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写作源于劳动, 源于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然而在应试作文的桎梏下,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照猫画虎”, 文章的开头、结尾乃至作品中的人物、景物描写都有固定的模式, 形成一个个的“作文套子”。如此教学, 造成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个性日益模糊, 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也桎梏了学生的思维, 扭曲了学生的心灵, 作文成为了孩子们说谎话的天堂。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的影响,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写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章。

1 观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

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是获取材料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教师要重视开拓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 引导和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的生活合拍, 从而使作文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能有机地相结合。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而且有助于写出体现生活, 内容充实, 富有新意的文章。

1.1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

教师应当经常留一些观察类的作文让学生去观察, 然后写观察日记。学生一般有较强的探究兴趣, 教师应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人类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感兴趣的事物, 如日出、日落, 风云雨雪等景象, 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一些有意义的场景等。还可以搞活动, 让学生观察, 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借以养成观察习惯。

1.2 用比较法发现别人不易觉察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进行观察, 把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观察, 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 从比较中发现其差异, 以捕捉他们各自的特征。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通过时间前后人物变化的对照,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在写作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观察, 在比较中发现所观察的同学的特征。

1.3 变换观察立足点, 改变思维角度

变换观察的立足点, 就是从不同方位, 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移步换形。方位不同、角度不同, 观察到的内容自然不同。如观察某个人, 在其前在其后进行观察而得到的结论有时会截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多角度进行思考, 全面掌握观察对象, 以便透过现象深入剖析事物本质。

2 感受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沃土

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 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感受在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感受。感受是写作的开端、立意的前提、传情的基点。缺乏感受, 没有真情实感, 文章便会成为假大空, 作文成为了单纯的“语言游戏”。感受也是思维的基础, 感受深刻, 思维才能深邃;感受独特, 思维才能新颖。

2.1 教会学生热爱生活, 培养丰富的情感趣味

感受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来源于生活。当前, 有些学生只关心自己, 不关心他人, 不关心社会, 缺乏深刻的感受, 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文章陷入俗套。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欣赏, 让学生萌发对人生的感悟, 学会对人间真情的感动。注意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理, 把那些能引你动情的人、事和理及时写下来, 写出真实的感受。春天的幼苗, 夏日的花草, 秋天的红叶, 冬日的白雪;日出的辉煌, 月落的恬静;孩子的天真, 老人的睿智……无一不能入笔。长期这样做, 必能使学生感情丰富, 思维敏捷, 写出意境幽深的佳作。

2.2 训练感官的敏锐性

感官有强与弱、粗与细、敏锐与迟钝之分。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方面的写作联系。如写生日感受, 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感受, 初次登长城的感受, 神六上天的感受, 军民共抗洪水的感受等等。“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每一朵花, 都是绚丽斑斓的舞者, 每一片叶子, 都包含着隐约的旋律。

2.3 鼓励学生写个性化文章

感受是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理解, 在写作时不能把别人的感受强加给作者, 作者应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思而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 让文章有“灵魂”。

3 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翅膀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能够缀合材料, 开拓思路, 塑造形象。一个人血馒头, 凭借鲁迅的丰富想象力, 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者联系起来。它的一端牵着华家, 另一端牵着夏家, 整个故事形成一明一暗两条线, 最后当两位母亲为她们的儿子上坟时两线同时结束在一起, 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也就出现了。缺乏想象力, 就无法从事文学性作品的写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可以说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 没有创造。

3.1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

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 来源于生活实践, 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力的物质基础。想象力同人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信息,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想象才可能开阔、深邃。

3.2 勤于创造性思考

一是寻找相似, 展开有机联想。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通过内在的情感体验, 寻觅出愁与水的相似点, 将二者联系起来, 使抽象的“愁”形象化。二是超越时空, 进行表象组合。在想象的世界中, 时空的距离不再存在, 善于想象的人, 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 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青云”, 就把青年和老年两个时代的表象组合起来, 陆游的“楼台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上句写地处后方的瓜州渡景象, 白雪皑皑, 楼台肃然;下句写地处前线的大散关景象:秋风卷地, 金戈铁马, 这是空间表象的组合。

3.3 在习作中培养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扩展法让学生写作文片断, 进行续写。给学生任意一个题目, 或是一个词语, 或是一个句子, 让他们扩写。如:给学生题目“云”, 学生可层层扩展:云-白云-漂浮的白云-漂浮的白云像一只只白天鹅-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 像一只只白天鹅, 像透明的羽翼, 还有的像一堆堆棉花, 真令人浮想联翩。续写, 是一种再创造,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如“望着天上飘浮的白云……”学生联想到了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 想到了小小少年肩上沉重的书包, 繁多的作业, 渴望一种自由活泼的生活。此外, 还可以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古代文学中的“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形容美貌, “声若惊雷, 势如奔马”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都是夸张, 但非常生动形象。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从清香中感到远处有歌声传来, 是由嗅觉向听觉的转移。学生在作文中经常运用修辞, 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进而增添作品的文采和情趣。

4 求异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

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求同思维遵从既有规范, 寻求与既有规范相似或相同观点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有利于已有知识、理论的传播, 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和谐稳定, 但不利于创新。而求异思维寻求与既有规范不同的观点, 能够标新立异,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思维方法。求异具有逆向与发散特性。

4.1 逆向思考, 背弃传统

逆向就是让思维沿着与原有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 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出不同凡俗、富有创新的思维结果。如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 难道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吗?经过深入分析, 最后得出“成功是成功之母”。再如“班门弄斧”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对此人们一贯持否定态度,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鼓励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 故提倡“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忠言不必逆耳, 良药未必苦口”;“没有异想, 何来天开”等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逆向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说过:“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人物虽身处于封建社会中黑暗的官场, 却能洁身自好, 不与之同流合污。

4.2 发散思考, 开辟新径

发散是指对同一问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 得出多种多样设想和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过程。它的显著特征是不依常规, 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 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作文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训练。如多角度拟写标题、多角度立意、多角度布局等。在学生作文之前,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如以“手有五指”为题写议论文, 让学生从多角度立意: (1) 五指有长有短, 众人千差万别, 办事不能“一刀切”、一样要求; (2) 手指各有各的用途,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各科课程不能偏废; (3) 一个手指做事难, 协同合作有力量, 同学之间要互相支持, 互相帮助; (4) 弹琴按键, 不能五指一起上, 握笔写字, 小指要自觉站在一旁, 同学之间不仅要互助, 还要互让, 要看需要, 顾大局。还可以采用“同一题目, 多种体裁”的方法进行训练。这类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快速全方位分析问题的习惯, 既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知识素养, 探析写作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出实际出发, 针对所教授学生的特点, 如年级、学习环境等,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快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摘要:创新思维是文章主题深刻、形式新颖的前提。作为写作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初春.求异作文技巧[M].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7.

[2] 江少川.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刘忠华.传统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J].长白学刊, 2001 (5) :56~58.

[4] 李敏, 石景华.试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42~44.

上一篇:探析知识产权跨境交易与创新市场法律风险下一篇: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