很简单的,计算是非常容易的,具体数据的离差和全部数据的平均差的含义也表达得非常清晰。

(2)利用“抽奖器”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有关随机抽样问题。随机抽样必须设置正确的抽样框,否则,会产生抽样框误差;必须遵循随机原则,否则,会产生系统性误差,而遵循随机原则也会产生误差——随机误差。以Excel中的“抽奖器”模板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些问题,还能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调用“抽奖器”模板的方法:点击“文件”菜单→选择“新建”→点击任务窗格中的“本机上的模板”→选择“电子方案表格”→点击“抽奖器”→点击“确定”。

(3)创建动态图表,可以说明不同参数下正态分布的特征。在图(2)略,中用鼠标点击均值或标准差的微调按钮,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布位置或分布形状是怎样随之变化的。这样,把正态分布的特征与参数的关系通过动态图表生动地描述出来,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记忆得更加牢固。

创建步骤:①直接在带阴影的单元格中输入如图所示的内容;②计算概率密度:单击B2单元格→点击插入函数fx→选择“NORMDIST”函数→指定参数:X指定$A2(按3次F4键绝对引用列),Mean指定E$1(按2次F4键绝对引用行),Standard_dev指定E$2(按2次F4键绝对引用行),Cumulative指定0→点击“确定”→按住B2单元格的填充柄向右拖至C2→双击C2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概率密度的计算;③绘图:选择数据区域A2至C22→单击“图表向导”→选择散点图,按提示完成绘图;④创建微调按钮:在菜单行的空白处点击右键→选中“窗体”→ 点击“微调项”→在G1单元格拖动鼠标创建微调按钮→右键单击微调按钮→“设置控件格式”→“控制”→指定参数:当前值、最小值、最大值、步长分别指定为10、5、15、1,设定“单元格链接”为F1;鼠标右击创建好的微调按钮→复制→粘贴到G2单元格→参照上述步骤把参数改为:3、1、5、1,单元格链接改为F2,完成创建过程。

(4)构建常用统计图表量的临界值表,可以给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在推断统计图表学的教学中,常常要确定统计图表量的临界值,尽管多数教材后面附有常用统計图表量的临界值表,但使用起来不方便,我们可以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构建常用统计图表量的临界值表,以供随时调用。利用NORMSDIST、TINV、CHIINV、FINV函数可以分别构建累计标准正态分布表、t的临界值表、x2的临界值表、F的临界值表。

四、在统计图表学教学中应用Excel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始终清楚Excel是统计图表学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或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Excel的内容代替统计图表学的内容。如果本末倒置或者混淆了目的和手段,势必偏离教学目标。

2.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课下动手,应用统计图表学的原理、方法和Excel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这样,将兴趣和学习、动手、研究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宗占红,尹勤等.发挥Excel在统计图表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J].统计图表教育,2007,(7).

[2]戴发山.统计图表学课程教与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3]朱建平,范霄文.Excel在统计图表工作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篇5: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EXCEL在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公式计算、函数与逻辑运算功能,应用到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数值修约、线性回归参数计算、污染物评价、分析报表快速统计等,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统计的准确率与工作效率.

作 者:谢有亮 麦爱华 XIE Youliang MAI Aihua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梧州,5430002刊 名:内蒙古环境科学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0(3)分类号:X830.2关键词:EXCEL 公式计算 函数 逻辑运算 数据分析 环境监测

篇6: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Excel在《土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以地基沉降量计算为例,运用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介绍Excel在土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

作 者:田玲 朱一飞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Excel 土力学 地基沉降量计算

篇7: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一、项目教学的概述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 。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去处理某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确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学生活动主要是设计计划、收集资源、活动实施、评价及汇报展示。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结果”四大要素构成,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2] 。

第一,项目的设计,一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二要有一定的难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对已有旧知识、旧技能的回顾练习,更多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尝试学习使用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第二,项目计划的制定要由学生独立进行,确定计划步骤和任务分工。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计划和处理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根据任务目标自主安排学习方式。

第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则在过程中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

