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5-03

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篇1: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这是因为音乐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挖掘音乐教材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任何音乐理念都可以转化成身体律动,而某一身体律动也可以相对的转化成音乐。”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造能力。

二、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音画结合,启发创造性想象

唱歌本来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在歌曲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地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

例如,在教唱歌曲《雪绒花》时,在演唱情绪处理好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同学们,构成这幅画的事物有哪些啊?”然后让他们选择不同的头饰(人物、小松树、小雪花、小狗等等)。再让他们分组自由讨论,自己去勾勒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雪景图”。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而且创设了音乐形象,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现创新的浪花。

(2)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创编歌词

创编歌词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创作活动。在唱歌教学中,当我们教完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唱《小熊请客》后,老师可以问:“小熊不仅请了小猫、小狗、小鸡来做客,还请了其他许多动物,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别的小动物快乐的心情呢?”这时,学生们很快就将小羊、小鸭、小青蛙的叫声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三、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有了较大的选择性。因此,他们对生动的音乐形象已不再完全按照老师的描述去想象,而是抓住音乐中的重要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有选择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想象,解释音乐内容。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曲》时,不用老师作任何铺垫,学生就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来说出其想象内容。他们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小鸟在枝头欢鸣,大象在悠闲的散步,袋鼠在飞快地奔跑,美丽的天鹅在湖中自由地徜徉。

当学生能根据音乐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想象时,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创造。

(1)律动法

例如,在欣赏《战马奔腾》时,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起来,不互相碰撞即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平时的积累,骑马、扬鞭等一系列的动作会伴随着音乐恰到好处地跃入你的眼帘。

(2)故事法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后,在他们感受到整个音乐的情绪,感受到“森林的早晨”是多么富有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和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以及欢快、圆满的比赛结果后,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讨论法

例如,在欣赏《快乐的哆嗦》时,当学生分段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民族风格之后,老师可以提问:“这首乐曲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彝族人民在过火把节。”有的说:“美丽的彝族姑娘围者篝火,跳着欢快、优美的舞蹈”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在愉快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篇2: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总之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独特性,能够克服一般思维定势,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求异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们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当今住处量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扬需要实现的目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打破盲目顺从,迷信课本,被动地学,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应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思维面往独特性方向发展。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忽视求异思维训练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或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只要学生思维正确,答案不求统一,可百花齐放。如我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不少学生把课文分成三段,但也有学生分成四段的,因此他们认为把交待池水为中心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第四自然段也可拿出来单独分段,通过对比,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知道只要分的合理,就是正确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再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假如你在场,能用别的方法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有的学生说,用水桶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有的说,这种办法太慢,等水舀完了,孩子可能被淹死了;有的说,把木棒放在水缸里,让小孩去抓,然后我们再拉出小孩子;还有的说,大伙一齐用力把水缸推倒,小孩就会很快地被救上来。可见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包含着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人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让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因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各有千秋。如我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讲讲“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这位学生已准确地理解了“默默”一词,但我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启发性地说:“谁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同的意见?”于是又有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分析的。还有的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这是从“横”的方面来分析的。这时还有学生站起来说到:“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出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逆”的方面来分析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这些回答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要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性,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的感受区域、想象区域、判断区域、贮存区域等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例如在教《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花流水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这时我启发学生问道:“这儿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一位学生答道:“‘落’比‘飞’要快、猛,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而‘飞’就显得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另一位同学答道:“‘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来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使学生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的入木三分。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绽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要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它善于广泛地吸收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事物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取新东西,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某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时,往往总在寻求统一的认识,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开放性,这无疑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之优势。如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为何黄盖的一封假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黄盖可能会写:‘曹将军您有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有的学生说:“黄盖会写:‘周瑜是一个一意孤行的暴君,我可不愿替这个莽夫去送死,我情愿效忠曹将军您!’”又有学生说:“黄盖会写:‘曹将军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趁着浓雾,带着数十只大船和粮草,来投奔曹将军。’”我继续启发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想象了黄盖的聪明机智。再请同学们想一下,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一位学生说:“曹操会手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第二位学生说:“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第三位学生说:“曹操会大摆酒宴,等着为黄盖接风。”这里,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再造黄盖的聪明机智与曹操的骄傲轻敌之形象,开放性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再生想象,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创新性思维的因素,在备课中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其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3: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主动性,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1 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当前高中化学教育的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课堂社会丰富性缺乏、真实性缺乏。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少、交往单一。教学背景常套、静态、虚假, 多数时候远离化学实验, 远离真实化学实际。创造性缺失, 表现为重视双基知识教学, 教学思维形式单一。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化学作为一种拿分的“手段”, 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可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的课程。许多高中生对待化学却背上了分数的包袱, 不能主动、自主地学习化学。强烈地暗示模仿和放弃新意的寻求和异议的表达, 创造性因得不到接触创造的机会而萎缩。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

