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2024-04-13

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通用8篇)

篇1: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新疆民族团结心得

新学期新气象,认真贯彻总书记讲话指导思想,科学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全面介绍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主要体会如下:

体会一:维护并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活动的是极少数,他们不能代表任何民族,是各民族的敌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体会二: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我们也清楚看到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新疆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与相应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严峻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决定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也促使我们迅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真实面目,认清与“三股势力”斗争的实质,增强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的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新疆稳定。

体会三: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改变落后面貌。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大力建设,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各省市区的援助下,现在新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辉煌成就。当前新疆进入了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此,我们援疆干部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

体会四:促进新疆发展是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祖国的认同感,实现长治久安。从全国来看新疆地区相对边远、区情和周边情况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聚集,这些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一直借口区内一些边远、局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对我大加攻击,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因此,只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周边国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优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压缩“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实现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繁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新疆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分裂分子”集团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稳定压倒一切。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反分裂和维稳工作,集中力量在稳定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新疆不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又是祖国边防,担当着巩固边防、守卫边疆、维护祖国同一的历史使命。因此,新疆的13个民族必须团结在一起,弄好民族团结。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自治区。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大局,是各族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的建设,也不利于维护祖国同一。因此每一年的5月春热花开时,新疆各地都会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情势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我校也不例外,利用情势多样的活动使每位学生感遭到民族团结有多么的重要。

多少年来,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师生中牢固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晓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份子和暴力恐怖份子的活动,校领导在乎识形态领域展开反***斗争再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是无处躲身的。

总之,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构成了建设协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教育阵线上的教师们教育出大量的有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教师,我要配合班主任展开好民族团结活动,还要教育好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晓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愿我校的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

篇2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同

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个人以为,加强民族团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加强教育,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

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进国民教育全进程,贯串青少年景长成才各阶段,引导各族青少年正确把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建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的责任感,努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二、牢固建立各民族一概同等的思想

民族同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坚持民族同等,首先是政治上的同等,各民族同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新疆各族少数民族同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承当相应的义务。在我国,公民同等地享有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正当权益一概遭到同等的保护,对违法行为和任何人犯法都依法予以追究。

三、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各民族独占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情势,常常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应等量齐观地遭到尊重。正由于如此,《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回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篇3: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关键词:餐饮业,新疆民族餐饮,经济增长

新疆的民族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民族餐饮文化产品不仅是旅游六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逐渐发展成一项独立的产业。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声称,餐饮业将是新千年蓬勃发展的15类热门行业之一。据统计,我国餐饮业的增长速度,高出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速度9.8个百分点,高出制造业增长速度14.5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之快居各行业之前列,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对新疆来说,积极发展民族餐饮业对新疆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一、新疆民族餐饮业特点

1.新疆民族餐饮的营养性。 新疆少数民族喜食肉类、乳类食品,蔬菜吃得较少。但新疆人吃肉时,不管单吃还是炒菜,经常要佐以洋葱(新疆人称之为“皮伢子”)、芹菜、胡萝卜等蔬菜。这些蔬菜有降脂肪、降血压的功效。他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了适合自己地域特色和饮食结构的特殊饮食文化。其主食主要有馕、油塔子、抓饭、拉面、汤饭、曲曲尔、烤包子等不下数十种。另外,烤全羊、烤羊肉、清炖羊肉、清炖羊头、羊蹄是维吾尔族带有原始风味的小吃。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羊肉吃得比较多。另外,奶制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胡萝卜、恰玛古、洋葱、大蒜、南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辣子、香菜、青豆、土豆等。其中烤羊肉串是风靡全国的一种维吾尔族风味小吃,而抓饭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抓饭里的胡萝卜是营养价值十分高的补品, 俗称“小人参”,具有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妙用, 抓饭中的洋葱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Bz、维生素c、钙、镁和铁等多种营养成份。用大米、羊肉、洋葱、胡萝卜、清油等原料做出来的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可称之为“十全大补饭”。同时, 它也是省时、省力、饭菜俱全、众口好调的理想食品。[2]

