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政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思政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大环境中,思政教育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站在教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教学方面具体探析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分享几点思政教育的看法。

第一篇:思政建设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 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开辟了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新模式,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训实践等课程进行协调,让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融入全课程、全教学环节中,力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为此,文章对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务必用好高校课堂教学这个途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不间断的改进和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和吸引力,针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在健康成长中的精神需求和期待,要使思想政治类课程像语、数、英等常规课程一样进行有效开设并形成协同效应。如今,“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样态[1],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进行有机协调,构成各课程教师、各思想教育相关者、各教育及教学环节、各课程的育人体系,发挥协同效应。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已有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2-4]。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需结合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理清“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诸如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机结合等问题,探索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各教育教学工作者、各教学环节中将立德树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人生价值、道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真正实施好“课程思政”,就要真正理解好各课程的知识构成与知识点,在教学开展前,做好知识点与相关思政元素的深挖,力求做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自然融合,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之态作用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及相互促进。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实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重重困难,到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航天事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地昂首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康庄大道上。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警惕西方思想渗入。高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防止西方思想渗入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人纳入思想教育的阵地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能有效保证高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守好高校这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高職类学生思想政治站位、爱国情怀,促进其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类院校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价值引领更多的是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而其他非思想政治课老师认为,只要讲好自己的理论课程或者实践课程就可以,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将全部教育工作者纳入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培养出新时代既具有优秀综合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具有过硬的爱国强怀、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的人才。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现在的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等方面更加复杂,若学生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欠缺,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在深挖思政元素的同时,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时效性,贴近热点。帮助学生梳理、认清一些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守住初心,砥砺前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作用于日常学习,勤思多问,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三、“课程思政” 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制度保障不够。由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到实施时间较短,各高职院校制度保证方面尚有欠缺,大部分院校存在为了完成工作而布置任务,对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收到的效果缺少系统跟踪,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缺少激励政策等,对“课程思政”建设缺少规划以及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全过程评价尚显薄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实现过程缺少评价方法;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涉及各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指标,缺少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德育方面的评价标准;课程设计过程中,大部分院校设计了思政元素,但是缺少思想政治、科学观、团队协作等的评价。

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入。全国教育部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工作。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仍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跟理论课程关系不是很大。各教师虽然按照要求在进行理论课程设计过程中,涉及“课程思政”即思政元素,但是流于形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或因理论课堂内容偏多,或因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专业课教师与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欠缺。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西方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理工类专业发展影响很大,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专业课教师思政元素素材积累不足。同时,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相关科研工作外,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主抓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领导、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等思想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在目前“课程思政”背景下,要求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虽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意愿,但往往效果一般。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稍显生硬。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由于其与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等结合紧密,因此在“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课堂实施以及衔接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但是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是以自然知识为客观对象[6],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因此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理工类课程在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方面存在欠缺,仍多为理论知识是理论知识,思政元素是思政元素。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体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高职院校从上到下的通力配合。院校领导层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汲取先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建设途径,同时结合自身高职院校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院校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计划、框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标准,在政策上加强对优秀“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奖励。院校各部门要通力配合:科研部门可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并提供科研经费等支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在制订诸如评优标准时向实行“课程思政”的课程倾斜;教学部门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评比,促进教师们学习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促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各系部领导应组织系部教师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并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本系部教师进行一定频次的培训,提高系部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各系部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及重点建设几门“课程思政”课程,为全系课程建设提供范例以及标杆,用优秀成果去引领或者启发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系部应为任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德育目标建设以及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等,要切实可行,特别是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要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提高各项目标完成程度的可检验性;课程标准除知识点外,要列明各课程思政点即德育环节,评价体系要包含平时、作业、实践、期末以及课程思政等环节的比重;课程设计中应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课程往往具有“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在课程实训环节、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可采用分小组等方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规范、引导学生的各种行为。注重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协作能力、安全生产、踏实肯干等品质以及思想品德的引导,注重实践环节中引入德育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转变任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5]。高职院校各任课教师应增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使命感,日常要多关心国家大事、行业前沿、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等,增强教师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积累思政元素素材。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课程思政建设的比赛、培训,从参赛中提高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结合与迁移的能力,从培训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挖掘与衔接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专业课教師可通过听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授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联系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各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加强培训,聘请专家到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或者组织教师到校外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时事热点剖析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价值引领。

