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论文范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学校全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结果。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

第一篇:学校论文范文

学校道德生活与学校德育活动

学校道德生活是学生身边的隐性德育课程,它既折射着社会道德文化,又是学校道德教育 活动的生存之“家”。它是学习者道德的真正生发场景,直接参与着学生品格生成的全程。

学校道德生活系统由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等构成。其中,校园文化奠定学校道德生活的基本基调,是将其他道德生活粘合起来的纽带。积极、健康的学校道德生活是注解德育课程文本,填充德育课程盲区,实践德育课程内容的重要领域。学校道德生活直接构成了学习者的道德发生的境域,担负着活化德育课程文本,将德育课程转化为个体道德品格的重要职责。实践表明:道德的形成具有境域性,在特定境域中德育课程“舒展”开来,把学习者包围起来。促使学习者品格整体生成,是道德学习的基本思路。因此,德育课程文本不能直接对学习者发生影响,而是必须经过学校道德生活的中转来实现。其实,学校道德生活不仅具有活化德育课程文本的功能,其本身就是德育课程。

学校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需要所有参与者具有公共生活美德;学校生活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生活,需要大家具有归属于集体的德性;学校生活是一种人文色彩浓烈的生活,需要师生具有相互关爱的道德意识。德育课程的形成不都是始于文本的设计,构建道德生活的实践同样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课程形式。学校道德生活催生学习者美德生成的过程,也是德育的课程。学校生活本身是创造美德的空间,是德育课程生发的动感地带。

学校道德生活还通过学习共同体内的道德交流和价值商谈创生着德育课程。在学校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生活状况不仅被他人“看”着,指点着,而且道德经验和体验在交往中为大家所分享。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往往给他人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催生着他人道德品格的生成。在学校道德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道德上的进步都可能很快成为整个学校群体的德育课程资源,对每一个关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的品评和处理,都具有德育课程的意义。这种德育课程对于道德学习者而言,没有强迫,没有压抑,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是承载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理想媒介。

因此,学校道德生活补充着德育“小课程”,创生着新课程。学校道德生活就是德育课程的源头活水,是德育的活课程。

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是可感的、显性的,它与学校道德生活是表与里的关系。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特征,是其具有可控性、灵活性、自主性强。因而,在整个德育课程系统中扮演尤为积极的角色。不过,不能因此而夸大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实际上,只有当与前面课程密切配合、积极调适时,这种自主性才可能成为学校社会道德状况改进和学习者道德品格 发展 的积极因素。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自主性非常有限,不可夸大,逾越这种自主性阈限的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必然重蹈教育万能论的覆辙。

加强与学校道德生活的联系,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增强其自主性的必然方式。这就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必须从社会道德文化中选取主题,用学校道德生活的方式来呈现这一主题,让主题化的生活事件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例如,诚信道德教育课程应该这样设计:让学习者置身于社会道德生活,感悟社会道德文化中诚信道德的缺乏。当学习者现实地感受到这种缺失时,学校道德教育的组织者把学校道德生活中与“诚信”有关的事件,如学习者诚信的学习生活、诚信的师生关系、诚信的言行关系等事件凸现出来,以之作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参与和体会这些事件中获得生动的道德教育,最终让诚信教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处理学校道德关系的基本准则。但是,形成诚信的道德准则并不意味着德育课程的终止和完成。德育大课程追求的不是从德育到生活事件,再到道德品质生成这种直线式的德育课程组织,而是强调在德育课程系统内在的三类课程之间建立起相互链接的循环式关系。即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和学习者形成的道德品质,必须再回到社会道德文化中去,接受道德文化的考验、磨练和修补,以促使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和学习者的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上例为例,学习者必须将在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诚信准则,用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冲突、进行道德判断。只有这样,诚信道德品质才可能在学习者身上最终形成。因此,这种循环式的德育课程观,更好地适应了道德品质形成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特征。

总之,变革那种以课程文本为中心的小课程,开发出社会道德文化、学校道德生活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链接的全景式、循环式德育大课程,是德育课程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回归生活场域的应然所向。

