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专业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第一篇:专业本科论文范文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思考

摘要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本文论述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在应用型实践性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如何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反思传统教学弊端,针对英语翻译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论述了在翻译课的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在质与量上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性教学翻译课程教学思考

On Undergraduates’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

ZHANG Yu[1], ZHAI Quanwei[2]

([1]English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erce College, 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2]English Department of Hubei Institute of Automotive Industry, Shiyan, Hubei442224)

1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越来越紧密,频繁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要求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其目的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紧密相扣,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

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其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根本性质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将在大四时参加专业八级考试,而考试内容以文学翻译为主,这就使翻译教学内容“重文而轻应” (即偏重文学翻译,轻视应用型翻译),因此传统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点弊端:

第一,翻译理论教学内容偏重,翻译实践教学内容不充足,覆盖性不够。传统教学偏重教学翻译,通过翻译来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目标过于单一。

第二,翻译思维、翻译维度不够开阔,学生思想受到局限。教学过程中偏重言语知识点,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语法错误,学生思想易受到局限。结合英语专业内在特点,过于强调记忆,无论是词汇、句法、语法等多年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限制在记忆上,个体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亟待提高。

第三,翻译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言学习或翻译技巧,采取“孤立”教学,不能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未能切实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由于不同高校对翻译本身认识不同,是“科学”还是“艺术”,从而缺少权威性、理想性的翻译教材,缺乏统一的翻译课程培养标准,理论与实践未能完全结合。

如何体现出翻译课程内在的本质特点,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翻译课程培养目的值得探讨。

2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是指以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翻译工作岗位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及具有应用型的教学案例来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应用型翻译实践课。其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根本性质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翻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门重头课,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体现其特点。

翻译课程具有应用型实践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内容实用性

翻译课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以教主体性,学生以学为主体性”,而这种双边主体性决定了只有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才能将教育、教学效果充分提高。而要发挥这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舍住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及水平,选择灵活的翻译素材及教学方式,切勿选择超出学生能力之外的翻译素材,从而打击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有教材,确保翻译教学内容“适用及实用”。

因此,要达到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即在适当保留传统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调整实践课的内容。

2.2 调动性

应用型实践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翻译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型实践性培养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实践翻译操作能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填鸭式为主动独立自学式,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翻译教学的“重文轻应”,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得发展需要,成为高素質、复合型、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由于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如:学时长短),教师应在翻译课堂上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理解学习的内容。

2.3 灵活性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在翻译示例选取上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更新例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公开出版的翻译教材中影晌最大的有三套,分别是:《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喻云根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汉互泽)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喻云根。陕西人民出版社)。而这些教材基本上从理论或技巧到单句练习,然后是篇章及不同类型文章练习的传统编写模式,主要以介绍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为主。

由于时代发展变化,教材内翻译案例实用性不强,且译例陈旧。教师如能根据翻译的应用型实践性特征,合理利用上述教材、网络资源及其他实践翻译案例,按照“实践为主,理论捎带,练习先行”的原则编写教案,将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具体做法是教案每一章节都以能体现相关理论和技巧的练习(实践)开始,结合时代特征,引入更新翻译案例,其后编写根据练习内容归纳和总结出的相关理论,最后是对相关理论、技巧或不同学科翻译特征进行进一步巩固和升华的课外练习辅助材料。

3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是指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及具有应用型的教学案例来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应用型翻译实践课,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其根本性质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为调动翻译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翻译实例水平,教师可运用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3.1 翻译工作坊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

作为近年来港澳高等院校翻译院系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内地高校借鉴。这一教学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主张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参与翻译工作坊中认识语言、运用翻译、发现问题、找出翻译技巧及规律。通过工作坊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的模拟文本翻译训练,使学生通过“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从而进一步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并通过课堂中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去领悟、去把握翻译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由于提供真实的、应用性的模拟环境,易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

3.2 专题学习(Topical Learning)

