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是在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将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项目(单元、主题),以学习项目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元素,系统化设计每一门课程的结构、课程方案的结构及学习项目的内部结构。

第一篇:专业课程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理念下医学专业课程育人初探

摘 要:现今社会,随着医学的发展变化,医学伦理道德、医德医风等问题被社会普遍关注,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及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上海探索形成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指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不仅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老师的责任,而应是全部课程、全部人员的任务。医学专业课程也不例外,既要教书育智也要育德育人。本文从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和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专业课;育人

一、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我国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近年来,上海市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经验。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围绕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医学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主阵地,关乎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牵系民生工程,承载着服务人类健康的大责任,其使命就必然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疗卫生人才。而完成这一使命就不仅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老师的任务,而应是全部课程、全部人员的任务。医学专业课程和专业课老师也不例外,既要教书育智也要育德育人。所以,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深入发掘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医学专业课程育人,推进医学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是时代所需、发展之要。

二、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可行性和价值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给医学专业课程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持,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3]。他认为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学的目的是造就学生的德行,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学进行。这就与立德树人不谋而合,也说明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该育人,都可以育人。据此得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和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这也正是课程思政的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第一,医学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资源优势。医学是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科学,既有纯粹的医学知识,又有较多丰富而又深刻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等育人内容。

第二,专业课程是医学生学习生活的重点,占据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具有时间优势。医学专业课程科目多、课时多,在育人上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通过系统性、连续性的课程教学育人,将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三,医学专业课程育人具有吸引力优势。医学生的专业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十分明确,其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重点是医学专业课程;而且医学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内容贴合专业和职业实际,也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入脑入心,起到成效。

第四,医学专业课程更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大学生对医学专业课程和教师的认同度更高,他们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影响,专业课程老师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

三、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意义和价值

医学专业课程育人,使专业课程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产生育人的聚合性,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窘境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促进医学院校全员合力育人、全课程育人、课程育全人,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医学专业课程育人是对课程育人体系和课程思政的充实和丰富,是对传统思政教育在理念上的突破、队伍上的扩充、渠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

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更有可感性、亲切性和生动性。深入挖掘和充實医学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并将其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中,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改善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认知态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更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实效性。

四、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实施路径

医学专业课程育人有必要、有意义而且可行,可以从课程、教师、教学这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医学专业课程育人。

1.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基础是专业课程,须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

第一,修订各专业课程标准,除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外,强调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育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

第二,深入挖掘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是其主要内容,医学专业课程中蕴涵着豐富的育人内容,有关于道德伦理、美学艺术、辨证思维、科学精神、价值观、职业素养、方针政策和家国情怀等丰富的育人内容。

第三,高校要利用全部力量,结合各医学专业课程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知名人物及其事件、社会热点、职业要求等,融会贯通地提炼出本章节、本教材、本学科、本行业、本专业所涉及的独特育人价值。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不仅强调解剖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课程既让学生对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产生共鸣,也为之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吴毅认为,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要为了谁[2]。

2.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老师,须具有主动育人的意识和较强的育人能力

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散见有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自发育人,甚至有的专业课程教师观念还未转变,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缺乏主动育人的意识。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任务也是立德树人,必须转变思想,主动自觉育人。专业课程教师跟学生接触多,学生比较信服,引领示范作用巨大。老师要具有主动自觉的育人意识,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要自觉注意言行举止,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育人功效。除了要有主动育人的意识,还要有育人的能力,专业课程教师就要成为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学校应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业务水平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培养,打造各方交流借鉴的平台、提高经费投入、制度保障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4]。

3.医学专业课程育人的重点是育人的过程,方法方式须科学有效

加强专业课程育人不是把所有课程都上成思政课,也不是刻意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育人元素,需要根据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将育人资源有效适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怎样适量地、适时地、适合地实现专业课程育人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医学专业课程育人。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强调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或者在不打破原来教学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医德医风等相关主题嵌入,以加深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对思政要求的认识。运用多媒体将相关育人资源展现出来,举行授帽等仪式带给学生更直观的冲击和感染,加强医学生责任教育。还可以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育人。例如青年志愿者服务,急救知识普及,药品知识宣讲,慢性病社会调查,献血宣传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国娟,等.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道法术器”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8(8):53-55+61.

