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职能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编者按:从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制度以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教育督导制度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教育的改革发展逐步完善。2012年10月1日《教育督导条例》正式实施。《教育督导条例》是我国首部教育督导法规,标志着教育督导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其必将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篇:职能建设论文范文

履行公共财政职能 致力和谐江苏建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财政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工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体制保障。在和谐江苏建设过程中,公共财政应切实承担职责,充分发挥作用。

一、加强政策资金引导,做大经济财政“蛋糕”,保障社会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履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职能,支持经济发展,通过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机制,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

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研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通过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改善农村消费条件,促进有效需求增长。支持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共性技术等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支持构建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支持农民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完善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制度,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统一。支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态人居条件。

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运用财政贴息和税费优惠等手段,支持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先进产业,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优先发展,支持先进装备等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安排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软件业、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好专项资金作用,加大对民营经济特别是科技型、吸纳就业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重点支持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建立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加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资金,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支持建设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示范乡镇。

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施。帮助苏北加速振兴,重点支持苏北开发区建设,加快工业化步伐,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造血”功能。支持苏中加速崛起,突出支持沿江重点开发区、特色园区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鼓励苏中抓住沿江与沿海开发重大机遇,提高工业化、国际化水平。激励苏南加速提升,积极支持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二、优化结构增加投入,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增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支持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法定要求。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在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支持水平较高以及起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支持高水平学科群、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提高江苏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半。

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的支持力度,形成就业促进机制。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保障线,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大助学、助困、助老、助残资金投入,积极支持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政府扶困助学体系,完善城镇非职工居民大病统筹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机制,落实“三有四保”承诺。

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保率,扩大受益面。提高农村和基层的公共卫生资源比重,改善乡镇卫生院病房、医疗装备和医务人员技术状况。支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城乡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力支持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食品和药品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质量技术监管体系、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构建与老百姓生命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五大安全体系”。

大力支持环保生态建设。增加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环保生态建设方面的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力争到2010年全省财政环保类支出比2005年增长1.5倍以上。同时,加强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加大对重点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引导力度,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力度。加大对企业污染治理的引导力度,加大对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对环保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大力支持和谐社会载体建设。支持“法治江苏”建设,加大法制宣传投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支持“平安江苏”建设,逐步增加投入,推进科技强警,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建设。支持“文化江苏”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诚信江苏”建设,积极支持信用档案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立。

三、完善体制健全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社会和谐

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的财力状况差异较大,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这是改善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以及基层政府财政状况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体制保障。

进一步明确事权和匹配财力。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务,政府财政必须到位。根据支出受益范围等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框架下,科学界定省内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管理权限界定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和省级调控能力,进一步理顺省内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和管理关系,保证各级政府都有履行职责的财力。

增强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帮助经济薄弱地区进一步改善财政状况,提高财力水平,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审查,严格预算执行,大力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和机构增长,强化对转移支付地区的约束。建立新型激励机制,围绕“全面达小康”目标,对小康社会指标高、发展进程快的市县给予奖励,激励发展和富民,充分调动各方发展经济、加强管理、增加收入、增强保障的积极性。

增强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认真落实中央财政的“三奖一补”政策。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全面推行省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以事权定财力,确定新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增量带动存量,发挥总量效应,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作者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尤 展

作者:包国新

第二篇:发挥督导职能 加强专业建设

编者按:

从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制度以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教育督导制度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教育的改革发展逐步完善。2012年10月1日《教育督导条例》正式实施。《教育督导条例》是我国首部教育督导法规,标志着教育督导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其必将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本期,我们分别邀请教育研究者、教育督导工作者、学校校长三个层面的人员,共同透视《教育督导条例》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2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教育督导法律效力最高的一部规范性文件,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督导工作任务要求的重要政策依据。在《条例》正式实施之初,仔细研读其文本,运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这一教育督导政策进行价值取向的解读,对于深入理解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以及督导工作者的专业职责,进而主动预见和应对教育督导的新挑战与新任务,都是一种必要而迫切的专业自觉。

■ 目标价值: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作为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机制,许多国家的教育督导都愈加趋向法治化、系统性,承担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自1978年教育部在中学司设视导室与巡视员以来,经历了较长的恢复与建设过程,一系列政策文本的出台与发布显现出督导制度建设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例如,为了推动教育督导法制化,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将教育督导分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三大类,明确督导的任务是“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由此,直接带动了督导工作更多是针对“督政”开展,同时兼有督学。又如,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教育督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代表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及其举办者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根据人民政府授权,也可以对其他教育工作,对同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教育督导的法规体系和工作程序。再如,近两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国家教育督导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要求“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由此,教育督导建设得到更加有力的推动。为了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体制,今年8月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直接提高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和机构规范,也加快了我国教育督导条例的正式颁布。

透过督导制度建设历程,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督导作为教育行政的重要力量,始终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更加明确监督与指导的职能,发挥着促进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实施、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正如《条例》中所强调的,“条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此,今后我国教育督导的目标价值,是在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中,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为两大督导内容,在督导实践中显现对教育的本质内涵的关注。