专题学习内在特征就是学习过程强调实践性,这对强调应用型实践性的翻译课程来说比较重要。专题学习使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翻译获得直接体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翻译创造力、翻译创新力。由于学习主题是任务进行的中心线索,主题的确定与选择至关重要。举例来说,翻译教学专题应可以汉英语言特点对比与翻译为主线,以句子为基本的翻译单位,提供新颖实用的句子,鼓励学生自由翻译或小组翻译(最好能一句多译或一篇多译)。通过专题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师随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句子的共同特征,得出所用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教师精讲技巧来源及运用情况,并且让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领会直至能本能地运用相关的技巧。这种“专题翻译实践――分析总结归纳――理解领悟――强化翻译实践”的专题学习模式符合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突出了翻译的实践性特征,遵循了应用型实践性学习的内化习得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回到实践的规律,从而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3.3 分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式学习指的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学习内容把一个大的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交流等形式,共同完成翻译任务。通过各种各样合作的形式,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形成师生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合作式教学能够唤醒所有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习者逐渐从单干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知中走出来,学会分享合作学习。翻译课程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亲身体验,获得一定的翻译技能和知识,这是一種实践过程;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有个体智慧的闪现,更离不开集体、同伴的合作研讨,而要完成一项任务则要涉及到许多知识。因此相对来说,在翻译教学中提倡合作式学习有其充分的优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对于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实践能力以及实现《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21.

[2]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27, 39, 118.

[3]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Tübingen: Gunter Narr, 1982: 192.

[4]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翻译,2003(2): 48-50.

[5]雷大有.论翻译教学改革的出路.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2-26.

[6]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2-25.

[7]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中国翻译,2006(5): 3-7.

[8]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0, 44,113-114.

[9]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中国翻译,2001(9): 36-38.

[10]袁斌业.近10年我国英专本科翻译教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外语界,2003(1):7-12.

[11]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26.

[12]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外语界,2003(1):13-16.

作者:张宇 翟全伟

第二篇: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第五部分专门针对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进行了规划。规划要求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这些内容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研究背景,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湖北保险市场的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路经研究”的项目组成员对武汉地区5家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以及湖北工业大学的保险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

保险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性的继续教育、行业性的资格教育等其他不同形式,其中学历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核心,资格教育是辅佐。规范性的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的主力军,它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始阶段,为后续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原材料;同时,从我国保险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来看,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最多的也是保险本科层次。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或设置了保险学方向的高校共有106所。因此,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成为确保保险业专业人才队伍升级换代的基础和关键。

二、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目前在武汉地区单独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五所高校中,既有部属重点院校,也有省属重点院校,对比五家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招生计划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从而形成了武汉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各具特色的保险本科教育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五家高校尽管办学层次及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各不相同,人才培养定位也有差别,但在培养方案中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五所学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保险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结果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创新能力,体现了保险学科应用型、实践性的特征,也显示了本科层次教育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双重特性。

2.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五家高校中,武汉大学实力最强,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武大模式”,是培养保险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密依托保险市场,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保险专业开放、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他三所高校中,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属于湖北省属二本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湖北等七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这三所院校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3.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险专业的应用型特征使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校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则为实验与实践教学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如表1。

表1选择了两所211院校和两所省属普通院校进行了对比。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部属重点院校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均在8%左右,反映了211重点院校以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为主;作为省属重点二本院校的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其课程结构中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在14%左右,反映了省属重点院校以培养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这些学校在历次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大实验与实践课程比例。

4.招生难以上规模。囿于行业成见,保险本科专业招生一直以来并不太理想,即便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以保险为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不足2/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保险专业的;在谈及对保险的认识时,大部分学生不看好这一专业,即便在经历两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仍然对该专业持否定态度。五家高校保险专业每年招生计划一般都在40~60人之间,实际招生人数长期保持一个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少出现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如表2(武大近年因实行大类招生,故无相关数据)。

5.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保险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完善的问题:

(1)教材比较陈旧。目前在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主干课程均能使用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推荐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一般都是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材本身的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但是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许多知识点及实际做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由于2009年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也随之发生变动,而与保险相关的教材的再版工作却跟进较慢,教材里面的一些内容与实践脱节,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会自行补充相关最新资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保险专业实践性很强,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保险业发展的。因此,各高校的保险专业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运用。但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一些实践教学法也只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认知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希望更加深入实践一线去感知、消化理论知识。

(3)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5所高校都非常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但是,普遍缺少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居多,因此虽然对学界的前沿动态把握较多,但却没有建立专任教师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只是通过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保险界从业的校友给在校学生做一些业界动态的讲座,学生接受的业界最新动态显得不完整。

(4)缺乏学界与业界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目前武汉地区保险学术界与业界的合作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层面展开,但双方整体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湖北保监局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在2010年8月份颁布了鄂保监发[2010]49号文《关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湖北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意见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对各高校却并不具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专门就人才兴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行了长远规划。为此,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湖北地区保险业“十二五”规划人才兴业目标的全面落实。

1.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实践急需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当前高校在保险人才培养上主要强调应用型,较少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保险商品有其独特的性质,保险经营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因而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形成高校百花齐放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国保险业巨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知名院校带领下,各省属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各自的保险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湖北工业大学依托其著名的工学背景培养财产保险公司急需的工程、机械、建筑、船舶等复合型人才;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其多民族办学背景,可以在民族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各高校只有把目光紧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在保险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开设了保险专业的高校需要齐心协力,加强区域合作,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在保险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和研究,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开展区域性的保险专业学生的科技竞赛,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校际联系,共同打造区域性的保险本科教育金字招牌。

4.建立高校学术界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建设,高校必须走出去,积极与业界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单个高校层面建立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渠道;另一方面,由各地保险监管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牵头,建立保险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具体做法上,高校方面,既要有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要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保险企业方面,既要借助高校平台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联合或者委托高校开展课题研究、市场调查或项目攻关,努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适当扩大保险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实现保险销售队伍的升级换代。保险本科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愿意从事保险企业内勤管理工作,大多不愿从事保险销售,原因之一就是保险销售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入职门槛低。实现保险业跨越式的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销售队伍,逐步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入职门槛和学历水平。而根据阳光高考网统计的近几年数据,每年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只有金融专业的十分之一。2007年的一个粗略统计结果表明,保险业30多万正式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30%。因此,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应本着服务经济的指导思想,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为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尤其是营销队伍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储备。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发展阶段,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湖北保险业依然人才短缺,保险公司也依然会求贤若渴,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武汉地区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在行业内的就业率,才能做大做强武汉地区保险本科人才培养这块金字招牌,才能实现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持续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冯文丽,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3).

[3]张青枝,魏丽娜.中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隐忧与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武汉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whu.edu.cn/index.html.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znufe.edu.cn/.

[6]杨玲.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circ.gov.cn/we

b/site0/.

[8]叶安照.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立体教育教学系统研究[J].保险研究,2010,(6).

(编辑:陈见波)

作者:付钢 刘应元

第三篇:提升本科专业办学质量刍议

摘 要: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是当代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源泉、归属。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整改,强化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探索,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办出有特色。

关键词: 专业办学 人才培养应用化 课程建设精品化

2017年,文山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专家组的检查,专家组经过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形成了《关于文山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考察意见》,对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开出了药方”。

专家组对学校的总体评价是:“以评促建成绩”比较突出;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明确;服务地方意识强烈;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四个促进”的效果比较显著。虽然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特色培育的方向的选择很好,但一定要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步伐和结构调整,通过整改,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保基础、强核心,重能力、拓应用”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培养,建立完善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借力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整改,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一、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升格,如何做强、做大?本科教学质量关系到育人的根本。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人才培养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吃中国饭,说中国话,办中国事。在中国办高等院校,培养中国人,一定要“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是当代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1]-[2]。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办学目标不同,办学不能“一刀切”,作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本地、服务本地、面向全省、辐射全国。