2.新疆民族餐饮的民族性。 新疆现有53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新疆餐饮的主要民族特色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民族菜肴和民族就餐方式;二是民族服饰、民族餐具;三是民族餐饮典故、传说;四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居室、就餐环境;五是与民族餐饮相关的节庆、歌舞。

3.新疆民族餐饮的文化性。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集中体现了西域特色风情与文化。餐饮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都信仰伊斯兰教,通过餐饮可以感受蕴含其中的伊斯兰文化。新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粗犷豪放,能歌善舞,享受美食的同时可以感受到独特的西域文化。

4.新疆民族餐饮的旅游性。全国旅游资源共有68种,而新疆就有56种,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全疆共有景点一千一百余处,居全国首位,来新疆的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之后的第一生理需要即是餐饮,餐饮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发展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1.新疆民族餐饮的发展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新疆民族餐饮的发展,可以带动消费增长,而消费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强劲的餐饮消费,可以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

2.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可以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 旅游与美食是密切相关的。旅游地的特色小吃已经成为游客的评估和选择旅游地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把新疆民族餐饮与新疆旅游做成一种民族旅游餐饮的文化产业,这种产业是以餐饮为中心,通过文化以及民族特征的表现,来促进旅游为目的的系列商业经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相关产业。它包括了旅游经济活动中一切与饮食有关的民族文化现象,如餐厅的装璜、设计、环境、礼仪、服饰、设施、容器、烹饪方法、就餐工具、就餐方式、菜肴品种、菜肴背景、民俗风情、歌舞伴唱等等。

3.新疆民族餐饮有助当地农、畜牧业的发展。新疆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也较充足。这些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在当地形成大量需求,对带动新疆当地农、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很大好处。新疆各民族的人们都偏爱吃面食、奶制品、牛羊肉及各种瓜果。如果民族餐饮业向全国范围内的延伸和为大众所接受,对牛、羊、马肉,奶制品,瓜果,调味料(如孜然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扩大,也会促进新疆特色饮食中的蔬菜、肉禽、水果及各种调味料等的生产或培育,进而直接推动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4.新疆特色餐饮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对劳动力具有很大吸纳能力。餐饮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从技术等级上看,一半以上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无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等级。从性别上看,对女性的需求略高于男性,从文化程度上看,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和求职者所占比重最大,发展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正好针对新疆劳动力的一些特点。

四、新疆民族餐饮存在的问题

1.新疆民族特色饮食环境、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新疆餐厅里经常会看到餐桌过于密集,走道不通等现象,此外在餐厅还会看到一些不卫生的东西,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粗鲁等现象。[3]经营者存在着只注重食品口味而忽略顾客就餐环境的问题,这与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卫生和生活享受的要求相违背。

2.行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缺乏标准化生产,手工操作多。 新疆民族餐饮没有统一的技术参数和科学操作流程,手工操作多,导致人为因素影响多,造成产品品质不稳定,生产的食品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3.新疆民族餐饮企业没能实现真正的经营连锁化,经营手段与管理模式落后。新疆本土餐饮企业规模小,分散经营。而洋快餐如肯德基,在中国境内的连锁店已达500多家,在新疆乌鲁木齐的销售额已达上千万元。同时新疆民族餐饮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餐饮管理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落后,这已不能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

五、对策与建议

1.建立民族餐饮人才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民族餐饮业的发展,必须有教育培训作支撑,因此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懂经营管理,掌握民族餐饮技术的人才是新疆餐饮比较优势发挥的关键;同时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热情,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2.开拓创新,挖掘新疆民族餐饮丰富文化内涵。 以典型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服务,形成特色品牌,打开市场、占领市场。要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提高服务质量,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强化经营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树立品牌意识,实现规模化连锁经营。餐饮品牌营销的实质和核心要素就是以商标或商品为名称或标记所形成的稳定优良的企业形象。在餐饮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相对上升,经营难度普遍加大的条件下,采取连锁经营是餐饮企业发展的趋势,用统一的名称、商标或品牌发展连锁店,建立统一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集团连锁企业,从而树立市场声誉,增强竞争能力。

总之,品牌经营、名店经营、文化经营、产业经营是民族餐饮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实现生产专业化、供应规模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是民族旅游餐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凌茹.发展新疆特色餐饮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26-127.

