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2023-04-08

第一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夏淑玉

学号:222011305062015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产生以来,他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其他心理学流派,同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强化与程序教学、“认知地图”和观察模仿等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是,要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之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这一理论也指导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希望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解后,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该学排在心理学界的影响有50年之久。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他们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8年提出联结说。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 S-R之间的联结。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工作应努力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行职业指导。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而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斯金纳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这种由于行动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主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麦孤独的策动心理学和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他始终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他反对分子行为,提出整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自身的内部状态。此外,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而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三个概念。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出,人类活动是特定行为与控制它们的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他非常强调作为行为决定者的替代、符号和自我调节过程。他将人类的后天习得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而间接经验即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此外,他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对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反思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基础教育改革一再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是,面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环境,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一)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书本知识,片面强调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课堂教学的狭隘性使学生的视角集中于与“考试”有关的“有用的知识”,而无暇关注书本知识以外更加宽广而丰富的世界。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事业难以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探究性研究方法。

(二)过分追求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到现在,仍旧原有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方式以及统一的课堂授课制。这样的大一统模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自身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教师作为教育者也难以跳出教育体制的控制,而对学生做出统一的模式化要求,使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过程也就相应的成为了“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操作过程。大一统之下,学生的个性被完全忽略,具有专长的人才也难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涌现。

(三)苛求答案的唯一标准性

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基础教育难以避免的出现对“标准答案”的苛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考试的科目、范围和内容所限,不敢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照本宣科;学生则为了最求紧高分,而寻求紧扣试题的标准答案,力求一字不差。这种课堂教学缺乏信息的共享、思想的碰撞,也就难以培养出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人才。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强调效能信念是通过控制情感、调节能力、选择和设立目标、个人努力等主题的机能活动,即通过主体作用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活动,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师集体,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机能活动来影响学业活动。人类可以内在的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当学生通过自我强化提高自己的行为表现时,也会将自己当前的行为与别人和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比较,并且自觉地将观察获得的有益经验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内化行为准则,形成良好习惯

对于不良行为的改造,我们通常采取惩罚措施,斯金纳认为应当慎用惩罚,同时他提出两种改变行为的方式:塑造和消退。在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标准,运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好地行为习惯,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合理的利用负强化的惩罚措施,使学生知错能改。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学生将标准内化从而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桑代克在联结理论中提出,重视个体差异,提出了学习律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这一观点体现出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异的关注,对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即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四、参考文献:

[1]Herbert L.Pertri John M.Govern,郭本禹,等.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公续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路晨,刘云艳.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的启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5 [5]张军凤.有效学习: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2

第二篇:试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人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并加强个别辅导,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者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有利于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向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习者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

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交流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要求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教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因而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应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三篇:试析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观 学生现 学习观 高校创新教育启示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要求高校培育出创祈型的专业人才。这些创新型的人才具有否定权威,自主学习,积极乐观的特点。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可为高校从学生、教师、认知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实施创祈教育提供指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应加强实施与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即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目前而言,高校的创新教育从整体上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严重滞后,抹杀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如何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广大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的意义建构,既有个体的成分,更是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与自身具有的各种观念、认知胡互作用,所以知识不断形成,又不断根据情境改变。

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学习者并非是单独的个体在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突出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认知任务对学习者发展方式和速度的重要影响。

另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各自的经验和倾向。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个体会选择学习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知识。而来自个体经验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常常各不相同。所以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由上述可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社会情境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的建构裕要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同样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所以社会情境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主要源泉,他们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人所处的文化与社会情境进行互动,建构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从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处在书心位置,而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则构成了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在环境。学生、教师、认知任务境在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成为学习的基础。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高校创新教育体制的启示

(一)明确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杜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点与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在高校的教学与生活中,注重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薄重并提倡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必须的条件。

同时,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突出了学习者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至关重要性。高校创新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身的创造潜力。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人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正确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特定的知识结构,确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真正的创造性成果。

(二)增进教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帮助指导作用。在此.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者,他是信息的交换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充分球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性的学习,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一新型师生观正好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另外,高校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强调对其创新人格的塑造。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更是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具备创新人格,不皿守成规,勇于坚持真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在与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积极的作用力,从而主动、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创新人格塑造。

(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用新型教学法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认知任务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社会建构主义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模式”“随机进人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是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法,正适合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最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指导大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是新型教学法的关键之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用“问题”(锚、任务或课题)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根据“间题”(锚、任务或课题)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一主动寻求知识的表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主动学习”精神。

