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2024-05-16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通用8篇)

篇1: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一、教学原则:

长期以来,高中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Johnson & Morrow 1981:63)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 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认识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

二、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英语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的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了准备。 例如SEFCB3A Lesson26,我利用视频转换仪展示了两张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吴哥窑的彩图,设计导语如下: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 pictures, please! What shows us in it?

Ss: A temple. /An old city./Angkor Wat.

T: 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Please point it out in your maps.

Ss: In Northwest Cambodia.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Ss: They a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One is taken in the morning. We can see a blue sky and everything in the picture is clear-----the grey stone tower. the trees and the grassland. There ar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The other may be taken after sunset. The sky turns pink. The grey stone towers take on a golden colour. It’s quiet and beautiful.

T: wonderful! But what was Angkor Wat like in the past? What has been done to Angkor? And what are some of the problems? I’m sure you’ll get the answer after reading it.

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了解了Angkor Wat的地理位置概况,也从彩图中领略到Angkor Wat优美、恬静的景色。

(2) 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义。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 Lesson26

① Angkor Wat,a temple in Cambodia,was destroyed in the war time(T)

② On the day of the author’s visit, the temple was being cleaned, repaired and rebuilt. (T)

③ All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worked very hard and the work went on smoothly. (F)

例如SEFCB3A Lesson3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叫过的生词和习惯用于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Angkor Wat 之后涉及的一道题中。

When did the old city of Angkor Wat begin to build?

A. Before 831 B. after 831

C. In 831 D. It’s not told in the text.

正确答案应选A。而选A向的同学仅9.4%选C的占75%。当提醒学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 have been built over a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up until 1431.”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在下结论。

(4)复读(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制试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 Wat 阅读后,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 Draw a picture of the old Angkor Wat and a picture of a busy working scene, then describe them.

② Compared with ShaoLin Temple and LinYing Temple, what has been done to protect them?

③ What should me do and what shouldn’t me do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s?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听说

Bolinger & Sear 在“Aspects of language”一书(1981.2)中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1)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字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 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了解的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使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完SEFCB3A Unit5 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让他们讨论。他们或是说广告词,或是将广告的创意。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做了一则汽车广告。汽车的周围被菊黄色的向日葵包围,色泽艳丽,这位同学联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画家。“Where there is a mountain, there is a road; 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he car. Those who likes the sun-flowers of course likes Van Gogh, and the car as well.”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Writing)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英语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先生曾多次强调:“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时就是信息的反馈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的写作,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B3A Unit10 The Trick一文后,让学生以Bill和Mick两个人物为中心描写故事中所发生的事。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和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总之,“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符合认知规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明确教师只是指导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归纳,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能力,保持其学习的兴趣。

篇2: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Johnson & Morrow 1981:63)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 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认识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

二、 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英语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的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了准备。 例如SEFCB3A Lesson26,我利用视频转换仪展示了两张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吴哥窑的彩图,设计导语如下: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 pictures, please! What shows us in it?

Ss: A temple. /An old city./Angkor Wat.

T: 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Please point it out in your maps.

Ss: In Northwest Cambodia.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Ss: They a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One is taken in the morning. We can see a blue sky and everything in the picture is clear-----the grey stone tower. the trees and the grassland. There ar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The other may be taken after sunset. The sky turns pink. The grey stone towers take on a golden colour. It’s quiet and beautiful.

T: wonderful! But what was Angkor Wat like in the past? What has been done to Angkor? And what are some of the problems? I’m sure you’ll get the answer after reading it.

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了解了Angkor Wat的地理位置概况,也从彩图中领略到Angkor Wat优美、恬静的景色。

(2) 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义。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 Lesson26

① Angkor Wat,a temple in Cambodia,was destroyed in the war time(T)

② On the day of the author’s visit, the temple was being cleaned, repaired and rebuilt. (T)

③ All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worked very hard and the work went on smoothly. (F)

例如SEFCB3A Lesson3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叫过的生词和习惯用于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Angkor Wat 之后涉及的一道题中。

When did the old city of Angkor Wat begin to build?

