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加快经济转型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中国加快经济转型

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

一、快与好的统

一、物与人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二篇: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是“十五”期末的4.5倍。进入“十二五”,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建平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释放资源效应。要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域内现有企业,积极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群体,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扩能升级等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用高新技术推动向优势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要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在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在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中培育立县企业,在对资源的集群化整合中扩大园区规模,在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围绕矿渣、废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发展产业集群。要做优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眼于产品的提档升级和产业的规模扩张,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向集群集中,做大做强,创优品牌。要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加工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延伸产业和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就地转化升值,迅速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像建平县这样的地区,十年九旱,生态条件脆弱,应当把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措施来抓,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要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推进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工作,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主导产业品种种植面积,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高效互动。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要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三次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改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发展工业、依靠传统方式发展农业的现状。积极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题中应有之义。建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更要做强文化这篇文章。要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结合城市扩面增容提质,

加快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区和产业园区,加大对剪纸、绒绣等传统优势文化产品的推介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第三篇:加快经济转型 提升发展质量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 取得新突破。学习贯彻这一精神,需要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发展变化,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改革创 新,为我国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发展变化

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9.1%和

8.9%。有人担心,我国会不会重现2008年末和2009年 上半年经济大幅下滑态势,并引发经济增速趋势性回落。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经济减速和外部需求收缩对我国经济有较大影响,但经济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 主动调控的结果。宏观经济政策从应对危机的扩张性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国债发行规模和赤字率逐步缩小,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这些举措在扭转物价过快上涨态势的 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经济增速趋于回落,但这是向潜在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回归,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将保持较快速度。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和外需收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内需仍将保 持较快增长态势。首先,支持消费需求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去年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社会保障投入大幅增加,这些情况有利于提 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因而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次,投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保障在建和续建的水利、铁路、重大装备工程的资金需求,新开 工一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加之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较高,今后一个时期投资仍将稳定增长。从各方面预测看,2012年我国经 济增速将为8.5%左右,这仍是比较高的增速。

还应看到,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较快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市场加快成长。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和消费结构升 级,国内消费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转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二是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 投入,加之家庭规模缩小和收入增长,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将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产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将对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测算,每年新增城市人 口将超过1000万人,加上已经进入城市的1.6亿农村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特 征,经济增长的回旋空间较大,低成本优势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继续延续,而要素结构的多层次性又可以为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创造条件。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对经济转型提出紧迫要求。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加之受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

响,难以再保持过去一个时期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需求方面看,随着发展水平提高,投资需求将趋于减弱;随着居民 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趋于增强;随着外贸顺差逐步收缩,外需的贡献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起储蓄率、劳动力供需条件 等宏观经济变量调整,将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储蓄率趋于下降,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加之能源和土地供给的约束加剧,潜在经 济增长率将趋于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对加快经济转型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国经济增长必须摆脱对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依赖,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 生产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将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转化为经济转型的过程。

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变化的原因,但深层原因主要是传统发展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这不仅表现在 需求结构上,内需与外需不平衡,投资与消费不协调,资源和要素过度向投资倾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 大,过度依靠低成本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速放缓,使潜在矛盾和问题“水落石出”,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企 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效益下降,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开始显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形成的倒 逼机制,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正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题”和“主线”的要求。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的过度依赖。经济内外失衡,根源在投资 和消费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资源和要素过度向投资倾斜的体制和机制,土地低价格、劳动力低成本、贷款低利率、招商引资低税率,使得投资率不断提 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居高不下。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就要到国际市场释放。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处于相对低迷、 缓慢增长的阶段,通过国际市场释放生产能力的空间缩小。这就要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开发和利 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 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以“住、行”为主导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领域和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市场需求收缩,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巨大压力。加快推进新一轮产 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创新企业盈利模式来启动需求,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和对冲成本上升压力。 应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创新驱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

展研发、设 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 “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运营体系。