■ 责任价值: 督导队伍专业化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杜威)比较发现,国外发达国家的督导队伍均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专职化的特点,突出督导在教育指导和咨询、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当教育督导由传统的行政督导转向教育指导和咨询,从制度管理转向课程教学和教师发展,督导人员专业化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毕竟,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要求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化,督学作为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指导、评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专业素养与水平直接决定着督导职能有效实施和工作的顺利展开。

近年来,不少文献都针对督学队伍建设与专业成长展开研究。如有研究将督学队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不合理”:一是队伍来源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由于对教育督导工作的不重视进而导致督学人员多为“老头子、空架子、做样子”的形式主义现象;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的构成过于偏重督导的行政监督职能而忽视专业指导职能,导致针对来自学校和教师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困惑无力指导;三是资格制度不合理,督学资格证书以及岗位培训门槛较低,往往是“先上岗后培训或不培训”。可见,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督导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一个基础和关键。

在本次《条例》中,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专职督学。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聘任兼职督学”。同时,针对督学队伍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督学的资格条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品行端正,廉洁自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教育管理、教学或者教育研究工作10年以上,工作实绩突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身体健康,能胜任教育督导工作”。这些都是从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出发,从督学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教育理念、政策法律意识、业务能力、道德修养、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教育经验与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提出要求,确保督学的胜任力。

督学的队伍建设,是分层分类的持续建设过程,是基于督导任务要求保障督导顺利实施的动态完善过程。《条例》明确了督导的4项实施内容,即“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校长队伍建设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招生、学籍等管理情况和教育质量,学校的安全、卫生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校舍的安全情况,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等教育条件的保障情况,教育投入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均衡发展情况,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划布局、协调发展等情况;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政策规定的其他事项”。由此,必然要求督学队伍建设的专业构成、人员结构要更加协同合作、开放多元,也更加专业与规范。例如,有学者提出督学队伍可以分为“规划与建设类、学校管理类、经费检查类、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类、师资培训类、教育科研类、学校德育类”等多种专业团队,基于督导的具体任务而组建督导队伍;又如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关于兼职督学资格准入机制的探索,采取“督学的自觉自愿申报——督导机构进行资质与专业知识、经验等考察与测试”的双向选择、资格审查策略以提高督学的专业素质。可以说,教育督导制度愈加走向法制化的建设进程,教育督导人员队伍建设也将进入更加专业化的进程中。

总之,《条例》的颁布,为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让教育督导工作的目标与责任更加明确而艰巨。以专业化的学习、研究、行动构建督学共同体,共同投身到教育督导的实践探索之中,是每一位督导工作者的专业职责,也是督导法制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谭曙光.教育督导制度的现状与瞻望.(J).教育政策研究,2011(12).

作者:王海燕

第三篇:学科教研组的职能及其建设

摘要:学科教研组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团体,它担负着教学与研究、学习与培训、管理与服务等职能。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对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与质量、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科教研组;职能;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教研组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团体,它不但行使学校行政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职能,而且还要组织和开展各种校本学习、培训以及教学研究活动。有学者提出,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冒出来,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是否对其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关系。[1]可见,学科教研组不仅是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也是形成专业归属感和学科崇拜的发源地。[2]因此,明确学科教研组的职能,加强其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教研组的职能

1.教学与研究职能。教学和研究是学科教研组最基本的职能。因为教学与研究是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办学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如果教学与研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教研组其他后续职能将无从谈起。当然,学校的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学校文化的差异会引起教研组的教学与研究内涵的不同,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只要学科教研组存在,那么它的这一基本职能永远都不可变更和替代。

就学科教研组的教学职能来说,首先,学科教研组要根据学校总的教学要求,制订符合各学科特点和要求的教学计划,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总结、反思等常规教学工作。其次,要在各环节实施过程中,督促教师贯彻和落实好新课程改革理念,使教学工作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规范。此外,学科教研组还要承担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如,制订相关的教学质量目标、检查教学质量目标的执行和达成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等。

就研究职能来说,教研组要有“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意识,鼓励组内教师将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研组人才优势的特点,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进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教研实践;要致力于解决一些现实的教育问题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寄予的期望和要求。为此,教研组要引领组内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积极展开各种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可以说,“以研促教”,“以研兴教”是新时期学科教研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学习与培训职能。作为学校中的基本组织和合作团体,学科教研组要担负起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的任务。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是学科教研组的一项重要任务。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业已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变革时代,知识总量的激增,使得学习成为每个人生活之必需。在过去,接受了系统的职前教育之后,教师就基本可以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一次充电,终身放电”,但这一切在当下的知识经济社会已绝无可能,和每个人一样,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终身学习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科教研组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学习、基于教师集体的合作学习、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学习等。而且学科教研组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创建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让教师在集体智慧碰撞和相互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成长、进步并不断超越自我。

对教师进行培训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科教研组的基本职责。当前,如何更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其教学与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应当是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从这个层面来看,致力于促进“教师最优发展”的校本研训是最佳培训方式,“它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该培训模式通过选择课题、围绕研究课题选择学习和研究材料、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反馈等四个环节,将教师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在教研组行使学习和培训职能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学习与培训、个人学习与小组讨论、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使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使之能够应对和解决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3.管理与服务职能。学科教研组在教导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而且绝大部分教学任务也是通过教研组下达给教师的。因此,学科教研组虽然不是学校的行政机构,但从组织功能上来说,它可以称得上是学校指挥和管理教学的前沿阵地。

