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0

基准管理, 又称标杆管理或参照管理, 由美国施乐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创, 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后, 成为国际企业界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方法之一, 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三大管理策略。

1 基准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基准管理是“一个对行业领先者或最强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持续评估的过程”[1]。换言之, 它是一个识别并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它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强的竞争对手或行业中的领先组织或最有名望的组织在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绩效及实践措施为基准, 树立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比较分析、跟踪学习、重新设计并付诸实施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序, 将本组织的实际情况与基准进行量化比较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本组织绩效的最佳策略, 争取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根据基准选择的不同, 基准管理可分为四种类型[2]:一是内部基准管理, 即以组织内部操作为基准的管理;二是竞争基准管理, 即以竞争对象为基准的管理;三是职能基准管理, 即以行业领先者或某些组织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管理;四是流程基准管理, 即以最佳工作流程为基准进行的管理。

尽管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基准管理”下定义, 表述各异, 但基准管理的基本特征仍然是明显的, 具体表现为:

1.1 自控性

基准管理是一种自我控制的管理方法, 它在组织内部发展驱动下, 强调组织的自治, 通过充分调动组织内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组织内部的活力, 以达到增强组织竞争力的目的。

1.2 渐进性

基准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创新和超越的过程。它首先要选择“最佳实践”作为基准, 在与“最佳实践”对比过程中, 全面剖析自己, 找出存在的差距, 然后结合自身特点, 持续改进, 不断创新, 推进组织发展, 最终超越基准, 从而呈现一种渐进发展态势。

1.3 学习性

基准管理成功的基础是对“基准”的正确识别与引进。识别是组织根据自己的目标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对象, 研究分析“基准”的长处;而引进则是组织在与“基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 付诸实施以提高绩效。由此可见, 基准管理本身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2 国内外高校基准管理应用情况评述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国际化, 学校竞争力对每个高校而言, 都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外高校开始重视对基准管理的研究并付诸实践。

美国是最早开始将基准管理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 其“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 (A P Q C) 和“高等院校行政校长协会” (NACUBO) 开展的基准管理研究颇具影响力。在这两大机构的组织下, 美国高等院校组成合作型团体, 共同开展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研究项目。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也在1999年下半年组织成员学校开展基准研究, 制定了网络教育24条基准[3]。在欧洲, 大多数国家的高校系统是由政府管制的, 大学较少有自主权, 其基准管理研究起步稍晚, 但有后来居上之势, 其中以英国的实践最为突出。作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英国向来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 当90年代初期基准管理引入英国时, 立即引起高教界的广泛关注。最初, 高校主要是将基准管理应用于学校的服务部门, 如图书馆、设备、房产和财务等管理部门。随着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 (QAA) 的成立, 基准管理作为一种质量保证的手段, 更多地应用到课程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计划等学术管理中[4]。由于基准管理有助于高校在全新的竞争格局中进行准确定位, 提高学校管理绩效,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采用。

近年来, 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高校如何运用基准管理的问题, 如有学者提出, 应该运用基准管理方法给高校办学进行科学、正确的定位 (朱桂兰:“标杆管理:重新诠释大学办学定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 ;以基准管理来提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林丽萍:“以标杆管理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4期) 等等。个别高校开始引入基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并在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 如浙江工业大学利用基准管理方法设立业绩基准体系, 有效开展教师业绩评价 (洪晓军、宋国琴:“基准管理:高校教师业绩评价新思维”, 《高等农业教育》, 2006年第2期) 。但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基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 有待更多高校和学者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索, 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高校综合竞争能力。

注:为研究方便, 笔者以课程编号代替8门课程的真实名称。

3 高校基准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应用基准管理必须与高校管理的基本实践相结合, 成为收集、研究和分析数据的持续过程, 并要尝试回答如下问题:与其他组织相比, 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对组织的期望值有多高?哪些学校的管理实践做得最好?它们是如何成功的?我们如何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如何做得更好?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把高校基准管理的基本流程划分为目标计划、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改进实施等四个阶段 (如图1所示) 。

