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2024-04-22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通用6篇)

篇1: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调查与决策——《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总第363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1期

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四川省体育局局长 朱玲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四川是多民族大省。近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各族人民身体健康素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和健康娱乐活动,作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和服务“两个加快”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发展现状

(一)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健身的体育观念和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已初步形成,大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在追求目标上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达到健康、健美和娱乐目的,在开展方式上已经形成社会、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社会体育新格局,在参与形式上已从少数人被动参与转化为全社会自觉主动参加。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2005年以来四川省体育局在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和实施“少数民族健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在甘孜、阿坝、凉山州帮助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所和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1所;新建(在建)标准体育场地142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5个,并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

(二)民族竞技体育跨越发展。在加快推进四川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迈进的历程中,通过积极参加全国和坚持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国家队选拔、培养、输送了大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北京奥运会帆板比赛项目金牌获得者殷剑就是来自凉山州的运动员。2005年以来,我省民族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新突破,甘孜、阿坝、凉山州籍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共获得了2个世界冠军、37个全国冠军、239个全省冠军,来自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裁判员也多次参加了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裁判工作,不仅为四川作出了贡献,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三)民族体育项目创新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充分利用藏历年、彝历年、羌历年、锅庄节、牦牛节、扎崇节、火把节、赛马会、转山会等颇具民族传统风格的节庆假日,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牦牛舞、狮子舞、锅庄舞、骑射、赛马、推杆、角力、摔跤、拔河、射驽、押加、斗牛、斗羊、举重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已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全民健身和民间娱乐活动的品牌。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科学研究、规范提升、完善规则,使之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部分优势项目已被列为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群众的喜爱。

(四)民族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多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坚持以“体彩做强、产业做

大、基地做实、政策做活”为目标,在民族地区体彩发行销售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设备保障,确保了销量。同时,根据民族地区原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和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积极支持、配合、鼓励有关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培育和创立民族体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的民族体育产业优势和特色,不断推进了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特别是融民俗、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漂流、滑雪、登山、探险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已在各大景区逐步兴起,倍受游客青睐,呈现出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五)民族体育事业突破发展。四川省体育局作为国务院第四次、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并将此项工作列为了四川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纳入了《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我省民族体育工作的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指定由社会体育处负责联系和具体指导民族地区体育工作,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始终做到重点扶持、长期坚持、力度不减、逐年增加。目前,我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已具备了承办省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四川民族体育事业正处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存在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民族地区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各地财政投入不足,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有限,用于建设体育机构、维修体育设施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严重不足,后备人才培养和民族体育科研经费更为紧缺。

(二)体育设施落后。民族地区普遍体育场馆严重缺乏,人均体育场馆比例远低于全国(省)人均水平,现有体育设施简陋破损,残缺不全,绝大部分体育场地不标准、不规范,只能进行一般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

(三)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民族地区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基本上为文化、体育、旅游三部门合署办公,专职体育工作编制少、力量弱,缺乏竞技体育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民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发展滞后。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慢。发展体育产业面临政策不健全、措施不完善、宣传不得力、设施不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消费水平低等问题,导致民族地区体育彩票发行处于饱和状态,大众体育健身行业发展趋缓。

(五)传统项目萧条。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影响,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来得及开发就受到巨大冲击,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濒临失传,亟待加强保护、挖掘和弘扬。尤其是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存在优势项目不多、后备人才力量不强、训练保障系统不健全等诸多“瓶颈”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解决民族体育经费。一是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逐步增加对基层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断满足开展体育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扶持。通

过多种渠道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部委关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体、旅一体化发展。三是认真做好体育对口帮扶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体育局将加大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经费支持力度,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量度和体彩公益金分配额度,继续开展好“体育三下乡”活动,实施好“雪炭工程”、“少数民族健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惠民行动,加快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援助。特别是受灾民族地区在体育设施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广泛争取国家、援建省及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