作者:国素荣

第二篇: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塑造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学校全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结果。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学校文化具有传承性、教育性、规范性,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制度、环境、人际关系和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同时,学校文化又是一个学校在较长时期的积淀中才能形成的结果-它通过各种载体与活动一边影响着学校内的所有人员,一边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容,并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发展为一种办学优势而最终创建出学校品牌。小学是育人的摇篮,成才的基地,营造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工作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学校文化建设

1. 以物质文化打基础

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追求。它是学校文化的第一层面,是载体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在校园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追求出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素雅精致的风格,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力求做到净化、亮化、绿化、优化和美化,把人文主义的内涵融入物质文化之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美的校园环境首先是物质的艺术性组合。而物质的艺术组合形式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被赋予一种特定的人文糟神,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硬环境。

(1)科技校园

科技校园的建设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必要保证,是学校科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加大小学科技校园的建设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之一。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搭建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学校规划与日程中来,为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创造了机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鼓二小新校舍将实现硬件的现代化,具备3D播放功能的学术报告厅,以及多媒体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而且学校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65英寸液晶手写自板电视进入每一间教室。

(2)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t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鼓二小的新教学楼。8米挑高的半沉降式地下室,完全自然采光,200米的悬空跑道巧妙利用了空间。旧教学楼改造后的天台将成为一座屋顶花园。从新楼的学术交流中心推门而出,就可以走入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绿色理念这样巧妙地融入校园环境。而地质勘探发现学校的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未来校园的全部用水将采用地下水循环使用。这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学校”,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绿色学校”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是2l世纪学校环境教育的新理念。

2. 以精神文化铸品牌

毛泽东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人是要有精神的!”这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一个学校也是如此,有了精神,学校的发展就能充满蓬勃的生机。只有充分挖掘学校潜在的学校文化底蕴,形成“四风”;校风——和谐、文明、求实、奋进: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学风——乐学、勤思、善问、践行;作风——团结、勤奋、奉献、创新。以此形成师生共同愿景,这好比一幅心灵地图,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团队精神,打造高绩效的团队文化,以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校文化教育的管理实践中,鼓二小尝试将艺术教育活动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探索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以艺术教育活动为基点的学校文化建设,把艺术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形成“以艺育德、以艺益智、以艺促教、以艺健体”的办学特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带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1)以艺育德。学校有句响亮的口号:请记住,这里是文明的摇篮。以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建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尝试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用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崇善的人性,正所谓“上善若水”,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以艺益智。进行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国内外已有许多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了其智能功能:多元智能的各种智能在艺术的学习与训练中均可得到提升。如数学逻辑智能可在计算机作曲、计算机作画等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语言智能可在戏剧、歌曲表演等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身体动觉智能可在乐器演奏、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音乐智能可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学习中得到提升:空间智能可在众多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人际交往智能可在戏剧、舞蹈、音乐(合唱、合奏)中得到提升:自然观察智能可以在各项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内省智能可以在艺术学习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得以提升。国外的很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文豪、设计师都与艺术有着极深的渊源,要么祖辈是音乐美术大师,要么自己对音乐美术等有着特殊的偏好。

(3)以艺促教。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学校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进行规范,要求无论哪个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编排都应追求美,真正做到用美的内容启迪心灵智慧,用美的教法激发求知欲望,用美的语言陶冶情操,用美的字体感受艺术的熏陶。还根据学校有利条件,开设艺术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和欣赏经典音乐、戏剧、美术等作品,配合课堂艺术教育,增强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以艺健体。学校开设田径、跆拳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一系列体育艺术特色班,充分利用各种专用场馆让学生学有所长,调节心性,在修身养性中增强体质,达到艺术健体的功能。

3. 以制度文化添内力

学校制度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二者背后所蕴含的形成学校制度的制度,当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具体可以从“六办”入手:

(1)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教育方针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学校管理中。

(2)明确的办学目标:精心打造“四园”,努力构建健康和谐

校园。

学习的校园:学习的校园指的是学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阵地;

活动的乐园:为了一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特长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打造一个活动的乐园,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提供成长的舞台;

生活的花园:生活的花园指的是校园环境精规划、精设计,进行细化管理,建设美化、绿化、净化、香化、诗化校园。让校园四季翠绿葱笼,生机盎然,学生漫步其中,芳菲不尽于目,鸟语不绝于耳。加之配套齐全的设备,让校园处处显露出现代化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受到美的熏陶、环境的教育:

温馨的家园:现代学校应该与学生保持心理上的“零距离”,成为他们的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激励,让学生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学校管理者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努力让校园成为温馨的家园,让家长满意、学生舒心、社会放心,从而使严慈相济的教育变得更加有吸引力,确保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

(3)鲜明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4)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艺术活校。

(5)实事求是的办学思想:求真、求实、求精、求新。

(6)扎实的办学效果: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学校文化管理

1. 情感管理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努力与每一位教职员工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师管理文化,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让他们明白校长是发自内心在关心他们,既关心他们在教室里的表现,其他工作表现,也关心他们还需要学校改进什么。这样使他们每天处在最好的状态。与校长之间建立信任以及学术上的尊重,同时也可以帮助校长友好地提高对他们的期望,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应该说,办公室的门上贴着“校长”二字,并不代表你就是个领导或有效的校长。人们对你的信任才能使你的行动具有领导力。

2. 制度管理

美国著名教育家伊里奇曾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校中体现着某种价值的制度和机构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断向教师和学生传递着的价值观念。它对于我们理解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学校管理团队的行政活动作为学校最为重要的隐性课程,从宏观上看,其整体职能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从微观上看,各部门各司其责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学校管理机制的设立及其职能的制定从根本上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是与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同范畴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时它又是对前两者的超越。什么是“文化管理”?笔者以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者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是:(1)以学校文化为基础,强调教师的能动作用,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2)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具有灵活性、柔性、跳跃性和速变性的特点。(3)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4)以学校文化构建为主要手段。

文化管理集各种管理理论于一体。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的首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品牌的结合是灵与肉的结合。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品牌的内涵,学校品牌展现了学校文化的魅力,一个缺乏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的学校品牌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是难以感动心灵的。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滋养着师生的成长,提升着学校的形象。这样的学校必将群芳独秀、成就卓越、魅力无限!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林 湛

第三篇:中职学校实施学校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还面临着民办教育的冲击。中职学校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活动。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分析了开展学校营销的策略及开展学校营销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校营销策略;必要性

笔者主管中职招生多年,深感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现就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营销的策略及开展学校营销要达到的目标加以讨论。

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

为完成年读的工作任务,中职学校需要开展学校营销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整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坚决完成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0万人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各地要强化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统筹领导,下大力气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结构;要发挥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费两项政策的作用,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开阔招生工作思路,努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服务对象范围。2009年,中职教育面临着继续扩大规模、着力提高质量两大任务。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树立起中职教育的就业品牌,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决定中职学校需要开展学校营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教育发展风起云涌,高等教育高速度地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和冲击。过去,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一大批生源将不得不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以较低分数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大减少。同时,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在科学文化基础上,跟以前的生源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给中职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这个压力,不仅表现为教育难度的增大,而且还表现为教育教学成本的大幅提高。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掀起了新一轮民间投资办学热潮。在市场条件下,随着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的入学政策,招生大战异常激烈,各学校都为抢夺生源而想尽办法。这个时候,营销也就被引进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成了学校赢得生源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以生养校”的职业学校发展模式决定了中职学校需要开展学校营销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除部属、省属学校及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公办职校的办学经费能得到政府保障外,绝大部分市县镇级职业学校都处于“以生养校”的所谓社会化发展模式中。这些学校运转所需经费主要靠学生缴纳的学费,政府给予的经费只是学校运转经费的补充。而民办学校的运转经费更是全部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招生成了职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了职校校长的头等大事,职校不得不加大对招生的投入,招生大战就此展开。虽说全国每年有足够的职校生源储备,但各地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注定了能读得起职校的生源数量仍是相对有限的。要作好招生工作,开展学校营销势在必行。

学校营销的内涵

什么是营销营销就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联系。在商业和工业部门,营销常常被认为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达成交换。在教育领域,营销就是学校和其客户之间建立联系。

