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2022-08-31

第一篇: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现代管理学对安全工作的启示

链条原理

大工业生产的连续工艺,把管理者和作业者组成协作劳动的群体,即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链环的断裂,都会危及上下链环以及整个链条。

安全是一个闭合的链条,每个链环都是一个活体主宰的岗位。安全的系数是由各个岗位链环的闭合程度决定的。作为塔厂的一名员工,一定要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确保整个链条的正常运转。

赵林

铁塔厂

第二篇:现代管理学对安全工作的启示-木桶定律

现代管理学对安全工作的启示

木桶定律

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长度的平均值,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或质地最差的木板。

安全工作的可靠性,是由全体员工的整体安全素养所决定的。每个员工都好比这个木桶的一根木板,数量极少的三违人员是引发事故的“短木板”;因此,千万不能成为最短、最差的那根木板。

赵林

铁塔厂

第三篇: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模版)

主题: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 ,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似乎已经成为空想。此时重拾儒家经典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进行新的思索,在传统精髓中寻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特点:

笔者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人本思想。例如:“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涂之人可以为禹”等,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有教无类”,相信通过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地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地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3、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德现实指导意义。

(二)、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1、启发式教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它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启发”一词即来源于此,启发式教学也来源于此。

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历两千余年而不失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还没有完全根绝,“满堂问”的所谓“启发式”又应运而生。我们领会和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例如,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观察研究学生,是教育所必须的。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

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这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有二十处,批评只有寥寥几处,说明孔子擅长运用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并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兴趣、期望、竞争、评价、情境等有效激励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发自内心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论理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借鉴。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坎坷征途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外来教育的精髓,同时不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提取精华,实现中国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振铎。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

[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5]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第四篇:多元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说通俗一点就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那我们的因材施教就真正落到实处了。今天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要人才辈出,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当中能够发出自己耀眼的广告。学了伍老师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浅谈一下如何将多元化智能理论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就是如何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行为、教育活动,我们所面临的是21世纪的孩子,起码有这么几个要点是我们应该思考清楚的。

1)科学最近研究表明,常人蕴含的脑子的潜力是基本差不多的,普通学生从科学最新研究来看,他们所蕴含的发展潜能是差不多的,我们教育就是要把孩子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这就对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和条件,当然我们就很难说了。

2)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都是活脱脱的生命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我想孩子的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说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包括:语言的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体育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廖昌永是现在上海唱男中音最好的歌唱家,在四川被政治老师发现,音色非常美妙,音乐非常宽广,因此这个政治老师培养他,后来送他去学习,可是碰到的老师认为他并不怎么样,后来有幸到上海来碰到周小燕,他蕴藏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因此就成为我们中国甚至亚洲世界很少有男中音歌唱家。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孩子是多样性的,我们不能用标准化的办法去培养孩子,而应该用多样化的教育去发展孩子的特点,适应孩子的个性,哺育他们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锻炼敏锐的目光,培养认识学生的真本领。雕塑师本事很大,他能够辨识材料的质地的,辨识材料的走势,然后因势造型雕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教育又何尝唱不是如此。我想作为老师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其实知识世界的背后有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你对他的生活状态一无了解,如果你对他心灵世界,他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是若明若暗,这样很难做好,因为教心必须知心,不知心是无法教心的,教育的有效性,

来自于教学的针对性资质深,资质总,你的教学预言,你的教学行为才能得到学生的呼应。

苏联教育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很隐蔽的一角,老师教育他们时,要和他对准音标,这样你讲的话能够拨动他的心弦,引起特共振和共鸣,这样教育有效性就大大提升,所以你要教心就必先知心。我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课时,叫起来回答问题他觉得是故意在学生前面扫他面子,就故意说不懂,叫他把题目念一遍,他说不认识字。当时我非常生气,叫他到办公室来,也不提上课发生的事,而是询问了他家的情况,当他说到有一个哥哥在凯里一中(重点高中)读书时,我就说你哥哥读重点中学,而你的成绩又不是很理想,是不是平时别人经常拿你和哥哥比较。没想到他当时就哭了,说是父母经常骂他不争气,哥哥也说他笨,越哭越伤心。我安慰他一下,然后问他上课时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是不是觉得老师这样做在扫你面子,他马上就承认错误,说是以后再也不这样。我耐心的劝导他,老师叫你回答问题是在提醒你注意听课,而不在故意扫你面子。从那以后他上课就特别注意听课,虽然成绩还是不太理想,但比起以前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实大教育家孔夫子早就讲了,他的教学就是因材施教,一个人一个样,你对学生要了解,要观其所以,因为看他的日常行为言行,你要观其所由,他走路怎样的,走掉哪条路要清楚,仔细的搞清楚他的秩序所在,你要退而行其次,要退下来仔细的思考,他那个言行究竟反应了什么。

21世纪的学生跟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学生不一样,他有很多共性,但是绝对不一样,现在孩子成材愿望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而且科技起点,科技知识起点是很高啊,你怎么想到小学生现在可以网络运用得那么成熟,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是他也有不足,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有很多不真全的。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像玻璃一样的,碰不得,脆弱得很,一碰就脆,因此对这样的学生你应该怎么教,恐怕就不是用原来的一层不变的方法,老办法来督促他划地为牢,那是不行的,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学,边教边学,先学后教,这样才行。

在了解共性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差异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一个人一个样,要把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搞清楚,对有的孩子话重一点能够承受对有的孩子则是不行的,要旁敲侧击,不能直言不讳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现象是差不多的,其实在差不多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差不多的问题实质存在。前几天才听到这样一则信息,一所学校一名15岁的男生把一名9岁的女生拉到厕所强奸,校长气极了,把男生拉到办公室就掴了几巴掌,结果那男生跳楼了。