(二)多辟途径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一要加强民族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总体要求,将着力建构体育行政管理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和民族体育科研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逐步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体育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基层体育服务体系和乡(镇)、村(社区)文体活动站(点),为民族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议由西南民族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立和逐步完善集运动员选拔、培养和集训为一体的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基地(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建立了155个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基地)。同时,各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和品牌的传统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遵循“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竞技体育规律,多层次、多形式地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民族体育后备人才。三要开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对进一步积极倡导、专业指导、广泛开展、全面普及大众体育至关重要。各民族地区要根据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专门培训大批具有高素质、专业化、高技能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不断壮大和优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一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建议将部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优势体育品牌项目列入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在各民族之间广泛开展和深入推广,这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密切交往、增进友谊,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二是不断提升民族竞技体育水平。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推动我省民族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民族地区体育部门要充分利用积极参加和申办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提升民族竞技体育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不断提升我省民族竞技体育水平。

(四)多措并举壮大民族体育产业。一要借势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对于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其它公益事业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借助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航天城、卧龙大熊猫基地、海螺沟、四姑娘山、红色旅游沿线、重走长征路线、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康定情歌故乡、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效应,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凭风借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借鉴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产业化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运作奥运遗产更是实现了我国体育产业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深刻变革。各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存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差异极大的现状,必须因地制宜、面对差距,因势利导、缩小差距,精心打造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全力开创民族

体育产业新领域,狠下功夫挖掘民族体育竞技和表演市场潜力,千方百计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量度,科学引导全民体育健身消费;必须树立“差距就是潜力、晚起步高起点”的发展理念,广泛借鉴国际国内发展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民族体育产业朝着“体育产业国际化、体育资产系统化、体育产业规模化、体育品牌民用化、体育消费标准化、体育产业资本化”方向发展。三要借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实现我国(省)由体育大国(省)向体育强国(省)迈进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拟定的关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意见有望尽快出台,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正逢其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须在品牌化、特色化和国际化上做文章,深挖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真正做响品牌;把握体育健身市场需求,真正做大产业,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多方努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既是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当务之急,更是加快促进四川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仅靠体育部门来完成这项事业资金有限、政策受限、措施单

一、难以保障。建议一:将加快发展和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列入四川省及各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中,由民族工作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制约民族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建议二:在机构改革进程中,民族地区各级体育组织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建议三:单独成立民族体育省级单项协会,专门负责联系和指导民族体育工作。

当前,我省正处于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四川省体育局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深刻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发展要求上,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上,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为加快推进我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11-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篇2: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海晏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情况介绍

中共海晏县委

(2004年4月26日)

根据大会安排,下面我就海晏县自去年以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创建活动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介绍,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精心安排部署 2003年,州委、州政府将海晏列为全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试点县之后,县委、县政府认真按照全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的部署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任务,动员全县干部群众以“加强团结,加快发展”为宗旨,把开展创建试点工作作为当前一项事关大局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并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制定了《关于认真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 步模范县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各乡镇、村、各部门也按照县委的部署要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以单位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创建试点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上至县,下至村,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开展创建试点工作的具体安排意见,做到了层层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责任,从而拉开了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活动的帷幕。

二、加强学习宣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创建活动有良好的开端,并稳步有序、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县委把学习宣传活动放在创建工作的首位,对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全县开展创建活动宣传报道《方案》,新闻宣传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以党支部为核心,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写心得体会、记笔记、办专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举办各类小型文艺演出和民族理论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做好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各乡镇把责任分解落 实到每一个驻村干事身上,组织农牧民群众集中学习。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党员会、村两委会、妇女会、青年会和“三老”座谈会等各种会议,发放汉藏两种文字宣传材料,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为切实做好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宗教界的工作,建立了县委常委与宗教界人士联系制度。在各宗教寺院内,以召开寺管会成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创建工作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宗教界人士和全体僧侣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同时,重视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各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教育列入教学内容,进行民族宗教常识教育,使他们了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情、省情、州情和县情,懂得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互助平等的关系,从小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并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为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了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专题报告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在宣传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分层次多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并将宣传教育贯穿于整个创建活动的始终,从而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预期目的。在干部职工中教育宣传面达100%,广大农牧民群众中的教育宣传面达96%。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对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自觉性,使各族干部 群众真正懂得了只有民族团结进步,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只有民族团结进步,才能实现少数民族的振兴;只有民族团结进步,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三、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

