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权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共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认识上形成完整的“人民民主政权”概念;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共提出加强经济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共政权建设思想更加丰富,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党的建设、接班人培养等几个方面。

第一篇:政权建设论文范文

新时期我国乡镇政权建设问题探析

摘要: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石。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存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相关理论准备不足,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乡镇政权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陷入了各种权力关系结构失衡、财政压力过大等困境。乡镇政权的建设唯有从当地农村的实际出发,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索,即在宏观层面要满足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进步的需要,微观层面要切合广大农村自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否则,乡镇政权将很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它的基石作用更无从谈起。

关键词:乡镇政权;建设;问题;探析

所谓乡镇政权,是指由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与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两者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乡镇政权。另外,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各级政权组织体系中,位居领导地位。乡镇政权是支撑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央一贯重视基层政权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得到发展,繁荣了乡村经济,基层政权更加稳固,“皇权止于县”永远成为了历史。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的乡镇政权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目前国内关于乡镇政权建设的理论水平还比较低,不能对现实中的实践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对乡镇政权建设理论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乡镇政权面临的困境

新时期的乡镇政权体制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但是,我国目前的乡镇政权存在着各种权力关系结构不平衡、财政压力过大等问题。

(一)不平衡的各种权力关系结构

在我国,乡镇政权建设问题中的主要权力关系结构的不平衡是指:在乡镇政权组织体系内,由于党政关系、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以及乡镇政权与上级部门之间关系未理顺而导致政权运作不畅的一种无序状态。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虽有宪法、地方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的规定,但还未能完全理顺。即使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也得不到严格的贯彻实施。如乡镇政府干的是上级党委政府(主要指县级政府部门)交办的事,责任却由乡镇一力承担。

(二)无法承受的财政压力

我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便在全国普遍建立乡镇财政,并明文规定:“乡(镇)财政收入由国家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这使得乡镇有了财政自主权,实际上是国家把财政包袱甩给了地方。

(三)人浮于事与人才匮乏的矛盾

现行体制下,虽然各种站所挂靠乡镇,实际上乡镇既管不到人又管不到事,往往是乡镇干部及工作人员普遍超编、人浮于事,却又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在用人上遵循“尚贤”的原则。但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分统配人事制度、终身“吃皇粮”,不少庸人充斥政府,导致乡镇政府干部队伍普遍素质不高,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乡镇政权的改革进程。

(四)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

“政治腐败”已成为乡镇政权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权中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某些乡镇领导推行政务时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往往不以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刚愎自用搞“人治”。如有的乡镇领导在行政决策时,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给群众、集体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某些乡镇干部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把“官位”同人生价值等同起来,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与捷径,醉心于官场,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入政治生活,不讲组织纪律,不讲党性原则,只讲个人实惠与利益。

二、导致乡镇政权陷入困境的原因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正在我国逐步完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从主客观方面导致乡镇政权陷入了困境:

(一)税费改革的深入,过时的财政体制,导致乡镇政权财力吃紧

为进一步适应入世环境,同时也为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2006年我国全部免除农业税,这给乡镇政权带来了严峻挑战。乡镇政府面临巨大的人员、机构精简的压力,加之此前的债务负担,严重削弱了乡镇政权发挥职能、为农村服务的能力。

此外,始终未能形成“一级政权、一级财政”,长期以来“缴上去,拨下来”的乡镇财政体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的财权而限制了乡镇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加上一些乡镇政府经济发展规划措施不力,形成不了支柱产业,导致了乡镇政府财政来源单一,难以创利收税。

(二)相关理论准备不足,且乡镇干部及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不高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关乡镇政权建设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在一些问题的研究方面,还没有精辟而深刻的理论支撑,如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乡镇政权体制、政企关系等问题。

尽管民主思潮早已广泛地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权力型国度,政府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受封建遗毒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乡镇干部不仅没有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反而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相当多的乡镇干部及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依法行政能力不强,一味地靠行政强制命令粗暴地压制广大农民。

三、解决对策

由于在建设乡镇政权过程中还面临着上述困境,因此要发挥乡镇政权的基石功用,在新时期的建设中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理顺关系,改革并完善乡镇政权权力运行模式

1.理顺乡镇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党政关系

乡镇人大原则上是客观反映人民政治与经济诉求的有效机构。可实际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只集中于乡镇领导人的选举,本应反映民情民意、监督行政的地方权力机关发生了严重错位。

改革后的乡镇机构应是权力机关与政府相互独立发挥职能功效。如某项政策的推行首先必须经乡镇人大讨论、表决,通过后成为法定决策,然后乡镇党委书记再代表党委做出决定,交由乡镇政府依法执行。只有这样做才符合法律规定。

