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理论基础

2022-09-10

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逐步建立, 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 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进入攻坚克难时期。当前, 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脱节、政策和保障机制缺失、重教育性轻产业性、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1。

这些问题的存在, 制约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 一方面, 从客观上看,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产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加上“云物大智”新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教育实训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从主观上讲,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中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相关主体没有积极参与, 产教资源融合不够等。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7]123号) 指出, “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卓越高职院校, 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 全面提升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迫切性。

基于此, 本文将从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四个方面介绍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理论基础, 探索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创新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成长所需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一、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相关概念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是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重要支撑,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直接意义与主要目标。

(一)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从字面上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为超出一般水平, 超越普通层次。“卓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 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追求的一种质量标准, 实现人才培养之卓越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和追求。2“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健全人格, 具有面对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具有高超的工艺或操作技能, 具有国际视野并能够紧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具有追求卓越的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是结合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人才培养转型, 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与总结。其具有四个方面显著特征:

第一, 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3。其人才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 面向产业、行业和企业, 有别于具有学科背景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凸显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性。

第二, 高端性。“卓越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卓越”既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也体现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端性”。“高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质量标准, 同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予以区分,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性”。

第三, 多样性。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分为技艺精湛型、技术革新型、创新型及管理型。第四, 发展性。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是一个教育活动过程, 也是受教者本身自我发展的过程。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 只是受教者完成了部分教育, 其卓越性还要接受产业、行业和企业的考量, 在职业发展中实现终身学习, 逐步体现卓越性。

(二)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的内涵

产教融合, 是指产业系统 (多指行业、企业) 与教育系统 (多指高等院校) 在现有资源范围内, 依靠各自平台的资源优势, 以合作共赢为主要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 不断优化整合与深度融合而演变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活动行为4。随着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到来, 产教融合进入了深度融合阶段, 而实训平台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由此,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可以界定为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产业链, 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联动, 运用“云物大智”等现代信息手段,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智能化管理各个环节, 共同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经营贸易、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创新创业和产业培育”于一体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训平台, 培养满足产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所需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将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 包含了建设主体集成、实践资源集成、建设功能集成及管理手段集成。跟传统实训平台 (校内生产性平台) 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定位更准确。传统实训平台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 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对接产业链, 服务国家战略, 以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为主要目标。

二是功能更齐全。由于实训平台的定位的不同, 导致了功能的不同。传统实训平台仅具备教育培训与实训、技能鉴定等功能, 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则在此基础上, 增加了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等功能, 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科研与产业孵化的有机结合。

三是资源更丰富。与传统实训平台校内资源占绝对优势相比,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有效整合了校内校外资源, 平台装备、技术与行业主流设备技术同步, 全真、仿真、虚拟相结合, 不仅有线下资源, 而且有线上资源, 保障了实践条件的先进性。

四是管理更智能。传统实训平台的管理, 更多的依赖校内教师、企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与定期检查;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手段, 可以大幅提高实训平台的利用率, 提高人员分工的合理性, 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教育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能反作用于实践, 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完成第一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完成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 突出强调技术技能。随着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科技的发展等客观条件的变化, 原先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了实践中不能适应,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实训平台建设要调整思路, 培养出符合实践需要的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中, 首先要对接产业链, 围绕现代产业所需人才规格, 及时调整目标定位, 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其次, 要适应科技发展潮流, 及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建设智能化实践平台, 提升实践平台的使用和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从哲学的视角系统性地回答了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明确了目标。

(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职业教育学基础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生产劳动 (实践) 相结合;二是在生产劳动中掌握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力;三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推动了职业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的变革。

第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生产力的关系, 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培养出社会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 表明了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经济社会生产劳动所需。