在强化学习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创建活动的阶段安排,从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深入群众,把发言权交给群众,认真查摆近年来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各种座谈会以及走家串户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广泛征求,认真听取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意见。期间,共查摆和征求到意见建议6大类92条,主要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通电通讯、农业草原灌溉和生态治理、草场纠纷和民族教育等问题。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严格对照检查,认真寻找差距,对症下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其中对暂因客观条件制约不能解决的45条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省、州创建办要求,以书面形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为进一步搞好整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县党政领导深入农牧区,通过走访慰问部分老党员、老干部,详细了解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农牧区开展创建活动情况,广泛听取农牧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门纳谏,深 受群众欢迎。

四、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创建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整改落实。为此,我们把整改落实作为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来抓,认真按照整改方案的具体要求,以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创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把为民办实事、让人民得实惠作为开展创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逐条逐项地落实整改措施。在查摆和征求到的92条意见中,共解决了47条群众急需盼望解决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也办了大量在意见建议中所没有的好事、实事,如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帮助建立贷款信用村,给各学校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免费医疗和发放药品,联系客户解决畜产品卖难问题等,为广大群众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使落实整改措施的过程,成为各级干部开展“解民忧、帮民富、促团结”活动的过程,成为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使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严把检查验收关,争先创优树典型

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创建活动,及时发现解决创建活动中的问题,确保取得实效,县委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多次对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创建工作情况,采取“听、看、问、查”形式,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检查。对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要求将存在的问题逐项整改并落到实处。各乡镇、各单位根据整改意见,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回头看”,查缺补漏,狠抓了各项任务的落实。年底在县创建办和县委督查室的牵头下,重点对五乡两镇及26个县直机关单位和省州驻县单位采取“听汇报、看材料、搞调查”三结合的验收方式,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了认真检查验收。经过验收,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都达到了验收标准。期间,共出督查通报2次。同时,县委召开全县创建工作总结表彰会,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15个先进集体和3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全县树立了典型。

我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成效,也离不开上级的关心、支持和指导,省州领导多次来我县了解和检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指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创建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为检验创建活动成效,今年3月,以州委副书记吉太加为组长,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玛久为副组长的验收组,按照省上统一验收标准,对我县创建试点工作采取听汇报、查资料、搞 调查等形式,先后深入6个乡镇,走访100多户农牧户,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考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上均达到了验收标准,最后顺利通过州级验收。验收组对海晏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试点工作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对在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反馈,并就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为今后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成效和收获

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对照检查、整改提高和总结评比四个阶段的创建活动,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县上下提高了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到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并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了全民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的良好格局,从而保证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我县是一个有着汉、藏、蒙、回等9个民族的县份,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各民族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以及和谐、融洽的新型民族关系。

三是进一步推动了工作落实。在创建活动中坚持与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促进团结、加快发展”这一目标要求,突出重点,找准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在推动工作落实上求实效,从而使全县经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目标任务逐步得到了落实,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我县因草山界线不明、水源不足以及“门徒会”邪教组织传教活动等引发的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时有发生,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们针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着眼于维护稳定这个大局,认真排查矛盾和纠纷,并进行分解落实,认真研究解决了一些影响全县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在创建过程中,认真妥善处理了“七四”牧场大青山敖包(峨堡)事件,解决了“七四”牧场与哈勒景乡哈勒景村因草场界线不清而引发的草山纠纷,切实维护了国防安全和军政军民关系。对一些因受客观条件制约短期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进一步维护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基本经验和体会

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

创建活动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各级领导重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创建活动开展之前,县委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研究,周密部署,成立机构。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阶段安排,保证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创建过程中,县委组织力量不断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推动了工作落实。

(二)抓好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前提

我县创建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并深入推进,因为我们把加强学习教育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一年多来的创建实践证明,只有抓好学习和宣传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开展创建活动的安排部署上来,并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把主要精力凝聚到创建工作的具体行动中来,只有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才能形成全民共建民族团 结进步模范县的良好格局和巨大合力。

(三)广泛征求意见,落实整改措施是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

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找准和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全县上下认真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和层层动员,激发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积极查摆影响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对查找出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制定了切实有效、针对性较强的整改措施,狠抓整改落实,切实解决了当前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些突出问题。从而使我县的创建活动没有流于形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把握第一要务,加快全面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最终目标

