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学校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编者按2007年以来,吉林市教育局启动了“枝本科研工程”。有效地实现了教育、教学、科研、教研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将教育科研由研究部门融入学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该项工程在实施中分期进行,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三期,每期都依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一个研究与实践的主题。

第一篇:学校建设论文范文

让学校建设走向情感文明

[摘 要] 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创造情感文明对于推动学校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情感环境、情感课堂、情感课程、家庭情感教育、情感实践活动、情感教育资源及师资队伍七个方面论述了学校情感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学校情感文明的创造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 情感教育;情感文明;学校建设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愈来愈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学生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实施情感教育、引领学生走向情感文明成为学校重要的工作目标,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使命。

那么,什么是情感文明呢?情感文明是指通过带有情感温度的教育使人先天性的情感经过教化而走向成熟,人类由此达到美好、舒展的情感状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曾说:“情感教育就是要为个体成长创造丰富而良好的情感文化和情感环境”,就是要“让孩子去体验诸如交往、信念、尊敬、同情、悲哀、快乐、爱和互助等情绪情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人的情绪情感汇合在一起便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会形成一种‘情感文明’”。
一、建设“有温度”的情感育人环境

走向情感文明的学校教育,需要关注到人的感受、体验以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积极的、具有情感正能量的关系建构。学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影响,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学校的理念文化给学生以精神振奋和目标引领,学校的组织文化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成长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需要引发,需要激起形成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所必需的感情,而为此需要有产生情感的环境。”“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学校必须关注学生在校生活的真实感受,并有意识地给予他们恰当的回应。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过什么样的生活,受什么样的教育。”

一是用办学思想凝聚师生共识。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方略,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当今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目中有人”、以人为本,很多学校也在倡导“做有温度的教育”,强调尊重、理解、关爱、温情、宽容等美好情感的教育意义,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学改革的支撑点,用整体、共生、关系的思维方式看待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都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并把这些观念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里,进而逐步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坚定信念,成为广大师生的行动准绳。

二是用校园环境濡染师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因此,学校要把优美校园环境的打造作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前提,视健康优美、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甚至把它上升到“孩子的第三任老师”的高度,着眼细节,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庭院都有主题,每一栋建筑都有名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校园里的各种布置、各种创意、各种作品都应来自学校师生的亲自创造,移步换景间都能唤起师生的美好回忆,体现学校开拓进取、和谐共生的美学特征。

三是用班级文化激发师生情感。教育从来都是在情境中完成的。班级是儿童生活、成长与受教育的重要情境与时空,在这一时空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载体,经历互育,完成认知、情感与价值的成长。因此,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情感生发的原点,努力营造师生互信、彼此尊重、民主平等的情感场域,自由表达、合作探究、敢于创造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在班集体里都能找到一种存在感、价值感、获得感、安全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储存、积聚起人生当中最美好、最温馨的情感记忆。如每学期组织一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让孩子的创造力得以迸发;每班购置一部相机,随时定格孩子的青春;各班文化主题要争取实现“一班一品”,做到百花竞放、满园芳馨。
二、建设“有共生”的情感动力课堂

传统教学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会受到普遍关注。情感教育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推动教师意识到自身情感素质的重要,学会进行情感性的理解与传递,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丰富深刻的含义,从而构成有意义甚至是深度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已有经验,关注孩子的认知、情感、学习风格,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是学科教学、班级教育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的情感、兴趣、变化,建立起相互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比较容易介入学习和全情投入学习,教学过程才可能有教育发生,教学效果才可能实现有效、高效。

一是以情优教。卢家楣教授认为“以情优教”是情感教学的基本理念,即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也就是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学材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子,情感的挖掘、唤醒、激发、张扬都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真情实感。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习惯使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鼓掌,这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往往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教师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护佑应该是鲜活的,真情应该是自然流露的,容不得丝毫的虚伪做作,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樣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小小的赞许、一次得体的提问,都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活其内在的发展活力。

三是师生和谐。建构积极、健康、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是情感人文型课堂所必须要的,其中,教师表现出尊重、关怀、耐心、宽容、欣赏、惬意等情感状态,学生则能够获得安全、兴趣、热爱、信任、胜任、成就、自在的情感体验。整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生命状态稳定、积极、有趣、专注、生动、活泼、自由等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情绪情感基调,具体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已经融化于积极的情感态度与学习动机中。

四是教学相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激发学生,更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学,体会教学生活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教育教学设计如何为学生制造体验,而忽略了其在真实的关系互动中自然生成的体验。事实是,课堂教学设计预设很重要,但也不乏现场生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达、与学生的应答关系以及随机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实现师生间的心相通、情相近、共成长。
三、建设“有特色”的情感素养课程

当前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情感教育的参与,需要通过情感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进而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情感素养的培养、情感能力的提升需要以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作支撑。情感教育课程就是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切一个小口子,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平台,重建课程新理念,构建学校课程的活性框架。当下,纵观各所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涉及情感教育方面的还比较少。当我们沉下心来静思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这些教育原点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情感教育的期盼和渴望。因此,学校必须重新审视已有的课程架构,把情感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开发的视域。
四、建设“有道德”的家庭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师,也不能只定位在校园。情感教育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互动、情感融合等方面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场域下的情感教育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感知。家庭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实现情感萌发和升华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与养成与家长、家庭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以亲情为纽带,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儿童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温情和慈爱,不仅能消融亲子情感关系中的代沟,还有利于培育子女高尚的情感、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从而能使孩子能够成长为具有健全情感与人格的人。因此,重视家庭情感教育,通过家庭、家长对孩子施以积极正向的价值塑造和情感教育是孩子实现终身发展、形成良好个性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把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努力建构目标一致、内容一致、方法一致、措施一致的家校育人体系,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学生的教育时空中,家长时刻关心着孩子的生命与情感,关注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应顺应这种形势,统整家长资源,通过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等家校互聯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引导家长将情感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对孩子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用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向善尚美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学校与家长一起形成合力推动孩子走向人生高处。
五、建设“有体验”的情感实践活动

情感教育是一段心路历程、一份情感体验、一种精神升华、一种自我悦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于其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内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扩充认知领域,优化认知结构,也可以优化积极情感,净化不良情感。各类活动应力求具备情感性、趣味性、知识性、丰富性和一定的指向性,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演讲辩论、参观访问、旅游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适时、适地、适情、适度地表达情绪情感,从而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锻炼与塑造,发展学生的诸如仁爱、同情、信任、尊重、依恋、友爱、诚实、宽容、感恩、正义等情感文明素养,为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奠定基础。

为此,学校要经常把学生置入具体的活动、真实的场景和生活的过程中去陶冶情感、锤炼情感,并在活动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正向的情感支持,让儿童在生动可感的情感际遇中激发情感、发展情感。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创建本校的校园传统节日,力争学校活动届次化、年级活动常态化、班级活动特色化;可以常规开展丰富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帮扶救助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活动、节日纪念活动、道德讲堂活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情感教育,走向情感文明。
六、建设“有意蕴”的情感教育资源

任何课程的建构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情感教育同样如此。教育资源从空间上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之分,从性质上有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之分,从存在方式上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之分。无论是校内的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社团组织,还是校外的学生家长、专家名人、农工商兵;无论是校内的环境设施、教学仪器、图书教材、教室场馆,还是校外的工厂企业、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社区机构,都蕴含着丰富立体的情感教育因素,是可以利用的情感教育资源。