第四,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进行过程性评价。项目完成后,师生共同对项目成果进行最终评价和总结。

与传统教学法比较,项目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通过项目主题的设计,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协调制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设计和选取是关键。由于项目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使得学生在完成与自己学习生活、就业相关的项目过程中,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了课堂以外的互动式的合作学习,丰富了沟通、团队协作、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就业意识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在Excel数据处理的具体实践

本次教学实践针对的教学内容是Excel数据处理模块。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Excel常用函数的应用、图表类型的插入编辑、数据排序筛选以及透视表等的操作,对Excel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自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协作能力如何得到更好的提升是本次项目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采用了Excel数据处理:“我的钱包我做主”的项目主题。选择该项目主题,源于我发现,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受家长的约束较普通中学的学生要少些,学生在零花钱的使用也比较不受限制,大部分学生都是荷包满满的,甚至拥有自己的银行卡。因此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真正意义上做到自己的钱包自己做主,成为学生正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了有效地让学生了解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设置了这个项目主题。通过该项目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Excel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的产生与活动、丰富的情境和文化密不可分,是个体与三者不断联系、互动生成的结果,并不断被建构、运用,在行动中得以发展[3]。教学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受教师的喜爱,是项目教学在呈现项目时不可或缺的。本次项目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用了物品展示和呈现困境的方式,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平时喜欢的一些饰物、电子产品、食品、衣服等,创设与这些物品有关的小故事:“小惠因为这个月的零花钱又花完了而苦恼,不明白零花钱都花到哪去了,看着自己买的东西,陷入了沉思。”通过这个困境的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欲望。

教师提出项目主题、目标、内容时,同时对Excel数据处理的知识点做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之后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和内容,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自行命名和制定项目计划书是本次项目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对自我学习负责的意识。通过小组名字增强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和小组集体意识。完成小组命名后,各小组针对项目目标进行项目计划书的制定(见表1-1)。这时,教师提供项目准备阶段和实践阶段的`基本步骤和内容,包括撰写访问提纲进行访问调查、制作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实施、问题记录汇总、数据整理分析、项目报告书的撰写以及小组分工等。各小组制定项目计划书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保证计划书的可行性及项目的顺利开展。

活动实施过程中,各组利用“过程活动表”对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及时的记录,为撰写项目报告书留取资料。

最后,各组基本能顺利完成任务,按要求完成项目报告书的撰写。成品展示阶段,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并颁发“优秀项目小组”奖状,让这些获得表扬的学生有自豪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励其他学生再接再厉。

三、对项目教学活动的观察与反思

(一)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和反思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观察发现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较顺畅,分工较合理,小组协作作用体现得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小组命名给组员带来了小组集体归属感。为了加强组员对小组集体的理解,提高对小组合作的意识,我建议各小组进行小组命名。在提出这个建议后,学生的兴致都很高,议论纷纷,很快就把各组的名字确定了下来。初步可以看出,小组取名能够给组员带来一定的归属感,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

第二,项目计划书的详细和规范,带来了过程实施的顺利开展。在项目实施之前,我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项目计划书的制定上,要求各组充分理解主题和研究内容,做好计划才开始实施。项目计划书重点的主要工作越细化越好,每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都能落实到位,完成时间上也根据工作开展难易度和相关度进行安排,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指导和协调。

第三,小组分工需合理化。在小组分工中强调成员之间要沟通,除了工作量的合理分配外,还要根据个人擅长的部分进行分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监督和协调。小组的合理分工,可以让组员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得到提高,项目教学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

第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锻炼。从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书中的“问题解决和心得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开始学着主动去探究和完成任务。

(二)对作品成果的观察和反思

从学生的成果作品上看,作品对Excel的应用基本能够掌握,包括数据录入、单元格格式设置、常用函数的使用、图表类型的选用和编辑等都能较好地运用。

在对项目报告书撰写情况看,小组如在进行过程中能做好问题的汇总和过程的记录,基本上最后撰写项目报告书都很顺利,可以说仅仅是过程资料的一个汇总而已,同时也复习了Word文档处理的操作知识。学生对这次项目成果作品的心得体会,部分摘录如下。

“我初中时就有学过办公软件,不过这次是要自己想着怎么去用,而不是老师教我们一步一步怎么做,有挑战,我也很喜欢,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很快做完题目看着别人做好无聊的。”

“学了Excel,我们可以利用Excel对自己的月消费进行记录,就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里了,哪些其实可以少花就一清二楚了。问了老师,我们现在用智能手机也可以下载Excel来记录。这太有用了!”