抓好民族地区工作,落实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就是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为此我们在创建活动中,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结构调整和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全县经 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才使我县的创建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五)努力求真务实,积极办好实事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核心内容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围绕“加强团结,加快发展”的宗旨进行,寓创建活动于办实事、见实效的实践之中,求真务实、办好实事就要紧紧联系县、乡、村的实际,紧紧联系全县的经济发展,紧紧联系实现脱贫解困任务,紧紧联系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未开展,只有真正把落脚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放在为民谋福利上,使创建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把创建活动抓实抓好。

(六)坚持因地制宜,搞好分类指导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方法

开展创建活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着眼于工作大局,又要顾及局部,对农区、牧区、社区、机关、学校、寺院等不同类型的地区和单位,结合其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握住关键,找准各地区创建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达到创建活动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七)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扩大成果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才能使工作循序渐进。因此,在创建活动中一方面要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统筹兼顾,组织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促使创建活动协调、平衡、整体并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要树立先进典型,以表彰先进为动力,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号召全县干部群众以先进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就会不断开创创建活动的新局面。

篇3: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关键词: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党的领导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内涵和依据

1.“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内涵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中的“各民族”是指中华56个民族, 承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是指中华56个民族的共同, 是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相依的密切关系。“团结奋斗”是指民族关系上的团结和在发展征程中的团结与奋斗精神, 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在新世纪的中国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来, 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 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依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和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血肉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祖先留给我们两大遗产, 一是辽阔的统一国家———中国, 一是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 虽然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压迫和剥削, 但各民族群众始终团结在一起, 维护着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 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都曾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汉、唐的汉民族, 对中国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而其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则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中华民族在演化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多元”是承认了各民族所具有的“个性”和“特质”, “一体”是强调了各民族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共同特征和“一体化”趋势。我们认为, 这种“一体化”趋势是一种凝聚力, 它使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历史上成为主流, 它使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团结奋斗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 人民的团结,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我们的总方针是团结进步, 更加发展。”改革后, 面对繁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 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2]“我们要共同奋斗, 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3]我们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齐心协力地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其方针就是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 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到了新世纪,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主题, 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团结的民族关系是为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当前, 中国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实际要求我们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达到小康水平, 但这只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距离我们所要达到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民族地区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004年, 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 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各民族必须继续团结在一起, 继续发扬拼搏奋斗精神。只有这样, 民族地区的面貌才能更快地得到改变, 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民族关系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这些给民族地区和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直接影响着民族关系。在国际上, 冷战结束后所出现的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上升, 民族主义思潮泛滥,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 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这些因素也必然会对我国的民族地区和各民族群众产生影响。

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条件和途径

1.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条件

(1) 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 实现了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参与国家管理、处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它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最牢固的政治基础。

(2) 经济条件:民族地区已基本摆脱贫困, 正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一直采取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发达沿海地区在思想观念、教育培训、招商引资等方面也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帮助。

(3) 理论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指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 文化条件:中华民族文化富有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实质

中华文化是以“和”为其精神本质。中国的文化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其结构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中国的民族认同兼有族群认同、国民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三重含义。这三种认同在中华各民族成员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必相互排斥”。

2.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途径

第一, 正确协调好民族利益, 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利益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5]这正如江泽民所说“现阶段, 我国的民族问题, 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在新世纪, 发展仍然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民族地区要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坚持因地制宜, 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国家既要支持民族地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又要支持民族地区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

第二, 深入做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深厚的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能够保持团结统一的内在根源。在新世纪, 我们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心在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 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第三, 充分发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基本原则是: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决好我国的民族问题。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实践证明, 在党的领导下, 中华各民族会进一步地团结起来, 会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20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8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62.

