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管理模式

通过《商道》节目对部分国内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介绍,看到中国存在的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 德邦物流

1、 以人为本 员工关怀制度

针对德邦物流的运营特点,在员工激励方面可谓是下足功夫,“亲情1+1”、 “家庭全程无忧”、“集体婚礼”通过这一系列制度,都让德邦员工感到企业给予自己家庭的温暖,让员工对公司更有忠诚度。

2、 人才培养制度

德邦只招聘大学毕业应届生,从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大学生在企业里面的学习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一线员工同样可以通过出色的业务成绩成为德邦的储备干部,再通过一系列考核机制成为管理层,这样的激励机制很好的为公司各个岗位员工设立了合理的职业规划生涯。

3、自建营业网点

德邦物流为自己建立的营业网点地点的选择建立一系列模型,制定一套评分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自己的网点。在全国范围内覆盖自己的网点,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好想你”枣业

1、 产品包装创新

针对传统农副产品,产品类别单一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而石聚彬通过对产品的包装以及产品的形式进行创新,使得传统的枣类产品成为市场上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

2、 定位清晰

“好想你”通过清晰定位主打礼品市场,精美包装,超市下架并在专卖店以及星级酒店专卖店铺货,使产品从食品变为礼品。

3、 原材料质量保证

原材料的质量是产品品质的基石。收购红枣的模式方要有三种:市场化自由收购模式、意向性协议收购模式和红枣科技示范基地模式。生产基地也由原来河南新郑扩展到河北沧州、新疆若羌、新疆阿克苏,充分利用了当地产枣区的原材料优势,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品质。 ●

美诺医疗

1、 双线汇报制度

美诺医疗引入了FDA质量论证体系,在质量管控中采用双线报告体系,把质量管理职能与企业管理的其它职能分离开,结合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体系论证的要求。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是QA(质量保证)经理可以保证独立性、权威性来对产品质量进行保证。并且每位一线员工都可因产品质量问题叫停生产,来确保产品质量。

● 依波手表公司

1、 品牌战略

依波公司为建立品牌形象敢于舍弃进入市场的原有的基础款产品,只在市场上摆卖中高端产品,改变产品形象。

2、 虚拟企业、产品外包

通过分析市场,依波公司明确自己在市场中优劣势,选择一种产业链合作经营模式。将产品的制造外包给优秀的手表制造企业,自己只做销售终端,使自己的产品更快速打入市场。

3、 高端制造 核心竞争力

一个技术性公司要长远发展必须有技术专利,必须进入高端制造。依波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主攻高端制造。现在,依波的所有金表都是从那制造出来的。并与专业国际品牌合作,使自己的品牌技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 紫金矿业

1、 改进传统技术

陈景河做为专家研究型的管理者,对于紫金矿业的矿产挖采技术不断的探索创新,不断改善传统技术,使矿石采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 开采过程合理承包

在矿产开采工程中的,将工程石料运输外包给工程建设公司,有效减少了运输成本。

3、 不同项目不同的挖采模式

针对矿业的结构模式,陈景河面对不同地区的矿产,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及充分的技术准备后设计出更合理的采集模式,不仅降低开采成本,还能获得更优质的矿产资源。 ● 石羊集团

1、 合作共赢模式

石羊集团作为一家传统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进行有效的合作发展。而石羊集团通过与当地农户的合作,发展好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并成立小额信贷公司,帮助农民突破养殖产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约束,是石羊集团的养殖业产业链顺利发展。和农户合作过程中,保证农户利益规避风险,使农户看得见利益。 ● 易事特集团

1、 军事化管理模式

何思模军人出身,推行军事化管理,而他既注重形式中注入观念、情感和精神的东西。他和职工同吃同住,希望把职工能把企业当成家的思想注入职工心中。何思模为职工舍得花钱,在企业建立职工宿舍食堂,为的是更好的进行管理。