四、项目教学活动的总结及建议

(一)总结

本次“我的钱包我做主”的项目教学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生获得与人交流交往的技巧和经验,是课堂上无法尝试到的。学生在开展调查活动过程中,要涉及与人打交道、沟通的技巧,甚至遭遇到被拒绝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适应并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各小组沟通、联系,第一时间了解活动的情况,及时提供协助。在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阶段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出现的偏差能及时进行调整,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则只起到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本次项目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仅运用Excel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了对资源的搜索、调查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学会了团结的意义所在。学生还在活动中认识到“管理好自己的钱包、合理消费”的实际意义。并且,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间接解决了学生间计算机水平差异大对教学实施带来困难的问题。

(二)建议

第一,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认真积极地参与其中,但也有少数学生显得不积极主动,小组内部出现个别不合群的学生,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关心,帮助他们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但这点需要教师花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在本轮活动中,因时间的限制,做得不到位。

第二,在中职学校开展项目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耐心。除了时间上的问题,大部分任课教师不热衷于改变教学方式更多的原因在于,学生总体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很难改变,效果不明显。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积累经验,更需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这需要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

第三,中职学校,重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企业文化、企业意识是项目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企业人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上,将企业文化带入课堂,将课堂变成职场训练所,将学习小组变为工作组、项目组,更能锻炼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受企业欢迎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彦江.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

导刊,(4):81.

[2]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

篇8: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 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校园, 数学是其中的一门弱势学科, 统计学的一部分计算以数学为基础, 很多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从而忽视了这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现行的高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讲述, 公式推导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比重, 案例较少, 学生感觉比较枯燥, 统计计算仍以手工计算和半手工的计算器为主, 从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把EXCEL应用到统计教学当中去, 就会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解决了同学们在计算上的软肋, 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EXCEL作为统计学学习工具的优势

首先EXCEL软件安装简单, 便于操作。对于EXCEL来讲, 是常用的办公软件, 安装便利, 在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之前就已经接触EXCEL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大一的上半学期, 很多同学就对EXCEL进行过详细系统的学习, 相比SAS, SPSS这些统计软件来讲, EXCEL软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其次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Excel提供了多种数据分析手段, 从函数、分析工具库、加载宏等, 一直到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让我们对数据进行归纳后, 能够利用这些函数和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EXCEL在统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EXCEL主要的统计功能

1.图表功能

EXCEL总共包括了14种类型的图形, 包括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等, 图表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2.数据分析工具

在EXCEL数据工具分析库中, 有19种数据分析工具, 这些统计分析工具, 使EXCEL具备了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某些功能。

3.公式与函数

函数的使用, 提高了运算速度, EXCEL提供了涉及不同领域的函数, 使用函数进行运算可以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4.VBA编程

可以利用VBA宏语言进行编程, 自行撰写函数公式, 为特定的任务制作方案。

(二) 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整个统计研究的全过程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 统计分析。其中统计设计贯穿于各个统计环节当中。作为统计学教学来讲, 一般统计学的教学就是按照各个环节的展开, 而EXCEL在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都有所涉及。

统计调查阶段是统计工作的起点, 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反映调查单位特征的数字和文字资料的工作过程。我们可以把搜集到的原始资料采用EXCEL的形式进行记录, 这样比较直观整齐, 因为EXCEL可以实行自动快速的统计, 我们可以利用求和、计数、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自动计算功能进行计算。统计调查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 我们可以把我们设计的问卷录入EXCEL, 对各选项进行编码, 便于以后利用EXCEL的编辑替换, 以及数据透视表透视图等功能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在统计整理阶段, 最常用的功能是统计图的编制, 统计图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优点。我们可以把原始数据输入电子表格。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图表选项, 然后选定图表类型, 确定数据范围,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 得到自己心仪的图表, 减少了手工绘制的麻烦。