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研组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比如,过于注重对各项教学工作和任务的分派,而缺乏细致的过程服务;过于看重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数量,而忽视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和质量。为此,教研组必须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淡化组织内部的权力意识,积极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首先,要做好教师的思想管理。教研组不但要帮助组内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形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校本学习和培训,帮助和指导教师理解和领悟教育改革所倡導的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与精神,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重点,从而使教师在思想上与课程改革保持一致。其次,要对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管理。学科教研组要始终发挥其在教学常规环节方面的监管作用,在指导、监督和规范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大对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管理力度;要设法调动组内所有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集体优势,组织各种学科组内甚至学科组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提升对相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实现教研互补。再次,要加强文化与知识管理。在长期共同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乃至他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研组文化。[4]此外,众多优秀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所形成的独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和剖析、对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课堂教学构思巧妙的设计以及他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等一些宝贵的隐性资源,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知识和文化财富,这些都需要通过教研组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加以传承。最后,要坚持人性化服务和管理。教研组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为教师学习和工作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学科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完善和规范教研组各项制度建设。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这些制度应该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学习和培训制度、备课交流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讨论制度、“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5]

完善和规范教研室制度建设,首先要保证各项制度科学合理,对教研组工作具有指导性。要“以人为本”,立足于教研组实际,针对组内教师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同时,切忌“有而不行,行而无效”,将各种规章制度束之高阁,只是作为应对学校或上级部门的检查之需。一定要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只有将各项制度落实到每日的教学工作中,才能有助于教研组各项基本职能的发挥,才能发挥各项制度在课程改革、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2.协调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年级组是学校政教处下设的、由同一年级承担不同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组成的基本行政组织,它负有管理同一年级内学生和教师的职责。备课组是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学科教研组下设的年级组内组织和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施行年级组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有效地管理学生和教师,并协调好同一年级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从学校组织层面来说,年级组是管理型组织,而学科教研组与备课组都属于专业取向的教学研究组织,所以从实施管理的取向以及管理内容上来说,年级组与教研组和备课组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以说,年级组主要以约束、监督等行政手段为目的;而教研组和备课组则是以“激发教师专业探索兴趣、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主、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行为为主旨”。[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备课组是年级组和教研组各自职能的折中和有益补充。首先备课组是以同一年级教师为单位的,所以一方面它在分担和弱化了教研组对年级教学管理的同时,巩固和强化了年级组的行政管理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备课组的存在主要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聚焦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为初衷,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年级组对整个年级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同时也与教研组管理的最终目标相吻合。由此来看,虽然年级组对学校各项管理决策的执行与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教学研究的统一协调以及保持学科教师的专业衔接与联系方面,教研组和备课组则有着年级组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协调好年级组、学科教研组以及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与作用,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3.重视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学科教研组长是学校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研组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同时还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因此,必须选拔那些素质全面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组长。

一个教研组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效怎样,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研组长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具体来说,教研组长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在教学和研究诸方面为教研组其他成员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其次,要有服务意识。教研组长必须心胸开阔、豁达,要有为组内成员服务的思想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为名利所累,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才会设身处地地为每一位教师着想,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再次,要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核心人物,其组织和管理能力也是教研组开展各项活动的保证。教研组长要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激发组内各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意识,要善于协调和组织各种人力、物力,从而在教研组内形成集体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让组内教师在行动学习和研究中博采众长,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4.加强各学科教研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学科教研组在进行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学科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对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很有裨益。各学科教师在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中,领略到迥异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其他学科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这对从事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会有一些启示作用。

而当前学科教研组之间的隔绝状态不但不利于学科间的沟通,而且还会造成各学科教学上的不衔接,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也不利于学科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所以,除了加强学科教研组自身建设之外,亦可考虑成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担任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内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打破教研组活动“学科隔绝”、“闭门造车”的固有模式,以综合备课组为依托,将各学科课程内容以及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整合与贯通,从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的联系与衔接,帮助教师形成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区域和校际间的学科教研组的横向联系,通过实现各教研组的空间互动来探寻共同发展之路。

5.注重教研组建设中的指导、监督及检查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其组织活动的成效如何决定了教研组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组内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所以,学校或相关部门要对教研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要经常对教研组各项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教学进度和安排情况、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校本学习和培训的实施情况、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教研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和建议,这对学科教研组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其工作的中心是教学,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绝离不开教研活动。因此,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所具有的教学与研究、学习与培训、管理与服务职能对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和质量、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6]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J].全球教育展望,2005,(7):21,22.

[2]周彬.与“教学研究”渐行渐远的“教研组”[J].上海教育科研,2005,(4):28.

[3]劉尧.中学教研组职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56.

[4]参见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6,(7):4-5.

[5]参见钱薇.浅谈教研组建设的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6,(2):

4-6.

作者:周侠

上一篇:税收收入论文范文下一篇:遥感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