[2]海燕萍,周玉玲.浅谈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特色[J].新疆社科论坛,2004(6):66-67.

篇4: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关键词:新疆民族教育;双语教学;多民族发展

建国后,新疆民族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民族教育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疆的民族教育,2004年,全区有各级学校八千多所,在校生四百多万人,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方便牧区学生就近上学,建立了牧区学校,使自治区民族教育得到了有力改善。

一、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

建国以来,新疆民族教育一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新疆的民族教育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推出多种优惠政策,增加教育投入。为了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学习汉族语言、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少数民族学生专门建立了民族中小学,在高校开设民族语课程,建立民语部。在应试教育方面,高考自主命题、自主划线、择优录取,为了培养高等专门人才,推荐自治区优秀学生去内地重点高校学习。

二、新疆民族教育现存问题

(1).教学观念和教学质量落后

教学水平落后是自治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现在,新疆民语言录取分数线与汉语言录取分数线的差距依然很大。1978年,汉语言文科录取线是261分,理科为250分,民语言文科录取线为95分,理科为90分。到2005年,民汉录取分数线差距依然很大,汉语言文科一批录取线为516分,理科一批为507分,民语言文科一批录取线为393分,理科一批为367分,差距可见一斑。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商榷,编制内的教师大多数是大中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自治区学校的教师应该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自治区民族教育的长远发展做打算。

(2).汉语水平较低

汉语水平低是新疆民族教育的又一大问题。很多学校认为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只用本族语,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没学过汉语。会汉语的老师少是一方面,关键是汉语的学习得不到重视,这完全体现出学习者目光的短浅。尤其是在一些村镇,完全没有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所以,全面推广汉语学习刻不容缓。

(3).教育投入不足

自治区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发展落后,教育所需资金与实际投入的资金落差较大,有的地区的财政收入有一百多万元,用在教育上的投入只有一两万元。根本原因还是自治区对教育的不重视,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教育水平只能维持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国内其他汉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严重失衡。党和政府应该大力投放教育资金,来解决自治区教育资金困难的难题。

三、双语教学的推广与实践

在实行双语教学以前,自治区内大多数学校采取母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自治区学生的汉语水平只停留在初级阶段。2008年自治区推出了全面双语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各年级在汉语、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课堂使用国家规范普通话教学,而其他一些课程比如音乐、美术等不做具体要求。这样使学生们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汉语。在实践中,根据一线教育工作者反馈的问题,笔者做出如下总结:

(1).教师汉语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准确授课。前面提到,自治区在编教师以大中专为主,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授课水平。只能平时加强汉语培训,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效率。

(2).学生汉语基础薄弱,无法准确理解。自治区学生由于从小接触汉语机会少,所以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讲解无法准确理解,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如用本族语讲课效率高。这就需要学校多开展汉语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运用汉语的机会,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3).汉语教学遇到困难就又回到本族语教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语教学问题,有时候汉语教学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双重积极性,最终导致双语教学成为摆设,汉语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总结

发展新疆民族教育是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的有力举措。民汉教育并行,可以促使新疆人民更好地学习汉民族语言文化,同时拓宽了新疆人民的就业面。所以双语教学在平衡发展民汉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戎. 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02:2-41+188.

[2]马戎. 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A].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38.

篇5: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新疆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事实再一次证明,分裂**是阻碍新疆发展的绊脚石,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新疆的发展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新疆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祖国六分之一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保卫、建设着西部边陲这块辽阔富饶的疆土,形成了各民族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兄弟情谊。艾提尕尔清真寺住持居玛•塔伊尔大毛拉阿吉坦言:“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民族更是亲如手足,互帮互助,即使不断有分裂破坏,也都无法改变各民族一家亲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谱写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壮丽乐章:2008年新疆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解放初的166元提高到19893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内地各兄弟省市、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持、支援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下,新疆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2007年GDP比1978年增长16.7倍;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9.5倍;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比1978年增长141.4倍; 2007年财政收入比1978年增长39倍; 200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25.7倍;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31.3倍。与此同时,扶贫攻坚、抗震安居、防病改水、牧民定居、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网络、粮棉直补等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使新疆各族人民广泛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实充分表明,新疆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的最好时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既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更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事实再次证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