在统计分析阶段, EXCEL的应用更加的广泛。首先对于静态指标的计算尤其是平均指标的计算, 函数功能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AVERAGE函数来计算算术平均数, 利用HARMEAN函数来进行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利用MEDIAN进行中位数的计算, 利用STDEV进行样本标准差的计算, 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同样EXCEL的公式与函数功能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动态分析, 指数分析, 以及抽样推断中。

EXCEL在统计学教学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把EXCEL适当的应用于统计教学当中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申兆光.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2008

[2]姜长文, 简家进.统计学原理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Excel中的FDIST函数和FINV函数在F分布中的概率和临界值的计算,方便学生或其他人员利用Excel直接获得其概率或临界值,从F分布的概率计算上来看,Excel统计分析功能略胜于SAS和SPSS。

关键词: Excel 生物统计学 F分布 FDIST函数 FINV函数

1.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一门科学[1],也是畜牧、兽医、农学、微生物、医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统计工具,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原理。《生物统计学》中的上机实习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本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已经把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普哇松分布、F分布等的概率计算纳入《生物统计学》的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数据清楚其分布类型,针对不同的分布类型选用不同的Excel函数模块,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分布的概率计算,可以说是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数据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Excel中FDIST和FINV函数在F分布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2. F分布

如果X,Y随机变量都服从卡方分布,即有X~x2(m),Y~x2(n),且相互独立,则有F=X/m/Y/n,F服从自由度为m(第一自由度)和n(第二自由度)的F分布,记为F~F(m,n)[1]。F分布主要用于方差分析的F检验,即对多组数据资料的均值是否有差异的一种检验,适合于连续性资料。从图1的F分布图可以看出,F分布是非对称分布,其分布曲线受两个自由度的影响,即df1,df2。

3.Excel在F分布的应用

(1)F分布的概率计算

例1.如果F分布的第一自由度(df1)为2,第二自由度(df2)为4,临界值等于18时,F分布的右尾概率是多少?Excel中选定空格—插入fx函数统计FDIST,在其对话框中从上依次输入18,2,4,具体见图2,其概率为0.01。

(2)F分布的临界值计算

例2.如果F分布的第一自由度(df)为3,第二自由度(df)为10,右尾概率为0.05,F分布的临界值?Excel中选定空格—插入fx函数统计FINV,在其对话框中从上依次输入0.05,3,10,具体见图3。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更多的软件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Excel[2],SAS[3],SPSS[4]-[6]等,对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普哇松分布、F分布等常用分布的概率计算来说,Excel就显得简单多了。虽然《生物统计学》书后面的附录中一般提供F分布的临界值表,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即当自由度>30时书本上就查找不到其临界值了。本文主要介绍了Excel中FDIST函数和FINV函数在F分布的概率计算和临界值计算,方便学生或其他人员利用Excel直接获得其概率或临界值。

参考文献:

[1]张勤.生物统计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香萍,王文凯,李俊凯,等.EXCEL中关于生物统计中两组平均数的应用方法及探讨.考试周刊,2011,6:180-181.

[3]黄中文,张丹.生物统计与SAS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40-142.

[4]白俊艳,徐廷生,张小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上机实验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47-248.

[5]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7-58.