2、 强化学习、重视人才

易事特集团重视职工的学习,在易事特入职员工需在两年内进行学历的深造,而每位员工在日常工作结束后仍然需要进行学习。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学习企业进步的动力。锁业企业与各个高校进行良好的合作,公司里有特派员和各个高校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技术上的接洽,使易事特集团的产品能够更出色。

根据以上几家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不同领域以及不同模式企业应该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只是简单模仿,而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下去的核心。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也并非适合每个企业,优秀企业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仍可以给发展中的企业管理有所启发,探索的信心。

第二篇:2014年中国饮料行业营销模式浅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使产品的供应与销售不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企业能够在互联网市场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随着大量品牌的涌入,饮料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现有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而这种局面的造成,很大程度上与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与营销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精准的掌握行业信息以及消费者信息,成为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的营销模式正在逐渐产生。在智能手机的辅助下,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它以快捷、畅通、多功能的优势迅速影响了消费者生活,同时也改变着大众的消费习惯。

如今,消费者更习惯于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产品信息,并且实现消费活动。面对这样的消费模式,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再适应市场的要求。于是,向移动互联技术靠近,打造移动互联网平台成为行业发展的需要。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中国的饮料行业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介入是迟早的问题。由于饮料行业长期以来都在坚持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市场占有率相当较小,影响面也比较窄。而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运营、策划及技术能力,能够为行业提供全面的保障和良好的整合平台。

饮料行业搭建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加庞大的无形市场,通过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结合,开发出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的局面。

目前,通过3G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移动终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其实用性与功能性上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饮料行业通过这些客户端,可以及时发布行业相关信息,同时还能根据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与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

我们现今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饮料行业必须通过专业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先进的行业专属移动平台,为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

第三篇:浅析中国与菲律宾大学课堂模式的差异

摘要: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逐渐频繁,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差异。本文着眼于中国周边小国(菲律宾)的教育改革成果。此外,区别于大多学者宏观上对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研究,本文则以教育体制为方向,着重于中菲课堂方面的微观差异,以此来比较中国和菲律宾的教育文化差异。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硬件设施 课堂安排与课程内容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60-02

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更新,新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都是我国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和转变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和菲律宾大学之间的课堂模式的差异,提出有益于中国大学教学模式的建议,我们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分别走访了吉林省十多所各层次高校和菲律宾十几所不同学校。真实地、详细地观察、了解和分析中菲之间的课堂差异,取长补短,补充完善中国的教育体制。

一、硬件设施对课堂的影响

许多人对硬件设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课堂质量这一说法甚是不解,且认为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与教室的硬件设施毫无关联。

在中国,教室修建得方方正正,桌椅摆得方方正正,座位排得方方正正。因此,很多后排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听得不是很清楚,并且也不能及时地同老师互动。此外,很多大学里只有少数大教室是阶梯座位,在非阶梯教室若是前方的学生身材健硕些,更是看不到老师本人,更不要说老师的肢体语言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兴高采烈地举手,想要回答问题,然而由于座位的原因,老师并没有看见学生,学生会觉得很失落。这会影响到师生双方的沟通了解以及相互印象。

在菲律宾,无论是百人大教室还是几人小教室,桌椅摆放都是阶梯半环形。这样的座位设计保证了教室里每一位学生看老师、看黑板的视角都是一样的。又由于后排总比前排高,无论怎么坐,前方的人都不会挡住后方的人。更重要的是,半环形保障了学生双眼直视前方,其异于中国传统的整齐座位排列,需要间隔一段时间调换座位来防止学生眼睛近视或斜视。

令人称赞的是,中菲两国大学课堂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与时俱进,完善了课堂教学方式。而中国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大多学校采用黑板、白板与多媒体三合一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菲律宾只采用了白板和多媒体两种手段。