对于情感教育资源的经营与建设,应始终坚持博纳广采、充分开发、深入挖潜、综合利用的原则。如可以成立门类多样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经常邀请社会专业人士来校给学生做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楼梯角、长廊、图书馆营造读书氛围,广泛开展师生阅读、写作活动,用书香浸润师生心灵;密切联系社区、企业,带领学生走进车间、走进博物馆、走进大自然,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触摸阳光下自然风物的气息;教师节、重阳节,送一份爱心、孝心给教师和老人;校园里春花怒放之际、中秋月明之时、瑞雪纷飞之日,组织学生开展吟诗歌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能纵情放飞自我;各学科教材与教学中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诸如此类,林林总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与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与浸润,将会使学校的情感文明建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七、建设“有情怀”的情感师资队伍

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自然非教师莫属。教师关心并尽可能地保护学生成长,引导他们经历个人情感和生命经验模式的强化、否定、改组和重构,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丰富、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增强他们情感发育的韧性,这是学校走向情感文明的首要任务。其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文明素养不仅是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真挚的教育热情的内部保证,也从技艺层面上确保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效果体现在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其对学科思想的理解、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科情感价值的挖掘与学科文化意蕴的体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格雕琢、真挚情感都会被每一个敏感的学生感知,并在进一步的师生交往中相互促进、相互形塑。

每一所学校都应致力于建设一支有情怀、有格局、有大爱的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做到敬业乐群、成人达己;强调“责任、公正、宽容、尊重”应成为全体教师应有的基本品质,重师德、强师能、促发展。尤其在教师的情感素养提升方面,要引导教师积极深入细微的师生交往生活与认知活动,通过适恰的情感表达,识别并调适自身的情感状态与价值偏好,进而实现自身情感素养、情感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鼓励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开展教师共读、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活动,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日记、教育博客,逐步提高教师的情感敏感性,情感表达能力、移情能力、共情能力和爱学生的能力。

总之,教育的一切奥秘都蕴藏在情感之中。朱小蔓教授说过一句话:“创造情感文明,是学校管理显著的教育性特征,因而它是校长的使命。”如果一名校长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切实给予教师理解、包容与信任,尊重教师的志趣、禀赋与理想,为学校教师努力构建一个有温情、能共生的情感场域,那么,成就一所高品质的理想学校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崔随庆

第二篇:和谐学校建设的内容

编者按 2007年以来,吉林市教育局启动了“枝本科研工程”。有效地实现了教育、教学、科研、教研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将教育科研由研究部门融入学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该项工程在实施中分期进行,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三期,每期都依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一个研究与实践的主题。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价值性和可操作性,每期工程开始前,他们都对市直学校和县(市)区有关部门分层进行专题培训。第三期校本科研工程的主题是“和谐学校建设”,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引领学校在开展学校全员全方位研究中推动全市每一所学校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本文即是作者在第三期教育科研工程开始前对市直学校主管校长、教育科研主任和县(市)区相关人员的培训用稿。原文6万多字,限于篇幅,做了较大的删节,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征求作者意见,特予以说明。

一、和谐的定义

1 和谐的概念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就是友好、包容与互助、支持。对人类来说,其基础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着想、相互修正、相互包容,追求共同发展。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还是人与事物之间,都是一样地需要和谐。

先说自然现象。歌唱家卞小贞有一首成名曲叫《泉水叮咚响》:“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流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泉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奔向远方……”这是我国十年动乱以后第一批抒情歌曲,被评为第一批十六首群众喜爱的歌曲之一。和它一起被评上的还有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等等。这些歌曲当年曾倾倒了无数听众。为什么?就因为它们不但旋律优美,而且呈现的画面同样优美,体现了声和画的和谐。泉水为什么会叮咚响?因为它跳下山岗的时候碰上了石头。虽然不动的石头和奔流的泉水形成了一对矛盾,但是由于它们能相互理解和包容——泉水没有加大力度去清除石头,石头也没有过分地聚拢起来堵住泉水的去路,因此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图:泉水轻轻地碰撞着石头,石头适宜地激起泉水的浪花,泉水在浪花飞溅里从石头给它们留下的道路中奔向前方……假如事情相反,泉水借助暴雨加大力度冲走石头,那就是截然相反的另一样情形,泉水就不会再是人们心目中可爱的泉水,而是暴躁咆哮的山洪,甚至造成自然灾害,石头不会再为之服务,哪里还会有自然飞溅的雪一样美丽的浪花?

再说人与人的和谐。人类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兴旺发达,这主要得益于和谐。从大的方面说,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军人守卫疆土,教师会做文化传承……种地的供应食物于做工的、卫国的、搞上层建筑的;做工的则供给种地的以工具、衣服、医药……守卫疆土的保障着人民安居乐业,搞上层建筑的指引着人们的方向,维系着社会的平衡……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类生存链,它最好的体现就是和谐。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缺损,缺损了就容易出问题。

作为一所学校,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和谐。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相处是否真心,是否能够为对方主动着想,能否为了学校的大局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奋斗同步发展,是一所学校能否立足的问题……

什么是和谐?这就是和谐。当然,和谐并不仅仅是这些,和谐有着无限广阔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凳子和人不和谐,人坐在凳子上就难以得到应有的舒服;大气层和地球不和谐,就会产生台风……

2 和谐的目标

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平等交流,相互着想,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 实现和谐的原则

和谐只有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和巩固。所以,这就注定了和谐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和谐是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相互修正,相互促进。相互修正是为了实现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科学、适宜;‘相互促进是为了实现和谐的最高追求。我们提倡和谐,不等于不承认矛盾的存在。《矛盾论》中说,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实现和谐,不能忽视原则。化消极为积极,应该是实现和谐的主要任务之一。

4 和谐学校建设的内容

(1)部门之间的和谐。第一,党支部(党委)和校务委员会的和谐;第二,学校各处室之间(如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总务处、德育处、团委或少先大队等)的和谐;第三,学年段之间的和谐;第四,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和谐;第五,学年组(或学科组)之间的和谐;第六,以上上下级部门和平行单位之间的和谐。

(2)人和人的和谐。①平行领导之间,如书记和校长、主任和主任(团委书记或大队辅导员)、学年组长和学年组长之间的和谐;②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和谐;③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和谐;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⑤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⑥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和谐。

(3)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即依据教育需要、发展需要、健康需要、美化需要构建环境。

(4)物和物之间的和谐。即依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进行环境构建中实现科学合理的匹配。

(5)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和谐。①与上级领导机关的和谐;②和兄弟学校的和谐;③同所在地有关部门、人民群众的和谐;④和新闻部门的和谐。

(6)工作和成绩的和谐。①每一名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取得了他们应有的最好成绩;②家长、社会满意。

以上所有内容,千头万绪,怎样才能理得清楚,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有—个统一的载体,使之系统化、持久化、效益化,那就是学校文化。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学校的必由之路。和谐,是学校文化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学校建设,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打造和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并使之形成体系,形成持久的处处可以使学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风气——文化状态。

二、和谐学校的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和谐学校建设,需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就是说。和谐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说起学校文化建设,这是一项非常之大的研究工程。表面看,它是专题研究,实际上,专题并涵盖不了它。因为它包括了学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甚至还有与学校建设有关的学校以外的和学校教育有关的一切方面,是解决教育全面和谐的问题。

由于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和谐学校建设的三期校本科研工程的主题研究就有了抓手——建设学校文化。因此,在这里我想就学校文化建设这个专题,重点来谈一谈“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一)学校文化