篇10: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环境统计学是一门兼具实用性及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方式为主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环境统计学中的深奥原理,更无法将所学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基于此,将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运用于环境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环境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教学模式下,在ICAD循环推动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环境统计学;PBL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15-03

一、关于环境统计学

环境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环境保护实践和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指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原理、方法,研究环境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它用数据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在环境学中,统计无处不在,要想不断提高环境学研究水平、剖析环境问题成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熟练掌握环境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统计学的内容较为深奥抽象,学生往往对此课程望而生畏。我们尝试引入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模式,结合环境统计学课程教学实践,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环境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统计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学习者自主探讨或合作讨论等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学生运用该教学模式习得的知识是自己构建的,而不是教师讲授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仅起到辅助作用,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

本文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出了ICAD循环(Identify-Clarify-Analyse-Do),即通过识别问题―澄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并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推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见图1)。通过不断的ICAD循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问题,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其理论基础是“掌握学习法”,即学生自行调整节奏来学习。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是在课前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前练习,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翻转课堂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重新划分,把传统教学在课中完成的新知识讲授翻转到课前,而把原来的课后作业翻转到课中,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见图2)。翻转课堂能在课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反馈,围绕问题开展课中讲授,而传统课堂是在课后学生通过作业将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给教师,教师只能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将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反馈给学生。因此,翻转课堂还可使得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的难点、易错点进行深入全面的自主学习。

四、环境统计学授课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判断环境质量的优劣、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对比环境工程措施的优劣等诸多环境学研究都需要收集有关环境数据,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结论。而环境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即是环境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它作为环境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环境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统计学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学为基础,涉及的原理、方法都较为枯燥、难懂,这使得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该课程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透彻理解课程讲授的内容。鉴于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讲授方式的弊端,要想使学生真正全面掌握环境统计学中的重要原理及主要方法,其授课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环境统计学是一门方法学,它不仅仅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运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解决环境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环境统计学本身就是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围绕数据分析及处理等问题展开原理及方法学的介绍,特别适用于PBL教学模式。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环境统计学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ICAD循环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然而PBL教学模式仅提供了教学内容方案,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则需要更加清晰地设置课程各环节的任务,运用翻转课堂重组课堂时间。

五、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在环境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环境数据,以解答环境学中的某些科学问题。因此,本课程应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在学生积累一定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讲授。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将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习得环境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要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习得知识。在课程设计时可将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阶段设置课程任务(见图3)。

(一)课前准备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如:学生A与学生B在讨论谁的家乡空气质量更好、A市与B市相比自来水水质哪个更优等环境科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在课前将设计好的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案例,从案例中找到问题,并澄清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咨询等方式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如针对两个城市自来水水质比较的问题,学生应思考对比两城市自来水质需要哪些数据,所需数据如何获取,获取来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够真实反映两者的差别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自学,使其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设计

在课堂上,可运用多种形式(如学生讲授式、问题研讨式等)让学生将课前所自学的成果展示出来,介绍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一方面,在聆听的同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予以及时纠正。在整个课中也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予以点评,并应列出本案例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以方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及巩固。

(三)课后巩固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对课堂上学生所反映的薄弱环节及易错部分进行总结,梳理课堂中所遇到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利用微课等形式将上述内容发给学生,以引导学生课后的深入学习。在课堂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解决方法以及重要知识点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教师所给总结材料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且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习得环境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应在课后及时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后续安排。针对个别学生可进行单独辅导,而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应再将问题带入课堂,继续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并在课中继续讨论,以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该难点。

将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运用于环境统计学教学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习得该课程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精神以及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等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篇11: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函数分解

FREQUENCY函数以一列垂直数组返回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

语法:FREQUENCY(data_array,bins_array)

Data_array为一数组或对一组数值的引用,用来计算频率。如果data_array中不包含任何数值,函数FREQUENCY返回零数组;Bins_array为间隔的数组或对间隔的引用,该间隔用于对data_array中的数值进行分组。如果bins_array中不包含任何数值,函数FREQUENCY返回data_array中元素的个数,

(2)实例分析

首先在工作表中找到空白的I列(或其他列),自I2单元格开始依次输入20、25、30、35、40...60,分别表示统计年龄小于20、20至25之间、25至30之间等的人数。然后在该列旁边选中相同个数的单元格,例如J2:J10准备存放各年龄段的统计结果。然后在编辑栏输入公式“=FREQUENCY(YEAR(TODAY)-YEAR(E2:E600),I2:I10)”,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即可在选中单元格中看到计算结果。其中位于J2单元格中的结果表示年龄小于20岁的职工人数,J3单元格中的数值表示年龄在20至25之间的职工人数等。