三、尊重孩子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教学中散发光芒,我觉得教学要有弹性,绝对不是死板板的一块,要有张力,就像橡皮筋一样,是可松可紧的,教学本身像周武王治国一样,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始终把弦绷得很紧弦要断,如果太松驰剑又放不出去。教学必须要有弹性要有张力,要能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

我们因材施教往往非常容易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层面,其实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材施教就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人的整体,他两个世界都很重要,任何一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就是他的生理世界,他的五藏六府,四肢是他的生理世界,还有一个精神世界,思想和道德品格,他的追求、好奇心,精神世界,每个人都是两个世界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因材施教是一个人的因材施教。既是知识技能,也是情感价值化。两者和谐统一有机的紧密结合我们因材施教财产权能力取得更大的效果。我觉得班级教学有两点很重要。(1)、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 (2)、教师还要努力为各类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要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我所教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自信心很强,当我看到学生的眼光充满自信的时候,我那种欣喜难以言表,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将来事业前途就能够不断创新。

第五篇:《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

《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张学军) 4月13日

来自:张学军 (北京)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虽然已有两千多年,但它的闪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有一些非常重要启示。现试述如次:

一、提倡尊师重教、高度评价教师的社会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记》继承儒家的尊师重道思想,认为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同时,《学记》又强调教化的作用。“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从统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指出教育对社会发展与稳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强调“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于是举办庄严隆重的开学典礼,以示“敬道”。

1、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在这里一方面把教师置于学习者的位置,强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知道并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把教师置于实践者的位置强调只有担任实际教学工作,才能感受到知识不足的困惑。教和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因“教”而知“困”,知“困”才能“自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教学实践,才能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2、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学记》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学生各自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及时检查指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和睦相处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达到“知至学之难易”,掌握学生的资质,“然后能博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师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说理精当透辟

《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师的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达到使学生自觉自愿跟着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准确、精辟透彻、精微妥善;举例恰当、剖析事理深刻、说明问题充分,这就能吸引学生自觉学习,收到“虽离师辅而不反”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继志”而自觉学习。

4、《学记》反对灌输式教死书、主张因材施教

《学记》反对教死书,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这种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不启发、生硬提问,只顾赶进度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厌学,学生也会产生对教师的怨恨心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让学生感觉有兴趣,怎么会产生好的教育质量呢?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学记》主张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死记硬背只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记》说仅凭“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人师”的。

5、重视信息反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记》主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分阶段考察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教师要认真剖析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综合反馈,找出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同时,注重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做到“知其心,然后救其失者”,起到“长善救失”的教育作用。

二、《学记》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教学改革有深刻的启示

《学记》剖析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成功原则和六项失败因素。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引以为鉴,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1、《学记》提出“正业”与“居学”的思想阐述了“藏”和“息”的辨证关系

只有把“正业”和“居学”有机结合,才能使之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正业”主要指课堂学习的内容;“居学”则指课外活动为主的一切活动。“正业”只有通过“居学”才能得到充分巩固。《学记》又阐述了“藏”和“息”的辨证关系。“藏”是指在学校进修学业;“息”是指回到家里自己学习。强调并指出了教师指导的学习与学生自学之间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这种认识体现了孔子“习”“得”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要重视发挥“居学”的积极作用,指导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能“亲其师”“信其道”。

2、及时信息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学记》反对机械灌输式的教学,并指出其危害。“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学记》主张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引导。总结出在教学中应把握与注意的四项成功原则和六项失败因素。

(1)四项成功原则:即豫、时、孙、摩。 “豫”通“预”。就是预防。这里指教学准备要充分,增强预见性。实践中要及时匡正自己的判断。“时”就是指适时、及时把握机会,适度启发因时施教。等到时过境迁,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孙”通“逊”。就是恭顺、顺着、顺序,指循序渐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因势利导,最大限度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摩”就是互相观摩。师生互动,探讨切磋。教学实践注意了这四项 原则,就会养成学生的“乐群、亲师、取友”等良好习惯。

(2)六项失败因素即:后禁、后学、不孙、独学、燕朋、燕辟

“后禁”指缺少预见性的管理,等到已形成不良习惯再去教育去制止;“后学”是指错过启发教育的时机则苦学难成;“不孙”是指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得到好的教学实效;“独学”是指闭门读书、孤陋寡闻,读死书,死读书;“燕朋”是指结交不良的朋友,背离学习目标;“燕辟”是指经常谈论不正经的事情,荒废学业。《学记》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启示,它能使老师明白“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积极引导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记》重视尊重学生个性心理 。主张遵循教育规律,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细心观察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创造一种“和易以思”的“善喻”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善于交友,完成学业,使学生形成“继志”“不反”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4、教学过程注重启发性原则

《学记》强调教师必须重视启发性教学原则。又指出“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进步观点。提倡重视引导又不失度,极大地避免“凌节”“躐等”“不孙”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及时鞭策学生积极思考,不代替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思”“习”“得”的学习效果。

5、《学记》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学记》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出“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工之子,必学为箕”的观点。我们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急于求成,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倾向。我们要汲取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精华,健康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避免教育上的拔苗助长现象的产生。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我们体会到古代教育思想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和发扬,不能一提古代或传统就认为是旧的东西来个全盘否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孕育着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如果抛弃前人的教育遗产去搞什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认为,只有充分的借鉴和继承中外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结合我们的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下一篇:项目计划书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