(责任编辑:李凌峰)

作者:李秋萍

第二篇:从课程开发过程分析中职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

摘 要: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是在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将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项目(单元、主题),以学习项目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元素,系统化设计每一门课程的结构、课程方案的结构及学习项目的内部结构。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雍照章(1963-),男,江苏泰兴人,江苏省泰兴市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职课程。

课题项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委托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改革创新研究”(编号:教职成[2010]13号),主持人:周新源。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如何产生,其内涵是什么,是先设计结构再组织内容,还是先分析内容再设计结构,这些问题必须在专业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分析、研究、解决。本文所指的专业课程不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一、调研专业的职业岗位——确定课程范畴

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在复杂职业环境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与工作过程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就要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开发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专业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职业岗位(群)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开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首先要调研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行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为专业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开设课程。一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角色及其要求是该专业的课程范畴。

选择几十个有代表性的与某专业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职业领域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与该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设置、职能、工作范围、工作过程及相关行业典型产品生产流程等。通过企业问卷调查、邀请行业专家座谈和个别访谈、毕业生从业调研等途径,按工作部门或生产流程划分企业岗位,以职业任务为核心要素归纳出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一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可包括若干个主要岗位、若干个关联岗位和若干个潜在岗位。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面向如表1。

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课程起源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即职业行动领域分析,是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系统化剖析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对每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对象、方法、过程、要求、使用工具、组织方式、产品、环境,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综合分析归纳出该专业各职业岗位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知识领域等,形成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样式如表2,其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工作过程编排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内容开发的源头,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工作任务分析,可以召开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列举、筛选、归纳出某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所需的岗位能力。也可进行职业角色分析,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选择某地区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单位,随机抽取工作3年的新职工数百名,调查所选新职工的工作场所、5个工作日所完成的各项具体工作、工作要求及其所投入的时间,以行业专家为主、职教专家为辅,分析出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等素质。还可将某类企业的工作确定为若干个岗位,以适应相关产品生产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分析出某专业所对应的各岗位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三、学习项目(单元)分析——将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内容

骨干专业教师、行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区域经济特点及现实条件,以职业技能形成过程为主线,兼顾知识逻辑,整合、序化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转化设计成学习项目(单元)。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削加工学习项目如表3。转化过程中,使学习项目(单元)与企业技术发展紧密贴合,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主要处理好工作任务在内容(典型产品的选择)、流程、方法(技术要领)、要求、职业难点、国家标准与企业规范、工具与装备、工作部门、人员间关系(职业环境)等方面的真实性、个别化与学习项目(单元)之间的教学性、一般化的关系,科学设计学习项目(单元)为课程内容,每个学习项目(单元)都是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

注:数控车床日常保养与维护、安全生产等内容融入“加工部分”的各项目中。

学习项目(单元)分析是专业课程开发中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其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的课程开发工作,包括课程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实训场所划分及其功能确定等。

四、课程结构设计——系统化课程内容

(一)关于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排列组合即课程结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综合相应专业知识的项目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或由少量专业理论课程与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结构有三个层次:一是专业课程方案的结构。以与某专业相应的多种职业技能的科学组合为线索构成,可有若干个专业(技能)方向(即专门化方向——一般依据该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确定专门化方向)。二是某门课程的结构。一般按照某种职业技能发展(学习、训练、形成、提高)过程的顺序,编排某门课程的内容。内容多的课程可分成某某课程一、某某课程二、……内容较少的,可由几种相近的职业技能整合成一门课程。三是某单元(项目、主题)课程内容的结构。包括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工作过程分析(工作对象、工作所需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学习(工作)目标设计、学习(工作)情境设计、学习(工作)效果评价等。课程结构设计即学习领域设计,包括上述三个层次。

(二)课程门类设计——组合课程内容

将某专业所有学习项目(单元)进行分门别类,组合为若干门专业课程。依据工作过程、典型技术的相关性、某一产品加工(服务)过程、工作对象、设备结构、工作环境、某一技能形成过程等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组合若干学习项目为一门专业课程(即学习领域),如表3中“加工部分”的项目为中职“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学习项目。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并不完全一一对应,划分专业课程必须考虑教学性、区域产业分工细化程度、职业资格标准等因素。如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也可将数控车削、铣削、线切割等加工的排在最前面的两三个学习项目(象表3中的项目一、项目二)合并成“数控加工基础技术(或基本功)”课程,为该专业各方向的公共平台课程,将进一步训练的项目列入各自的专门化方向课程。课程门类设计工作主要由骨干专业教师、课程专家完成,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并提供建议。