第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 不能只注重技能培养, 要从德智体美劳方面, 培养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第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双向性, 告诉我们实现产教融合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在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时, 一要坚持社会所需, 建立多主体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 注重与生产实践结合, 政行校企互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二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把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从教学角度回答了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基本范畴。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互动中, 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在此基本假设上, 该理论认为, 知识的获得, 不是依靠教师的传授, 而是受教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 实现意义的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 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的主动性。如果高职院校教师采取单纯的课堂讲授或实验室演示, 那么所教知识学生是无法获得的,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因此,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现代产业所需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必须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 对接产业链, 根据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岗位规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岗位任务的标准设计学习情境, 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借助政行校企多方资源, 推行工学研融合、课证岗融通及现代学徒制, 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将产业技术难题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 将科研开发与产业孵化结合起来, 促进学校、企业的教与学、学与研, 提升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实训平台学习中掌握产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建构主义从心理学角度回答了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如何有效运行的问题。

(四) 资源依赖理论是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教育管理学基础

所谓资源依赖理论, 是指组织为了获取资源必须与生存环境进行交易。即组织要想办法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 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的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资源依赖理论源于开放系统的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 没有一个组织是自给的, 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换。6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性极大, 很多资源无法定价交易, 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政府有其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资源, 学校有其师生人力、实训场地、科技研发等资源, 行业、企业有其生产设备、能工巧匠、技术骨干、技术开发、行业需求、行业职业标准、企业技术规范等资源。

为了获取这些资源, 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实训平台不同的建设主体就需要多方联动, 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建立资源联合开发、推广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资源依赖理论从管理学的视角创造性地回答了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主体关系和资源配置基础, 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路径探索

(一)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原则

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集成建设功能, 应着眼区域产业行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对接产业链, 服务国家战略, 分类建设, 打造标杆, 准确定位各实训平台建设发展目标, 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积极吸引校行政企等各类主体参与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 探索多样的发展模式, 不断增强平台建设整体实力;有效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实践资源, 优势互补, 促进多方互利共赢。

(二)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基本路径

1. 完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环境保障体系

政府应积极作为, 提供政策激励与外部约束, 在推动平台集成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作用。从国家层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协调机制, 强化对其宏观协调与工作指导;健全相关国家政策, 完善产业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 保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经费等政策规定, 提高对产业行业以及职业学院参与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年度考核与评优等组织管理, 对参与职业院校评估考核以及已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单位予以政策倾斜。

2.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利益协调机制

着眼平台集成建设成员单位的共同利益, 强化学校自身内部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各部门与广大教师参与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吸引区域产业企业以及其他单位积极参与。明确参与企业的主体责任, 学习借鉴澳大利亚TAFE模式, 将企业纳入课程体系, 进行学分制考核。

着眼提升为平台建设相关主体的利益服务能力, 切实承担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 号召产业企业支持并参与平台建设, 建立并完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各方利益均衡的协调机制。

3. 规范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运行制度

科学谋划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长远发展, 不断完善其组织体系。提升对产业发展的关注度, 尤其注重与不同专业特色院校之间的联系, 加强与产业企业之间的融合, 保持与相关职教集团等的密切合作, 不断增强平台集成建设的综合实力;规范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新模式, 积极借鉴国外成功做法与先进经验, 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 该模式采用国际一流的教学仪器, 将全真的企业操作实景迁移到学校课堂, 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综合性运行模式, 同时关注国际新的产业热点, 力争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交流中心。

四、结语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7]123号) 提出, “建设一批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 推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内涵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要突出机制创新, 强化高职院校与市县、园区、行业组织的深度系统合作, 健全政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集成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共同培育智能时代下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满足人才自身发展要求, 让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世界舞台奉献中国智慧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7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教育, 简称高职。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 高职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 并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一切待遇。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 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响应中国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 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试办本科层次的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而在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则完整的完全的囊括了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摘要: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 作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 既有智能时代产业转型所需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 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包含了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的思想, 共同印证了平台集成建设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为平台集成建设提供了原则依据。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平台,集成建设,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30.

[2] 杭瑞友, 葛竹兴.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26.

[3] 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立德树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 2017 (34) :35.

[4] 钱程, 韩宝平.基于平台建设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7 (13) .

[5] 李新生.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7 (19) :14-18.

[6] 刘晓, 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逻辑、理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2) :101-105.

[7]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 2014 (33) :8-10.

[8]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Z].2011.

上一篇: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分析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