篇12: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一、问题形成的多元性因素及分析

造成上述学习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究其原因无外乎三方面:

1.教师因素——学习中,教师因导学不够,导致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困难,造成学习障碍

无论哪一专业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多为概念、原理、方法,学生在基础会计学的学习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会遇见一些学习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上,比如,在基础会计学中的概念有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等,由于中文词的多义性,学生往往按字面简单理解,其实,会计对象是指会计的研究范围或会计工作的核算内容、资金运动是指单位资金的获得。使用及处置过程,再比如,原理部分,复式记账法中历史延续下来,约定俗成的借贷表示方式与企业资金增减关系的转换原理,多数学生对资金增减变化能够认识,但转换借贷就不理解了,还有对权责发生制与收复实现制两个会计核算基础原理的理解问题等,复式记账原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中的会计分录,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影响跨期收入、费用的处理及对现金流量表和税务会计的理解,一方面是学习中有困难,而另一方面这些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困惑与障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阻碍了学习的深入,而造成这一问题是教师因素,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导学。

2.学生因素——学习中,学生因懒惰和懈怠,没有理解且记忆基本概念,造成理论知识理解的困难

基础会计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的连续性,即后续原理与方法建立在前面的内容之上,这要求学生对前面的内容在理解之上加以记忆,如,在学习前期必须记忆的基本内容有,六大会计要素,常见的会计科目名称,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的隶属关系,常见会计账户的入账范围。常见的会计分录等,在教学中期必须记忆的基本内容有,企业资金筹措、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利润分配及全部完整过程的账户对应关系等。这些基本内容的记忆构成了基础会计学后续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的后期,会计学重要的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三大实务技能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但这对于一部分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按教学进度依次做到。一部分学生空有学习愿望,懒惰与缺乏毅力是造成学习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说,学生本身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因素。

3.教管因素——教学中,缺失对会计应用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基础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一部分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对知识理解与记忆。他们可以听懂课,他们可以看懂书,但他们仍然不会操作与工作。比如,在同步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做会计分录“学习使用形式”,也能看懂字账“教学使用形式”与报表,但由于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同步的操作训练,其知识的构建仍然是不扎实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有些时间一长尽都忘记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学生知识构建不扎实,不能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的重要原因。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直接因素又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与要求出了问题,其主要问题存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实训课程的同步配套与安排、教学中的同步教学操作要求三方面。第一,我们的教学资源没有设计出网络实训系统;第二,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同步;第三,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训练操作相结合的要求没有很好的规范。教学管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造成上述学习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究其原因无外乎三方面:

1.教师因素——学习中,教师因导学不够,导致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困难,造成学习障碍

无论哪一专业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多为概念、原理、方法,学生在基础会计学的学习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会遇见一些学习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上,比如,在基础会计学中理解——教师是帮助答疑解惑加深理解的重要引导者

理解是记忆与运用的基础,是知识构建的基本要求。没有理解的记忆与运用是死记硬背与机械的运用。理解可以帮助记忆,加速记忆,缩短记忆时间;理解可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答疑解惑并适时地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深入起到关键的作用。要发挥教师的重要导学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知识驾驭能力与表达能力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是,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来适时地回复学生的问题。可见,教师的能力与责任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关键。解决学生学习理解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能力与责任问题。

2.强化记忆——学习者自身的态度与毅力是强化记忆的关键

记忆是理解与运用的条件,是知识构建的必备前提。一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无论是文科、理科记忆是必备的。学习中的记忆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不可懈怠。学习中的记忆基本上是依靠学习者自己完成的。当然,在老师帮助理解前提下的.记忆,可能更加地轻松,但就记忆本身来看是不可替代的。他是学习者积累知识,积淀方法,储存信息,获取运用资源的唯一办法。强化学习者记忆,学习者本人的学习态度与毅力是两大关键。一是,学习者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记忆是学习的必备前提,不记忆无法学习;二是,学习者的记忆速度有快慢,保持的时间有长短。毅力&即反复记忆’是解决记忆差或者说记忆速度慢、记忆保持时间短的唯一有效手段。