2 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 要更新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学习, 是大部分高中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 他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学习, 很大原因是来源于家长的逼迫、老师的督促。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课堂上授课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 教师按大纲要求一丝不苟的讲, 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被动填鸭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历年的高考状元却鲜有人做出重大成果, 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却多是成绩并不绝对突出而有特长的的人。因此, 上课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让学生当“主角”, 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 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 要给予肯定, 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 质疑是求异的开始, 是探索真理的火花, 教师一定要抓时机, 给予保护, 给予鼓励, 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 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更新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进行授课, 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老师不能采取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老师应当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接轨, 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的多种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 也要让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 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 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3) 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 也不是把书本知识教授完就可以了, 而是要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让学生当“主角”, 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用爱的目光赏识每个学生, 用爱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 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 要给予肯定, 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 质疑是求异的开始, 是探索真理的火花, 教师一定要抓时机, 给予保护, 给予鼓励, 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 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4) 开展课外化学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化学实践。在美国的高中一般会有企业赞助的一些项目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 国内虽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勤读书, 多搜集资料, 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 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课堂教学上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爱的语言鼓励每个学生。注意情商培养, 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总之, 化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 化学不仅影响着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更是可以作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要注重学生们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塑造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正所谓, 用爱的细节感动每个学生,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叶兆平.浅谈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 2006 (2) .

[2]姚新平.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J].中国民族教育, 2007 (4) .

篇4:谈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将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改变为活泼生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多数时间里,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向教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判标准。这种对常规的严格遵守,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学生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托兰斯曾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创设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学中,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能享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的欢乐,以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另外,我还注意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敢问,敢说,甚至敢指出教师的错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欲望;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的,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情境来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以生活表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借助录音机、录像、电视机、计算机、语言、实物、幻灯等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二、设疑问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系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且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我曾经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

(1)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情景,使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旧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

(2)让学生自编故事,自设问题,并自创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

(3)使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向老师提问,而且鼓励学生互相回答,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并且给其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以达到彼此激发的目的。

三、开展活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活动是实现培养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曾指出:“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突破语言层面,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便于学生参与的活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创造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以warming—up(热身活动)开场。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我在任教班级中建立值日报告制度。这种热身活动,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创设各种语言内容,创造性地使用了语言,激活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我还让学生欣赏音乐、唱英语歌曲等,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器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英语课堂教学做好开端。

四、采用积极正确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的表现在方式上,我们应该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表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我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单划“×”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注“?”,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

(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点儿的,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体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求异的创新能力。