1 学校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经验与实践的结晶于传承过程间的稳定表现。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思想理念、实践行为方式及具体形象。从形态上划分,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所谓动态,是指办学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思想以及策略、方法、模式和管理机制、评价标准、人员形象等,这些既有历史的积累,也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谓静态,是指学校的成就和校园面貌,这些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置上产生叠加或更迭,但其本身比较稳定。不会发生太快的变化。从属性上划分,它则是由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组成的统一体。办学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思想以及策略、方法、模式和管理机制、评价标准、人员形象等属于精神层面;办学条件、校园面貌则属于物质层面;而学校成就则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精神层面的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起着主导作用;物质层面、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层面的东西,则是学校整体形象对外界的具体体现。

2 学校文化的标准

学校文化是有标准的。称得上学校文化的东西,它的存在状态必须是积极的,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能够起正向推动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学校的任何行为、任何形象都可以称为学校文化。一般地说,评价学校的思想、行为、形象、机制等是否构成学校文化,应当依据四项基本原则,即:一是科学性,二是先进性,三是价值性,四是可行性。凡是与这四项基本原则相反的东西,都很难说那是学校文化。比如说,某学校整个学校教师人人勾心斗角,虽然这个状态很普遍、很明显、很成气候,但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能称为勾心斗角文化吗?当然是不能的。所以说,学校文化的状态都是积极向上的。

3 学校文化的形态

具体地说,学校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理念、管理机制、教育内容、学校形象等四个方面。这些方面从思想理念、管理机制、教育内容到学校形象,都不是抽象的,它们均具有外在表象能力。并通过形象表现出来。(1)思想理念:包括办学理论、目标、态度、策略、方法、模式等;(2)管理机制:规章制度、评价标准及监督保障方式;(3)教育内容:学校教科书及所有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活动;(4)学校形象:人文风貌、校园环境、成就与成果。可以说,理念形成机制,机制成就形象。

4 学校文化形成的因素

每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拥有系统的、可以长期保障和推动学校科学、稳定、持续发展的文化。学校文化的形成,有不自觉的因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种文化状态的事实。比如,一批工作、生活方式相同的教师无意地聚集到了同一所学校,就很可能使他们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对周围的同事产生影响并稳定下来。持续下去;某位出类拔萃的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周围人们的潜移默化也可能产生相同的效果。再如,国家或上级对学校某方面的统一要求,久而久之也可能形成学校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但是,学校文化的形成更重要的条件和因素,是要具备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能力和魄力的专家型领头人。如:当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并付诸实践,不但为北大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而且形成了北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状态,为成就北大杰出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在“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晓庄校园文化,至今对我们的教育仍在产生着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文化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校长和学校的作用;(2)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范要求;(3)出类拔萃的人物本身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4)相同志趣群体的影响。这其中,校长和学校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5 发展学校文化的作用

(1)传承历史。历史的积淀形成文化现象,而文化反过来又对历史的积淀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发展学校文化,就是为了不要丢了那些老的好东西——优良的传统、作风,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精练、扎实的教育内容,等等。成功的教育是积累的结果,积累好思想、好经验、好方法、好模式,这个积累的载体就是学校文化。发展学校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地将好的有益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东西(成果)进行转化推广,使之为更多的师生所吸纳,并转换成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或助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就有了教育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助力,就有了有效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有了这样的动力和助力,自然就会有理想的教育和学习结果。

(2)吸纳先进。优秀的文化不固步自封,不拒绝新生事物,懂得不断吸纳以不断地丰富自身。这种吸纳需要通过发展学校文化作为推广、巩固和被吸纳者作用的有效发挥的载体。同时。学校文化也是防止在吸纳新东西的同时好的东西被异化或丢失的防火墙。创新的时候不能不加分别地抛弃,更不能为了创新一天变八遍,那样学校就会失去遵循,就会倒退。

(3)积极创新。将实践的经验、成果转化成文化,其实是有一个对经验和成果提炼加工的过程,这个提炼加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和固化的过程。通过创新和固化,使原有的经验和成果更精练、更科学、更先进,更有价值和可操作性。

(4)抵制芜杂。毛泽东同志过去有一个著名的阵地占领的论述,他说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去占领。真是至理名言!窗明几净的地方,苍蝇一般不喜欢去,因为去了也不会有收获;一所各方面文化都兴旺发展的学校,乌七八糟的思想行为不会有市场。相反,垃圾成堆的场所,苍蝇蚊子都乐意飞过去凑热闹;一所管理混乱、无所遵循的学校,不健康的思想、行为会日益泛滥。学校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能够使学校生机勃勃,并且能够有效地抵制排斥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袭。

(5)坚实教育基础。称得上文化的东西,都应当是健康的、有价值的、对发展需要有益的东西。学校文化对于学校来说,都会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存在,那就是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坚实教育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果离开了这一目标,那就不是适宜于学校的文化了。

(6)保证教育质量。学校文化必须为学校发展服务,这是常识也是定理。学校进步和发展的标志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也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围绕着这一目的去建设、发展学校文化,实质是在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到学校文化系统地形成了,就等于教育质量在方方面面都有了长期稳定的保证。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是怎样的重要。可以这样说,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生存的需要。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够战胜敌人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形不成自己文化特色的学校是不成系统的学校,不成系统的学校其原因是没有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难以持久发展的。那样的学校或许可能因某一个人的努力出现偶然的暂时繁荣,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衰落却是其最大的威胁。

话又说回来,学校文化建设,只是近十来年才被人们所认识所提倡。在我国,学校文化建设并没有正式纳入教

育发展的日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学校现处于起步、准备起步或者还没有起步阶段,就是已经起步者也大都是处于自发阶段。因此,学校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在准备起步阶段,虽然有很多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在很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积淀。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很多学校经受不住考验,有的去夺别人的生源,有的眼巴巴地挨欺负却无力和人家抗衡。在这样的状态下,有的学校胖了,有的学校瘦了;有的胖得开始膨胀,有的瘦得弱不禁风、摇摇欲坠。不管胖的瘦的。都是不健康的。不健康在哪里?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胖的脂肪过剩成了累赘,只有部分学生受益,大多数学生只是图了个在某某学校读书得虚名,考上学的只是百分之多少?瘦的伤了元气,承担国家赋予他的教育任务已经开始感到吃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校没有形成可以成功遵循的自己的文化,凭经验、凭拍脑袋办事,怎么能科学发展?所以,学校优秀的文化建设,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都应当自觉地去做教育之路的筑路工人,为学校铺一条广阔的发展之路。怎样去铺这条路?那就是积极发展优秀的学校文化。