3.学用结合——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运用是理解与记忆的目的,是知识构建的结果与成效。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是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技术转化为运用能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育机构承担着责任。尤其是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训安排、教学过程要求三方面,进行要求与规范。针对基础会计学而言,第一,开发网络版的会计模拟操作系统,方便学生根据需求在学习的平台上随时进行操作运用训练;第二,在教学计划中,与理论教学同步安排实训课程,尤其是严格实训与理论课程同步开设,同进度教学,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第三,将操作运用规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可将操作按教学进度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各类报表分步要求规范运用训练。

篇13: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描述、推断和分析的学科, 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统计学教学活动也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统计学中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繁琐, 特别是高等教育扩招后, 学校授课班级人数越来越多, 授课时数越来越少, 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逐日下降等不利因素, 使统计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将Excel合理应用于统计学教学中, 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使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 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完成的计算工作, 比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其手工计算量非常大, 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 是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问题分析的。现在教师只要讲清楚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所获得的样本,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总体的某种假设作出拒绝或接受的判断就可以了。计算工作和计算结果分析可用Excel来完成。这样教学即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 还可以激发学生课下动手的兴趣。

2、Excel是统计学教学辅助工具中最理想的应用软件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 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 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 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 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Minitab、SPSS、SAS、Statistica等其功能固然强大, 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 但其系统庞大、结构复杂, 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这些软件并不常用, 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 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 也让学生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 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 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 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 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 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 结合电子表格技术, 完全能够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3、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案例一:某酒厂引进新设备生产瓶装啤酒, 瓶装啤酒的净含量是一个随机变量, 它服从正态分布。当设备运行正常时, 每瓶净重为500ml。某日开工后为检验设备生产是否正常, 随机抽取它所产瓶装啤酒20瓶, 检测其净含量如下表 (ml)

在分析解答该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出,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假设检验问题。根据题意, 要判断设备生产是否正常, 实际上就是要判断瓶装啤酒净含量总体X与设备生产正常时的瓶装啤酒净含量的均值是否一致。于是我们提出如下两个对立的假设:

剩余工作可以用Excel来完成。 (本案例总体的标准差未知, 因此用T检验法)

具体解决步骤如下:

(1) 进入Excel界面, 将样本资料分别输入到A2:A21;如图 (a)

(2) 在单元格B3中键入公式“=AVERAGE (A2:A21) ”并回车得到均值;

(3) 在单元格B5中键入公式“=STDEV (A2:A21) ”并回车得到标准差;

(4) 在单元格B7中键入公式“=COUNT (A2:A21) ”并回车得到样本数;

(5) 在单元格B9中键入公式“= (B3-500) / (B5/SQRT (B7) ) ”并回车得到T值;

(6) 在单元格B11中键入公式“=TINV (0.05, B7-1) ”并回车得到a=0.05和自由度为B7-1的临界值;如图 (b)

从图 (b) 中可以看出, T值小于临界值, 因此接受原假设, 即设备生产正常。

案例二:某校为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是否有显著差异, 现取五个专业各四个班的考试平均成绩如下表:

已知各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服从同方差的正态分布, 在显著水平a=0.01下检验各专业学生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

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方差分析问题。为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是否有显著差异, 可建立假设:

H0:μ1=μ2=μ3=μ4=μ5;H1:μ1, μ2, μ3, μ4, μ5不全相等

然后在Excel中建立如下方差分析表 (注:表中全部数据都减去了73)

方差分析表 (1)

再用公式计算:

最后建立如下方差分析表:

因为F=1.913<4.89, 所以在显著水平a=0.01下各专业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统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 用Exce来完成大量计算工作和进行计算结果分析。将统计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气氛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增强学生对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与理论的理解, 使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解分析的能力大大提高。

4、Excel在统计学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Excel只是统计学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Excel的内容代替统计学的内容。如果本末倒置势必偏离教学目标。