提高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吃透所教授课程的知识点。其次,各任课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包括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为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迁移做好储备。最后将理论课程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于无影无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如理工类课程——公用工程中制冷原理中的卡诺循环和卡诺逆循环中能量的交换与我国脱贫攻坚战相结合,既与国家时事热点相结合,又结合二者相似的关联点做到自然过渡,避免“两张皮”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0602082)。

作者简介:尤彩霞(1982—),女,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课教学、分离与纯化技术;刘思琳(1987—),女,学士,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空乘礼仪及思想教育;孙娜(1977—),女, 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绿色催化。

参考文献:

[1] 杨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2):98-10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詹忠根. 高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要领[J]. 职教通讯,2018(20):29-33.

[4] 刘立丰,孙国徽. 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之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2019(25):176-179.

[5] 陈宏.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 航海教育研究,2019(04):87-88.

(荐稿人:刘文合,衡水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尤彩霞 刘思琳 孙娜

第二篇:探析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

[摘 要] 思政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大环境中,思政教育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站在教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教学方面具体探析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分享几点思政教育的看法。

[关 键 词] 大学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价值;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在我国当前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应试教育原本的地位,整个教学风向也逐渐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素养教育和能力教育。究其原因,从物质和意识的理论关系层面来看,如哲学所讲,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所以在几十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滋养之下,我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到影响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逐步和整个社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名副其实就像一张“网”,把人类物质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整个世界发展的协同度更高,那么在这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对于支撑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也就相对提升,尤其是对我国来说,经济的腾飞势必需要对应的行业高、精、尖人才作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更好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也就不能仅仅关注理论成绩,反而要将目光放到学生身上,挖掘强力,培养个性化能力,从而构建未来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个性化素养。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手段是“教书”而目的则是“育人”,并且“教书”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理论教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而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书”,一方面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以学科知识为媒介实现学生理论上素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记住所谓的书本知识点。育人,就是素质教育一贯强调的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尽可能多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实现学以致用。本文中我所探究的是大学思政教育,从学校教育制度设置来看,大学教育本身就和基础教育有根本性的区别,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引导为先,这种引导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为主的引导,是真真切切的“辅助引导”,不论是能力构建还是素养提升基本依靠的是学生自身;并且学校教育引导更多地强调“德育”方面,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所要集中探究的思政教育。那么这对教师和整个大学来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站在立德树人的核心点上,结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加强思政课程的构建,从而发挥其在大学思政教育上的最优价值。以下内容中,我结合自身在教学中针对思政教育的一些研究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分析,谈谈对思政课程构建、思政教育开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大学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从当前大学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思政教育之所以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今天备受重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背景的多样性上,包括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多样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这三个方面。此部分中我就具体针对每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在思政教育课程构建过程中,明确其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挖掘其课程构建的价值。

(一)社会大环境的多样化

就如上文所讲,现代社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看,可谓是日新月异。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正面上所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各种功利主义、自私主义的腐败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借助互聯网进行了全面性的传播,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无孔不入的状态。总而言之,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真善美和假恶丑掺杂在一起,也就更加需要人具备辨别能力。

(二)学生思想的多样化

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自由和开放,所以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更多。而对大学生来说,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并且借助信息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了解相对于以往年代都要多,并且更“赶潮流”。但是也必须意识到社会并不是纯善的,而是利弊掺杂的,所以结合学生从小到大所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偏向来分析,学生的思想是多样化的,并且这种多样化往往也是利弊掺杂的。那么作为教师、作为学校甚至是作为社会,我们有必要在多样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尊重学生思想多样化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有力的引导。