二、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怎样的人才?这是地方新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较好地服务本地相关行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文山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为“立足文山,面向云南,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稀有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等加工、工程设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在矿物加工领域内从事生产、管理、工程设计、相关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为“立足文山,面向云南,培养适应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办学实践表明,“服务地方,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怎样培养?坚持“专业与产业的融通,课程与岗位對接”行之有效[3]-[4]。2014化学与工程学院获批教育厅转型发展试点“矿冶化工专业群”建设项目,2015化学专业获批云南省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化学转型试点项目,抓住改革机遇,矿物加工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等专业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优化“专业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课程体系,“保基础、强核心、增应用”,校企共建平台、订单等多元化培养学生,双师型师资比例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就业、创新创业初步形成多元化,毕业生实现了“下得去,留得住,会工作”的培养目标。特别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对照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选矿车间的生产状况,完善重选矿、浮选矿、磁选矿、碎矿磨矿等校内实验室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的融通,课程与岗位对接,工学交替,提高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彰显专业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产、学、研三对接”,构建满足行业专门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职业实践”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际生产环节嵌入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办学实行与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文山铝业、马关锌业公司等矿物加工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4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及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内容90%以上来自生产,真题真做,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学生实习、实训就完成就业培训。

特色是生命力。办学就是要有特色。文山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理念,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依托文山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民生的发展办好化学专业,受到了社会的肯定。近三年,学生初次就业率87.5%,年终为98.5%,用人单位满意度95.66%,绝大多数已经成了文山州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而且为医药、食品、矿物加工和冶金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三、强化科研驱动,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强化科研驱动,提高创新应用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如文山州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584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39处,虽有云南省重点建设的30个工业园区1400多个从事金属矿的采、选、冶的企业,文山州启动建设的马塘工业园区有80多个从事金属矿的采、选、冶的企业,但文山州矿产资源开发率仅在10%。教师紧紧围绕文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展应用研究,申报了《细菌浸出伴生氧化铜矿回收实验研究》等省厅研究项目6项,《云南华联锌铟公司细粒锡石回收选矿新工艺研究》等校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EI收录1篇,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中完成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提高。

四、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考虑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加大教师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办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继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学校要系统地从质量标准确立、质量管理、条件保障、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制度建立、信息反馈和改进等方面,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办学探索。在进一步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业、行业联系的同时,加强和国内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采取学习、借鉴、合作的办学的战略,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结合文山学院实际,形成发展模式,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五、课程建设精品化,提高教学质量

要完成人才培养,首先定位合理,其次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精品化。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需求,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化,由“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发展”构成。其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及其实验;职业能力形成、发展课程有化学教学论及实验、化工原理、精细化工、波谱分析、化工安全工程、药物分析、化学专业英语、食品化学、分离与富集技术等;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中“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其实验”等四大课程均为精品课程且由高职称教师承担、把关,凸显核心课程,强化实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要求。

六、探索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提升办学质量

提质转型永远在路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强化学科专业群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区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办出“地方”特色,切记“求全、求大”[4]。文山学院办学一定要突出服务“地方发展”“三七”“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等支柱产业,创新设置“大三七学院”“理科学院”“工程学院”“师范学院”“民族艺术学院”等认真调整院系;重构优势专业群,设置三七大健康专业群、师范专业群、民族文化、旅游专业群、应用工程技术专业群等,强化办学,提质转型发展。进一步探索办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既能更好地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又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文山学院与“文山金七药业”“中澳生态园”等创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的问题,同时科研通过学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生产力促进企业科研开发水平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企业与学校都有利。

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始终没有尽头;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升级转型和云南生态发展,“一带一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时代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文山学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继续全面落實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强化整改工作,把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放在首位,认真践行“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办学理念,“明德笃行”的校训,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文山学院精神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文山西畴精神,借助即将开展的专业评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尽快把文山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培训大学,为文山乃至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9-11.

[2]程光旭.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18-7-30.

[3]王旭东.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9-15(9).

[4]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04):35-38.

基金支持:

1.2014年云南教育厅转型发展试点“矿冶化工专业群”建设项目

2.2015年云南省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化学转型试点项目

作者:解成骏 张志信 徐怀春

上一篇:全球变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伦理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