2.理顺乡镇与县级政府的关系,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

由于乡镇政府管理对象分散,管理范围广而杂,但对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又不相宜,一直以来,乡镇流传着“权在县上,钱在县上,责在乡下”的说法。因此,必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积极完善乡镇职能和组织机构,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使县以上政府真正成为中间层级政府,以宏观间接调控为主,让乡镇充分发挥直接管理功能,理顺乡镇政府与县级人民政府的关系,把乡镇职能部门管理权回归乡镇。

(二)“开源节流”,完善乡镇财政职能

1.大力拓宽财源

要改变目前乡镇财力吃紧的状况,关键是要做到“开源”,拓宽财源渠道。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植新的财源建设项目;设立财源建设基金,将资金集中用于经济项目开发上;建立健全财源建设项目负责制和考核机制,把开拓财源效果的好坏与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联系起来。严肃处理那些盲目负债建设,只图“政绩”且造成严重浪费的干部。

2.加强支出管理

“开源”后还应做到“节流”。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的管理。现在,乡镇财政开支基本上是领导一句话或开张条子,没有健全的预算制度,缺少必要的监督。因此,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的规定,坚持依法理财,增强预算意识,实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内、离任审计制度;乡镇人大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此外,坚决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搞好乡镇机关人员分流

要有效推进乡镇政权的建设事业,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善用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适当向乡镇政府下放选拔用人权

乡镇政府要提高效率、改变形象,就要招揽人才,吸引社会的优秀人才流入政府。就应本着德才兼备的原则,积极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选人时,要遵循公开、公平、透明、择优的原则,注重素质、能力等因素;同时注重用待遇留人,贯彻落实“奖惩分明”的赏罚机制。

2.科学制定人员分流政策

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政府职能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加之乡镇机构庞杂,人员严重超编乡镇干部分流势在必行。但分流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阻力很大,必须制定科学而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本着民主集中制(坚持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阳光操作)、群众认可等原则,在周密的调查论证基础上由人事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乡镇机关的有关人员进行全面清退。各事业站所,尤其是由财政负担经费的站所,超编人员一概予以辞退,但同时兼顾其年龄和技术水平;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并在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照顾。

(四)切实加强“为人民服务”观念,构建官民互信与合作

1.乡镇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乡镇干部必须时刻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具体表现为在行政决策中要遵循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决不能不顾群众的实际承受力;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应时时处处以群众为念,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改革乡镇政权的行政方式,培养和增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互信

这是推动乡镇政权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动力。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提高法律素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创新管理方式,切实定位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强化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和服务水平。要建立互信合作,尊重是前提,沟通是基础,参与是保证,关键在政府。在国家立法和司法层面的严格保障下:乡镇政府尊重村民重点体现在尊重村民的合法权益,服从民意的合法决定;乡镇政府与村民的沟通主要是要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把征询民意作为政府的职责与义务;乡镇政府与村民的参与互动关键是要保证村民对乡镇重大事务的发言权与一定的表决权。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国家乡镇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基层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迫切需要。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乡镇政权的建设唯有从当地农村的实际出发,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索,即在宏观层面要满足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进步的需要,微观层面要切合广大农村自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否则,乡镇政权将很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石作用更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53.

[2] 万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356-374.

[4] 王力.乡镇长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56.

[5] 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45.

[6] 廖美琳.乡镇政权建设初探[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5).

[7] 杨平.村民自治与乡镇政权建设[J].社科纵横,2002,(5).

[8] 刘然,胡良琼.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9] 曲木元布,赵华林.和谐目标下的乡镇政权建设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7).

[10] 陈文权.关于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10).

[11] 郑有贵.乡镇政权组织与制度变迁的特点、机构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0,(4):31-42.

[12] 潘维.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J].公共行政,2004,(8).

[13] 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与路径[J].战略与管理,2002,(6).