4.2 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鼓励学生课下动手, 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方法和Excel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这样, 将兴趣和学习、动手、研究融为一体, 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梅琳, 应用统计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

篇14: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 Excel 生物统计学 t检验 配对设计

1.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农学、微生物、医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统计工具,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原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更多的软件被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SPSS[1-4],Excel[5],SAS[6]等,但是不同的统计软件具有不同的统计特点,如Excel统计功能简单,操作方便,分析出来的结果更为直观,更适合《生物统计学》的初学者。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对配对设计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案例的形式详细阐述其分析过程。

2.分析工具库的安装

Excel一般并不直接带有“分析工具库”这一模块,需要在Excel的基础上自己安装,安装步骤:Excel的工具 加载宏分析工具库 确定就可以。

3.配对设计的t检验

配对设计是指将参加试验个体两两配对,再将每一个对子内的两个个体独立随机地接受两个处理中的一个。目前主要有自身配对、亲缘配对、条件配对这三种配对方式。

3.1数据资料的建立

例1.用家兔10只试验某种注射液对体温的影响,在注射前1h和2h各测定一次体温,取平均值,注射后1h和2h各测定一次体温,取平均值,问注射前和注射后体温有无显著变化[7]?首先在Excel中把分组的名字写上“注射前体温”和“注射后体温”,分别写在每一列的最上方,然后在“注射前体温”和“注射后体温”下方录入每只家兔的体温数据资料,具体见图1。

3.2 t检验分析

很显然,这是典型的自身配对设计,即注射前和注射后体温形成一个对子,因此我们选用配对的t检验来分析。在Excel中:工具 ?隰数据分析 ?隰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点击确定进行分析,然后会出现对话框如图2。输入区域:变量1的区域和变量2的区域,选择“注射前体温”和“注射后体温”原始数据区域。在“假设平均差”处填写0,表示原假设认为这两个样本的总体平均数相等。“标志”前根据需求可以打“√”,也可以不打“√”,如果在变量1的区域和变量2的区域选择原始数据的时候把列上方的名字也选上了,此时就在“标志”打“√”,反之则在“标志”不打“√”。输出选项:输出区域处选Excel空白处,单击确定按钮。

3.3 结果分析

结果部分见图3所示,“t Stat”Excel计算出的t值,图3的最下方4项分别是单尾检验和双尾检验的结果,可以依据题意来选择哪个结果,一般情况是双尾检验。结果分析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1)可以根据P(T<=t)双尾的显著性概率直接判定,即P(T<=t)=0.000572153<0.01,所以家兔注射前和注射后体温有极显著差异(P<0.01)。(2)可以根据“t Stat”与t双尾临界值的比较来判断,即有|tStat|=5.189340346>2.262158887,所以家兔注射前和注射后体温有显著差异(P<0.05),要想看是否有极显著差异,则需要返回到图2中对显著水准“a=0.01”进行设定,再输出一次结果才可以确定最终的结果。

4.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对配对设计的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在结果分析部分有2种依据可以判定结果,利用显著性概率P(T<=t)来判定结果更为简单一些,P(T<=t)<0.01表示差异极显著,0.050.05表示差异不显著。如果根据“t Stat”与t双尾临界值来判断结果,需要在图2中将显著水准“a=0.05”和“a=0.01”设定两次,输出两次的结果才可以确定最终的结果,因此根据“t Stat”与t双尾临界值来判断结果相对烦琐一些。 配对设计还有一个特点,即两组数据的个数是一样多的,如果某一组缺失了一个数据,则在另一组与其配对的数据也得剔除才可以进行后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白俊艳,徐廷生,张小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上机实验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47-248.

[2]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 ,34 (10 ) : 57-58.

[3]白俊艳,武晓红,张小辉,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15,43( 5) : 369-370.

[4]秦立金.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课程中的探索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198-199.

[5]韦若勋.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课中Excel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高等教育,2013,8:185-186.

[6]黄中文,张丹.生物统计与SAS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40-142.

[7]张勤.生物统计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坏同学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下一篇:网约车管理细则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