6 发展学校文化的实践

发展学校文化,是一项需要很认真、很艰难、很费心思和精力的系统工程,但也是很有品位、很有层次、很有学术含量的很愉快幸福和自豪的教育旅程。这是因为,发展学校文化就是在构建经得住推敲和实践检验的学校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和所带领的领导集体首先面临的是针对自己的思想工作。这项工作就是认真学习、认真反思,真正将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理论吸收到心里,融化到血液中。形成一个一班人统一的对于教育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实践计划。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是自己改变自己,而我们现在的校本三期工程,恰恰就是要发动全市的学校领导集体,在《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做好此项工作。第三期校本工程,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全市学校整体升位。升位升什么?第一是思想理论升位,第二是办学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升位(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第三是教育教学质量升位,第四是形象升位(师生和学校面貌好,社会、家长、学生都满意)。在这四个升位中,思想理论升位是最重要的。思维决定行为,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常识也是真理。其次,是对他人的思想工作。因为学校发展,无论多么好的设计,都需要教师认同、学生认同、家长认同、社会认同,需要有教育教学的切实成效。但是,一切改革和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实现这些认同同样会面临诸多矛盾,需要我们全心全意地调动全部教育智慧、精力和体能。再次面临的是物的工作。学校的面貌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思想理论和教育质量上,为保证教育质量的配套措施——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围绕着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而发展。这么多工作都要着手去做,不认真、不很费心思和艰难、不费精力、不系统地去做能做好吗?但是,一旦做好了,不仅仅是学校整体升位,学校领导者的贡献就会定格在学校发展的这段历史中,成为学校、地方的骄傲。试想,还有比这样的荣誉更高的待遇吗?那么,关于怎么办学的问题,你就不用再去请教别人了,因为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发现他就在那灯火阑珊处”——办学的目标、规律、策略、方法、模式、经验、理论都找到了,都有了自己的总结。那时,不是你背着包“蹶嗒蹶嗒”往南跑向人家请教了,事情会反过来,大家会涌向你的学校学习。到那时再回想经过的历史,那岂不是很有品位、很有层次、很有学术含量的很愉快幸福和自豪的教育旅程吗?

(二)学校文化建设

发展学校文化,首先要有抓手,其次是不能人云亦云,再次要发扬集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有层次地开展:班级有班级文化,年级组有年级组文化,总务处要有自己的文化,教务处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先从小单位做起,组合起来就系统了,就形成了学校文化。

这里主要说有抓手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设,抓手就是将教育理论、管理机制、教育内容、学校形象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化、明确化、校本化。

1 思想理论建设

包括办学理论、目标、策略、方法、模式等。

第一,办学、教学理论建设

办学理论是学校及其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它包括学校要办成什么样、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办等三个方面。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同时,每个学校还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确定出具有自我发展特色的理论遵循。1987年,是我国反对升学教育最高潮的时候,但是那时却有一所中学校长的观点非常明确:“我们学校就是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服务的。有人说这种思想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么我要问,如果作为我们这样一所世界知名的学校去做培养工人、农民的工作,还要职业学校做什么?”什么是办学理念?这就是办学理念——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依据。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这所中学当年的大学升学率达到了93%,还差两个没有升学,是因为那两个学生考上了大专不去,要求复读重考。前几年我认识了一位在当地很出名的学校校长,大家一起坐车参观学习。我问他们学校多大,他说占地数十亩。问他有几千学生,他说“只有800名”。我感到很诧异,问他是不是那个地方招生竞争得很厉害。他说他们学校不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关键是他们确定了一条原则:办精品学校——在校生总量常年控制在800人,多一个座位也不设。他说,学校的教育与资源(教师、设备、环境)是有限的,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特殊的尖子生是有限的。一所学校再了不得。也不可能把当地的好教师、好学生、好资源全弄到自己的名下;与其贪多嚼不烂,操心费力惹人骂地搞不应当搞的竞争,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先集中精力教好本学区的学生。把所有学生尽力教到他们能达到的最好高度,这样不但工作愉快,良心也永远不会受到谴责。由于他们坚持了这样的精品理念,教学质量很过硬,学校在本地很出名,这位校长的声誉特别高。这就是办学理念的价值所在。有的学校,虽然学生在它的学区,可为什么一分钱不拿却不愿意去呢?这里面就有一个有没有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否正确、落没落实的问题。

还有永吉县七中,那里的吕会清校长有一个观点:“与其让一部分基础差的没法补的学生坐在数学、外语课堂上受罪,还不如让他们到操场上去打球。”在这个思想影响下,他们搞了分层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吉林市昌邑区第二实验小学高立新校长“生态化教育”的观点,促成了该校绿色学校建设。船营区第二小学陈莉校长“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教师关怀的阳光”的想法,成就了一所明媚的阳光学校,使一所落后的学校快步走向先进行列。这些学校为什么在这些方面会取得突出的成绩?关键就在于这些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正确且落实得好。

看来,一所学校要进步、要发展、要出类拔萃,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这样的思想用学术的语言表述,是

哲学(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是世界观(对事物的看法);用我们平常的语言表述,就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一是认识和评价,二是实施的方法、措施与结果标准)。这个想法和看法非常不简单,作为学校校长来说,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命运;作为主任来说,它会直接影响你管辖内的工作成败。我们教育工作者做的是关乎每一名学生命运的工作,所以,想法和看法一定要正确,必须要正确!

正确的办学思想从哪里来呢?不会凭空掉下来。只能通过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得出来。这就是研究,它主要来自立足学校发展的专题校本研究——关于学校发展理念的研究。这个研究要分几大块:第一块,学校总体指导思想;第二块,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第三块,招生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第四块,后勤管理指导思想;第五块,家长工作的指导思想;第六块,处理学校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指导思想。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要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科学的观点(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主意和实践遵循)。这些观点形成了,那么,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和谐学校建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确保和谐的学校发展的思想体系也就搭建起来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就会有遵循了。这其实就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系统很完备了,那在此项工作中就好好地巩固它完备它,切不要为了赶时髦再另搞一套。巩固优秀的传统与进行新的创新验证具有同等的价值。

办学理论建设这件事情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办学实践就会有了主意;主意正了,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那样,自己前进的速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加快。那时,赵本山说不差钱,我们就会说不差速度、不差质蟹。

以上主要提的是办学理论,教学理论建设也同等重要,要同时建设好。

第二,办学目标建设

其实有很多学校已经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提出了很好的很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所以就不必做重复的劳动了。但是,对于有的学校来说,有不等于正确、科学、实用、有价值,所以还是要搞好办学目标的规划。什么是目标?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对自己未来要达到的学识、能力、荣誉、待遇、生活、情感等理想水平的预设。“初中毕业后我要考进一中,一中毕业后我要考中国农业大学医用动植物专业,大学毕业以后我要创办一个中草药种植养殖基地,将来把基地办成全国最大的。”——“把中草药基地办成全国最大的”,这就是他的最高目标。什么是办学目标?办学目标是学校对自己发展程度、水平、形象最理想的憧憬。有了它,学校发展才会有方向,工作才会有奔头,师生才会有劲头。所以王国维才说,人要成才,要首先确立目标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学校办学目标建设中,一定要做到三点,即:明确目标,量化目标,实现目标。

所谓明确目标,就是要依据学校的特点、实际情况确立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比如,有一所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他们为自己确立的办学目标是:面向平民子女,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招生对象:面向普通群众,为平民子女服务;二是质量标准:学校要办得家长和社会满意—要求和指向都很清楚,既切合实际又有高度。长期目标不会也不可能太具体,但内涵和外延的轮廓必须清晰。既不能面面俱到搞甲乙丙丁排队,也不能太笼统模糊,不知所之。

所谓量化目标,就是为了总目标的实现,将总目标量化为可操作的每个阶段(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对于学校来说,短期目标可以短到每个星期的工作、每个学期的工作、每个学年的工作。短期目标和总目标不一样,总目标要求有相应的包容性,但短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中期目标可以1~3年为度,长期目标一般以—个五年计划为期。总目标则应当是学校持续的追求和保持(追求到了。还要保持好了)。至于怎样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在此仅强调一个要求:总目标指向要明确,涵盖面要宽,语言要凝炼,富有召唤的力量;长期目标要与当地发展规划相同步,与本学校实际发展力量相适宜,要全面涵盖学校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要有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的达标标准;中期目标应当是长期目标的分解,即如果长期目标以5年为期,那么在制定中期目标时就应当将长期目标的实现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应当完成那些具体任务指标要明确;短期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全面,方方面面既要有具体任务项目,又要有具体的责任分工,要确保实施的有序性、成效性——短期目标的制定方式与工作计划基本相同。如果学校发展的短期目标以学年为度的话,建议与工作计划统一起来。短期目标是中期目标的保证,因此要为中期目标的完成负责;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保证。要为长期目标的实现负责;长期目标是总目标的保证,因此长期目标要为总目标的实现负责。

