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022-09-11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明确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灵活调节和安排。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完善, 积极改革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采取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大胆发言, 敢于发言;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健全和优化教学策略, 从而有效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重心比较偏向于教师一方, 历来重在教师如何把课上得有艺术性上下功夫, 很少顾及学生如何学, 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就成了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准确记录的学生, 也就是认真听、认真记的学生, 把学生塑造成了一个思想束缚、行为规范的被动型学习标杆。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 从写作特点到中心思想都有一个规范的模板, 学生没有独立的意识, 没有创新的思维, 只能一层不变和按部就班地学习, 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因此,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心,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只有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其有阅读、思考、交流、对话的空间, 才能产生出碰撞的火花, 激发出高涨的热情。 只有学生愿意去解读, 探索文本的信息, 才能有效挖掘语文文字艺术中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 加深理解和感悟。 学生的思想理解和文字感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教师也不能把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强加给所有的学生, 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感知和体验, 将整个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 才能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2科学完善课堂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能力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要偏移重心而不至于无序盲目,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 多角度, 全方位, 面对所有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

首先, 科学导入。 课堂教学的开始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 有感染和引诱力的导入, 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对问题一探究竟的欲望强烈,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性格特点, 积极导入有感染力和引诱力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愿意走进文本。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重难点, 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不同能力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 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

其次, 因才 (材) 施教。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文本, 甚至不同的时间段都要考虑采取不同的研读方式: 或整体感知, 或注重细节;或循序渐进, 或蜻蜓点水;或由点到面, 或纵, 或横不一而足。总之, 只要不背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 不肆意曲解文本的主旨, 不随意放纵学生的思维就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最后, 感悟语言魅力。 教师要加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加强情感的感知和体验, 深化文本内容, 把握语言文字内涵。 采取角色扮演、朗读、演讲等方式, 加深学生的体验体验。

3优化教学方法, 保障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在课堂中袖手旁观, 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发展”的过程, 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 语文教学, 由于教材特点, 情境的成功创设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感悟。 教师要认真发掘和分析教材,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 构造优美情境, 加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比如, 可以使用生活小故事引入, 可以从引入诗歌入手, 可以温故而知新, 方式多种多样;也可以运用电教手段, 借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 对于散文的教学, 以利用散文语言优美, 采取配乐朗读方式创设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可以使用课件, 把诗文的意境用画面展示, 有助学生对诗文内涵更好地理解;对于科学性强的说明文, 则可大量搜集图表、图片, 直观生动地展示枯燥的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课堂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 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积极思考, 探索发现,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面的去看问题, 不断求新和求异;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 不断地去发现和创造,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价值, 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知识能力发展和突破的重要阶段, 充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保障。在课堂教学进程中, 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科学设置教学过程,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需要严格规范课堂教学策略, 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 陈发珠.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J].考试周刊, 2013.58.

[2] 李莉.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尝试[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3] 葛卫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语文教学质效——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模式改革的探究[J].教师, 2010.29.

[4] 张惠锋., 主体参与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时代, 2014.12.

上一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帮助高中新生跨过“高台阶”下一篇: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