[14] 刘晔.治理结构现代化:中国乡村发展的政治要求[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Village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in our Country

CHEN Guang-yin, ZHANG Zong-hui, HUANG Dao

(Literature and Law College, China Mining University, Xuzhou 221008, China)

Key words: village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problem;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责任编辑杜娟]

作者:陈光银 张宗辉 黄 道

第二篇:简析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思想

[摘要]中共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认识上形成完整的“人民民主政权”概念;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共提出加强经济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共政权建设思想更加丰富,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党的建设、接班人培养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共政权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推翻专制政权,将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作为己任。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时间里,一方面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另一方面将这些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政权建设的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的中国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艰难革命的历程中始终关注民主政权建设,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早在建党初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建立“劳农专政”或“劳工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又适时提出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以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并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根据各派政治力量对比,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其内容比抗日民主政权更广泛;解放战争后期,中共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提出建立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一)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对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巩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政权建设思想。

(1)坚持人民主体性,真心真意为群众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时候曾提到,人民主体性是无产阶政权的重要特点。毛泽东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将之贯穿于苏区政权建设的始终。毛泽东认为,苏维埃政权是人民政权,人民利益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必须要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多次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p136、137他认为,只有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

(2)加强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建设。毛泽东曾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1]p274。为体现政权性质,毛泽东非常重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在谈到苏维埃政权的民主问题时,他强调,民主选举就是苏维埃最广泛的民主。他认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就是要实行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苏维埃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他还特别重视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

(3)建立精简节约的政权。受列宁影响,毛泽东在思考苏维埃政权建设时,充分考虑到政府的节约问题。一方面,强调从财政支出上减少所有地方的预算、杂费和特费,裁剪不必要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通过统一规定苏维埃政府人员编制实现精简机构的目的。

(4)强调法制建设。毛泽东认为,政权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作为保障,只有法制体系健全,才能提升法治精神,才能规范社会行为,才能确保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和发展。

(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了一系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当前的政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共及时调整了政策,提出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他提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1]p158,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其撰写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2]p741他还进一步提出,抗日民主政权应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其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

(2)三三制政权思想。在领导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原则的基本立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政权。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一文明确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p742邓小平对三三制政权建设,进一步作了补充说明,他在谈及三三制政权的具体内容时,指出:“在组织形式上,无论行政机关或民意机关,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在民意机关中,还可吸收少数右派分子参加。”[3]p8“在政策性质上,必须照顾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对各个抗日党派都要保障其合法存在的自由权利。”同时指出:我们要发展在政权中能反映不同利益、不同立场、不同党派阶级的民主政治的斗争;我党必须掌握在政权中的优势和对政权的领导,这种优势“可从组织成分上去取得”,“更为基本的是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即“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3]p8-9。三三制政权思想是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权观日趋成熟。

抗战胜利后,由于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的转化,解放区人民政权的性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其政权组织形式也开始了由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的过渡。对于如何建设这一具有过渡性质的政权,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各解放区普遍建立起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要求,并将人民代表会议作为权力机关,“人民民主政权”的概念愈加清晰。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政权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中国共产党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针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进行了详细再论证。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还不够健全,加之国内国际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迫切要求共产党人对此作出新的阐述,实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中国化的发展。早在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4]p1475。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同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针对无产阶级专政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把对反革命力量的专政同广泛的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结合起来。

(二)强调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中,针对政权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并强调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各级政府。”[4]p1272这份文件的出台为新中国的基层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基层政府组织实施,因而基层政府的完善与否是能否稳定政权的根本,共产党人越来越意识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普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区村(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区村(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是一项极可宝贵的经验”。他指出:“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利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4]p1308

(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政权建设。政权建设解决的是上层建筑问题,而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如何通过经济建设来推动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完善问题,成为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最好方法。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我们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3]p261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权建设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总的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始终把民主作为政权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较长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能跳出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新路,那就是民主。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p168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缺乏民主,国家政权就不稳,进而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充分发扬民主,就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保证全体人民能够享有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地方基层政权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p22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7]p19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可以说,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要旨就是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来确保人民当家做主。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制度的不完善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惨痛代价,因而一再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体制上的依托和保障。邓小平多次论及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指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5]p333在他看来,我们现行的具体制度还存在弊端,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为确保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在论述需要加强建设的各项制度中,尤为强调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领导制度的建设。此外,加强法制建设也是邓小平政权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8]p1265-1266,再一次明确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认为,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9]p388以制度建设承托政权建设,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政权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以党的建设带动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自身的建设情况必定对国家政权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992年邓小平严肃地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他提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他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0]p380邓小平关于以党的建设带动政权建设思想主旨有两点:一是,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5]p341-342。二是,要加强党自身建设,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提出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2000年,江泽民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11]p496。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和政权建设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就成为党能否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握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7]p19。为实现党的十八大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党建设好。

(四)重视接班人培养,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永葆生机活力。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时候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构应该是精干的,其工作人员应该是“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12]p100。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优秀人才的选任,始终把接班人的选择与培养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性问题来抓。邓小平曾指出认真选好接班人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1992年他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人。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选拔接班人的“四化”标准,即“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0]p380。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多次强调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而政权稳定与否的前提是权力能否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能不能培养优秀的领导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不断培养造就中青年领导干部,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13]p4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的优秀干部,是事关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必须吸引各方面人才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来;并提出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干部的标准。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能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并明确了好干部的20字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强调要重视干部培养、抓好党性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当前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理论基础。认真体会并践行其中的各项原则,将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冷 波