学校营销的概念我们对教育领域里的营销定义如下:学校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将它的目标、价值观、服务和产品介绍给学生、家长、教职员工以及更广泛的社区的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提升学校竞争力。如果说营销是一个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联系的过程,那么从定义上理解,这种沟通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方与接受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一方之间的业务往来。对于学校而言,学校的成果应该是提供教育的教职员工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同时渴望得到的。学校的营销不仅是销售产品和服务,还要确定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需求,以确保学校优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并保证其质量。为了使这一过程持久有效,学校必须坚持它的营销策略。营销过程的首要功能就是确保学校和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必须向那些选择学校的人提供其正面信息,并且向更广泛的合作伙伴提供这些信息,如政府、当地社区和企业。同时,要根据社会各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校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双向信息流,保证学校的营销策略成功。

中职学校营销的策略

中职学校营销的策略分为内部营销策略、外部营销策略与互动营销策略。

内部营销策略内部营销是指学校将自己的产品(即无形的服务)向内部教职员工进行营销,将教职员工看作一个内部市场来经营。学校对外开展营销的前提是做好面向教职员工的内部营销。学校要开展好营销工作,教职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开展营销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保障开展营销的经费和人员。内部营销的具体做法包括学校行政领导支持和参与、树立以教职员工满意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倾听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心声、建立权责利明确的工作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励优秀教职员工、增进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服务品质提升的训练计划、建立顾客优先的观念等。搞好内部营销可以增强凝聚力,激励士气,提高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忠诚度,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外部营销策略一般的营销管理工作,通常都会包括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各种营销方案,如产品管理、通路规划、价格管理、广告和推广决策制定等,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由于这些营销工作都是针对学校外部顾客的,所以称为学校外部营销。外部营销的主要对象为政府、学生、家长、社区、企业。中职学校要掌握或创造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媒体宣传、内部刊物、参加当地各种群众活动、亲自拜访等方式宣传学校的优势、特点、价值观、发展理念、产品与服务等,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

互动营销策略当教职员工欣然接受学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并积极向外在消费者和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时,学校服务提供者和顾客之间就有了良好的互动,这就是互动营销。学校的内部营销能使全体教职员工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塑造学校教职员工独特的行为特性,增强教职员工的忠诚度。因此,学校除了在专业和课程这些产品上不断发展创新之外,还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服务有关的议题,例如顾客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服务顾客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什么样的衍生需求容易使顾客改变心意?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为顾客做些什么?我们的做法可以为顾客创造哪些优势或价值?强化与顾客产生互需机制,以达到提升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形成学校与顾客双赢的局面。

中职学校实施学校营销的目标要求

取得理解与支持中职学校要善于利用营销策略,增强政府领导及社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认同,使他们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支持学校的办学理念。

提升学校竞争力中职学校要通过开展营销活动在社区中树立优质学校的品牌形象,注重学校特色与成绩的宣传,增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增强政府在进行资源分配的倾斜性、增强政府在帮助解决学校遇到的问题时的关注度,提升学校竞争力。

建立招生优势以产品营销导向而言,学生是主要顾客,招收学生多寡,涉及学校经费的运用及整体运作,事关学校的发展大局。学校要运用营销策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谋求建立招生优势。

建立学生就业优势现在职业学校的竞争不单体现在招生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也体现在面向学生就业服务方面的竞争上。前几年,国家经济大发展,需要大量用人,中职生找工作容易,很难体现某个中职学校的就业优势。而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职生找工作开始困难起来,也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职学校应积极地面向企业开展学校营销,达到让企业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信任学生的目的,让更多、更优质的企业招收更多自己学校的学生,建立起一定区域内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优势,提升学校实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经说过,商业的目的不在“创造产品”,而在于“创造顾客”;同样地,学校开展营销的目的在于“创造学生”,而不是知识技术本身。因此,学校营销策略要统一教职员工的价值观,加强对教育市场的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学生顾客对学校产品服务的需求,根据学校产品服务与学生顾客满意度的关联属性,参考目前学生顾客偏好与教育市场竞争态势,确定学校营销的目标市场,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活动,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楚红丽.学校营销——赢得竞争的定位与推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5-10.

[2]Ian G.Evans.学校营销——从理论到实践[M].王烽,周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15.

[3]魏青.以市场营销理念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8,(2):155-156.

[4]王宝达.对中职学校推行品牌营销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292-293.

作者简介:

罗国强(1971—),男,惠州市博罗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讲师,主讲《电工基础》、《PLC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分管招生就业、行政、教学等工作。

作者:罗国强

上一篇: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教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