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模式

2022-09-10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小提琴艺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承载着西方的审美情趣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慢慢的使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因为音乐艺术的独创性和民族性,我们应该走出一条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将民族文化和精神融合到小提琴的演奏中去,不断创新和发掘中国特色的小提琴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韵,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艺术,增加人们对民族艺术热爱。

一、小提琴的发展历程

随着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小提琴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又经过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印象主义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小提琴艺术已经渐渐趋于繁荣与成熟。一代代大师创作的经典作品成为小提琴艺术史中的璀璨明珠,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再到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蒂,无数的经典被重复地演绎着,经久不衰。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他们的作品都在被一代代的演奏家们演奏着、全释着,也在被一代代的琴童学习着和表演着。

纵观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是硕果累累,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才不过短短百余年时间,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出现、传播与发展都与当今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受到当时时代思潮的一定影响。一般说来,一定的音乐思想必然影响着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而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也必然反映出一定的音乐思想。纵观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堂乐歌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共和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音乐创作作为主流,而在这种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必然要吸收融汇本民族的东西,才更易于被本民族所接受与认同,这就势必导致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要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走出一条独特的小提琴艺术“民族化”之路。

二、在创作题材上民族元素

在中西音乐文化比较上,很多的艺术家经过深入研究后都意识到,一味追求西化并非中国音乐之出路,而中国民间音乐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它们对于发展中国的新音乐是具有无限潜力的,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曾对中国传统音乐报以摒弃之态。随着不断地探索,产生了一大批的中西融合的“民族化”优秀音乐作品。有洗星海的《红麦子》(1944年),根据哈萨克民歌创作;廖胜京的《红河山歌》(1951年),根据云南红河彝族民歌创作;杨善乐的《夏夜》(1953年,根据湖南民歌小调和“地花鼓”音乐素材创作;马耀先、李中汉的《新疆之春》(1956年),根据新疆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这些作品基本都是在民间音乐曲调上进行的再创作,有着明显地民族音乐特色,其作品中都有一种或两种以上民歌旋律作为主导动机,并且作品大多相对短小、具有标题性,乐曲所表现的情感也相对容易理解,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以马思聪作品为例,他就曾明确说过自己利用民歌创作的方法:“我处理民歌的经验,解释起声,民歌与我互相影响成就了音乐创作。首先,民歌以它的旋律、凤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我总是选那些有着突出的特性的民歌作我写作的动机,我有时釆用一个、二个或三个旋律或甚至只有一二小节的动机。这些民歌或动机,在我决定采用它们之时,已变成我的一部分……归纳起来,民歌给我的影响是它的本质、色彩、特点至独特的风格,而我则以之纳入某一种曲式里头,以和声及作品技巧去处理它。”马思聪一生的创作,仅小提琴作品就有四部组曲、十四首独奏曲、四部奏鸣曲、两部协奏曲。除此之外,还包括室内乐、交响乐、交响套曲、古诗词艺术歌曲、合唱歌曲、舞剧歌剧等。可以说,马思聪从《绥远组曲》创作始,便开始了他的“民族化”小提琴艺术之路,而这一时期属于马思聪创作的高产期,大量取材于民族曲调的音乐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三、在演奏技法上融入民族乐器的特点

1)模仿民乐音色的曲调,如《渔舟唱晚》中利用同指滑音来模仿古筝拨奏的音响效果;《喜相逢》中利用顿音、抛弓、跳弓、颤弓来模仿口笛的花舌吹奏;《二泉映月》中大量运用抹音、上滑音、下滑音来模仿二胡的音色《空山鸟语》中利用小提琴的碎弓的演奏方法模仿京胡、二胡的抖弓等。

2)滑音,是模仿民族乐器“抹指”的音效而出现的。这种技巧在西方古典小提琴曲中基本是很少出现,甚至是避免的。在西方乐器的演奏中,经常是要求演奏者音色要干净,不要拖泥带水,换把时要稳准美,要尽量避免出现手指在面板上产生的过多的滑咅现象。而这种技巧,却成为中国乐曲中的一大特色,能很好的表现悲痛、哭诉,又或是欢乐、喜气的场面。很多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为了表现“中国味”,都加入了滑咅的技巧。

四、结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审美要求。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好,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创作之路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正如姜素民先生所说:“应努力将小提琴这件从欧洲传来的乐器融进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其独具特色的音调和风格、形式,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丰富世界小提琴艺术的曲库。”

摘要:小提琴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西洋乐器之一,产自欧洲,有“乐器皇后”的美称。传入中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影响着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的民族化国家,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创作中,创作者把流行的艺术和传统民族化的艺术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多民族风浓郁的经典作品。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艺术的独创性和民族性。本文就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进行了探究,以期越来越多的小提琴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们能在小提琴演奏中把民族艺术有效的融合进去,让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小提琴,民族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纯.中国小提琴学派构想与民族化问题思考[J].音乐研究.2006(04)

[2] 李达.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探索[J].通俗歌曲.2016(03)

上一篇:冬奥会对张家口的影响下一篇:摄影艺术的审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