虽然有人认为这种差别微乎其微,但据科学验证,传统黑板因其板面粗糙不平,反射能力更强,学生可以更清楚且正确地接收、认知老师所讲内容,防止误学。

二、课程安排与课程内容

课时分配上,中国大学的理论课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实践课(即使是需要实验的专业)。研讨会和讨论课少之又少,辅导课通常只有理工科才会有,外部专家讲座虽有却不多。菲律宾的课程设计安排恰好与我们相反,推崇“实践出真知”,遵循着从实践中学习再运用到现实实践的套路设计课业。因此,动手动脑的课程占据很大比例。

教材方面,中国课堂基本上照本宣科,每一学科都有限定的版本教材。例如,思想政治课,中国全国都?用全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菲律宾与我国迥然不同,其不以考试为中心选取教材,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围绕学生学习来决定是否采用教材、采用什么教材。例如,政治经济学课,菲方学生没有既定的教材。在老师带领下利用多种渠道阅读大量相关的专业书籍或文章,了解研究学者、经济学家以及political scientists的理论观点,来形成报告或论文。

三、课堂二要素

1.授课者与其方式

中国的授课主体很单调,一般为老师。授课模式是传统的“传道授课解惑也”,表现为老师单方面以教材为蓝本向学生灌输知识,讲解课业;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来接受知识,特点为记笔记。在中国大学课堂里面,老师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讲解的画面已是常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的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教师在掌控全场,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考,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和求知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然而,学生没有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菲律宾的授课主体则是师生双方。受历史的影响,其教学模式是典型的西式教育,有很明显的欧美风格。授课形式一方面表现为老师主讲,但鼓励学生自由提问,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也可以表现为学生主讲,老师辅讲。授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甚至大多为课外内容,知识结构及来源较为多元化。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考核方式判定和运用。注重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注重知识的丰富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中国的教学手段缺少丰富性和创新性。老师在课堂上甚少会借助其他实物来表现或证明所讲内容,学生对于所讲内容容易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方面有所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与设计不合理,易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菲律宾的教学手段十分多元化。课堂多方辩论学习的模式是常态。教师喜欢利用其他平台(模仿、视频、表演等)和道具(模型、实物等)来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讲授social science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去参观市政府,了解政府的各个部门,确认政府机构的职能,详细了解政府机构的工作流程与步骤,并将此次考察算入学分和学时。

2.“收课者”及其态度

学生是接收授课与吸收课业知识的主体,是主要受益人,所以我称其为“收课者”。想要完成整体吸收,就要先吸后收。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刺激教师传授更精彩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呆坐于室收掉自己学习的天线。中国大学生愿意深藏不露,深谙“敌不动,我不动”之真理,课上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菲方学校在这一点还是较为乐观的,菲律?e的大学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即重点非重点),学校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很强,乐于在课上展示自我。上课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协作成长。

四、课堂效果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和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重在知识本身。该教学模式确保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主导者的地位,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掌控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巩固基础的作用,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课堂缺乏双方沟通互动,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求知欲,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菲律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该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记忆,还能进行拓展补充,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个性的发展。

五、结语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方式,信息总量极其丰富,已不同于过去信息贫乏、信息传递困难的时期,只依靠课堂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国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培养信息能力的引导者过渡。中国学生应充分发挥个体主动性,不仅把大学课堂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应熟知“怎么做”。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菲律宾大学的教学模式也并非十分完善,但其优势之处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在改革的过程中,在保持自身的优势之外,借鉴国外良好的经验,使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蔡云清.菲律宾大学教学方式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4).

[2]李桂芳.MOOCs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Tulio,Doris PHD.Foundations of Philippine Education, Book One[M].2010.

