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利用

2022-09-10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指以都市区为核心, 1小时通勤 (车程) 距离为半径、非农化水平较高且与都市区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县。包括都市区九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綦江县、璧山县等23个区县。

围绕着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市提出的“314”的战略部署, 重庆市将一小时经济圈定位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

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 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若水资源的储量适宜, 且时空分布均匀, 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循环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因此,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 对重庆探索如何建设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维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现状特征

1.1 一小时经济圈河流水系及水资源的特征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 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之外, 还有流域面积在3000km2以上的河流10条, 流域面积在30到50km2以上的河流436条。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濑溪河等, 长江干流从市域中部自西向东北横穿全境, 在境内与南北向的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 构成向心状的复合水系, 从水资源拥有量上, 在全国众多大城市来说是较为丰富的。2005年,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地表水资源量为141.84亿m3, 地下水资源量为25.18亿m3, 过境水资源多年平均流量为3 8 6 9亿m3, 经济圈内水资源总量为4010亿m3,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414m3 (全国人均2220m3) , 比全国人均水资源量高出8.7%, 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而根据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态势, 2020年, 规划人口为2200万人, 工农业生产、生活总需水量预测为69.5亿m3~73.5亿m3, 需水量占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量的2.0%, 水资源的供给能力能与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需求相匹配。但是,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状态, 渝东地区 (沿江城市及都市区) 水资源量相对丰富, 地表水资源量为74.14亿m3, 占到一小时经济圈的52.3%, 人均水资源量为1654m3。而渝西地区, 尤其是永川区和璧山县, 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均处在水系流域分水线附近, 河流流域面积小, 河道短等区域水文条件的差异, 拥有的水资源量相对较小, 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60m3, 远低于重庆市的人均水量, 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

总体来说, 一小时经济圈的水资源拥有量是充沛的, 但与局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形成鲜明对比, 主要表现为对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不高, 区域协调能力较弱, 西部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

1.2 一小时经济圈水环境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位于三峡库区上游, 近年来,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在圈内主要城镇, 建设了相对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 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五江”干流 (指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 水质状况总体评价稳定, 长江、嘉陵江水质以Ⅲ类为主。

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域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城镇最密集的区域, 也是市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 即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20多年集中出现。一小时经济圈的水环境突出表现在水环境保护压力大, 工业废水处理监管不力, 部分城镇生活污水未得到及时处理, 直接进入相关水体, 导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远离大江大河, 靠当地地表径流维持用水的渝西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流经该地区的次级河流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部分地区面临水质性缺水, 区域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2 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未来一段时期, 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矛盾凸显期。经济圈处于三峡库区上游, 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形势相当严峻, 如何保护好库区和长江流域上游的水生态环境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更是一项神圣的国家责任。

面对这样重要的责任, 如何处理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以最小的环境代价, 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这既是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战略, 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0年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保持总体Ⅱ类, 主要次级河流水质达到水域功能标准。规划到2020年, 在上游来水水质保证Ⅱ类的前提下, 长江总体达到Ⅱ类, 嘉陵江、乌江入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 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全面解决一小时经济圈城乡发展对水资源量的需求。

必须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去统筹考虑, 统一规划, 构建城乡水源保护利用体系,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 以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分流域设定准入门槛, 制定严厉的管制措施, 实现一小时经济圈健康、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利用的对策

3.1 统筹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 解决渝西地区工程性缺水

重庆渝西地区人口密度和农业比重大, 是一小时经济圈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新型建材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地区, 是重庆市城乡统筹试验的重要区域。而渝西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所辖河流流域面积小, 河道短, 径流量小, 人为破坏水源地的情况时有发生, 造成该地区普遍存在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 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

随着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 渝西地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口规模在现有基础上会大幅度增加, 产业集聚增强。至2020年, 一小时经济圈人口预测为2200万人左右, 工业产值按每年14.5%递增, 其中渝西地区人口规模在现有470万人基础上预测会突破600万人, 对水的需求量会随着产业壮大和人口集聚而大幅度增加。在此情况下, 大力加强水资源城乡统筹配置, 强化区域协作, 把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的合理容量之内, 充分利用长江、嘉陵江等过境水资源, 加快推进区域性的调水工程和当地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保护为重点, 规划新建松溉长江提水工程, 主要解决永川区、双桥区和荣昌县等沿线城镇的生活、生产用水;建设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 解决主城西部、璧山县等地区的水源问题;建设铜梁安居琼江提水工程等, 解决铜梁、大足两个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时, 新建大足玉滩水库、巴南关颈口水库、南川金佛山水库等三座大型水库和永川孙家口水库、铜梁玄天湖水库、璧山三江水库等一批新水源工程, 不断培育和保护当地的水资源供给保障系统, 尽量在水量和水质保障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3.2 重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一小时经济圈位于三峡水库上游, 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区, 又是未来重庆市域人口最稠密、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应高度重视饮用水源的保护, 从维护区域饮水安全需要出发, 在重庆北部地区 (含长寿湖、渝北、长寿北部、合川东部地区) , 西部地区 (位于大足境内沱江与长江分水岭的尖子山地区) 、中部地区 (巴南区圣灯山等地区) 划定三个水源涵养区, 大力加强水源涵养区进行水源涵养林建设, 在保护区陆域改善植被条件, 进行植被恢复, 增加水源地陆域保水蓄水能力, 限制水面养殖, 修生养息, 涵养水源, 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 减少水源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同时, 在水源涵养区划出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区, 在生活水源地的水库库岸周围修建拦污渠或拦污坝, 将农田径流拦截引流至水源地以外排放, 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物进入水源地水体。划出区域性重要水源保护区、主城四山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禁建区、各级城镇和农村集中用水的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区, 严加规划保护和控制, 建立系统的饮用水源保障体系。到2010年, 都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其它区县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70%。2020年, 在上游来水水质保证Ⅱ类的前提下, 长江总体达到Ⅱ类, 嘉陵江、乌江入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 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满足一小时经济圈城乡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3 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 大力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

重庆的水资源虽然在全国属于较充裕的地区之一, 但部分地区水资源仍然存在短缺现象,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小时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 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 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 加强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效率, 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中水回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完成永川、南川、铜梁等区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以点带面, 逐步在全市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农业生产上, 加强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 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用水方式转变, 适度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大力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在工业产业上, 积极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 尤其是火力发电、化工、制造、冶金、纺织、水泥、食品等行业, 在工业增加值继续增长情况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 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 控制用水量的增长,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减少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在社会生活上, 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鼓励企业生产、销售和使用节水产品, 大力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 倡导节水文化, 形成厉行节水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消费方式。

3.4 从源头开始, 城乡统筹防治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质量

未来一段时期, 是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从次级河流污染源头着手, 加强政府引导, 采取有力措施, 提倡农村使用农家肥和节水灌溉, 减少肥料流失, 加强生活排污及畜禽粪便的污染管理, 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管力度, 逐步建立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发展农村沼气, 实施可持续的农村污染防治新途径。

总之,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 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全面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利用机制,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加快推进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防治农村水源污染。建立健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将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规划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摘要: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 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经济圈的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建设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水量不足, 水质变差, 饮用水源地保护、城乡居民用水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迫切要求对一小时经济圈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有效保护措施, 正确处理好区域水资源、水环境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利用,规划

上一篇:写作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一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中的艺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