团结就稳定,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回顾新疆的历史,凡是社会稳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凡是社会动荡时期,经济发展就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普遍遭殃。从新疆历史上看,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乱和纷争;无论是外国势力侵略导致还是境内民族分裂势力分裂破坏活动导致的**和破坏,都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和不幸。在血淋淋的7〃5事件后,人心思定、人心思稳的愿望也就更为强烈;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认识也就更为深刻。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保持了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新疆的经济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一跃步入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所带来的数不胜数的实惠。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稳定,人民的幸福生活更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最大的民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的稳定,则需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维护。纵观上个世纪及当今世界,凡是民族问题层出不穷、矛盾尖锐的时期和地区,无不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国家分裂,何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安康。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一次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族团结则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分裂与**则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我国有1亿多少数民族,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有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复兴繁荣之路上越走越宽。如果我们的民族关系产生裂痕、民族团结遭到破坏、民族感情产生疏远,民族复兴之路不仅会越走越窄,而且我们的民族必将一盘散沙、遭受欺侮,我们的国家也会变的孱弱可欺、四分五裂。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维护民族团结,需要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入于心、践于行,需要各族干部群众从我做起、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点滴培养,需要我们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生活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在点滴中积累信任、积累理解、积累团结、积聚向心力。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国内外分裂势力一直在伺机破坏我们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我们与敌人的斗争是争夺民心的斗争,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斗争,我们珍视什么,敌人就想方设法去污蔑什么;我们维护什么,敌人就想方设法去破坏什么。对此,各族人民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民族团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要研究制定开展民族团结的长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民族团结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和量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工作落实不力或出现民族团结问题的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虽然“7〃5”事件的发生对民族团结大好局面造成创伤,但却阻挡不了新疆改革、发展的步伐,动摇不了各族干部群众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经历过风雨的新疆各族人民,必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新疆上千年的民族团结历史不容篡改,新疆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不容破坏,只要各民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各民族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谁也扭转不了,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社会稳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坚决同“三股势力”破坏新疆繁荣稳定、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图谋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绝不让制造民族仇恨、挑起民族对立、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和分裂祖国的图谋有可乘之机。

三、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措施防范,努力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大环境

维吾尔族谚语说:一块石头挡不住山洪,团结起来就能众志成城。哈萨克族谚语说:水珠投进海子,生命就会无限,各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勇往直前。“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这句在新疆广为传唱的歌词,形象地道出了新疆各族人民渴望团结的心声,体现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优秀品质和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血的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尤为紧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必须继续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的反分裂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谬论,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只有保持社会的稳定,各族人民才有可能安居乐业,新疆的各项事业才有可能繁荣发展,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之所在。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珍惜各民族的大团结,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大局。

切实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义。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工作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士。

(一)全面提高党组织掌控社区的能力。深入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突出抓好重点复杂地段及城乡结合部的稳定工作,对辖区内各类人群、各种组织、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出租房屋等情况了如指掌,能够敏锐地发现、及时反映并协助解决好社区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二)强化社区党组织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社区干部要及时走访居民,发挥居民小组长、巷长、楼长的作用,及时排查各种矛盾纠纷,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社区。

(三)完善群防群治、警民联防机制,建立广泛的社会治安信息员队伍。每个基层单位都要建立健全群众联防队伍,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治安防控体系,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覆盖全面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指导思想,夯实维护稳定的物质基础。维护稳定人人有责,切实维护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新疆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但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经济工作。越是维护稳定任务繁重,就越要抓紧抓好经济建设。只有保持经济较好较快发展的势头,社会稳定工作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一手抓社会稳定,一手抓经济发展,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各族人民群众,新疆才能呈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群众是“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斗争中最强大的力量和最牢靠的基础,我们要紧紧依靠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在当前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各族群众都要擦亮眼睛、站稳立场,明辨是非、认清敌我,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上当,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大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模范家庭和先进个人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家家争做民族团结的榜样,努力形成人人宣传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局面,努力把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旗帜鲜明地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暴力犯罪活动”这一政治立场,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三股势力”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敌人,其分裂图谋是各族人民群众绝不答应的,是永远不能得逞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各族人民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彻底粉碎境内外一切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维护新疆稳定大局,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篇6: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2009-03-0