A. Before 831 B. after 831

C. In 831 D. It’s not told in the text.

正确答案应选A。而选A向的同学仅9.4%选C的占75%。当提醒学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 have been built over a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up until 1431.”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在下结论。

(4)复读(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制试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 Wat 阅读后,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 Draw a picture of the old Angkor Wat and a picture of a busy working scene, then describe them.

② Compared with ShaoLin Temple and LinYing Temple, what has been done to protect them?

③ What should me do and what shouldn’t me do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s?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听说

Bolinger & Sear 在“Aspects of language”一书(1981.2)中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1)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字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 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了解的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使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完SEFCB3A Unit5 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让他们讨论。他们或是说广告词,或是将广告的创意。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做了一则汽车广告。汽车的周围被菊黄色的向日葵包围,色泽艳丽,这位同学联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画家。“Where there is a mountain, there is a road; 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he car. Those who likes the sun-flowers of course likes Van Gogh, and the car as well.”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Writing)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英语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先生曾多次强调:“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时就是信息的反馈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的写作,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B3A Unit10 The Trick一文后,让学生以Bill和Mick两个人物为中心描写故事中所发生的事。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和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篇3: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关键词:高中阅读,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课通常被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第二课时,教师挑选文本中重要的语言点,进行语言点的讲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对文本内容普遍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课文选材较陈旧;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单元的阅读理解课的教学流程较为相似,教学过程一般是“理解文章大意—分段细节理解—阅读理解练习—总结”,这种教学过程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育部2003)。

针对目前阅读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是一种快乐学习;建构主义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讲授者、示范者、启发者、管理者、指导者、合作者、咨询者、商谈者和鼓励者(Lan Tudor 1993)。笔者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执教了一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中阅读文本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的阅读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中西方具有幽默特色的名人的了解,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文化中的幽默。

2. 能力目标:学生运用学过的对人物生平描写的各种句型介绍谐星,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学会去发掘、感受幽默,能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幽默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汇和各种句型;

2. 学生通过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展示任务。

(三)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 umor的单元话题是“英语幽默”,“幽默”可以理解为:一是指某事物具有的可笑或喜剧性因素;二是指看出、欣赏或表达喜剧性事物的能力(教育部2007)。该单元内容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表现幽默的不同方式,引起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阅读文本A Master of Nonverbal H umour主要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他在无声电影里的精彩表演,尤其在著名影片《淘金记》中,他运用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体会社会中底层阶级的艰辛生活。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幽默的理解不同,表现幽默的方式也会不同。

(四)学习者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高一新生已经适应了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并且有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的积累。这堂阅读课主要是通过介绍卓别林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让学生体会中西方不同的幽默方式。由于丰富的课外活动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中外幽默大师的精彩表演,对内陆、香港和台湾的谐星特别熟悉。因此,笔者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对自己喜爱的谐星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位共同喜爱的明星,分工合作进行介绍,同时鼓励他们把一些经典的幽默剧表演出来。

二、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wo jokes in the warming-up part on P17 of the text book.

Question 1:Which one can make you laugh?And why?

Look at the chart on P17 of the text book.

Question 2:Do you know some humorists in China?Give some examples.

设计说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幽默,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又可以了解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第二个问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他们所知的幽默大师,以考查学生对中外幽默大师的熟悉程度。

Step 2: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by filling the blanks.

Para.1 Comment on Charlie Chaplin

Para.2 Charlie’s own life

Para.3Charlie’s character—the little tramp

Para.4How the little tramp made a sad situation entertaining

Para.5Charlie’s achievement

设计说明:笔者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由于第一自然段的概括比较难,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给予一些引导,帮助学生归纳。

Read Para.2/3 and do the exercise 1 on P19

设计说明:学生对前一部分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快速找出相关细节信息的能力。该部分设计为填空题是因为有了题干的提示,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相关的信息。

Step 3: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show their presentations of humorists abroad or in China.