作者:张月春 张晶

第三篇: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建议

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充满机遇与挑战,农村多数基层政权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一、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干部心态失衡,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世界观、价值观发生蜕变,与党离心离德,为自己谋退路,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当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中还蔓延着一种浮躁之风,对发展事业、求名求利、改善生活期望值过高。表现为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急于求成,头脑发热,脱离实际,想一炮打响,一举成功。一些基层干部不安于农村,不安于其位,一门心思用在脱离农村、谋求更高的职位上。有的为了出政绩,大干劳民伤财之事。有的跑官要官,不择手段。这种浮躁之风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第二,政府权威失灵,存在政治危机。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曾经是很有权威的。一些地方现在不行了,农民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和认同感,许多农民根本不听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你让他住东他偏往西”,令基层干部无可奈何。基层政府权威失灵,直接后果是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下降,也就是基层政权退化。

第三,财政收入失源,存在生存危机。据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乡、村两级有债务,有的地方几乎村村、镇镇有债务。从全国看,80%左右的乡镇难以足额按时发放工资。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人心惶惶,他们一不知道乡镇政府的前景如何,二不知道自己的出路何在。村级财政状况更不容乐观。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组织的合法收入锐减,加之征收困难,没有一分钱收入的“空壳村”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空壳村”高达60%以上。这些地方的村“两委”已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靠自身能力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第四,社会管理失控,存在安全危机。在一些农村,党和政府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各种非法宗教迷信甚至邪教组织、黑社会组织却大行其道,一手遮天。农民群众最不能容忍的是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出现的“黑恶化”。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沦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南霸天”、“东霸天”,他们寻衅滋事、非法拘禁、贪赃枉法,惹得民怨沸腾。在这些地方,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已严重丧失,坚持跟党和政府走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积极分子心存芥蒂,敢怒不敢言。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党组织在工作指导上的偏差和失误。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只注重经济工作,忽视党的建设;一些领导干部对基层政权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二是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本身就带有矛盾性、离散性、叛逆性的力量,加上社会不公、党内腐败、道德滑坡等因素,激化干群矛盾,动摇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基层政权建设的制约。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农村,经济基础差,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集体经济每况愈下,“无钱办事”的局面日益突出,基层政权建设中各种“老大难”问题积重难返,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政权的创造力、凝聚力、控制力的发挥。四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矛盾影响。村委会直选、村民自治在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如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矛盾、村两委之间的矛盾、人员素质不高与推进民主的高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家族宗派干扰操纵村委会选举等矛盾和问题,弱化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的领导。五是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近几年,虽然中央强调抓“三级联创”,但一些地方收效并不明显。全国70万个村党支部,大约有15%—20%软弱涣散,60%处于中间状态。

二、对策建议

必须正视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研究。必须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作为一个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调研,把握其规律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做出正确的战略对策。对这一重大社会科学课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十分重视,都应以“时不我待”的态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尽快出成果,出对策,指导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发展。

第二,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建立有效机制,真正解决县、乡两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促使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政要管政”、“从严治政”思想观念,增强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龙头”和领导核心地位,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执政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能力、调控能力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夯实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最根本的措施是抓好乡村集体经济。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县以上党委、政府要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大力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真正改变一些地方“无钱开支”、“无钱办事”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彻底告别“无米之炊”、“非法生存”,走上健康、持续发展轨道。对农村乡、村两级债务及基层政权运转经费的资金缺口,建议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以解决。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应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权力、公共服务责任以及队伍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之有法可依。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对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完善,从立法高度理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村党支部的关系。针对农村非正式组织大量出现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地位低下、不安于农村、不安于其位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职责、晋升、退休、福利、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创建一种让更多的人才、财富和文化留在基层的制度,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基层干部、生活上优待基层干部、工作上支持基层干部,使基层干部在农村住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第五,要切实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工作。一是要利用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向农村群众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民主观、法制观、宗教观、义利观,掌握先进文化和科技致富知识,正确处理与党组织、与基层政权、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对农村社会治安中的问题,要加大整治力度。对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也要加以正确引导、疏导和协调,在“多元”与“统一”,分散与集中之间达到均衡。对确属反动的非法组织,则一定要坚决取缔。

(本文作者: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柳波

作者:唐锡彤

上一篇:财税法制论文范文下一篇:供水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