另外,制定目标要认真遵守以下原则:

①同步原则。办学目标一定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坚持在中央的领导和有关文件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教育发展战略确立目标,要和中央的要求、教育方针以及当地实际保持一致,不应另搞一套。

②统一性原则。学校办学目标应是学校全体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奋斗目标,要能统领学校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在这个目标的统领下,要使全体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一致,并自觉地把个人发展目标同学校办学目标统一起来。因此,学校在制定办学目标时,从方案的提出到方案的形成,都应通过教代会、工会、党支部、团支部、行政会等会议和组织,让全体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亲自参与制定办学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认识与学校办学目标反复协调、对学校办学目标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全体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就能深刻理解学校办学目标,使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保持一致,自觉地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努力工作。另外,在制定学校的办学目标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对学校现有条件有了充分的了解,既清楚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有利条件,也充分认识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困难。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能针对学校实际,发挥优势,克服困难,积极寻找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加速办学目标的实现。

③适应性原则。社会需求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学校办学目标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必须把自身办学目标同社会发展需求协调起来,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自身的办学规模才能得到发展,办学条件才能得到改善。在制定学校办学目标前,学校首先要了解所处社区及周边社区的基本情况,如人口数量、人口文化结构、经济水平等;其次还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需求水平,如对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需求水平,做出的规划使学校既能满足社会现阶段的需求,又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制定的办学目标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水平,否则学校就会因

此失去社会的认可。

④充分发展原则。学校的办学目标要能充分发掘学校潜力,使学校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心理学“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在从事难易适度的学习和工作活动时,人的积极性才最高。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学校全体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因此,学校的办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在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所有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合理、高效地运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把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提高到学校在一定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办学目标制定得太低,不费多大劲就能实现,或办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学校长时期不能实现,都不利于调动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能使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⑤层次性原则。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实现目标的具体实际,划分出不同阶段,实事求是地确定每一时期前进的步伐。

⑥具体性原则。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要以指标的方式具体体现。这个指标,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将来在规定完成时限进行评价的标准。

⑦全面性原则。每个时期我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但是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是以各项指标的达成度来衡量的。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反映目标的指标一定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作为学校,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对实现目标的指标全面考虑,做到均衡发展。

第三,办学策略建设

策略:即方略,引申为谋略、韬略、计策,其实就是算计、打算、计划。有人说是方法和计划,是不对的。谋略是渠道,方法是实践,一个是属于指导思想的范畴,一个是属于具体操作执行的范畴,方法是由策略产生的。

对于办学来说,正确科学的策略是很重要的。比如招生策略、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后勤管理策略、教学质量提高策略、校园环境保障策略等等,没有一个正确的谋略是不行的。

策略是为每个阶段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因此策略是有时限性的;但是,其中能够反映事物普遍规律的部分,则具有持久性。

具体说到办学上,领导班子一班人怎样协调配合形成长期合力,教师队伍该怎样打造,怎样确保学区生源的不流失,怎样保证教学的科学高效、确保学生受教育的公平和全面发展,学校行政部门对于教育教学的保障、服务作用该如何发挥,学校精神的、物质的形象怎样打造,怎样充分调动和发挥好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积极性……作为学校来说,从长远着想,都必须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谋划,并形成学校在进行工作时的实践要求和方法形成的依据。

办学、教学策略和办学教学理论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在于: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提炼,是实践的结晶,因此是抽象的;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践方略,是介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对于具体实践的有针对性的引领。

有一位全国知名的校长,在任一个街道的小学校长时,将他的学校由一所教师人心涣散、学生大量流失、教学质量落后、社会评价很低的落后学校打造成了全国名牌学校。当年他遵循“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的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本着“教育创新”的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策略。这里仅举两例——

一个策略:以真诚心换真心。他上任之初,学校像一盘散沙,散得他想召开一个全体教师会都做不到。怎么办?他就放下架子,一家一家地去拜访,诚心诚意地动员人家去开会。他的真诚感动了每一个人,于是,全体教师会议开起来了。在全体会议上,他诚心诚意地和教师们讲,请老师们先给他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年下来,学校没有变化,质量没有提高,学校还是被人瞧不起,他说他会自动辞职。他的真诚获得了教代会的满票。后来,学校真的办好了。他仍然坚持着对老师的承诺,所以,学校就不断进步,最后成为全国著名的学校。这是他对老师。再看他对领导。学校校舍不行,需要改善。改善的主要办法就是盖楼。可盖楼的资金没有。怎么办?他们是一所街道小学,街道上财力有限,没有办法。一天,他偶然听说市里有位领导有早晨跑步的习惯,于是,不喜欢跑步的他也开始起早到那位市领导跑步的地方练跑步,慢慢地和他交上了朋友。然后坦诚地向那位领导坦露了自己的苦心,使之深受感动,帮助他借助市里为人民群众办十件实事的举措,顺利地建成了当时全市一流的校舍。就是以这样的策略,他还曾以两颗大白菜与一家不小的企业结成了发展伙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功地发展起了校办企业。

这里需要说一句,真心真诚是成就事业、发展事业的基础。所以,我们不应当仅仅将之看作是策略。

另一个策略:以严格确保质量。在该学校,操场出现一片纸屑,罚有关人员100元,米饭里吃出沙子、头发,罚有关人员200元,食堂里物品摆放不整齐罚款100元,采购的食品没有具体来源罚款200元……在卫生、环境方面均有详细、严格的规定。看似苛刻,但真正执行严格了,受罚的并不多,谁也不愿意为一点小事付出高昂的代价。相反,换来的却是家长的高度放心、社会的普遍赞誉。后来学校食堂竟发展成了产业,学校做的向阳牌包子,每天人们都要早早地排队购买。

多年来,这位校长就坚持着这样的策略发展学校,并且取得了成功。

看来,好的办学愿望,还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对路的韬略来成就(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说的“以诚信换真心”、“以严格保质量”等是策略,其他的都是遵循这些策略去实践的方法和做法)。因此,谋划好每个阶段的发展策略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的学校文化建设。

第四,办学方法建设

方法是具有一定操作方式和要求的具体行为。这一切方法都是在教师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检验、分析、提炼形成的。方法是教师成功施教的依靠,所以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非常直接又非常重要。作为学校,坚持通过校本研究经常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普及或总结,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也是学校理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定期总结、积累并形成系统,积极推广和普及。这里的关键在于学校坚持定期去做这件事情,坚持将适宜于本学校的有效方法、经验系统化、条理化。所谓系统化,就是分门归类,形成链条。比如备课方面,就有备课方法、教案写法、课堂教案应用方法、学校对教师备课情况的检查评价反馈方法等等;再如教育方面,就有团队工作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科任工作方法、学生处工作方法等等。而且每一类里又包括若干小类,如思想工作方法里,教师们可以总结出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招法。对这些都进行分门别类地做好积累,供教师们学习和应用,就会减少教师对每一件事情的探索负担,应用间接经验的结晶服务于教学,对于教师和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学校的方法积累如果成了系统,那就是一部很有份量的校本实用教育学——学校的教育经典。这样,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提高质量,都会取得得心应手的实效,比起外来的和尚念的经来,会更有针对性,更加