Group 1: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Rowan Atkinson who acts Mr Bean.

Group 2: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Stephen Chow from Hong Kong.

Group 3: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Wang Cho Lam from Hong Kong.

(They can use some expressions from the passage.Then ask students to vote for the best group,judging from their performance.)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展示十分精彩,用英语流利讲述的同时展示了他们分工合作找到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这是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在三组学生展示完后,由学生投票选出展示效果最好的一个小组,在投票之前,教师要说明评价标准,例如,口语介绍是否清晰流利、PPT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介绍的内容是否包含课文的一些句型和词汇等。学生用心准备的展示材料得到同伴的认可,也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最大的肯定。

Step 4:Summarize students presentations and their performance.

设计说明:教师的总结非常必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学生才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应继续发扬;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以获得进步。

课外作业:Textbook P20,exercise 2.

三、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上课之前,笔者让学生自由组队(笔者也做一定的分组指导,如鼓励个别口语较好的学生带头,与英语成绩一般的学生组队),选择一位他们喜欢的谐星进行介绍;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分工合作、搜寻资料、整理课件、编写讲稿等,挖掘谐星的艰辛成功之路及他们的代表作。

(二)教学节奏

这堂阅读课节奏紧凑,在知识输入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输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时间掌握得不好,学生准备好的一些图片或视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展示了一部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限制展示时间,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教学效果

在上课前,当听到可以自由做展示时,学生都跃跃欲试,可见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对文章进行预习后,学生掌握了部分介绍人物的句型并将其运用到了讲稿中;通过了解幽默大师卓别林的经历和成就,学生深切感受到成功的不易。虽然在做演示时,个别学生显得有点胆怯,刚开始不敢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英语,但在教师的鼓励下最终能够大声朗读。教学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公众场合讲英语的信心。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微课建设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35

目前,微课建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正方兴未艾,其前景形势一片大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网络教育教学的兴起,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并为教育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微课的建设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学习更为便利;微课教学以视频形式,以清晰的画面和语言,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的特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方便。近年来,高中数学微课同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处于教育事业一线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此具有浓厚的兴趣,纷纷实践探究,组织了一系列的高中数学微课比赛。就目前的高中数学微课现状来看,微课给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新的途径和经验,同时高中数学微课也走向了市场,并且前景较好。基于高中数学微课发展的形势,微课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高中数学微课建设仍有待完善,因此,本文就目前的高中数学微课现状和其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在微课形式上需要实现多元化

之所以要实现多元化的高中数学微课形式,是基于教学主体的学习者而言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和中心,在微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仍然不能够动摇,多元化的微课形式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避免单调的微课形式制约教学效果。高中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与小学、初中数学教学都有所区别。首先,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更为复杂,知识更加的艰深,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和交错;其次,高中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更强,其抽象性思维的运用更高,教学和学习更加严谨。

在课堂进行微课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高中数学的难度,采用合适的形式来呈现,保障学生能够轻松学习,适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多元化的微课形式的提出和建立,就是为解决学生学习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就高中数学不同的知识板块来创设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包含集合、几何、函数、数列等知识板块,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可以运用幻灯片将重要的知识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其致力于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点集中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更为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以及巩固知识。

二、合理安排微课时间,强调效度

尽管高中数学通过实行微课教学,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但是微课时间也应该达到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尾大不掉的教学同样是弊病,因此效度问题的解决,就应该着眼于微课时间的安排。微课教学一般主要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教学和探讨,旨在通过短短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到一个高中数学知识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微课开发时一定要掌控好时间,微课教学就是考虑到学生的零碎时间,针对一个问题而展开,其时效性可以说比较高。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后,再次通过学习微课,进行查漏补缺和复习巩固,当然微课教学也应该注意到时间的分配问题。