篇5: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泽四中向雷

[论文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将课堂教学、数学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实施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新水平如何,已经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能。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知识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反现某认知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很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篇6: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篇7: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初中陈跃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很难发展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是要知识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历史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好不含糊的作出自己的应答。必须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的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个简单的议题,它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教育观念上,教育思想上仍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部分历史教师仍然是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育的程度,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教学模式上仍较单一,不愿学习和借鉴新的研究成果,用多样的教育方法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学生方面,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对历史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在他们看来历史不需要思考和理解,更谈不上创新性,这就从根本弱化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功能。历史课中创新教学时不待我,要从根本上保证历史课教学注重创新这个重要环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须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要充分利用评估体系的导向性,引导历史老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较长时间以来,在初中阶段,历史课被作为技能科处理,领导力量单薄,教科研组织虚设,基本无专业评价体系和手段。历史课成为无关紧要的课。近年来,历史作为中考科目,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也都不同程度开始重视历史课,但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的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完全找准历史学科教学规律,特别是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问题。面对这种问题,作为学校,作为教学科研机构一定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教师备课要体现对学生创新培养意识、能够体现出创新理念的教案才能算得上是合格教案;教师上课应引导学生,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提出不同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政见。照课本讲课本,教师上课时成为历史知识传授的机器,这样的课应该是不合格的课,这样的历史老师应该是不合格的老师;对学生历史成绩评估更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历史试卷要有一定量的能够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矫枉必须过正。如果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在政策

导向上倾向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历史课中的创新教育一定会成为一般历史老师的自觉行为。

二.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本身的特点,培育学生创造性的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育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首先要有创造性的人格。历史教材自身包含着大量的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素材,历史老师要充分利用,并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点化:

1.点燃学生创新性欲望的火种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有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让人们无法说完的话题。对于这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尽管很天真、幼稚,甚至是无意义,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天真和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能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的探询,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的断语,那么学生的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对于那些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就要通过讲故事、组织兴趣小组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探求的欲望。有经验的老师善于借助历史线索,通过“故弄玄虚”、“卖关子”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欲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2.培养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有风险,知识的创新难度更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的结果;一个人的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的坚持创新,才可能取得创新成果。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品德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哥白尼的地动学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事实无不浸透着科学家的生命和心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是在经过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取得的。教学中国革命的历史,教学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教学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经历都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百折不挠的精神也会得到内化。

三.自觉运用教育规律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遵循着一般教学规律,它需要教者自觉运用,科学的把握,灵活的实施。如何训练,可从下列两个方面人手:

1.分散思维的训练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这里仅讲分散性思维的培养。分散思维的“三个维度”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要培养分散思维,就应加强这“三个维度”的训练。

①、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映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汇总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如教《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

(一)》时,可提问:“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那些主张(思想)对你有什么启迪?每人举五例以上。”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的内容涉及辨证思想、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改革、法制建设、人事制度、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①. 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教《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将课本中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改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以取胜,但需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发了学生创新思考。

②. 用延迟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映,具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如教《“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可出思考题:“1966年你如果主持中央工作是否开展‘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你认为当时应该抓哪些工作?”这题目很新颖,让学生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他们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和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北京和党的方针政策之后才有能回答。多数同学认为不能开展“文革”,应该坚持中共的“八大”路线发展生产力;有的认为可以开展“文革”,但仅局限在文化领域,以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现代步伐并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有的认为当时就要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学生思维很活跃,也有创见。

2.直觉思维的训练

①.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地位。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思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西安事变”一目中,可提问:“如果杀了蒋介石,情况将如何?”学生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有的说把蒋介石杀了,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这会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业为重的气魄学生便明白。

②.注意右脑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脑擅长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左右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思的直觉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而后将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已形成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就只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面的发展左脑或右脑都难以达到目的。

目前教学偏重发挥左脑的作用,偏重逻辑思维和言语的训练,而轻右脑的开发,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训练,应引起充分注意。右脑的开发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训练。培养直觉思维的方法,前面已作阐诉。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上课形式的改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也可利用电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器具图表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篇8: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 创新思维是一个体现思维灵活变通、全方位、多思路进行的自由创新的过程。思维主体在运动中不断寻找方向, 变换思维视角, 促进思维活动多向发展, 这种思维实际运作能力就是思维发散能力, 它是展开创新思维活动必须依赖的重要的思维能力。