最后着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大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相互鼓励与促进的学习氛围。由此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养成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新型教学法,最重要之处在于“问题,’(锚、任务或课题)的选择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目前.新型教学法中的“任务教学法”广泛应用在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情境的重要性,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环境才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工作中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方面加大对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的投人,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先进实验设备与最新的学术资料.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以课题资助形式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川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良好创新教育软环境,即规范高校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改革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提倡民主管理,鼓励自主管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间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多种教育体式及考核方式,提倡学分制、选课制及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丰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拓展。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开放性的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扩展学术视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创新,推进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在各种活动的锻炼中,实现大学生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发展。

三、结语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似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同伴,认知任务为辅助工具,与环境共同作用的思想,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中,如能较好地遵此指导,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培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四篇:合作学习教育理论评述及启示

姓名:秦志伟政管院07级思政一班学号:222007301022006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万恶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合作型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不谋而合,是一种新教法更是一种新学法,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主体意识素质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学模式的转变有重要意义,对教师的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理论与实际中,一直都有合作学习的踪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合作学习具有显著的学习效果。

在定义上,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约翰〃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合作学习之所以广受欢迎并保持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动机激发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激发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其次,认知发展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小组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解决办法。

再次,知识建构论。人的交往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和控制。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增进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最后,教学交往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

可见,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是教师在创造环境的情况下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过程,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认识,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应该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字啊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种族及社会背景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异质分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认识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面积法更多更新颖的观点,是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更好的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2.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小组构建积极互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积极的目标互赖、积极的材料互赖、积极的角色互赖、积极的奖励互赖等。

3.个体责任

所谓个体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为了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必须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来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测验,此时组内成员不得相互帮助,以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是小组学习能否顺利进展的关键因素。社交技能不仅对小组学习有利,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生活上的幸福和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协调小组成员的各种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必须学会以下几种基本的社交技能:彼此认可和相互信任;进行准确的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5.小组自评

小组自评尅有描述为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活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反思,其目的在于提高小组成员在达成共同目标中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教师普遍采纳,并尝试运用于课堂中。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意义体现在: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参与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用大脑不断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双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亲手实际操作来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正式所说的这种,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开发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倡导“别人为我,我为别人”

的学习理念。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倡导在团队的氛围内学习,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学习的意义,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对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并不是就可以袖手旁观,一定要注重教师自身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5分钟,因而课内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能为了形式,不管内容是不是适合,拿来就合作。要选择切实需要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

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四、对我国的当前教育的启示

合作学习策略对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美国科学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而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在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高达75%,可以说,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是格格不入的,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FCL合作学习模式不失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和综合能力。

第四,能够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FCL模式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第五、能够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第六、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

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学习理论更有助于教师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新课程理念以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而言,我们应该深入的理解学习合作的内涵和意义,深刻体会其中的教育价值。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平时的实践中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兄弟:《学习中的合作》,高燕、王坦译,《教育论丛》1994年第3期。

2.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29日科教版。

3.王克堂,王大伟:《合作学习,一种全新取向的教学策略》,《山东教育》2002年34期。

4.斯莱文.R.E.著《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王坦译,山东教育科研,1994年1期。

5.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五篇:廉政教育的启示

——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后感

根据市纪委的要求,我局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廉政教育基地,通过对几个版块的参观学习,我深有感触。我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大反腐力度是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彰显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现从反腐倡廉重要性,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古到今,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坚决反对和有效预防腐败,听任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就不能取得政权,即使取得政权后也不可能保持政权稳定。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历届领导人都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出发,强调抓紧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党员领导干部是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重点。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现象。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带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主动接受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打牢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

只有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意识,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和规定。许多违反原则、违反纪律的事情,甚至有些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都与对相关制度和规定无知有关。因此,必须抓好学习、教育,提高按制度和规定办事的自觉性。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强化法制意识,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至上的特权。二要强化政策和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要坚持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干部人事政策和工作纪律。三要强化程序意识,严格科学的程序,是正确决策的保证。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要按科学的程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四、要以案为鉴,时常警示自我。通过廉政教育,在自己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对他们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作了反思,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经常的自我警示。党员干部背离党的宗旨必将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干部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前途、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党员干部如果以身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变成人民的罪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警醒意识,准确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时处处用党纪国法约束警示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越轨的事不去做,在各种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金钱所动。

五、要自觉接受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领导干部要自觉臵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臵于法制的约束之下。我们通过健全、完善和强化权力制约机制,使每个党员干部树立监督意识,明确人人都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防范出现“个人逃避监督”的现象。党员干部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管好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看;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防腐拒变的典范。认真执行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汲取反面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总之,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警钟常鸣,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勉,才会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顶得住歪风、经得住考验,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得好、用得正,才能为民政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学校教育扶贫工作月报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