[4]Albert,Jose Roman PHD. Are We Making it Easier for Our Teachers?[M].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第四篇:浅析RR耕地流转现状及发展模式

RR耕地流转服务中心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方向发展。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镇上下把耕地流转服务作为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积极有序推进耕地流转服务工作,为推进我镇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耕地流转服务产生的背景

(一)、RR地处县城所在地,是集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典型的乡镇。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摆在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2005年,原RR、城关乡顺利撤并,建置新的RR。在RR一届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养殖园区化、乡村生态化的总体目标来实现。针对这一目标,破解“三农”,发展现代农业,耕地流转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二)RR下辖10个村(居)委会,9个村(居)委会属全农业及半农业村(居)委会,实际耕地面积约3﹒1万亩,农业人口 43181 人,经济收入以种养业为主。由于产业单一,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特别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和分散零星的生产模式,既不利于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又难以保障产品质量,难以发展商品生产与市场对接,极大束

1 缚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加之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出现了粗放耕种甚至撂荒现象。

(三)原来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难以稳定合同约定履行的双方权利义务。市场好的时候,出现哄抢收购;市场不好的时候,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甚至烂掉。另外,各家各户分散的零星种植模式,使农产品安全质量难以保障,给农产品的出口销售带来了阻碍,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

(四)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县城建设的快速推进。县城所在地的东发、学府、南钟三个半农业社区的种植模式,一到收割季节,打晒粮食给县城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县城居民的生产生活。

如何破解以上这些难题?RR党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科学合理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一致认为,RR要发展现代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耕地流转服务,要在土地上作文章、在改革中出活力。

二、基本情况及具体做法

(一)基本情况及成果

1、2006年12月至2009年4月,完成耕地流转面积3491.66亩,涉及农户2850户。其中:2006年流转62亩;2007年流转404.66亩;2008年流转2769亩;2009年流转256亩。2009年1至4月二次流转5家种植大户共计555亩。流转耕地分布于胜利335.06亩;和平131.6亩;道院256亩;北

2 观40.96亩;东发918亩;学府1458.37亩;南钟351.67亩。

2、截止现在,共引进和发展农业企业6家,分别是:佳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泰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蓝莹葡萄示范园、苏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道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RR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7户进行农业种植开发。通过耕地流转,现发展种植优质葡萄387亩、外销型蔬菜460亩、西瓜种植35亩、浅水藕种植410亩、蚕桑种植60亩、养殖小区开发1006亩、其他种植1133.66亩。

3、通过耕地流转,农民土地地租收入180.91万元;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57160人次,农民务工收入114.32万元。

4、解决好企业及种植大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协调水、电、路,调解企业内部矛盾,解决入驻企业工人子女就学问题。

5、成立了胜利、道院耕地流转服务工作站,进一步完善了基层耕地流转服务体系。

(二)具体做法和经验

1、着力强化流转政策措施,有效推进全镇耕地流转工作 。 农村耕地流转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把耕地流转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耕地流转进度。一是因地制宜,进行耕地流转试点。2006年3月,在商家村先行试点流转62亩,于同年5月流转给佳田公司

3 种植葡萄,并于同年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继续流转给该公司257亩。通过耕地流转试点,探索了耕地流转服务是加快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二是筹集耕地流转启动资金,加大投入。在镇财务管理中心成立耕地流转专用账户,镇政府划拨启动资金9万元,并承担租用土地闲置期间的租金及工作经费。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把耕地流转作为年终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奖惩措施,确保了耕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力保障耕地流转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切实加强耕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耕地流转服务中心,并设立了耕地流转服务窗口,负责宣传贯彻耕地流转政策法规,开展政策咨询和服务,做好耕地流转情况调查,对流转面积进行丈量,签订合同、归档保管资料,及时传递和反馈耕地流转信息,并根据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实行企业—农户两头服务,创新服务措施,开辟“全方位服务通道”,使入驻企业及种植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解除后顾之忧,全心全意谋发展。对从事农业种植的企业及种植户,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3、以耕地流转服务为平台,切实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耕地流转,引入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农业企业、经营大户作业主,向耕地流转服务中心租赁土地,实施集约经营,农民获取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并可在业主租赁的土地上从事务工获取务工收入,实现农户、业主共赢,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4、紧随耕地流转服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帮扶”工程,大力引进农业企业组织生产,切实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服务。 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帮扶”工程战略,通过耕地流转服务引进的农业企业,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从而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劳动生产技能后,组织向企业有序输入,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千方百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农业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模式,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三是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快耕地流转服务,切实推进农民向城市转移,尽量减少农民,缩小农村,富裕农民。四是转变工作职能,进一步把服务延伸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收集群众对耕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意见或建议,使耕地流转服务中心与企业、种植大户、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耕地流转服务取得的效应

