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论

2022-09-11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路径方法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 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思想状况、价值结构、道德追求和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的关键时期, 而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大体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 认同的多元化, 即多数大学生只能在某种程度或某一角度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多元社会伴生的是多元的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联合冲击下, 大学生也只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某种程度或某一角度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 认同的不稳定性。由于作为认同行为主体的人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而这种认同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 而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 加之价值观和人生信仰的不坚定, 导致了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出现了不一致和不稳定。

第三, 认同的知行不统一, 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现象, 更多学生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 他们掌握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却不能转化为内在的行为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 “知道做不不到, 等于不知道”,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没有达到真正的认同, 也就不可能去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下大学生, 他们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 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作为一个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群体, 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心态的本质体现。随着时代锐化的加速, 尤其在全球多元化的冲击下,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多样性、不明确性以及不一致性等倾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当, 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程度都直接关系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因此,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要保障,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如何挖掘和利用有效载体, 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最终使之成为自觉内化的主流价值观, 对于社会、对于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髓, 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 我们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广泛充分的认同。知道了, 但是做不到, 这就等于不知道。所以, 我们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实现内外兼修, 知行合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种人生行为习惯。认同教育是连接认知与践行的有效桥梁,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基于此, 我们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以第二课堂为贼提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社区。

(一) 发挥课堂教学的阵地堡垒作用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课上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课堂不仅承载了传道授业的职能, 更是育人、成人的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进课堂, 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有意、有序地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教师也有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而这, 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反馈到专任教师处。所以, 建构课堂教学的阵地堡垒作用, 需要加强学团部门与专业教师的沟通, 尤其要发挥好党员教师的作用, 适时召开教师党组织与学团部门的联合民主生活会, 加强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与沟通, 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内容的引导教育、答疑解难的引导教育、案例分析的引导教育, 引导学生们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大讨论活动。

(二)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生活馆

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对移动载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阅读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常态, 移动互联时代, 轻阅读、浅阅读、随时随地阅读予以阅读主体阅读行为的明显, 而可阅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大学生门并不具备足够的信息鉴别能力, 入耳所闻、目力所及的所有信息包括无聊无趣无知无味的信息都会在阅读过程中影响他们, 可见阅读信息急需筛选、甄别、引导, 并且必须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不要让碎片阅读成为无谓阅读、错误影响的阅读。所以, 我们要应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大学生日常接触和参与的新媒体平台, 将其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生活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生活馆要让教育形式有声、可视、动态、直观, 让碎片时间的碎片阅读可以充实知识、陶冶情操, 培育身心, 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发展的坚实阵地。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所高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往往也会内化学生自身的气质和修养。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灵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无形的价值观有形地植入人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 并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 依托社团活动传播正能量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最爱, 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要求, 开展与大学生趣味相符的社团活动, 如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讨论活动、征文比赛、辩论会、主题演讲等。同时, 还可以创造社会实践平台, 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送爱心到社区、助农扶贫计划、援教经济困难家庭等, 让大学生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 坚持党课教育的先锋引领

在高校,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 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渴求获得党组织的帮助教育乃至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是大学生的普遍心声, 高校应中是这样的学情, 积极利用党课形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应创和丰富党课教育的形式, 形象化深刻化党课内容, 为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高效载体。

大学生是校园里最活跃的群体, 以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格完善、能力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同时还可以形成对第一课堂的反哺。以第二课堂为依托打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社区, 积极构建多样化、直观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行为认同成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行为自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社区的构建, 旨在将无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有形的形式, 进而通过这些有形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人生行为。

摘要: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信息途径广泛, 同伴建相互联系密切并容易从众性的相互影响, 因之, 培育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特殊性。第二课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以第二课堂为依托打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社区, 可形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样化、直观化、具体化的认同践行路径, 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行为。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认同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丽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7 (1) :58-62.

[2] 印亚军, 徐惠忠, 等.文化自信: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 :23-26.

[3] 贾立平, 曹慧.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路径初探[J].高教学刊, 2018 (7) .

[4] 刘娟娟.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当代旅游, 2018 (5) .

上一篇:浅谈良好班风的形成下一篇: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