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构建下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探索实践

2022-12-12

一、建立高校专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的发展需要建立匹配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 通过这个机制完成专业建设培优汰劣的过程。专业预警机制通过分析判断预警相关指标和因素是否大于预警阈值, 从而判断是否发出预警。其功能在于引导反馈, 及时安排, 防范风险。

(一) 解决专业建设的周期慢效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高校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难以实现长期平衡状态, 两者之间的即时性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设置专业若仅仅依据当下的人才需求、社会热点或是考生意愿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的需求滞后。预警机制的建立, 关键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 优化专业结构。

通过专业预警, 一方面立足于学生发展, 结合考生的意愿、选择, 也即生源对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以专业的发展定位规划、办学条件、人才的供需情况为决策依据来确定招生计划数量。另一方面立足于社会需求, 考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结合市场调研与专家、企业等论证情况, 确定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与自身办学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 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

加快高校专业对社会需求的高度适应, 对于办学质量差、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逐渐淘汰,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鼓励支持。解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滞后问题, 化解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律的周期慢效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 提供依据保障高校专业优化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是高校拥有学术自主权, 建立学术共同体权威, 去行政化办学的体现。但是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专业设置盲从, 专业设置重复度高, 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低水平上的重复配置, 为办成综合性院校, 以牺牲特色和学科优势为代价来保证学科门类齐全。而专业设置雷同, 重复率高不仅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而且直接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二是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热门”专业办学几年后, 人才数量逐渐饱和需求下降, 专业需要进行调整。由此引发各类设施闲置、教师转岗及调离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构建专业预警机制对专业结构信息收集、检测、预报、调整, 可以为优化高校专业结构, 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是解决高校专业同质化、同构化、区分度低以及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措施。

二、预警机制下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策略

(一) 数据分析下的信息预警

专业预警的数据分析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比对影响专业发展的指标数据信息, 判断数据结果是否相符合, 若目标偏离超出阈值则发出预警, 并结合分析结果对专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本研究采用招生、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效、就业等核心要素, 以初次就业率、第一志愿率、高职教师比例、高职教师上课比例、教学建设或教学改革项目数、教学成果奖情况、学生获奖及过级情况、毕业生考研率等核心指标作为专业预警评价机制的量化指标, 各项指标加权求和得到该专业的综合指标得分。

例如:综合指标得分 (%) =第一志愿率×20%+高职教师比例×5%+高职上课比例×5%+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10%+教学成果奖情况×10%+该专业学生获奖及过级情况×20%+考研上线率×5%+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0%根据核心指标的数据, 建立校内专业状态数据年度发布制度, 每年发布一次包含专业办学成效与社会影响、师资队伍状况、教学条件状况、依托学科状况、培养质量状况等方面的专业状态信息。

(二) 响应系统下的决策处理

设置专业预警的响应系统, 即对被预警的专业设定“红、黄、绿”三个级别, 对出现指标得分低于阈值或预警值, 如专业课教师数量少、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未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等的专业发出“红牌警告”或“黄牌警告”。“红牌警告”专业是长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生源持续萎缩或者读研学生的学术准备不足的专业, 此类专业必须适时进行改革调整或退出。“黄牌警告”专业是专业的市场需求、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等实际情况有待提高, 若进行有针对性整改, 可达到标准要求的专业。

响应系统预警的结果是学校调整专业结构、科学编制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被预警的专业所在学院应深入分析原因, 根据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等实际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整改, 并向学校提交恢复招生的申请以及整改报告等。学校收到申请后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对整改后达到条件的专业恢复招生, 达不到恢复招生条件的, 与学院合议后停办或取消该专业。

三、高校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几点建议

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应在全面调研、深入分析和论证基础上, 依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夯实专业基础, 提升专业内涵, 以建设促优化、以整合促发展, 实现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实现暂停部分实力弱、发展乏力且不能满足国发展需求专业的招生、调整优化存在资源浪费的同质化专业、投入产出效益低的专业。对优化调整后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绩效考核和滚动评估制度, 达到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的总目标, 实现本科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在专业预警机制下进行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助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是与本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的管理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有机结合的, 因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 来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预警机制或不可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格及需求一般可通过预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去向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来反映。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在这个系统内建立的自由地交换信息, 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和互动机制。对这三项核心任务的系统性思考, 一体化统筹, 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 以招生促培养, 以培养促就业, 以就业促招生, 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机制。促成了学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高校的多方共赢。

(二) 合理配置专业资源, 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

专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合理配置专业资源, 改善专业生态, 加强不同专业间的交叉和融合, 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 适应国家新经济、新业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保障传统基础性专业优势的基础上, 推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做好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布局规划工作。通过对接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 以推进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为抓手,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通过专业预警积极开展校级层面专业评估, 强化评估结果对本科专业办学质量的促进作用。高校应深化学科专业投入机制、人力资源激励、资产有偿使用等配套改革, 与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同步进行, 在机制体制上形成合力, 提高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效益, 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三) 以专业规划为引领, 优化本科专业总体布局

高校为了保障专业的持续竞争力, 保障专业发展逐步的规范化, 保障专业开设的教育质量。应该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分析把握中来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此来稳定本科专业学生的招生规模, 改善教学条件,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和形成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 培育名优课程, 凝练本专业的特色, 完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一流专业。突出专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 着力打造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 彰显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一流学科专业。另一方面, 扶持近年新增专业。新增专业要创新教育理念, 注重新科技、信息化和学科间交叉融合, 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 保证专业培养质量, 加快培养各类新型专业人才。另外, 需要把部分弱势专业替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教育现代化2030, 互联网+、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结合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 建设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前景, 能较快形成经济增长行动力的重点产业。

摘要: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本研究探索构建以招生、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效、就业等核心要素为主的专业预警机制。通过对预警专业的跟进反馈, 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 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控制专业发展规模、整合专业资源、加快专业升级转型, 突出专业建设重点, 形成适应高校专业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 打造一流专业, 培养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 建设一流高校。

关键词:专业结构布局,预警机制,专业建设,专业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红, 王焕群, 朱克敌.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3 (2) :244-247.

[2] 何霖俐, 尚丽平.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 2016 (28) .

上一篇: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性障碍案例分析下一篇:浅谈园林绿化施工的反季节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