实用有效。

第五,办学模式的建设

所谓办学模式,是指学校或教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具有稳定状态和固定操作规程的办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总称。如果分开来,就是办学模式(如“职普平行办学模式”)、教育模式(如“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模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模式”等)、教学模式(如“黎氏法五步教学法”、“唱游课”等)、教育或教学管理模式(如教案书写格式、商丘四中“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做法”等)。模式和方法、制度、格式等是连在一起的,但方法、制度、格式只包含于模式之中。也就是说,模式必然包含方法、制度、格式,但方法、制度、格式却不一定构成模式。模式属于形式范畴,方法、制度、格式等只是模式的体现方式。

凡是办得比较成功的学校,一般来说,各方面基本都会形成比较顺畅的运行模式,同一类事情都有属于自己的运作规程,不会每干一件事情都要请示汇报,都要领导班子开会研究——无谓地浪费时间、贻误时机,加大教育成本,降低教育效益。

办学模式建设同样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同样要重视起来。

办学模式建设,和方法建设的路子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 学校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管理机制,是实现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评价标准及监督保障方式的总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有了规矩落实不了,一样是没用的规矩。所以,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课题执行组提出了具体要求,那就是要建立起一个集规章制度、评价标准和确保规章制度、评价标准能够真正科学、全面地落实到位的监督保障方式为一体的管理标准系列。

关于规章制度,每个学校都有很多条。不同的是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只讲问题却没有要求,很难具体实施;有的过于苛刻,超出了管理的限度;有的不够全面不够严谨,真的执行起来空项太多、漏洞太多;有的过于笼统,云山雾罩不知所之;有的自以为是,与国家、上级对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有的只有要求没有实现要求的标准,没法评价;有的虽然制定得非常完备,但却只是墙上的装饰。规章制度是学校向着办学目标的方向积极、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实施中,围绕和谐学校这个大前提,结合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具体同志,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学校各级领导的集体力量,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可以作为学校长期遵循并能有效确保学校长期遵循的规程。

这里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规范的。什么样的制度是规范的呢?规范不仅仅是一二三四条。任何一件事情,该做或不该做,行还是不行,下结论需要依据相应的理论、法规、规律或政策、文件。作为学校,必须要具备在方方面面都具有可作为依据的、符合国家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能够确保学校发展的工作遵循。这些遵循的制定,第一要有理论或政策依据;第二要符合学校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第三表述要明确、具体、严谨、周密、全面;第四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五要有权威性。

二是“可以作为学校长期遵循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有三大类,其一是临时性的,比如学校要开展一项什么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有序、有效、安全,就需要临时制定出几项要求和规定,作为参加活动的师生的遵循。活动结束,要求和规定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此类规定和要求是某一个时间内工作的保障,是服务于学校短时间发展的,虽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分类的话。它只能属于学校文化现象,就其作用和价值讲。还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为什么说它是文化现象呢?学校每次活动都能做到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总结,如果形成了这样的习惯,这就是学校的文化。临时制度的制定,只是将这一文化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称之为文化现象(或文化的表象)。其二是中、长期(或称作长效)性的,比如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图书管理规定等等,凡是其职能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规章、制度、规定、要求等,都应划归于中长期范畴。中长期的机制作用和影响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因此应视为学校文化,应当定期做好总结、修订、完善工作,使之在职能期间对学校的发展发挥出最好的成效。其三是恒久性的,如校训,就不能随便更改,还有办学方针也不能随便修改。

3 学校教育内容建设

教育,就是将前人创造、积淀的优秀思想、文化、技艺、经验传授给后人的行为和过程。传授的内容简而言之,德智体美劳。就学校来说,这些内容有教科书,也有所有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活动(可能有人会说活动是方法,其实,没有教科书的活动既是方法也是内容)。

当前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这有课本,无需多言。另一部分是校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知识补充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体格的培育。有课本的就不必说了,没有课本的怎么办?自然,学校要形成系列和自己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个大舞台,一定要一项一项地策划好,理正(经营)好,把没有教材的形成教材,把没有计划的纳入计划,把过去只停留在口头的具体化为有抓手、可操作,并且都系统化、标准化、文字化、制度化起来。那么,教育内容就完善了,教育内容方面的文化也就形成了,那种眼睛只盯着数理化、尖子生,只为少数学科、少数人服务的教育短视(只为本人本校、不为社会国家需要和发展的大局着想)的顽疾就会得到化解。

4 学校形象建设

所谓学校形象,是指学校人文风貌、校园环境、成就与成果等的整体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体现。

目标有了、策略有了、保障机制有了,这些东西的制定和谋划,都是为着学校和谐、持续、科学发展服务的,而这一切,合起来就是学校良好的形象——国家、社会、人民对于学校的印象与评价。

①学校的人文风貌。人文风貌,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由于人的作用形成的历史性的固定的文化状态以及当前人们的行为举止形成的特有情形。学校人文风貌,就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行为习惯与外在景观。比如和蔼可亲的师生表现,浓郁的学习氛围。积极的研讨气氛,礼让互助、团结共进的良好风气,忘我工作、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等等,均属于它的范畴。这里的“人”就是教师和学生,“文”是指学校的文化状态,“风”是风气,“貌”是模样。人文风貌的表现侧重于人的存在行为与状态,即人的表现——这是学校形象体现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学校的目标、策略、方针、模式、制度等确定之后,执行和实现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因此,从一所学校的人文风貌,基本上就可以得出这所学校能否承担起历史与社会赋予的重任的结论。比如有所学校,教师拉帮结伙成风,早退迟到是家常便饭,学生结伙打架司空见惯,领导之间面和心分——人文风貌一塌糊涂,就其当前形势发展来下结论,这所学校离“黄铺”不会太远了。由此可见,良好的人文风貌,是学校发展壮大的首要条件;形成良好的人文风貌,是学校应当下大力气完成

的重要任务。

②学校校园环境。环境,词典上是这样说的:环境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对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对建筑学来说,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对企业和管理学来说,环境指社会和心理的条件,如工作环境等。关于校园环境,1992年6月1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过一个《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教基[1992]19号)》,对校园环境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对校园环境建设做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今天我们研究校园建设的时候,它仍然可以成为实践的很好参照。我们都可以上网搜一搜,学一学。良好的环境造就良好的人才,这是尽人皆知的规律;但真正实现环境优化,还真得下大功夫。

人们常常用“窗明几净,书声朗朗”来形容优美的校园环境,其实仅仅这一些远远不够。因为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它的合格环境理应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激励提醒、规范引领的作用。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应把学生对于环境的悦纳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学校环境建设,不但要有教育家的思维,也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只有融教育与艺术于一体,学校的环境才会既好看又有教育性,环境育人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③学校的成果与成就。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育人成才。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学校就等于白办;就是实现了这个目标的99%,那1%对于学校来说,也没有办法向一个家庭交代。在此意义上说,衡量一所学校的合格与否,其成就与实现成就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应当说是唯一标准。因为,学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实现育人成才这个目标服务的。