其次, 创新思维过程是有意识的, 自主的。不使用特殊技巧的创新思维的确存在, 但通常是以极其偶然的方式发生的。使用特殊技巧的、有意识的创新思维可用来开发新观点, 并且比偶发的更快。因此, 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训得到提高。

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很多, 在教学实践中, 从以下6个方面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指导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对观察对象的直接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离不开直接的领悟的事物、现象和问题, 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途径。例如, 稀硝酸和铜反应, 全面观察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整个过程和产物, 重点观察生成无色的NO气体, 瞬间观察生成的NO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NO2, 并对比观察浓硝酸与铜的反应。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 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 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 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 有时表现为探究一个问题, 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案等等。老师在教学课堂上,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 要肯定学生进行的积极思维, 更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善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 鼓励发现问题, 促进创新思维形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终点的过程。发现、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环节, 也是创新的起点。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就是在看到苹果落地时比别人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对待每件事都保持怀疑精神, 不仅提出为什么, 而且在思考为什么的过程中找到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后找出解决方案中的不足和新问题, 再思考新的解决办法, 如此反复的过程是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 甚至嗤之以鼻。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从多方面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 对学生的问题评价不能只看结果, 更要注重过程。有时学生的问题可能很幼稚, 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思考, 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以激励和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长期训练学生不盲从书本、老师和权威, 敢于超越常规, 敢于想象, 大胆猜想, 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并在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拓宽思路,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 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 向外散发, 找出适当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 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新性成分。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 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中物质的制备题、推断题, 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题型。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题方案,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筛选, 寻找最合理、最简捷的方法解题。长期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激起创造性的火花。

例如, 现有铁、镁、锌的混合物, 共3g, 使其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将所得溶液蒸干可得4.8g固体物质。问:生成了多少克氢气?

很多同学只想到用化学方程式来解, 便写出3个反应方程式后, 因涉及的未知量太多, 最终仍无法解出。此时如能巧妙地运用质量守恒中的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 解起来就很方便。因Fe、Mg、Zn均与足量的HCI反应后将全部转移到生成的氯化物中, 故两者之差就为参加反应的氯元素的质量, 由氯元素质量可推出HCI的质量, 最后可巧妙算出氢气的质量。

4 明确目标, 培养学生收敛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 如果只有思维的发散过程, 而无收敛过程, 尽管可以爆发出许多思维创造的火花, 但由于不能统一起来, 不能形成集中的思维力量, 会使思维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人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 就要收敛一下, 进行比较, 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一种最佳方案。化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题一解”即“多个题目, 一类解法”来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

在探索中和反应的实质时, 思维的目标就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但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 强酸与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与有弱酸或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 其两者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这使学生容易受迷惑之外还往往认为, 只有强酸和强碱反应, 才能反映同中和反应的本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两强之间”与“一强一弱”或“两弱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形式上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本质属性。再如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各种各样, 但解题思路只有一个, 那就是: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5 打破常规, 重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常常习惯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向思维, 久而久之, 易形成顺向型的思维定势。化学习题中的推断题, 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题目所给的多个信息中, 捕捉“题眼”, 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然后倒推回去, 快速找到答案。

例如:有氯化钠、氯化银、氢氧化铁三种物质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为将各成分从混合物中逐一分离出来, 现进行如下实验:

运用逆向思维 (即从分离出的“固体NaCI”和固体“固体AgCI”往前推论) 可快速断定试剂X为水, 试剂Y为某种酸。

Y究竟为何种酸?这也要从分析“滤液NaCI和固体Fe (OH) 3”入手。因NaCI和Fe (OH) 3应是FeCI3和NaOH进行复分解反应的产物, FeCI3应是Fe (OH) 3与盐酸进行中和反应的产物, 故试剂Z为NaOH溶液, 试剂Y为盐酸。