3各民族农民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各民族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扎实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新时期,尽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不能适应新世纪、新时期的要求,特别是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一定差距。

(一)各民族农民受教育年限短,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

一是各民族农民受教育年限短。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低于全国。二是各民族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4.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其所占比例高于全国。这一基本现状势必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各民族农民生产经营成本意识差。

一是在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农民核算成本时往往不计土地的价格、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和生活劳动的价值,只算除土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外的生产资料投入。二是各民族农民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农民,面对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规模小、效率低、经营管理粗放、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各民族农民接受新事物较慢,应用技术能力不强。

一是各民族农民接受新事物较慢。边疆少数民族地处祖国边远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迅不畅,使得各民族农民对外来的新事物接受速度慢、程度低,有的甚至抵触。二是各民族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不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各民族农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

要具有较强的应用科技能力。而现实中大多数农民受文化程度限制,很少应用科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各民族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比较淡漠,进取心还不强。

一是各民族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淡漠,处理利益关系目光短浅,一些村庄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对外开放意识还不强。二是有的农民进取心不强,特别是较为偏远落后的乡镇各民族农民安于现状,消极懒散,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外出打工和创业。这就从观念方面制约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各民族农民民主法制意识较弱,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落后。

一是部分民族地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较弱。近近年来,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在部分民族地区农民基层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落后,缺少科学、文化、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一些地方黄赌毒现象死灰复燃,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农村乡风文明、社会安定。

二、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各民族农民素质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一)提高对培养新型农民的认识,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一是提高对培养新型农民的认识。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各民族农民是主体和极为重要的因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有赖于各民族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各民族农民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最终都要落脚到培养新型农民上。因此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新型农民的观念,要把培养新型农民摆在整个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的优先领域和突出地位,切实加强对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的领导。二是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制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根据农村人口、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各族农民素质现状及主要问题,明确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培训管理和检查督促,推进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二)整合培养新型农民的资源,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网络。

一是整合培养新型农民的资源。在培训主体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以各县市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依托,集中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培训力量于一体,推进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向乡镇社区培训中心的转变,把各县市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成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加与“百万中专计划”,以培养双语人才为重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二是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网络。首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养手段的优势,对农民开展文化、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其次,要积极抓住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实施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的行动这一大好机遇,尽快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项目,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搭建好工作平台。

(三)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投入和力度。

一是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投入。首先,抓住国家政策向西、向农村倾斜这一机遇,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其次,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关于《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育规划》要求,出台和完善培养新型农民的扶持政策,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财政预算,摆在优先位置;再次,拓展投入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使培养新型农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力度。首先,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使各民族农民能尽快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致富的本领;其次,加大对农村各民族科技能人和经营大户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到各民族农民对科技与经营管理知识的吸纳能力,培养更多的各民族农民技术骨干和经营能手。

(四)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完善培养新型农民的体系。

一是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各乡镇要建立专门的培养新农民领导小组,着力强化运作机制,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经费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好当前培养新型农民当中“有人培养、有钱培养”的问题;其次,进一步创新培训制度、培训直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激励制度,并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二是完善培养新型农民的体系。首先,要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现有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中等农业学校进行调整改造,把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联合起来,建立健全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构造优先、运转灵活、适应需求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其次,巩固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咨询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同时,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适应新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五)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地建设,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载体。