一般而言,微课即是一堂课,所以应该保持一堂数学课的完整性,微课并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完整的,有科学的程序结构的。微课教学设计同样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时间的分配,这样微课时间的划分同样可以显得更加的完整和科学,不至于微课是为讲授知识而上。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语言拖沓,影响浪费教学实践。考虑到微课时间的有限,教师在录制之前就应该做到良好的设计规划,精心安排教学,让微课教学结构紧促,知识讲解清晰,教学完整,注重教学练习。只有结合教学时间的合理而科学的安排,高中数学微课的开发和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微课呈现方式上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制作高中数学微课视频时,发现很多教师所制作的课件效果并不太好,一方面是由于上述提到的教学内容方面的硬伤,另一方面是在后期制作加工时未能考虑到实用性。例如,画面不清晰、声音模糊不清或音量不适中、没有字幕、片头没有编辑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影响了微课的使用。当然并不是高中数学微课制作时才会出现以上问题,事实上在微课出现之初,就在微课制作上不可避免或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障碍。

现如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盛行、制作水平也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应该对教师再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促进高中数学微课的开发和运用。在微课制作时,教师应该考虑到高中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就画面方面,在拍摄和后期制作时保证清晰,声音音量要适中,尽可能要求说普通话,对于字幕需要否,得考虑声音的清晰和普通话的标准度。在片头,一定要呈现出每一讲的知识点,学习目标等,让学生在学习时一目了然;当然对于文字的字体、颜色、大小同样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感受,在数学知识较重要或较难时应该在视频中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片尾的编辑要再次回顾本讲知识内容,做一个简短的巩固复习。高中数学微课的制作应该符合数学教学的习惯、特点和规律,由于学习的主要对象是针对的高中学生,所以教师在制作时不需要过于花哨。

四、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优势互补与协调统一

微课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板书讲解就不重要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板书教学效果是微课所取代不了的,二者有其独特的特性和优势,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共同为高中数学教学助力。因此,教师要将二者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出来。在微课中,可以分为几个层级,一是学习层级,这是较低的一个层次,旨在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二是复习巩固层级,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帮助学生强化;三是拓展提升层级,这是主要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结合旧有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创新。课堂教学和微课各有偏重,但最终的目的却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只有微课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板书教学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进学生的学习。

篇5: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评价的整体性与多元化、保证教师的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有效发挥评价信息的作用,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关键词] 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历史

一、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因此,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如何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换言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而言,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同时,更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就是确定评价标准的根据。从这一认识出发,实施以课堂教学评价须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态度、1

价值观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不少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改革本质的力度不够,不能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和把握课改方向,导致在探索实践中茫然无措,不仅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甚至几乎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意识,游离于新旧课程之间,因而课堂教学评价也呈现出较强传统性。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其有效之处在于可以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为单元,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因此,研究、改进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是考查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与效度。而三维目标的呈现,都落脚到学生方面。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动力与方向。综合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用,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实施原则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定量分析指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方面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指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特征等属性的理解进行评价。如评价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时,“1840年发生于中国东南沿海”即属于定量分析范畴,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则属于定性分析范畴,评价试题的制定要考虑各答案要点分值的权重。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达到的水平或已具备的条件的评价,只考虑评价对象在特定时间,、空间的现实状态,不会考虑评价对象过去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动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特点是进行纵向比较,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学生评价时,既要重视现状,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学生是发展的。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殖民主义活动时,学生回答:“消极作用: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的灾难;积极作用: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该答案既展示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时的清晰思路,也反映出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教师评价时就需要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肯定学生的发展趋势,而不应该片面评价。

3、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的原则

终结评价注重活动的效果,过程评价注重平时表现,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令评价更加合理、生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学习态度以及环境因素通过师生、生生交互过程相互作用,使学生学习后产生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产生大量的评价信息,如文字的、行为的、静态成果、动态实践、精神领域等。因此,评价应回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还要回答“如何发展”(过程)的问题。如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课程修习情况也应该是重要参考依据。