所谓成果,对于学校来说有两大方面,其一,具有本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能够确保质量的、稳定的教育教学常规,这个常规就是我们之前所讲的要形成的学校文化;其二,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发明创造。常规。是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常规想法、常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和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会渐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地结合实践研究、改革,确保发展。这研究、改革的结果就是成果,是未来的常规。是确保常规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有效性的唯一渠道。

所谓成就,就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分高低的,因此成就也就有高低。

以上说的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如果列个表的话,这个抓手就是上面列的几个方面,只要将之形成系统,完整的学校文化就形成了。但是,这个形成系统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说的这样轻松,它需要具备高素质、有责任心、有文化、有水平的学校领导人和相应的教师队伍的共同长期的努力。

三、和谐学校建设的操作程序、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

1 研究先行

为什么要研究先行?这是因为有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都离不开研究;如果离开了研究。一切都会变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们的和谐学校建设。首先要启动教育研究这个法宝。学校的一切文化构建,无论是办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校风校训的提出,或者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形象的勾画,甚至学生和教师的服装样式、校园的色彩、办公室指示牌规格等等,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展现良好形象服务,都要有理有据有思想有文化内涵和校本特质,既不能人云亦云,随帮唱影,重复抄袭,也不能凭长官意志,随意定砣。看到别人在楼上了放了几个字觉得不错,于是大家争相仿效,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问题;由于急于仿效,来不及琢磨。随便拍脑袋想词,就会在放在楼上的那几个很严肃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字里面出现语法问题(如随意造词、词不达意、词性不合,甚至出现表述不周全、不准确、过窄过偏等等),不但起不到想要起的作用,往往这样的行为还会与愿望相反甚至相去甚远。

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于是问题出来了:做什么?和谐学校建设。怎样做?先研究后实践(指导思想)。怎样研究?落实部门负责制,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策略)。怎样落实?(1)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工作承担办学指导思想、策略、校风构建、学校形象构建、工作保障机制研究,由校长负责;(2)各部门(处、室、团委、工会)结合实际工作承担具体工作目标、工作制度、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评价研究,由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3)全体人员共同承担“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研究”;(4)班级承担“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由班主任负责,科任协助,全班学生参与。

2 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以上研究不能程式化、形式化,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这些研究项目与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相互成就,不能相互干扰。具体怎么做呢?很简单。比如教导处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目标,其中各学科也要有具体目标,这个目标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确定出来了,工作目标也就确定了。为了保证这个目标,就要相应地制定出工作制度、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评价。其实这些本身就是工作;所谓的研究,就是结合工作要求探究得更深入一些,形成的东西更科学一些,并将其与其它属于学校文化的东西系列化起来。这就叫研究与工作相结合。

3 坚持群策群力

和谐学校建设其实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要讲究民主,不能搞一言堂,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才能有效防止学校文化建设的局限性、盲目性、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才能凝结出学校教育的精华,才能让所有人接受这精华,爱护这精华,发展这精华。这精华就是学校文化——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实践、传承形成的稳定、成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形态特色和独具一格、靓丽的自我形象。

4 持续打造,逐步完善,形成体系

先谈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文化体系是指学校在办学思想的指导和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的能涵盖学校各项事业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思想、行为、形象特色。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思想意识方面

①办学目标:总目标、分项目标(包括队伍建设、办学规模、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后勤管理等);中长期且标、短期(阶段)目标。

②办学思想:总的指导思想,各项事业和工作的指导思想(理念)。

③办学策略:实现各项目标的谋略及说明。

④办学方法:围绕实现目标而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实践的操作要点、形式与要求。

⑤办学标准:各项具体工作的具体标准和质量要求。

⑥办学规章:行为规范口号(校训、校风);校长守则、教师守则、行政人员守则、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执行以上规定和要求的保证机制(方法措施及具体负责人选)。

(2)物质形态方面

①师生形象:教师形象(服饰规定、行为与做派标

准)、教师以外各方面工作人员形象(服饰规定、行为与做派标准)、学生形象(服饰规定、行为与做派标准)。

②校园形象:室内:校长、一主任、教师办公室内部装修样式、设施样式规格及摆放标准,教室内部装修样式、设施样式规格及摆放标准,公用室内部设施规格、样式及标准;室外:建筑物样式、色彩、规模、标准、方位,树木花卉的设置与标准,体育设施的布设与标准。

③教育与教学设施形象:图书室(馆)规模、容量、内部装修样式、设施及图书配备标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学校卫生室、电脑实践室等规格、内部装修样式、设施配备及摆放标准。

④学校使用的工具形象:学校用大小汽车的规格标准标识与使用标准,教案、学生作业本、教师用笔、饮水设备等等的样式规格与标准。

(3)非物质文化方面

①学校标识。

②学校教学内容(课本、教辅选择和校本教材)。

③学校的传统节日及活动、形式与要求。

④学校的节日、活动内容与要求。

⑤学校内的传统活动:升旗仪式、学术年会、教学活动、总结表彰等的时间、地点、内容与方式等。

⑥学校的传统交往:家长会议、协作学校和单位联欢会等的时间、地点、内容与方式等。

⑦面向学校以外的教研科研活动(研讨会、培训会、教科研沙龙、对外公开课等)的时间、地点、内容与参与方式等。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而且要这么全面、这么具体、这么细致?就是要让学校的所有事情系统起来,固定下来,持续下去,并使之不断发展完善。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叫学校一切工作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规律变为有规律,由无计划无准备变为有计划有准备,由低效重复变为高效高速,由艰苦工作向着享受工作转变,变工作为本为以人为本(工作本人——人本工作)。

现在谈一谈持续打造和逐步完善的问题。有人说,系统的学校文化形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打造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积累与精炼。但它也不是能够等出来的,它的形成并不一定和时间的长短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它需要学校有心的人,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只有时时想着它,将学校文化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到一起,做到工作的有文化,有文化地工作,并及时将成功的东西总结固定下来,学校文化的积淀就会进入快车道。具体的做法:找一段时间,进行学校CI设计,先假设出学校的文化;等设计出来了,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论证修订,修订应不厌反复;等设计通过了论证,学校就应当付诸实践,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这样地反复打造下去,优秀的学校文化就一定能够较快地诞生并不断发展;坚持一代一代打造下去,学校的文化就会固定下来,成为学校可靠的生存资本和依赖。学校文化诞生的起点就是有意识的学校CI设计。

这里补充一句: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校长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每位教师都承担着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比如班级文化、学科教学文化、各项活动文化、各项工作文化等等)。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待,时时等着人们去开发、去形成。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有心人。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在自己工作的一亩三分地里形成浓浓的文化氛围。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那么。一个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就完成了吗?到那时,亮在我们身边的学校文化的靓丽风景,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助学校发展,助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发展。它稳定的发展模式会使学校稳健前行,成功步入百年老校行列,使生活在她怀抱中的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快乐无忧。这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社会啊!这个美丽的小社会,可能就会诞生在你们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中。

5 和谐学校的评价

评价是事业的保障。同样,为了确保和谐学校建设的成功,校本科研三期工程也需要将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纳入工作的一个部分。具体评价内容与方式如下:

(1)学校文化是否形成了能够涵盖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列,融入了实践。评价方式:材料与实际相对应(以此评估学校文化建设及文化建设的程度)。

(2)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师生是否愉悦、自豪。评价方式:问卷(以此评估学校文化的科学性与和谐程度)。

(3)教师(或学生)精神状态、工作(或学习)水平、研究成果(或课外创作)、获得荣誉情况。评价方式:问卷、座谈、检查实际资料(以此评估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基本水平、状况)。