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以清除思维定势的顺向性束缚,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 鼓励联想, 培养学生创造想像能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像是智慧的翅膀, 是创造的源泉。要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完善的发展, 想像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课外活动的优势, 让学生开展小发明、小试验、小制作等探究活动, 使其在这些活动中, 尽情展开创造想像的翅膀。

化学主要是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对物质微观化学运动和结构的认识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大脑的想像;二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 如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 直接进行观察。但上述第二种途径, 就目前的多数学校无法实践, 对物质微观化学运动和结构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大脑的想像。人们的创造想像不能凭空产生, 在其开端或准备阶段, 总是受到类似的事物或模型的启发。

例如, 把分子的结构简化为类似于搭积木的过程, 可能更容易从中体会到化学的思维方法并感受到其中无限的乐趣。化合物的合成好比是在用积木块搭建你心目中所预想的某个模型;化学分析好比是通过拆卸变形金刚或机器来了解它们的部件和结构原理, 沉浸在这种想象中, 学生学习化学会其乐无穷。

总之, 创新思维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 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原来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 勤于探究, 善于创新, 勇于探索化学世界的未知领域。

参考文献

[1]侯晓丽.成就孩子一生的思维力[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8.

篇9:谈音乐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创新 思维 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讲解、解题和学习方法,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独特性等。"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疑激趣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哺乳动物时介绍"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学习兴趣。因此,设置一些生活的我们常见的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直观激趣

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录像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化小为大,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境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鸟适于飞翔特点时,积极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及我们人类为什么无法飞行等问题,加以比较人类与鸟类的特征,通过讨论与比较,有利于促进问题的产生,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待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与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为此,要在课堂上常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

授课当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在学生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可改变直接、简单的理论叙述,而是肯定他们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与质量,鼓励他们尽量自己先寻找资料、查阅有关网站,或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来解答。

例如:生活中常说"鱼刺卡喉,喝醋就能解决。"这句话是否有科学道理呢?为此,我们共同设计了"食醋对鱼骨物理性质的影响"的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现食醋即使经过10分钟后也仅能使细长的肋骨稍稍变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鱼刺卡喉,喝醋是不能解决的。此类事例常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

1.敢于主动提问,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生物教学中,问题如果常常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往往是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应对解疑,这样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促使其会产生定向的探究反射,也就存在许多发自内心的疑问,如: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而叶片是绿色的?鱼为什么生活在水中?鸟为什么能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向往自己能解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阻碍学生问题的产生,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我们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nlc202309020213

2.大胆假设,优化设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学生自己尝试改进、完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积极探寻证据,以求得到答案;或采用多种实验观点、结论探究其规律,以肯定或否定假设;或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科学地去解决问题等等,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尝试、方法、例证和结论,使学生的求异、发散、怀疑、否定等创新思维在假设性理论设计方案中充分地发挥、运用和展现。

如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其它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妇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妇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底的那边去呢?

3.不懈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调查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探究。一上课,让学生拿着工具自己到野外去捕捉一些昆虫,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学生们非常高兴,捕捉到这些昆虫后,分组实验,检验出这些昆虫是否具有趋光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兴趣浓厚,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还充分发展了创新思维。

4.通过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如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我以蚂蚁为例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实验,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能很快探究出蚂蚁是通过什么来交流信息的。一个是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另一个是不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蚂蚁是依靠气味来传递信息的。

四、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新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积极鼓励同学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及观看《动物世界》等,积极地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要及时、积极与学生做认真和善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渗透试题的评价方式,就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创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更注重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设想,不能停留在憧憬阶段,通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吗。我们不能在教学上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能只关注结果,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上。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參考文献】

[1]梁秋英:《中学生物教学特辑》。

[2]陈允飞:《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3]常汝吉:《生物课程标准》。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上一篇:闫家湾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职工言行规范七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