篇4: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关键词:塔城;民族团结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及西部山区. 塔城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社会政治环境稳定。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塔城地区强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发挥独特人文优势,塔城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全区上下共谋发展,塔城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经济凋零、生产衰竭、封闭落后的地区,成为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塔城地区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但长期以来各民族保持着和睦友好、团结互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民族交错杂居,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城镇基本没有单一民族聚居社区,即使在平房院落区、楼房小区这类小范围居住环境中,也都是多民族混居。2014年,我们曾在塔城市塔尔巴哈台社区随机选取了一栋商品房住宅楼,全楼居民中就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俄罗斯等民族住户,同时还有几户民族混合户。长期的混杂居住,日常性的频繁交往,使各民族相互了解,彼此结下浓厚的友谊。

二、相互学习语言,尊重彼此文化

相互学习语言是跨越族际语言障碍的桥梁。塔城各族居民相互学习语言的现象很普遍,多语现象非常明显。汉语和哈萨克语是主要的族际交流语,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还通用蒙古语,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还通用达斡尔语。在塔城市、额敏县等地,由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哈萨克族人口比例较多,长期生活在当地的中年以上的各族居民普遍通哈萨克语。这些年,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汉语因其使用者多、使用范围广泛,而成为第一族际交流用语。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在自己母语中吸收了许多其它民族的语言词汇,如塔城市汉族人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哈萨克语、俄语词汇,哈萨克语大量吸收汉语、俄语词汇,当地的维吾尔语也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明显受到哈萨克语的影响。

三、族际通婚比率高,民族混合家庭和睦融洽

规模化的族际通婚是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的结果,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的因素。塔城地区尤其是塔城市,是族际婚姻以及混合家庭的比率都较高的区域。各民族间通婚均有发生,主要有回汉通婚,还有如锡伯、达斡尔、蒙古等民族,维吾尔、哈萨克与乌兹别克、塔塔尔,汉与满、蒙、锡伯等民族间的通婚。2010年10月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看望了一位77岁的回族老人白秀珍,她有子女12人,儿媳、女婿中有回、俄罗斯、哈萨克、维吾尔、达斡尔、塔塔尔、汉等7个民族,加上孙子女共45人,家庭成员间尊老爱幼、团结和睦,成为塔城市各民族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现实的缩影。

四、塔城地区長期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策因素、历史因素、民族构成因素、文化因素等

1.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大力倡导民族团结的社会风尚。塔城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政治上,加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经济上,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加大对边境一线、农牧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新建边民道路,支持牧民定居,培训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教育上,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各民族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步伐,塔城地区60%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双语班”或汉语授课学校学习。

2.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集中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塔城地区至今已召开了8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2010年5月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就有62个模范集体和122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2013年5月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表彰模范个人103名;2015年5月30日塔城地区召开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35个,模范个人80名。同时,通过开展多民族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

3.历史上即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族际关系融洽的历史积淀深厚。塔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到清代,民族构成及分布都与此前有了极大的变化,先后有蒙古、汉、满、锡伯、达斡尔、回、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在塔城境内繁衍生息,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居住在塔城的主要民族基本都是清代后迁来并一直生活在这里,各民族都以当地主人的身份,屯垦戍边,在数百年保家卫国、开拓开发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种历史积淀延续至今,并被继承发扬。

4.主要民族人口数量相对接近,小民族数量多,形成宽松的交往氛围和良好的文化包容性。塔城的民族构成存在几个明显特点:民族成份多;小民族群体数量多;主要民族人口数量相对接近,缺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民族。人口状况也是造成塔城地区族际婚姻多、混合家庭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民族成份多样,民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各民族居民共生共存、平等交往、互助互惠、和谐相处,这是塔城社会最为重要的特点。多民族成分使塔城形成了宽松的交往氛围和良好的文化包容性。学者认为,包容文化是塔城最重要的精神内核,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共同构建了塔城地区独特的包容文化,各民族团结和睦,是塔城最美丽的一道和谐风景。

总之,在塔城这个多民族地区,必须全力维护各民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搞好民族团结,只有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团结,才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民族的帮助而独立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B班一支部三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面临的新挑战[N];学习时报;2006年.

