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精神”对当代设计教育的启示

2022-10-27

设计教育, 作为全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放眼当今的经济大国, 那一个不是设计强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济崛起,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们都极为重视设计教育, 并把设计教育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投入。设计渗透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的文化环境都显示出设计教育的时代性和多元化, 不过, 教育的本质是思想和精神的培育, 设计教育也不例外, 提倡学习、善于学习, 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就印证了学习和创新精神赋予设计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国设计教育本着“设计救国”的思想, 从杭州艺专的图案科, 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的各类设计院校, 大都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从三大构成的引进, 到CIS的全盘吸收, 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跃动中最大胆的引进, 但是这些引进并没有真正介入中国的制造产业、教育体系和经济制度的本质内容, 大部分只是浮于形式的盲从, 中国“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在21世纪的新经济竞争中落伍和滞后了, 怎样改变这个现状?最关键的就是从设计教育的基础环节入手, 培养中国设计教育的学习和创新精神, “哥本哈根精神”以基础精神的构建, (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实践等) , 来促进教育环境的精神塑造, 留给后人很多的启发感悟, 譬如学校。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先生说过:“一个好学校, 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氛围, 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到好的素质方面的教育, 而好的老师可以发现你的长处……”。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哥本哈根精神”就蕴涵了这样一种精神:平等、包容、创造、快乐,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珍视的东西, 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波尔的挚友、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所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波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 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 波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 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 深度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科学的思想是世界通用的, “哥本哈根精神”倡导的平等、自由的讨论和相互紧密合作的浓厚学术氛围, 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给我国的当代设计教育给予启示和榜样。

1 充分自由的空间 (思考与讨论)

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是“哥本哈根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艺术设计教育, 独立的思考与相互的讨论, 是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信息时代特征告诉我们:在讨论当代艺术设计时, 都不可避免地被新理念和新名词所包围, 只有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思考和讨论, 交换思想, 达到认识上的统一,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所以, 王受之先生说:美国当代大学的设计教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去思想”。思考和实践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特性, “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对于培养学生客观理解、主动分析、归纳创新是有实际意义的, 这种自觉与自主的实践过程也是时代对今天设计人才全方面的要求, 只有这样, 设计教育才会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不断向前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最大特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艺术设计的不同门类和不同特点, 不同专业之间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怎样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中倡导的独立思考和沟通互动无疑是一种最好最积极的方式了。“哥本哈根精神”中表述的“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榜样。自由的判断是基于理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分析与归纳, 最后呈献出来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和过程, 是艺术设计过程中最宝贵和闪亮的东西, 我们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 彼此沟通达成一致。在对个案的分析讨论中, 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彼此的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极有好处的。说是一种美德, 这种方式方法更一步地提升了学生在讨论沟通中的知识结构能力, 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尊重自己尊重对方更尊重知识的道德规范。抛锚式教学原则, 其中也体现了“哥本哈根精神”中“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思想。抛锚式教学原则,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主要目地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之下, 主动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的共同体系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讨论, 以期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亲身体验从识别学习目标前到学习目标这样一个全过程的体验。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哥本哈根精神”所提倡的“自由判断和讨论”在目标和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艺术设计教育独有的小班化教学, 本身也为贯彻这种精神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譬如以下的“标识设计”实践课题, 就反映“哥本哈根精神”所蕴涵的指导意义: (1) 提出问题:分成小组、接受课题; (2) 分析问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 小组内部的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3) 解决问题:小组之间的自由判断, 进行全面深入的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沟通, 目地是说服对方, 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怎样体现其中的完全自由的判断精神呢?其中三个方面是我在实践教学中得到的结论: (1) 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尽可能去体现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 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地表达观点, 即使学生的观点有错误; (2) 在实践过程中, 可适当地将知识扩大化、延伸化, 帮助学生串联起相关的知识结构; (3) 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 让事实说话, 实现自我反馈。这三点对基于完全自由的判断之下的讨论性教学。

2 领袖和群众的互补关系 (教师与学生)

我通过一个设计主题训练课程来说明教师与学生的互补关系。课题内容是“对按、旋、拔、拨”的理想化设计。要求学生围绕这四个动作进行在紧急情况下无差错的识别设计。首先, 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这一设计主题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分析, 确定和筛选设计方案, 并通过画预想图的方式去逐个判断和优化, 最后进行方案的提交和讨论。这其中怎样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补关系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来判断学生的优点, 并以鼓舞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我认为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你再试试”等鼓励的言语, 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和帮助。在整个的课题设计过程中, 老师的参与的环节并不多, 但通过教师的课前精心组织, 课间的启发调动, 课后的点评总结, 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补关系。

教师是以个人的独特洞悉力和鼓舞力量, 把他周围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尊重他们的思考, 并适当的鼓励。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对整个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氛围的营造, 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的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协作和互补关系。学会观察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对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放大和鼓励, 达到师生教与学的良好互动。这也反映了抛锚式教学体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3 紧密互助的态度 (沟通与协作)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对整个的设计教学都起着关键作用。协作精神一直都是艺术设计领域提倡和珍视的宝贵财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 从创意构思到规范调整, 每一步都凝聚着众多设计师的精诚协作, “中国印”的成功, 闪耀的是众多设计师思想碰撞后智慧的结晶。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 寻找闪亮的灵感, 一起对方案进行考察、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性学习, 每一位参与者 (包括老师本人) 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对方案的一遍遍探讨和思考, 通过对的不同观点一次次的交锋和碰撞, 共同的智慧汇聚成一个个成熟的方案, 并被全体参与者所享有, 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过程。1921年3月3日, 在近代物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波尔研究所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35岁的所长波尔说到“……不仅要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 而且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 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入”, 对于设计, 我们何尝不是盼望不断有新的血液和新的灵感注入?当然, 灵感的迸发往往是共同智慧的结晶。

中国设计教育还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 面对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具体情况, 只有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 脚踏实地的从基础教学的每一个开始, 解决教育教学中目前最实际的问题, 提出一个思路和方法。培根说:方法是“黑暗中给人照路的明灯”。好的方法就是走向成功的台阶, “哥本哈根精神”有助于我们看到今天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帮助我们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哥本哈根精神”作为大学精神的典范值得我们珍视。“哥本哈根精神”带给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的启示很多, 不是因为它同今天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有那样多的相似之处, 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给处在初级阶段, 面对变革中的当代中国设计教育, 开启了一扇启迪我们心灵的窗户, 润物细无声, 今天, 通过对“哥本哈根精神”的理解, 明天, 我们把他运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1919年的包豪斯曾宣告:通过设计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 服务大众生活。今天面临的是什么呢?我想, 真正勇敢的人要善于迎接挑战, 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不管在今天还是明天, 不论面对的是大事还是小事。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呼唤“哥本哈根精神”。

摘要:“哥本哈根精神”是一种完全平等、自由、宽容的学术精神, 作为大学精神的典范, 它是全世界都可以享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和反思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二十多年来的曲折发展, 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现代设计教育是打造中国工业强国的原动力。“哥本哈根精神”所蕴涵的教育思想与现代设计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丰富。本文通过对“哥本哈根精神”的感悟, 提出了对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有指导意义的若干问题, 希望唤起对我国当代设计教育的一些思考, 为中国设计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哥本哈根精神,抛锚式教学,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 2002.

[2]  玛乔里.艾略特.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3]  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 2001.

上一篇:排灌泵闸站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及其效益分析下一篇:油气管道工程的造价控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