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2022-09-10

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新人, 是基础教育, 尤其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小学生拓宽知识面, 陶冶情操, 培养自学能力, 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我们语文课是要“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怎么教语文可以殊途同归, 而“教阅读”一定不可绕过。

一、理解阅读的基础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过去, 语文课一般只讲“听说读写”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素养”, 代表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教育视野, 既包括听说读写技能性的要求又包括整体素质的要求。语文课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毫无疑问, 在语文素养中, 听说读写是核心, 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强弱, 实际上决定着他语文素养的高低。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 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在阅读过程中, 既可以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也可以接受人文熏陶, 吸取精神养料。因此, 阅读是语文素养的“牛鼻子”, 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 学生的语文时间被大量重复的作业练习占用, 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欲望,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 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有时间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开放的阅读课堂

系统论告诉我们, 一个系统只有开放, 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才能从无序到有序, 从低级走向高级。《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开放性阅读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 让学生充分发动想象力自由发挥, 锻炼阅读的思维, 培养阅读的兴趣, 即是“发展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

一要突出“读”。传统语文教学 (不只阅读教学) 中多是“千课一式”——教师讲, 学生听。语文阅读课堂基本“以讲为主的繁琐分析”, 教师为各种目标“穿鞋带帽”, 满堂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多, 自主学习少。课堂高耗低效, 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常不能随学段升高而提升。开放的阅读课堂是要摒弃那种教师主导“讲”的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载体的“读”。

读是信息获取, 是理解, 感悟是前提。读的方式有很多, 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表演读等, 还包括背诵、复述等等, 新课程标准提倡给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 独立地读, 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无所不在。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 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 想得越深, 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感悟越多, 自然兴趣也就越浓。

二要尊重个性。读什么, 怎么读,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 传统的朗读教学, 读哪几个句子、哪几段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同学们, 这几个句子很重要, 让我们来读一读, 最好能读熟、读背。”至于为什么读?为什么重要?学生不去探究, 一头雾水, 常常是被动地跟着老师为“读”而读。《新课标》强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会。“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 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 每一个学生的理解, 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在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阅读感悟, 必然会有不同, 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 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加鼓励, 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 才使学生对语文的“大”有所理解。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只有尊重个性, 才会有师生的平等, 才能彼此接纳, 才会有对话, 进而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实现真正的引导。

三要亲近生活。传统式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负担, 是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 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标》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的外延理应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教学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让课堂与生活沟通, 让教学亲近生活。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 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三、拓展有效阅读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小学语文阅读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 不能在课堂上、课本里自我封闭, 否则, 语文素养的提升只能是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 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新课标规定, 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而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 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 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

在课外阅读指导上, 也不能简单地交给“指定书目”、“推荐书目”、“必读书目”, 应该把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教师的“内引”与“外联”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觉、主动、快乐阅读, 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群文阅读通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 有助于学生完成意义构建、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 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比如, 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 先读一篇文章, 再读一组文章;或者先读一组文章, 再读另一组文章等教学结构, 组织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 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必要准备。需要强调的是多篇文章的组合是按一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 或者多篇文章无序地呈现, 都不能取得整体效应。

成功的群文阅读教学还可以带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惯性, 这是阅读最宝贵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 能轻松地带领学生实施群书阅读。而如今的网络时代, 无疑让群文阅读更加便捷和高效。我们打开电脑从一个链接进入另一个链接, 从一个窗口滑向另一个窗口, 从一本书迈入另一本书。一本书成为一个引子, 自然成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可能。这个“引子”可以是一个作家, 或者一个主题, 甚至一种风格, 每一个“引子”下面, 都可以搜罗到大量好书, 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每一次阅读, 都是一次盛大的狂欢。通过一个系列来奠定厚实的阅读, 通过一本书来拾起一群书, 这就是另一种阅读上“浩浩荡荡”的风景了。这种群书阅读, 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鲜明的主题意识, 孩子的阅读就不再是随机的, 他有着明确的阅读意识与主动性, 他知道自己要读什么, 可以读多少, 这种意识的培养, 对于理性阅读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怎样学好语文》[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中职学校餐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市旅游学校为例下一篇:当代平面广告中来自西方经典名画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