[3]马平;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在相互尊重[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篇5: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市的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市建设,根据市委印发的《关于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市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局结合实际,特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上支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周未、州政府提出的“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圈”发展战略、“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建设全州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布局,以建成全省“两个共同”示范市为目标,着力提高全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商贸繁荣、产业发展、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

二、目标要求

(一)着力提高思想认识。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市,是省上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的任务,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局上下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两个共同”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跳出欠发达地区的思想束缚,狠抓机遇,全面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市建设。

(二)着力提高规划水平。“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系统工程,应当制定全面系统的建设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规划方案应当坚持科学性、体现特色性、突出发展性、注重操作性、增强针对性,与“十二五”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全省跨越式发展战略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实际相切合,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着力激发创建活力。两个共同”示范市建设是一项新任务、新工作,唯有创新,才有活力。总结成功经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月活动、表彰活动等“三项活动”。

(四)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示范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把发展作为示范市建设的第一要务,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示范区建设的第一职责,以稳定促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宗教引导,依法调处和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相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三、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09-2011.10)

1.办公室及时制定出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创建过程中,要积极组织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并建立健全档案工作。

2.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八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讨论会,写一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演讲比赛。

3.及时挖掘总结身边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树立民族团结先进榜样,开展“学先进、比团结”活动。

4.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使扶贫帮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真正把维护民族团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实施阶段(2012-2013)

进一步抓好创建县级模范单位的工作,以民族团结教育年为契机,大力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伊犁”“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增进团结、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等主题文化活动。同时做好创建县级民族团结单位审核验收工作。

(三)总结巩固提高阶段(2014)

1.活动结束后,要做好“回头看”工作,检查近年来在民族团结及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2.继续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慰问少数民族老干部老党员和少数民族贫困家庭。

3.认真总结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局的民族团结长效机制,确保民族教育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五、具体要求

1.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县局要认真、积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创建活动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使创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尼勒克县电视台、电台,把我局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及时宣传,为教育年创建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

篇6: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巴燕初级中学

黄春英

我们大家知道初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我们所学的都是为了以后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我们要更加的注重一下。下面就是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一份初三政治教学案例,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依法同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做斗争。

(2)能力目标:提高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与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的辨别能力。

(3)觉悟目标:明了法律规定的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的重要意义,增强爱国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教学难点: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

二、教学设计构思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应尽的基本义务,是集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是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理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教学,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师)澳门回归,是指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它说明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十四课的内容。[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引言,了解本课的基本范围和要求。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师)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公民为什么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这一义务?(生)因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师)正确,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在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1.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板书)①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板书)(师)什么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生)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是指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做斗争。

(师)香港、澳门回归,说明了我国政府坚决维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一。同时使我们明确了一个道理: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条件,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应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把国家主权割让给外国,也不允许外国干涉我国内政。第一,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板书)(多媒体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一个国家的领土不仅包括它所治理和管辖的陆地,而且还包括它的领海和领空。它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的完整与否关系着国家主权和公民的利益。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不仅是人民解放军的神圣职责,而且每个公民都应自觉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第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板书)(讨论)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什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台独”?(师)2000年2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有关台湾的全部事实和法律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我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台独”的实质就是分裂祖国、破坏国家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文化政权的统一,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第三,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板书)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分不开的。

②公民依法履行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板书)(多媒体显示)材料一:1998年10月和11月,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喜迎成立40周年,举行隆重庆祝活动。这两个自治区和全国其他民族团结互助、同心同德,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民族纠纷不断加深,民族矛盾和冲突发展为政治军事危机,被美国找到借口,从1999年3月24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野蛮轰炸,造成1000多人死亡,几千人受伤,百万居民被迫逃离家乡,经济损失2000多亿美元。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师)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高利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维护民族团结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因此,宪法规定公民有履行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项义务主要是指什么?中学生应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生)略

(师)这项义务主要是指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和互助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做斗争。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公民光荣的、法定的义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行为。

2.破坏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要负法律责任(板书)(师)请思考:破坏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为什么?我国哪一部法律规定了对这类犯罪的处罚?(生)略

(师)很正确。凡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我国刑法对这类犯罪作出了严格而详细的处罚规定。请一个同学朗读本框最后一个自然段。(生)略

(师)有国才有家,无国哪有家?祖国统一岂容破坏!华夏56个兄弟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兄弟团结岂容挑拨?同学们,让我们以国家、民族的大局为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我们国家的统一和个民族的团结吧![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宪法关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义务的规定,懂得了这一义务是公民法定的义务。我们应以实际行动自觉地履行这一义务,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决反对李登辉、吕秀莲、陈水扁的“台独”谬论,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要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必须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四、教学反思

上一篇:儿童书信大赛范文下一篇:绝地逃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