篇7: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稳定是新疆的大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的春节,本该热闹非凡,祥和喜庆的传统佳节,却丝毫没有节日气氛。在寒风瑟瑟之中,新疆各地及首府的各商业区更显冷清,各商家早早关门,街上行人稀少。国外投资者锐减,内地投资者也纷纷撤资,打道回府,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出现了严峻态势,同时也使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遭遇了极大的困难,甚至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严重,使得经济教育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各种敌对势力打着“人权”、“民主”、民族、宗教等幌子,从舆论到暴力,从内政到外交,从国内到国际,齐奏反华大合唱。在我们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比如,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从1960年开始,我国的宗教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宗教人士充分享受到了宗教信仰活动,政府出资建立了2.4万座宗教场所,其中伊斯兰教2.39万座,各教职人员2.9万人,取消了名目繁多的宗教课税,保留了宗教信仰活动。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高考、硕博。从学习到生活都给予实实在在的关怀。

篇8: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心得

1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软实力发展之途径——高校之源

1.1 在高校发展的优势

(1)高校具有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土壤:

高校作为思潮的发源地和知识的集散地,也是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风向标,它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引领的重要使命。因为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都集中在高校;而且它具备培养人才的主要功能,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文化的濡染和知识的传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文化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高校必须发挥好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组织专业团队开发和整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深入发掘优势项目,办出地区特色。

(2)高校有着完善的教学和竞赛管理优势:

以新疆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为例,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并得到相应的学分方可毕业。学生自主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横向和纵向学科学习优势创造条件。另外,在竞赛管理上,将少数民族体育竞赛纳入体育体育竞赛统一管理体系中,设专门的竞赛经费,保证学生竞赛实践需要。而且在教学和竞赛管理方面高校已经发展成熟,通过以上分析,高校具备少数民族体育开展的必要条件。

(3)完备的课程体系优势:

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出多层面的课程。以新疆大学为例,一般将课程设置为三类,即教学实践课、选修课、必修课的环节。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进行开课,可以保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更好更快的普及。

(4)丰富的资源优势:

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和场地资源优势。以新疆大学为例,首先,从体育教学软件方面来讲,特别就教师队伍而言,年龄结构之老中青比例合理,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创新能力较强,有能力推动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其次,就场馆器材等硬件方面来说,种类全、数量足、质量优,可以充分满足教学所需,特别能够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提供完备的硬件支撑。

1.2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在高校发展的局限

(1)少数民族体育教材的开发和编写问题:

近年来,在“快乐体育”、“健康第一”及“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大环境影响下,体育教材过多地偏重于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等传统优势项目的编写,并逐步加大如网球、定向越野等新颖项目的编写力度,而由于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兴趣的降温,使得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教材的开发和编写人员为了“适者生存”而“投其所好”,逐渐减小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力度,致使高校体育教学所用的有关少数民族体育的教材更新速度慢,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阻碍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2)少数民族体育选项问题: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适合高校开展的项目是有限的,应该选择一些适合高等院校开展的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并进行配套的师资培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传播者的专业素养问题:

目前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正面传播还存在很多问题,由干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各类比赛很少,加上媒体对此类赛事的报道也少,传播者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内涵的了解有限,因此不论是传播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4)专项经费匮乏问题:

目前高校的体育训练和竞赛都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这项经费只面向学校优势体育项目的发展,而其它非优势项目却没有任何经费来源,以至于很多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无法正常开展,如果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撑,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开展。

(5)政策保障问题:

整体而言,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政策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卓有成效的保障性政策,此种情况之下,高校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众多优势项目中显得愈加脆弱,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2 结论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而高校具有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土壤,因此,可充分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着力提升该项目软实力,以此带动和实现整个新疆地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为了在高校中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体育软实力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加大对少数民族体育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力度,与时俱进,以内容和方法赢得人心;(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摸索,大胆创新,开发出诸多适合大学生且能让其热衷参与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3)从提高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入手,增加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帮助社会大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体育;(4)增加对少数民族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有了资金保障,方能大刀阔斧,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与发展;(5)相关部门需加大对少数民族体育保护性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以确保少数民族体育软实力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丹丹,袁秋宝.新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及其文化内涵[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

[2]邓开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吕晶晶.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丁明山,张万增,夏汉明,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

[5]夏明辉.传统体育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价值意蕴及公共理性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6]杨芳.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7]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上一篇:公司安全文件学习心得下一篇:《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