大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日趋突出,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 继,必须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这就要求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 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节能与提高能效、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强制性能效标 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对城市现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新建筑实行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

加快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但总体上成效还不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现阶段传统发展方式仍有发展空间,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现 有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不足以推动经济摆脱原有路径转向新的发展轨道。因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 键。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空间依然很大。比如,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可以促使企业节能降耗,开发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 例,并将其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意愿;放宽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可以降低社会经济 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就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

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财税改革 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前提。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 击时期更多地发挥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能将应对危机冲击时期政府发挥的特殊经济作用作为一种 常态,更不能因此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根源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消除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微观经济 主体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使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第四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荐]

实施三项措施,着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着眼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规律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保持我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招商选资。加快资源招商步伐,突出“****”与**高速等主要干线的区位优势,加快对接**高新园区**园区建设,全力完成园区拆迁任务,加强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开发新兴物流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项目。严格执行规划。严控界限,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高质量建设配套设施,高起点营造工业集中区环境,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2、推动转型提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创新安全管理新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实行“**挂钩联系”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活动,加强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工作,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把扩大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动力,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练好内功,保持生产经营健康稳定。积极扶持零部件、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引导规模企业做大做强,促使企业进一步进行市场整合、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资源分配等,加快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学习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家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拓宽视野,突破自我,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化管理架构,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开拓型企业家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市级技术中心**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为重点,全力引进我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领域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利用新技术、合作开发产新产品,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主动服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增强服务工作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奋力推动我镇工业经济跨越提升。

第五篇: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根本措施,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大办工业,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调查分析,对全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今后全县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 全县工业发展现状

我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涌现出了甘洛集团、建新公司、宝徽集团、金徽酒业公司四大重点骨干企业,建新公司、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进入2004年全省工业100强之列。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4.6%,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7%,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4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

1 产值81929万元,比上年增长37% ;完成工业增加值25207万元,比上年增长80.9% ,工业发展呈强劲的上升势头。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宝徽集团公司2万吨锌冶炼、3000吨合金锌粉、7万吨硫酸生产线、甘洛集团公司日处理200多吨黄金选厂、2万吨铅盐化工生产线、铅冶炼除尘技改、鸿德公司贵金属深加工厂、新天药业公司天然植物提取分离项目、索坤公司1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芳香植物公司香精香料提取项目、青河矿业公司嘉陵镇东沟河电站,为全县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列入改制的20户国有企业,已有17户全面完成改制任务, 3户即将完成改制。企业改制后引入全新的经营机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通过及时兑现投资优惠政策,实行公开承诺限时办理制度和重点企业政府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为外商参与我县工业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优质快捷服务,使宝徽公司2万吨锌冶炼、铅盐化工厂、鸿德贵金属厂等项目如期建成。五是着力培育地方工业的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作用凸显。甘洛、宝徽、陇酒三大财政支柱已形成,其上缴税费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六是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乡人民生

2 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 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今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县工业强县的意识不强。全社会大办工业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在抓工业、企业方面比较被动。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主要以铅锌资源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建材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多元主导型的工业结构呈未形成。三是铅锌产业精深加工不足。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配置难,面临着已探明矿产资源枯竭,后续探矿不足,大型矿产企业向县内其他矿产领域和非矿产业转移步伐缓慢,矿山企业资金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活。县域工业经济缺乏数量多,具有活力的千家万户小企业支撑,现有农产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带动作用不强。五是发展环境不宽松。全县抓工业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差,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差。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相对接,前期工作成熟的工业项目储备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虽然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存在着一些不

3 容忽视的问题,但实现工业经济转型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对大办工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更加明确,必将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轻型升级。二是随着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产业梯度转移速度越来越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其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 今后工业发展的思路

针对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结合今后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今后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是:以加快发展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以资金和市场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优化环境为保证,以发展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水电资源开发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并举,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并举,激活县内资本和引进县外资本并举,走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我