4、评价的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原则

评价时要对评价对象的各组成因素进行进行多层面考查和评定,分析评价对象各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如问题“钓鱼岛问题能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吗?”,就可以从三维目标相结合的层面上全面考评学生认知、理解、分析、运用概念的状况,从而得出较完整的评价信息。

5、保证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可信性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涉及教师在权衡和考虑学生考评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进步作出判断和决策。当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成功地、稳定地表现出某种成就时,教师便可以作出有把握的判断。因而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应建立在明确的标准之上,应保持稳定、公正、客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和理解学习结果、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学生学习和成就的样本来提高教师的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

6、有效发挥评价信息效能的原则

教学评价信息能满足于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帮助家长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课堂教学评

价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其效能的发挥应有针对性和规范性,以实现评价信息的有效反馈。

(二)实施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来实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的有效途径。

1、开展小测验

使用小测验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

例:“开辟人类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限时小测验,内容为: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

①近代以来,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由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烟叶、甘蔗B.马铃薯、玉米C.葡萄、土豆D.甘蔗、水稻

②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③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如何理解上述对比鲜明的现象?试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更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测试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应重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改革作业形式

布置作业,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也存在题量多、形式单调呆板、学生抄袭严重的缺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情况。为此,要改进教学评价,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做如下实践:

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必修二教学结束后,布置作业“请自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表格,其内容为时期、推动因素、主要资本、显著特点、主要途径、影响”。

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必修二专题五,布置作业“请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运用能力。例:“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课,布置以“我心中的N大发明”为题的小论文,谈谈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布置以“母亲,我是钓鱼岛”为题的小论文,谈谈你对钓鱼岛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关系的认识。

二是自编作业。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有助于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有助于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学习状况,作出自我评价,强化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3、观察学生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教学,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摄像机、录音机)全程观察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甚至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4、设计问题,座谈评估

座谈分为两种。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在尊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情况下,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内容涉及:学生对教学设计的适应程度,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方法与能力上的收获,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对课堂气氛的满意程度;也可以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让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教师要做好谈话记录,并给以学生适当的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分析教学与课标要求的切合程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在同行协作的基础上调控和改进教学手段。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策略,客观公正地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篇6: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摘 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旨在推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而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存在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进一步优化。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际教学。以下就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详细阐述,望其能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状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中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教学观念落后,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无法深入了解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在实际学习开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也严重影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第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高中未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最终影响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第三,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个体进步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环境的限制下无法发挥自身特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增强课堂趣味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将其融入课堂学习中,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发挥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提高学习质量。其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软件提高课堂趣味性,并促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自身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增强课堂趣味性是非常必要的,因而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

2.丰富教学设计模式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设计模式,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篇章的内涵,从而根据文章中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设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并凸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中心地位,进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第二,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亦可采取例文的教学方式完成相应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此学习环境下体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自身主观能动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定期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解决相应的问题。但是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并在小组成员分配完成后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由此懂得协作的重要性。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

综上可知,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就现状来看,此种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增强课堂趣味性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7: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摘 要:以“学为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方式以及学的成效。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从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有效的“学的活动”入手,营造“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适合学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学为中心;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84

以“学为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方式以及学的成效。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充分有效的“学的活动”的课堂教学。

营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有效的“学的活动”。

一、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地解读课文,把握教学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情的,对学生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

《山中杂记》是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文中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描写对象具体,先写马,次写小狗,再次之是小猫,重点写小鸟,一笔带过的是小虫儿们(小蝴蝶、小蜗牛、蜜蜂、青蛙、萤火虫)。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表现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作为一篇散文,其核心是作者表达的情感,而把握作者情感的一个很好方式就是朗读。在课前预习检测中,我也了解到,学生都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但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却不能准确把握。于是笔者根据对散文体式的分析和对学情的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二是用点划批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二、设计有效的“学的活动”

有效的“?W的活动”就是能够适合你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活动。设计有效的“学的活动”就是选择缩小学生与课文落差的最佳路径。在设计时,必须把握两个要点:1.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2.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