(三)大学教育的多样化

就如上文所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大学教育是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这里的开放和自由并不仅仅是指管理上的自由和部分学生思想的自由和开放,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大学教育本身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因为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大学教育培养的直接是毕业后就和社会所接轨的各行业人才,或者培育未来进行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研究型“种子选手”,所以高素质、高素养、高能力是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当前社会中,以上所提到的“三高”并不仅仅是知识作为支撑,更多是建立在“为人素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大学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更强调立德树人,只依赖以往的无体系性教育、人文氛围塑造等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思政课程这一专门课程也就成为大学教育的必备。

二、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构建的价值探究

面对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德育思想,普通的社会大众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这无可厚非,所谓“术业有专攻”。而从教育领域来看,不少教育工作者也会对教育工作中的立德树人认知不清,尤其是低估其价值,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也产生认知误区。那么,针对大学教育,思政课程的构建有哪些价值呢?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在哪里呢?在此,我就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教师方面

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的发展,而作为大学教师,虽然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我们在知识教学上给予学生的督促减少,但实际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大大提升。并且大学生基本都是处于成年阶段的个体,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所以思政课程建设一个非常大的价值,就是在筹备过程中对教师的锻炼,包括素养和教研能力两个方面。首先,对教师素养的提升来说,思政课程成为大学专门设置的一门课程,那么对思政课的任课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做到高效率教学,那就必须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是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养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从而让自身的道德素养、品质等都能够融入言行中,提升教师自身气质,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其次,只要涉及课程教学势必需要展开教研,尤其是大学教育具有更大的校本教材编订可操作性,而思政教育目标明确但是过程、内容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也就给教师自主发挥、创新教研奠定基础,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科的教研能力。

(二)学生方面

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目标直接面对的就是大学生,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尤其是爱国主义,附带塑造学生健康的“三观”和品质。

因而对学生来说,思政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入手去优化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如上文所述,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遗传性格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人格和个性不同,而思政教育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给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真善美的优化,尤其是缓解部分学生偏激、消极等负面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三观”的建立,尤其是在“三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因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成熟,但是和社会的直接接触毕竟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眼界和社会认知上具有很大的不成熟度,如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导致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薄弱,思政课程的构建,能够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历史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三观”的形成,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面

大学教育涉及的学科更多,需要学生形成的素养和能力更多样性,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思想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思政教育伴随着大学教育的始终,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那么思政课程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设置大学人才培养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各学科之间的联动,如通过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去探求其他专业教师、专业学科知识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让整个德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激发思政课程的最大价值。

三、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探究

创新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主题,所以在思政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还要同步探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思政教育达到效果最优。

(一)理论课堂创新

大学思政教育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落地”原则,因为思想和政治实际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课堂理论教学中的例子,尽量选擇社会热点事件,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辩论,甚至是进行自主的现象探究,从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且设身处地,尽可能避免理论教学容易出现的“喊口号”“洗脑”的教学误区。

(二)注重实践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练”,思想政治尤其是爱国、奉献等理念,很多大学生都容易觉得假、大、空,所以思政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置实践课堂。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实践,如结合学校和合作企业、公益组织等渠道,带领学生参与和爱国有关以及能体现优秀民族品质和精神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进而获得更贴切的领悟,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从当前大学教育的德育教学调查能够看出,思政教育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做到勇气和信心兼具,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动力,实现教学的创新性探究,从而在思政教育构建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2]于祥成.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08(6):49-51.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1(14):33-3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张秀芳

第三篇:课程思政建设

摘 要:将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授课,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教育目标。在授课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专业课《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中的“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为例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课程特点深究德育元素,进行思政课程设计。

关键词:机床电器控制与维修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aking “Machine Tool Electrical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as an example

Han Ying,Liu Xiaoying,Zhang Juanrong,Wang Danhong,Nan Yanzi

Key words:machine tool electrical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curriculum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design

