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应该以社会为课堂

2023-03-06

高校的文学专业课应该以社会为课堂。

我们先看一则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一乡村客店因大雪所困, 客人不能成行。其中一秀才面对雪景情不自禁吟诗一句“大雪纷纷落地”;一小官吏立刻接上“都是皇家瑞气”。轮到一乡绅想不出好句子, 因衣食无忧, 于是憋出一句“下它三年何妨”;一乞丐听了非常反感, 脱口而出“放他娘的狗屁”。

故事是老生常谈了, 但道理却实在深刻。它说明同样是人, 由于处境不同、教养不同、心情不同, 当他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时, 其认知和理解, 常常却千差万别, 乃至绝然相反。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的知觉经验, 而事件本身的刺激情景并非引起情绪反映的直接原因, 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激起情绪反映的直接原因。古人讲“情人眼里出西施”, 现代人讲接受美学, 都是强调这种审美中的主观性。在文学阅读中, 只要阅读, 读者的主观情感就会左右读者的阅读判断。这种判断选择, 会因读者的主观个体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说,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审美心理结构学说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在心理上保持和自然一致的结构, 就能够产生愉悦快感。所谓异质同构, 就是讲质料虽异而形式结构相同, 它们在大脑中所激起的电脉冲相同, 所以才主客协调, 物我同一。外在对象与内在情感合拍一致, 从而在相应对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之中产生美感愉悦。审美愉悦是建立在心理结构和物理结构相吻合的基础上的。如:树木葱茏一片生意的春山与欢快的情绪, 木叶飘谷的秋山与萧瑟的心境……这都是外在物理结构和内在心理结构相吻合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 是人将自我的心理结构外化为物理结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把心理物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上。而欣赏则是读者在审美对象中观照到自我, 是因为对象表现了自我的心理结构, 产生了共鸣, 产生了审美愉悦。

人的主体结构所表现的审美特性不全是天赋的能力和生理的本能, 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所决定和制约的。所以, 审美心理结构就个人来说, 它有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幼儿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形成与成人一样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后天的经验即社会实践是可以结晶为一定的心理结构的。

在文学的阅读欣赏中, 读者要真正理解作品, 首先得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找到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产生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才能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审美愉悦。要做到这一点, 读者就必须深入生活, 深入实践, 去经受与作者所经历的相似的情感体验。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文学课应该以社会为课堂, 在实践中, 在生活中, 体验感受, 经历磨难, 找到和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 形成与作者近似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样, 读者才会与作者一道, 产生与作者心灵的共震, 情感的共鸣。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精髓, 产生与作家一样的审美愉悦。例如:我们要理解王勃的《滕王阁序》, 我们得去滕王阁感受一下。我们要领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我们不妨去岳阳楼看看。读者应该深入生活, 体验艰辛, 改造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 把我们的主观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把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和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谐统一起来。那么,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文学批评, 我们就都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都会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对于文学创作, 道理也是一样, 其要点是作者要深入生活, 在人与生活自然的主客体双向实践交流中,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 达到主客体的和谐, 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心理结构。

当然, 读者作者是不可能对所有描写的生活都去亲身体验的。但是, 人类有许多情感和体验是相通相似的。例如亲情和友情, 痛苦和悲伤, 历练和磨难, 只要我们经历了其中的一种, 我们就可能获得一种体验和感悟, 诸多事物质料不同但审美结构相同, 举一可以反三, 触类可以旁通。

今天的交通使我们很容易去游赏祖国的名山大川, 去接受那种日月精华;传媒的发达又使我们可以通过影视欣赏众多的人文古迹, 去感受那种人杰地灵。这也是我们的文学课应该充分利用的。然而, 这些终究是有限的, 我们能够做到的主要是深入生活, 在生活中去观察了解人的各种体验感受。诚然, 我们每天都实践在生活中, 我们也可能面对形形色色的人, 然而, 我们的生活圈子终究太窄了一些, 这对于文学的阅读欣赏创作, 都还远远不够, 这是我们必须改变的。

总之, 文学课的阅读、欣赏和写作, 都应该以社会为课堂。学生们应该从书斋中走出来, 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从教室里走出来, 到更广阔的自然和生活中去体验, 到实践中去感悟。这样心灵才会产生顿悟的震撼, 阅读才会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创作才会进入“文章天成, 妙手偶得”的佳境。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社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邮编100054电话010-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 zwylbjb@263.net

摘要:高校的文学专业课应该以社会为课堂, 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使外在的审美物理结构和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谐起来, 产生审美愉悦。

关键词:文学课,社会实践,审美愉悦,开放,创新

上一篇:网络游戏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下一篇:牵引供电维修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