在目标计划阶段, 主要任务是确定改进的目标和评估标准, 选择基准方法与类型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在信息收集阶段, 组织通过研究、调查或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然后进行整理、分类、比较, 形成调查结果概要。在数据分析阶段, 组织一方面要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细致分析, 对照基准对象的最佳实践, 找出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明确改进的方向, 确认现实的改进机会, 并初步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计划。在实施改进阶段, 则要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全面实施改进方案;同时为确保方案达到预期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实施情况不断和基准组织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 监督偏差的出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基准管理经过上述四个阶段, 就完成一次闭环循环, 然后就要返回到整个组织层面重新审视组织需求以及须改进的新领域, 并进入新的基准管理实施步骤。

基于对基准管理的认识与理解, 我校在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过程中积极引入基准管理方法, 取得了良好成效。

3.1 明确工作目标, 确定基准课程

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过程中, 我们对工作目标十分明确, 即要在校级精品课程中选择部分优秀课程, 进一步加强建设, 确保申报省级、国家精品课程取得成功。因此, 我们以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为基准课程, 建立基准评估体系。

3.2 聘请评估专家, 收集评估数据

经过对所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的综合考察, 学校从中选择了8门课程作为申报课程, 并为每门申报课程聘请了7位校内外专家, 专家中既有专业领域方面的专家, 也有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我们要求专家对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为该课程逐项打分, 然后把所有专家对某项二级指标评分的平均值, 作为该指标的最终得分 (详见表1) 。

3.3 以基准课程为参照, 进行比较分析

在获得8门申报课程的专家评价数据后, 我们把这8门申报课程的二级指标得分与基准课程对应的二级指标得分作比较。根据每门课程与基准课程在二级指标得分的比较结果, 我们认真分析了该门课程在哪些地方还与基准课程存在着差距?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以“课程D”为例, 我们发现该课程与基准课程相比, 在二级指标“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方面得分相对较低 (如图2所示) 。

另外, 我们从该课程在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率出发来分析, 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图3所示) :与其它二级指标相比,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指标得分率为最低。

综合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课程D”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后续的建设重点应放在优化教学队伍结构以及提高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之上。

3.4 改进实施

利用基准管理方法, 我们找到了每门申报课程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然后采取积极措施, 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基准管理的实施结果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上述8门校级精品课程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其中5门还被评上国家精品课程。

4 几点认识

通过对高校基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对基准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基准管理是高校提高管理绩效、推进组织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与策略, 具体表现为:

4.1 基准管理有助于高校转变管理理念

基准管理实质上是“模仿+学习+创新+超越”的发展过程。它强调到外界学习新事物, 在模仿中学习, 将新观念带进组织并刺激组织结合自身进行变革与创新, 最终实现超越对手。由于基准管理必须以所选基准的最佳管理活动为目标, 全过程地学习, 因此它促使高校的管理活动与基准的最佳活动融合在一起, 并有力地推进高校管理由“管理型”向“学习型”转变。

4.2 基准管理有助于高校提高管理绩效

基准管理通过设定争取达到的目标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这种目标不仅有明确的含义, 而且有达到的途径, 因此, 是可行、可信的。基准管理可以让学校坚信:我们有办法使工作绩效达到最佳。此外, 由于基准管理可以为学校建立一套动态测量其投入与产出的现状与分类目标的方法, 因此也就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对薄弱环节进行持续改进的目的。

4.3 基准管理有助于高校挖掘发展潜力

经过较长时间的基准管理运用, 任何高校都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求增长与发展的内部潜力上, 形成比较稳定的高校管理文化。高校通过与各类“基准”的比较, 不断追踪、把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 努力挖掘内部发展潜力, 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发展需要。

摘要:基准管理是组织识别并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 具有自控性、渐进性和学习性等特征。英美国家高校较早地研究与运用基准管理, 而我国高校则起步较晚。文章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引入基准管理的具体实践, 证实了高校基准管理有助于学校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绩效和挖掘发展潜力。

关键词:高校,基准管理,管理绩效,实践

参考文献

[1] 冯俊文.现代企业标杆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5) :62.

[2] 刘凡丰.欧美高等教育管理的基准法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8) :59.

[3] 朱慧.基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6) :82.

上一篇:基于传播学视角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艺术下一篇:儿童陶艺教学活动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