1 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书记针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现状提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课程思政[1]。与传统授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思政采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授课方法,促使各体系专业课与思想课携手同行,打破两者之间的“孤岛现状”,形成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2]。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为培养学生的重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创新和优化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广泛采用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成果导向教育,存在分割专业课和思想教育的问题,形成教育的“孤岛效应”。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主要在于培养各类体系课程与思政课融合程度,以及同向同行理念的落实[3]。

在现代大学生培养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存在着,具体包含:思想理念、政治认同和道德素养。课程思政不是崭新的事物,从教学实践方式划分,课程思政在授课中体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旗帜鲜明的直接教化,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一种是间接教化,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感触。

本文以《机床电气控制安装与维修》为例,研究课程思政的建设。结合本专业课的课程特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以及行业动态,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设计中的德育元素,设计合适的专业课思政课程,并在后期学生反馈中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探索如何优化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携手同行的教育目标。

2 课程特点及思政理念

《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的必修课程,将其与思政教育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是当前形势下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在教学思维层面上的改革,需要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和专业课程,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高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不同体系的专业課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在进行思政教学元素挖掘和课程设计时,要以专业课特点和行业研究应用动态为出发点,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课,优化《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思政建设。

2.1 知识层面

《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计算机控制、数学、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教学内容包括:电工基本知识及操作实践、用电设备及低压电气操作、常见机床电气控制、机电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X5032型铣床电气控制和M4132A型磨床电气控制等)。从本课程的知识层面出发,这部分知识包含:理论原理和实践操作训练,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细微入手,从细节突破。因此,要着重将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现代高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操作实践经验。

老师在授课时,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发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论。对学生善于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5]。鼓励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积累实践经验、细心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使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国家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细心谨慎的职业素养[6]。

2.2 能力和素质层面

《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训练中运用,以加深理解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主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从实践训练中的细微层次切入,以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分析故障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工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需要促进各方面发展,例如全球化视野、环保意识、批判性学习和思考、多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等。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面临生活和工作中诱惑和迷茫时,引导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

3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多学科交叉思维认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从根源入手、从细微入手,理论支持与实践相融合[7],勇于论探索创新,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德育元素并设计课程思政。

3.1 课程内容

《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内容包括:用电设备及低压电气(变压器、电动机等)、常见机床电气控制(主要包括:电动机的连续、正反转、星三角、点动和循环启停控制等)、机电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对策(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X5032型铣床电气控制以及M4132A型磨床电气控制),以及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实训课程等相关内容。

3.2 课程思政设计

以“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为例,挖掘德育元素和设计课程思政。根据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分析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故障代码以及设备症状,由此可以联想到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结合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解研究问题原因和解决问题策略,解决设备可能隐藏的问题,反推过来优化理论知识,根据这部分知识点可以挖掘到事物的相互关系。强化理论依据,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信。从本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可以结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在本节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通过讨论故障案例产生的原因、症状、故障类型、此类故障的连带性问题等,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题探索精神。课堂中加入相关设备案例题材的诊断依据和维修操作视频,结合教师学习和工作经验与学生讨论,为他们讲解行业研究动态,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

融合思政和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是打破两者之间“孤岛效应”的利器,是课程教学改革所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思政与专业课优势互补促使两者同向同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初心。以《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特点、内容以及行业研究应用动态为出发点,深挖思政课程的德育元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思政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没有终点,我们应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结合多种授课方式进行课程思政优化改革。

陕西省职教育学会

课题名称:《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维修》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SGKCSZ2020-152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04):4-5.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9(10):72-75.

[4]滕翠青.课程思政建设在《复合材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0(02):65-68.

[5]蔡文玉.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9.

[6]张春华,张继钢,许秀群,李璞.高职院校思政课特色教学体系建构——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61-64.

[7].成桂英.推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

作者:韩影 刘小英 张娟荣 王丹红 南艳子

上一篇:外语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班级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