(三)课程结构分析——研制课程方案

课程结构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主要涉及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关键是找到某专业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按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优化课程内容组合,构建课程体系。学校专家为主、行业专家参与,对照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依据职业岗位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梯度,结合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等素质背景,同时考虑教学性,开发专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应加强与行业的联系,立足于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与行业的广泛交流和有效对接,聘请行业业务骨干参与,召开课程设置论证会,确定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必修课程分为专业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三类。专业平台课程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该专业共同的学习单元(项目)为载体,以基础技能、基础知识为课程内容,是宽厚的、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训练课程,是形成该专业各专门化方向职业能力的共同基础。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供学生选择的成组课程,是针对某一(些)就业岗位能力的发展,以相关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为学生成为特定岗位(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发展支撑[1]。专业方向课程应涵盖国家(行业)颁布的相应职业标准的考核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某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中都有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完善职业人格、与就业岗位对接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方案,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和完整性,载体是学习项目,支撑是技术知识、技术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单项技能、岗位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并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的提升与拓展空间。课程体系应与工作体系对接,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职业实践锻炼[2]。专业课程方案中,理论知识也是系统化的,将系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工作过程知识,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学习项目中。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可参考表4。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课程结构,以订单企业为背景,可精心设计一个贯穿全课程的总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项目,课程内容涉及合作企业相关产品生产流程的各方面。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项目,最终完成总项目。工学结合课程和综合实习课程结构也可如此。

对于国家层面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考虑我国中、东、西部经济、技术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同一专业,全国难以实施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指导全面的专业课程体系应有多种选择,在明确总体目标要求的前提下,由不同发展水平的职业学校选择适合本身实际的方案,由各职业学校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校本课程[3]。

五、设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

开发编制课程标准是将某专业工作任务分析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全面、系统地落实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依据该专业课程方案,标准化规定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编排。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等几部分。

课程学习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在某一课程的具体化,是课程预期的结果,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专业课程内容与要求,是课程标准的主体,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及须达到的目标,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各学习项目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应达到要求的详细说明,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依据。

将课程方案中某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要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和新理念。课程内容要注重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与层次性、行动内容的先进性与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确定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课中的每个学习单元(项目),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一个学习单元(项目)包含几个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生在完成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习成果的迁移和应用、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修炼职业素质,进而达成各单元具体的学习目标。一个单元中的所有任务是一个整体,前后学习任务呈平行、递进或包含关系。所谓平行,指几个独立的、同一范畴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是平行的;所谓递进,指学习任务的难度逐一增大;所谓包含,指后学任务包容已学任务。学习单元、各单元中的任务、各任务中的具体学习环节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设计思路是:依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目标,以数控车削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项目课程结构,按照数控车削操作技能形成过程设计学习任务系统,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负载专业理论知识,以中级数控车削加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各项目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内容与要求样式如表5。

有的专业课程可按照某种产品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依据产品生产日程及要求适时编排课程内容及目标,采用“教、学、研、做、产”有机融合的课程模式。

六、课程实施——验证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

根据课程内容及目标、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学校现有条件、学生认知规律,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化、系统化加工处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将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置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真实(仿真)情形与环境中,通过各种活动,增强直观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任务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区域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和通用性。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多层面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进行评价。

课程实施是对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二次开发。课程内容与结构,必须通过课程实施的效果来检验其实效性、科学性与完整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完善,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小范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推广。

七、几点思考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由来

专业课程结构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骨架,是在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项目,以学习项目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元素,组合设计出课程结构。因此,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是开发出来的,而不是修订出来的。内容是课程的基础,结构是课程的模式,以发挥课程内容的最佳效益为准则设计课程结构。

(二)专业理论与实践

技能训练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强化技能,但不能将技能与理论割裂开来,所以,从课程的角度看,单独谈技能实训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片面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除少数理论课程外,绝大多数应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

文本式职业资格标准与眼前的职业要求往往存在“时差”,职业资格标准应是“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课程内容要兼顾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标准要涵盖相应的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师与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强大力量,承担着行业调研、学情分析、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等任务,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专业教师要定期走访行业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深入企业工作一线,在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现场,考察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弄清典型职业活动的流程,梳理、汇总构成职业能力的典型学习项目与要求,把握人才市场的脉搏和行业的需求,以适时完善课程内容、修正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谢传兵,马成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36-40.

[2]姜大源.姜大源的十二观[EB/OL].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www.cvae.com.cn/www/zl/jdy/11-03-28/9343.html.

[3]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21-25.