(一)通过耕地流转服务,建立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产业结构调整有了空间,科技推广有了条件,分散闲置耕地得到充分利用。农民由原来的专业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在获得稳定租赁收入的同时,又获得了务工收入。收入是以前种植收入的10倍。特别是消化了另外,消除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把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有效转嫁到有抗御能力的企业上去。

(二)通过耕地流转服务,找到了破解“三农”的有效途径。2006

5 年以前,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特色种植面积多年处于停顿状态,面积相对不稳定。流转后,通过近两年多的时间,特色种植面积出现了质的飞跃。

(二)通过耕地流转服务,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大限度控制了劣质农用物资及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为发展绿色无公害健康食品提供了保障。

(三)通过耕地流转服务,探索了一条公司+基地+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一批有种植经验的大户参与发展。通过本地大户现身说法,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发展。

(四)通过耕地流转服务,为企业—农户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通过农户在企业打工,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培训了一批先进的种植能手参与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列中来。

(五)通过耕地流转服务,县城所在地的半农业社区耕地已全部流转,从而使收割季节县城无打晒行为,使环卫工作降低了行政成本,美化了县城环境卫生。

四、存在问题

1、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户对土地依赖性较强,从而阻碍了耕地流转的快速推进。

2、少数基层干部对耕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持怀疑态度,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使部分农户产生误解,认为是在征收土地。

3、对耕地流转缺乏全局观念及长运规划。

4、耕地流转工作涉及面广,因丈量土地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6 故造成流转工作经费困难。

5、因流转规划区内极少数不愿意流转的农户无明确政策依据规定,造成规划流转面积推进困难。

6、因耕地流转期间会出现土地闲置期,从而出现土地闲置期间地租支付困难。

7、因耕地流转规划面积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化,难以发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故需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

五、下步工作建议

1、以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扎实有效推进全镇耕地流转工作。到2009年底,力争使全镇耕地流转面积达6000亩。

2、按照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窗口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为企业及种植大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3、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实行规模种植与适度规模种植相结合,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用两到三年时间,使我镇产业化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县区发展水平。

4、 加强耕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宣传贯彻耕地流转政策法规,开展政策咨询和服务,做好耕地流转情况调查,对流转面积进行丈量,签订合同、整理归档耕地流转资料,及时传递和反馈土地流转信息。

5、积极推进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耕地流转,引入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农业企业、经营大户作业主,实施集约经营,切实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进程。

6、基层流转服务工作站逐步建立需要流转耕地基础信息,及时提供有条件流转耕地基本情况。

单位负责人:张学良

第五篇: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与成长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其最重要事务改革标志是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对于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其成长性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商行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农商行合理制定战略目标,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近年伴随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经历过一段起点低、速度快、成效大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等部分组成,农商行是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区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扶助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商业商贸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而农商行就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已经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平衡、经营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和其他外部不确定因素,所以研究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对保持农商行的积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商行发展模式

1.维持本土经营模式。本土经营模式可以描述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地借助本地资源坚持开展经营活动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在注册地所在县(市)域开展经营活动,依托本地资源,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特点及客户需求,开发适合本地城乡经济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全力打造“接地气”的银行。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在尚未饱和、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本地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的地缘、人脉、口碑等等优势,同时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优化整合资源,得以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自身的体量扩张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状态。

2.设立异地分支机构。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逐渐放宽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的监管限制,在制度上打开了农商行设立异地支行的大门。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降低了农商行的经营风险,使农商行实现了服务区域多样化和地域客户所属行业的多元化,并能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推出特色产品吸引更多优质客户。

