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加坡治国模式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2023-01-29

新加坡自1959年建国以来, 从一个地小民贫、资源匮乏的殖民地港口城市, 发展成为一个富足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究其原因, 其颇具特色的法律治理模式可谓功不可没。正如台湾学者王泽鉴教授所说: “新加坡的法治严谨, 好, 则仿效实行; 坏, 则作为自我警惕之用。”1中国与新加坡一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因此,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新加坡法治模式的特点, 以期对中国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一、新加坡法治模式的特点

我们发现, 新加坡的法治模式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 一)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根据新加坡宪法, 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国会为最高立法机关, 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是执政党, 执政党领袖为内阁总理, 政权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 内阁由国会选举产生, 向国会负责, 接受国会监督。提案需多数议员赞同, 如果国会否决内阁的提案, 内阁必须辞职或解散国会重新选举, 虽然这种情况从未出现过, 但内阁与议会之间还是起到了牵制、平衡的作用。2总统是国家元首, 由无党派人士出任, 国会通过的法案经总统签署批准后成为法律, 总统对国会和内阁的权力均有一定的制约。司法机关由法院、总检察署和政府律政部组成, 法院根据宪法行使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 二) 立法完善

新加坡的立法完善主要表现为: 其一, 法律体系完备。新加坡有400多种现行法律, 共同构成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二, 立法及时。新加坡一旦发现无法可循或法律需修正的情况, 政府会立即提交国会立法或修改法律; 法院也可援引法规之外的法律渊源作为判案根据。其三, 立法因地制宜。新加坡在取得民族运动胜利后, 政府并没有将原有法律全面废除, 而是对原来适用的如英国的商业法令如公司法、银行法、保险法等基本照搬, 继续有效并适用; 或者因地制宜制定如票据法、诽谤法等新法。

( 三) 严刑峻法

新加坡的严刑峻法众所周知, 2在中国属于道德规范的日常行为在新加坡一般也成为法律约束的一部分, 比如随地吐痰最高可罚1000新元, 上公共厕所后不冲水罚款500新元等等。2除此之外的死刑和残酷的鞭刑3, 这些处罚与犯罪行为之间可能并不很相称, 但新加坡秩序之井然以及犯罪率之低可能与严刑峻法有一定关系。新加坡的严刑峻法与李光耀先生密不可分, 李光耀曾说, “人性本恶, 这很遗憾, 但我们必须设法抑制人性中的邪恶。”3所以虽然轻刑化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刑事指导政策的趋势, 但新加坡仍然实施严厉的刑罚, 即使李光耀去世后这种状况也仍然延续。

( 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新加坡党自执政以来, 基本上做到了不干政、不涉政, 也基本上做到了官民平等, 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公民, 都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纠纷而不是找行政部门或者领导。特别是新加坡对贪腐高官的严厉打击, 更是打破了儒家文化中“法不阿贵”的顽疾, 让新加坡法律平等执行的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新加坡法治模式的启示

新加坡法治模式的成功经验, 可为法治建设中的中国提供借鉴。

( 一) 法治规律与具体国情相结合

新加坡法治模式向我们证明, 将法治规律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 可以走出一条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法治道路。法治作为一种异质文化, 要在中国扎根就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国传统不乏要求为人诚实、善良正义、寻求安全稳定的法律行为规范以及廉洁奉公、团结和睦、尊助人为乐等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这些与现代法治精神不但不矛盾, 反而还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如果经过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同时将西方先进的法观念化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珍贵思想和文化资源, 必将对我们法治或法律原则、价值准则的确立和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 二) 立法应当及时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旧有的法律有待重新修订, 大批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出台。这就要求国家的立法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因此, 国家应当尽快完善《立法法》, 严格立法程序, 维护法制统一, 确保立法工作顺利进行, 并妥善处理根本法、基本法与部门法, 新法与旧法、国家法与地方法规、本土法与国际惯例之间相互抵触的问题。

( 三) 执法应当严格

树立国家法治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执法和司法。我国要着重克服以权压法、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倾向, 切实落实官民平等, 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职权, 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同时, 严肃追究违法进行执法和司法者的责任。

摘要:新加坡法治模式具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立法完备、严刑峻法、平等执行等特点, 其法治模式与西方法治有着相当的区别, 属于东方的法治国家, 其法治模式与其推行手段都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法治,中国

注释

11 李光耀的法治观[EB/OL].http://lawyer.ruc.edu.cn/html/lvshijie/20150324/3478.html.

22 邹平学.新加坡法治的制度、理念和特色[J].法学评论, 2002 (5) .

33 陈新民.反腐镜鉴的新加坡法治主义—一个东方版本的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玉米喷施锌肥田间试验初报下一篇:油气储运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