责任编辑 徐惠军

作者:雍照章

第三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的先行示范效应非常重要。文章从人力资源课程的特性入手,着重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路径-效果进行了探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路径

自2014年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到今天,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期。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我国每年高考录取人数中一半左右是高职学生,加上高职院校规模持续扩大及百万扩招政策的影响,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国育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因此,探寻高职课程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问题也符合当前的社会要求和时代需求。

一、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今年6月曾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由此可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备课程思政改革先天性优势,因为思政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围绕组织中的“人”展开的。既然涉及到人就会涉及“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该课程强调的技并修,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实践精神,这与习总书记关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关讲话精神相契合。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在我校工商管理学生中,理想信念淡薄、对未来欠缺职业规划、利己主义等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态,突出表现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情绪,认为管理工作是高大上,不愿意踏实从事一线基层工作,不愿接受较低工资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在提醒我们,思政育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路径-方法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使思政育人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有效衔接,就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即要从人力资源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理念入手,找到其中内蕴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融盐入水、有味无痕的育人效果。因时而进,即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与时俱进,与“实”俱进。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可以作为最佳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将其因时制宜融入课堂教学,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势而新,就是要把握本学科的专业发展趋势,而且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推陈出新。

基于上述观念,我们重新整合和设置了教学过程及环节:每一板块由“知识技能点+思政点+实践点”构成,比如在工作分析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工作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知识技能点),着力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思政点),以“向先进学习”为题,要求学生选择校园内某一岗位上的工作能手(如食堂、图书馆、安保等),开展工作分析,编写工作说明书(实践点);在员工招聘模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思政点),以本地中华老字号为元素,设计招聘广告,撰写简历与模拟面试,评选出最佳面试官、最佳简历者和最佳面试者(实践点);在员工培训模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及正确的岗位观(思政点),结合校企合作资源,选取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产品推销、纠纷解决)(实践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特色各异,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本课程采用多元化与特定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每一教学模块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讲授法)、人力资源规划(调研分析法)、工作分析(社会调研法)、员工招聘(业务模拟法)、员工培训(角色扮演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讨论法)、绩效管理(案例教学法)、员工激励(文献查阅法)。同时结合O2O线上线下教学法,通过使用“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强化课堂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每一教学模块,一项目设置一思政任务,在授课前通过任务清单发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分析、讨论并形成成果。此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行动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体上,以讲(讲授)、查(文献查阅)、做(社会调研、微视频)、演(讨论辩论)、练的形式,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时间与空间,多维度齐头并进,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法的设计

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对目标进行量化衡量和考核,需反复实践才能因课制宜。在人力资源课程的授课中,我们采用结构化考核方式来进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兼顾“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方目标的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采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三方打分,从态度、知识、能力、素养四个维度进行测评。教师主要从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提交、测验、任务完成效果进行打分,小组成员主要从学生本人的合作精神、积极主动、责任担当、时间观念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学生本人主要对自身素养的提升进行评估。

在学生自评价值素养提升模块,我们在每一单元都引入相应的价值观测点,评估引入课程思政后的成效。如人力资源规划单元,通过让学生制定所在学校社团或打工门店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书,請门店、社团负责人进行点评的活动,评估自身的规划意识和分析判断力;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单元,请学生围绕实现个人“中国梦”以及为社会作贡献,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评估自身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职业规划意识;在员工激励单元,让学生查找浙江省支持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及措施,看学生的创业意识、奋斗精神和文化自信。在0—10分的区间,设置初分5分,由学生本人进行打分。

三、实施效果

(1)学有所成——通过“做中学,练中学”,专业知识日趋扎实,能力得以提升

每一板块项目化的实践,有效地起到了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学生普遍反映此方式虽然有一定挑战性,但确实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双联动的作用。从学生任务完成度上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开始适应和喜爱这种方式,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都有了提升。

(2)学有所获——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自我信心得到提升

沟通交流能力:根据学生课堂回答及反馈的频次、质量以及团队交流时的表现,结合学生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提升(包括积极性、表达能力等)。

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对学生团队项目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的测评,以及结合团队成员自评互评的结果,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团队中的领导指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往往成为了团队的主心骨,但未来还需关注不同特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问题。

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内外教师的指导、反馈和引导,学生在对待课程及任务的重视程度、完成态度、参与性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意识到这些软因素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竞争力。从分析结果看,平时上课认真、完成任务积极主动负责的学生,其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锤炼,大部分学生部分素养较之前得以改善,未来需着重关注一些对自我要求不太高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

(3)学有所悟——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德技并修目标得以实践

课程有机融合现代人文科学知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从成效来看,首先,学生守时、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意识得到增强。其次,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团队项目的合作,如访谈、调查、方案设计等,激励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通过多元、多阶的评价方式,激发起了学生内在的竞争意识。另外,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培养,情怀格局得以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它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未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师生协作共同体,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广泛深入地采取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并辅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加以监督和保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義。

参考文献:

[1]况丽平..“课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

[2]陈柳源..“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0,(8)

[3]马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对分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6)

[4]周卓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商贸教育,2020(23)

[5]刘红..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阐述———以《市场调查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3)

作者:徐思贤

上一篇:法律保护论文范文下一篇:刑法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