(4)校园环境状态。评价方式:实地查看(以此评估学校的外部形象)。

(5)教学质量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评价方式:看具体资料和最新测试统计(以此评估学校文化的作用)。

(6)社会、家长、学生对于学校的评价。评价方式:问卷、座谈(以此评估学校的社会与自身形象)。

如果能够在综合评价中达到60分就是及格,85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此项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层层进行,即市里评价县(市)区和市直学校,县(市)区评价所属学校,学校评价学年组,学年组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发现经验,发现典型,通过每年一度的总结活动,表彰先进,进行理论、学术、经验交流,推动此项事业积极发展。

作者:亦杨

第三篇: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审视

摘要:如何让学校办出特色,特色发展学校?本文将特色学校建设置于学校文化的视域下来理解特色学校,透析特色学校的文化要素,结合学校实践探索梳理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路径并进行总结提炼,以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从而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特色学校建设 发展路径 文化审视

一、对特色学校的理解

2017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中学时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特色发展学校,办有特色的学校,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所谓特色学校,应是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在学校的特色建设、特色发展中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取得了应有的育人成效,形成了有学校文化引领的办学风格,并产生应有影响的学校。

二、特色学校的文化要素

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促进养成。一所学校的文化,从其构成要素来审视,更多的是这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个性和灵魂,特色学校应该具有文化的属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应有办学特色的学校方能流芳百世。

(一)学校精神文化与学校价值观

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之一陈玉琨老先生曾坦言:“要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其校园精神;要提升一位教师,首先要提升其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其人生期望。”

在学校精神文化层级中,处于最上位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可以说,学校价值观就是学校的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是一所学校办学自觉性和目的性的集中反映,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总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二)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管理

特色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改进、提炼、凸显学校特色实践的过程。而制度的施行过程则是学校特色实践的内化阶段,进而逐步积淀发展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过程。制度文化通过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表现出来,其蕴含在刚性的条文中、物化的标牌后,维系和保障着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作为大学附中的特色学校,其管理具有所有学校的共性,但也有个性。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体现“突出人本管理、强化目标管理、夯实常规管理”。

(三)学校行为文化与师生行为

学校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活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显现。

着力营造一种因长期积淀而成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共生学校文化磁场,让这种以声悦耳、以形悦目、以情悦心的文化氛围充溢并作用于每个人,使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文雅、谦逊、友好,人际关系和谐,校园环境优美。

(四)学校课程文化与学校课程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要想有所建树,就需要在课程开发和施行上有所作为,必须不断夯实基础课程,拓宽探究课程,丰富活动课程,从而让学校的办学理念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是必备条件。

此外,还应注重不断完善环境课程,让学校中生长的绿,灵动的水,思考的人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里散发出来的特有的文化气息,彰显特色、润泽生命,践行着特色教育、和谐教育梦!

三、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路径

(一)确立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客观现实,独特的办学发展理念是特色学校应然的存在。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大学里的中学”,努力办成“中学里的大学”,牢固树立“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双轮驱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按照“德智双全,身心两健,文理兼容,学创俱能”的育人思路,向着“省内拔尖、国内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名校”砥砺前行。

(二)明确特色学校发展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根据客观条件、社会需求和发展潜能等做出的角色选择,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前提。

立足历史看,学校历史传承中有我们值得珍视的风格和成果;有我们与人不同的心得和见解;有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立足文化看,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特有標识,每一个学生在这所学校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自然留下应有的烙印。

立足现实看,现实中良好的基础和生态是特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师生的专长和优势是特色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增强校长的特色学校文化领导力

校长的个性和能力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学校建设从终极目的上来讲是一种文化建设,所以校长领导力自然也是建立在文化领导基础之上的,应该是一种文化领导和文化管理。

在特色学校校长文化领导力建设中,校长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等无疑应是格外关注的内容。放眼特色学校,凡是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的校长,都是极具文化领导力、创新能力和用人能力,是独具人格魅力的知名教育专家和学校管理的专家。

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方面来自其教育理论的学习,系统而深刻教育理论的学习能让校长体验到教育人生的价值,走出工具主义的泥沼;另一方面则蕴积于其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践智慧。

(四)打造特色学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的践行者。而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在不断变化、课程也在不断变革,唯有教师不断发展才能顺应时势。

教师作为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专业人员,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唤起自我发展的需求,把自己当成专业发展的主体,形成自身特长、特色发展的自觉,以满足特色学校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注重构建特色教师培养和考评机制,制定并启动“小荷工程”“青蓝工程”“领军工程”“卓越工程”培养机制。学校通过开展“常态化教研”“专项性教研”“课题式教研”等活动,让教师立足岗位,夯实“教学功底”,优化“教学策略”,累积“教学智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而不断收获成功,收获幸福,更收获快乐!

(五)培育特色学校学生群体

特色学校学生群体的塑造目标,就是培养颇具鲜明特色学校文化烙印的特色学生。这些特色学生应具有以下要素。

良好的個性品质。特色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除了共性的品质之外,还应该具备较为广博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担当的责任、探索的精神和应有的文化辨析能力等。

厚实的文化基础。文化知识是所有学校的培养目标,特色学校的学生的文化知识必须更加扎实和宽广,因为这是深厚人文修养的根基,高尚道德情操的来源,更是个性发展的条件。

例如,我校颇具特色的集“拓展、体验、探究”于一体的社团活动课程,基于社团的适度拓展可以使学生且行、且思、且收获;基于社团的有效探究可以让学生接受挑战,沿着“兴趣—志趣—个性特长”的道路走下去。这种集“拓展、体验、探究”于一体的社团活动课程,使得社团不再是学生闹着玩的“小儿科”,而成了培养“领袖经历”的“梦之队”,素质教育的“新天地”,激发潜能的“主阵地”。

较强的创新能力。我校作为安徽省第一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坚持以科技教育为抓手,以科创活动为载体,潜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品牌。

近三年,我校吴作凡、罗哲正、朱震霆三位同学分获第28、29、30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且成绩均为全球前三;彭爽同学两次获得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卫振宇同学获全国中鸣科学金奖、STEAM最佳项目奖等。

四、持续提升学校发展文化力

梳理提炼是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很多学校的特色由于没有进行应有的总结提炼和文化梳理,以致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一)由点到面、分层推进

学校某些特色项目如果已经成熟,那么就要在精心梳理、提炼其文化精髓之后,使其转变成为教育教学常规,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学校特色不应只限于一点,应当是“以点带面”,对试点进行总结之后,要及时巩固、发展类比、引申。对于某些尚不成熟的特色项目,学校管理者需及时抓住亮点,想方设法为完善、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组织相关人员积累资料、整理资料,进行理性思考,使其加速成熟。在巩固单项成果的基础上,整体推进,使之产生正迁移和辐射力。

(二)注重提升、完善深化

特色学校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已形成的特色的,也需将其作为传统、风尚流传下去,再与时俱进地不断加以完善和深化,才能永葆活力、不断发展。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连续、充分地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性,树立起文化建设的自觉,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文化力。

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学校何为?大有可“为”!“为”在发展关键处,“为”在研究过程中,“为”在制度建设上,“为”在文化追寻里……当然,这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追问,“唯”有始终求索“在路上”!

作者:马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校建设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学校论文范文05-08

建设论文范文05-08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05-09

德育建设论文范文05-09

农村建设论文范文05-09

生态建设论文范文05-09

环保建设论文范文05-09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05-09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05-09

药房建设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教育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网络教育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