4 县工业从规模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利用向多元主导转变。建成结构合理,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支柱企业多领域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 今后加快工业转型的措施

1、成立工业经济转型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县工业经济转型问题。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工业会议,分析工业发展形势,研究和解决加快工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把县级领导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的制度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县经贸局设立工业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办公,为工业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搜集、论证、储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多渠道引进工业项目。

2、县上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信用服务中心,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加入中心,为市场前景好、有信用的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3、由经贸局、国土局牵头,对全县铅锌矿资源开发进行整合。促成建新集团、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天洛矿业四大矿产企业的股份制合作,组建以股权为纽带头的矿业集

5 团,对柳林矿区内的铅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有序开采,以提高柳林矿区资源利用率和矿山服务年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铅锌精深加工产品,新上铅锌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成为上市公司,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发展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积蓄力量。

4、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促其发展成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以稳固我县财政的骨干财源。在引导扶持甘洛集团在进行铅锌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鼓励甘洛集团在辉煌时期积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积累和良好信用,尽快向铁矿、石灰石矿等其它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轻工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引导宝徽公司在抓好锌冶炼的同时,积极实施锌基合金等下游产品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近值。引导陇酒集团在稳定白酒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走低度、优质、高效的路子,积极开发绿色新型保健饮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吸引矿山企业出资,对柳林、榆树境内的铅锌矿资源、对嘉陵境内的黄金资源、对大河、虞关境内的铁矿资源进行风险探矿,以增加后续储备资源。

6、由国土局、乡企局牵头,整合大河境内铁矿资源开发,全力促成正华钢铁5万吨铁冶炼项目建设,配套建设焦炭厂和水泥厂,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培植新的财源。

6

7、由水电局牵头,对全县境内水资源现状进行详细普查,查明全县水资源的可开发量,对全县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进行水资源开发,做大水电产业。

8、由经贸局、国土资源局牵头,积极和有关科研机构联系,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考察论证开发石灰石资源,论证高标号水泥、重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双氰胺等石灰石资源开发项目,引导县内资本或吸引县外投资建设,把化工建材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9、由乡镇企业局牵头,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公司、芳香植物公司三户企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和清吉玉米开发公司联系,促其尽快完善环保设施,重新启动生产,并利用其雄厚的深加工能力和庞大的销售网络,积极开发下游终端产品。积极和新天药业、芳香植物公司洽谈协商,组织农户为其建立原材料基地,走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道路。

10、由旅游局牵头,对三滩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块开发,精选田家河旅游渡假村、月亮峡渡假村、严坪渡假村、嘉陵江水上风情游等若干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投资开发,做活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的发展。

11、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计划、经贸、乡企等

7 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加工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推介项目,选择一个与我县经济有互补性,加工业发达的县建立友好经济协作关系,达成双方定期相互交流机制,吸引对方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发展,并带动更多的投资者我县投资。

12、县上调整工业布局,在柳林镇规划建设铅锌产业开发工业区,形成以宝徽公司为龙头的铅锌产业集群;在县城西河以西、制药厂以北规划建设河西工业区,形成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伏家镇金徽酒业公司以南,沿国道316线西侧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吸引相关企业来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以金徽酒业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提高工业经济的聚集效益,发挥规模优势。

13、县上把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纳入乡镇工作考核目标责任书。公路沿线和川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成2-3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山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设2-3个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进一步壮大全县工业基础。

1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筛选、编制、包装一批资源开发项目,由县上主要领导带队,到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积极探索有偿委托代理招商制和以商招商制,和东部沿海有关市县的招商部门建立招商协作关系,委托当地招商部门介绍有到西部发展意向的企业来我县投资。

8

15、县上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对工业发展采取超常规倾斜服务。只要是有利于我县工业发展的项目,在办理各种手续时,由县工业协调办公室负责代办,一时不能办结的手续,可实行先上马,后补办的办法,为投资者提供“零障碍”服务,以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9

上一篇:全乡防汛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企业安全风险排查管控