冯骥才的《花脸》是一篇叙述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时的经历,用孩子的视角描写花脸,写出了少年对花脸的喜爱,对英雄的那种朴素的、自发的崇拜。在本文的教学中,确定了三个教学内容:一是了解课文内容;二是掌握课文的“顺叙”;三是读出童趣。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选择怎样的学习活动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执教者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以落实“掌握课文的顺叙”这个教学目标为例,是采用复述的方式,还是采用分段加小标题的方式,到底哪种方式更能取得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实践验证,学生复述时会遗漏很多信息,而用分段加小标题的方式,“买花脸――舅舅讲花脸――扮花脸”,更能清晰地呈现出事件的脉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活动,教学效果差异悬殊。

三、营造以“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的两点建议

(一)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接受式学习方式。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主要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当学生凭着现有的水平很难去和作者对接的文章,就需要老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搜集到的大量材料,选择讲解的方法,传统接受式学习也是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较好方式。

当学生与课文之间落差较小,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实现理解的教学内容,就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课文多元理解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诗歌、童话、寓言等,且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语文经验,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眼睛”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展现“非典时期”医护人员崇高医德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医护人员的感激、爱戴和崇敬之情。诗歌结构严谨,词语富有感染力,易于诵读,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学习文本、发挥想象力、展示朗读能力的好范本。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采用“读?D画?D思?D写”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另外几节内容,借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集中性

设计牵引教学内容的主问题,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在教学《喜欢音乐的白鲸》一文时,我通过抓住“白鲸所遇情况之危险”“白鲸转危为安,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主线,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勾画重点词句体会“白鲸所遇情况之危险”。

活动二:小组讨论“白鲸转危为安,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三: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参加营救白鲸的人,看到白鲸在蔚蓝的大海上越游越远,你最想说什么?

虽然三个学习活动相互独立,但因为我抓住“白鲸所遇情况之危险”“白鲸转危为安,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主问题,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三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营造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尝试,反复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情的语文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篇8: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学生,中心,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关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的教学效率低下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需要逐步建立“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新思想,并围绕该思想展开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都是把着重点放在生词方面,主要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做题,这样有优点当然也有缺点。缺点就是过于注重语言翻译,忽视整篇文章的脉络,教师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未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去营造文章内容的氛围,将具体的阅读交给学生去完成,为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但是也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策划和安排,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1.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首先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知道哪些对学生有难度,哪些对学生没有难度,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阅读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文章。让学生明白当无法通读全文的时候,应该如何去理解文章,如何去答题。这就要求老师教授学生猜的技巧,要教学生如何从自己已知的信息中猜测出自己不理解部分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大意,解答出后面的阅读题。学生的词汇量很难达到老师的水平,学生也很难将一篇阅读文章的全部单词都认识,在很多的考试当中,考查者本来就有意识的设置一些生词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因此,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猜不认识单词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2.转变学生角色。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一般的初中英语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老师讲解,学生认真的听和记。为了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转变,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则在旁边听。当然,老师并不完全是倾听,老师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特别是学生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老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生的思维角度,对老师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够指导老师在以后的讲解过程中有所侧重,而且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便老师更好的安排以后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同时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能够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有所表现,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得到增强。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初中英语课堂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知识时的能力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都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得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每个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难度不同的阅读教学素材,尽可能的满足每位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使得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极为巨大的帮助。

4.重视英语文化导入,培养学生阅读情感。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实施的时候,为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当注重英语文化的导入,让学生结合英语的相关文化去阅读,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因此对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能够根据英语阅读文章的需要,讲出相关的英语文化基础知识,对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做出讲解。最好能够以此讲解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趣闻趣事,吸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确定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确保学生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根据自身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去完成自身的英语阅读学习。可以更加有效的培养起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目前乃至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5-77.

[2]王素.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3]龚华.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5辑)[C].2015:1.

上一篇: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下一篇:浅析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几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