3.直接参股模式。直接参股模式可以描述为,农商行直接向异地农村金融银行机构投入资金,通过参股的方式输出管理,与被投资农村金融银行机构以股权合作为基础逐步平稳开展有序经营工作,实现了跨地区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借助被参股、控股机构在当地成熟的各项资源迅速融入当地金融市场,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并能较短时间内打开品牌知名度。然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资本补充能力即大而强的农商行,从而实现长期持续的股权合作模式。

4.兼并重组模式。新设合并模式是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兼并重组模式的主要实践手段,该过程中注销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资格,申请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被注销机构的股东(社员)所持股份按照清产核资确定的各方净资产,比照合并后新设农村商业银行股金每股净资产的一定折算率转换为新设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新银行的股东。好处是通过兼并重组,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资质相对较差达不到银监会组建农商行的机构,可以迅速实现在整合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

5.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拓展异地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并且借助银监会和政府的地方性支持力度较大,较之设立村镇银行跟容易实现。相对于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比较容易,因为有银监会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农商行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为将来发展为控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控股集团积累经验。然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个新的考验,农商行需要考虑设计有利于日常管理的股权结构。

三、农商行成长性影响因素

1.政府宏观政策。由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政府及政策导向息息相关,最初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所以在农商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商行的改制,农商行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自然有任务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过度的优惠政策对农商行造成的依赖性会让其失去独立性,进而失去其自有的成长动力,制约其发展。

2.资本因素。农村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组织这一实质决定了对农商行资本约束的必要。资本约束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银行的资本规模和质量,风险贯穿银行的资本及其经营和成长。所以为了确保农商行持续健康稳定的成长,要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

3.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自身领域内通过重组创新变革经营涉及的各种要素,做出包括调整、变革、发展、创造和引进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为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即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能够帮助提高农商行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范围,其次,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帮助农商行有效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从而增加其?营的安全性。因此,金融创新对于推动农商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保持长青的基石。管理能力与其他推动农商行成长的资源相互关联,只有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帮助农商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发挥优势。而人才是每个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让人力资本得到更好的配置,让组成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带动银行发展,为农商行提高竞争力。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内部资源,这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为农商行的成长发展提供不断地推动力。

四、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农商行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农”,应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从而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农商行在明确市场定位时要重新定义“三农”:从支持传统农业到支持农业创业及现代农业;从支持农民到支持中小企业、大农户甚至大型农业企业;从支持传统农村到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同时农商行要积极争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监管优惠政策、获得政策奖励等在内的政府支持,从而提高自身资金配置效率,促进成长,更好发挥功能。

2.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做到:建立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或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价、监督及决策机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商行可以先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从而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并建立风险考核制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衡量、管理技术,农商行可以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同时加强与银监部门的沟通,并且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银行风险文化,农商行要将风险防范意识凝聚成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业务细节中;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加强金融创新。从农商行的现实情况来看需要加强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农商行要通过对市场的详细调研分析,研发推广更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新产品,比如多功能的银行卡等;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探索更新的服务方法,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如设施的升级等;经营理念创新,农商行要立足商业本质,解放传统思想,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集权化等方向;建立长效创新机制,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创新模式,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从而推动农商行的不断成长。

4.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经营效率,需要依照农商行自身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在管理过程中,要职责分明,规范操作,同时保证管理的透明度;制定管理评价系统,对管理结果反馈并总结修正。同时农商行应坚持以人为本,引智引才,提高员工素质,强调后备干部储备,加强员工内部轮岗制,推行全员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并对员工实行分级培训的制度,从而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推进银行发展。

五、结论

结合这些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成长性因素对农商行提出对策建议有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金融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对不断保持和培育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性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意,黄晓波.大股东侵害及其控制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Э?,2015(6).101-104.

[2]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7(2).

[3]马德芳.大股东认购、投资者情绪与定向增发折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7.

作者简介:谢郑干(1996- ),男,安徽宿州人,安徽财经大学2014级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上一篇:浅析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下一篇:浅析联想电脑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